第一千零八十章 阻力-《穿越大明,我要逆天改命》

  这条路注定是布满荆棘,皇帝没有罢自己的官职,张定就知道自己该去做什么了。

  有时候,皇帝不能出面做的事情,只有换别人来。

  “张大人,今日户部的账目还未送来,恐怕您要的官员考核名册,还得再等几日。”吏部主事小心翼翼地说道。

  张定冷笑一声:“等,等他们拖到明年吗。”

  他直接起身,决定亲自前往户部。

  户部衙门内,几名官员正围坐喝茶,谈笑风生。见张定进来,众人笑容一滞。

  "张,张大人?"户部郎中:“什么风把您吹来了。”

  张定面无表情:“我来取吏部所需的考核名册。”

  那郎中故作惊讶:“哎呀,真是不巧,名册还在整理,恐怕得再等两日。”

  张定盯着他,缓缓道:“李大人,若今日我拿不到名册,明日我便上奏陛下,说户部故意拖延吏治改革,不知陛下会如何处置。”

  “张大人言重了,我这就去催。”

  半个时辰后,张定拿到了名册。

  可是,总不能每次都是他这个尚书出面吧。这工作,还干不干了。

  就连吏部的同僚,对张定也是多有不满。

  回到家里的张定,也是焦头烂额。家仆老杜,一脸愁容。

  “老爷,家里快断米了。”

  张定坐在书房里,手中捧着一卷《资治通鉴》,目光却久久未动。窗外寒风呼啸,屋内炭盆里的火苗微弱得几乎要熄灭。

  “把家里的家具,还有字画都变卖了吧。”他沉默良久,终于开口。

  老杜一惊:“老爷,那些可都是祖上传下来的物件啊。”

  张定苦笑:“祖上之物,终究是死物。眼下活人要紧。我好歹是个吏部尚书,不能让人看了笑话,丢了朝廷的脸面。”

  第二日清晨,张府的下人们开始忙碌起来。紫檀木的案几、黄花梨的圈椅、景德镇的青花瓷瓶,一件件珍贵的家具被小心翼翼地搬上板车,准备运往西街的市集变卖。

  张定的妻子李氏站在廊下,看着家仆们忙碌的身影,眼眶微红。她转身回到内室,从妆奁底层取出一只锦盒,里面是一对翡翠镯子,那是她的嫁妆。

  “夫人,您这是,万万不可啊”贴身丫鬟春桃见状,急忙阻拦。

  李氏摇摇头,轻声道:“老爷为了朝廷的事,连祖产都要变卖,我这点东西,又算得了什么。”

  西街市集,人声鼎沸。

  张府的管家老杜带着几名仆人,将家具一字排开,引来不少路人围观。

  “哟,这不是张大人府上的东西吗?怎么沦落到变卖家产了。”一个阴阳怪气的声音响起。

  老杜抬头,见是户部主事周伟的家仆,正抱着胳膊,一脸讥讽地看着他们。

  老杜强压怒火,拱手道:“贵府若是看中了什么,不妨开个价。”

  那家仆嗤笑一声,随手拿起一只青花瓷瓶,装模作样地看了看:“这东西,我们老爷府上有的是,又不是官窑,能值几个钱。”

  周围的人,登时发出阵阵哄笑声。

  也有些商人,想上前看看这些东西。

  那家仆继续冷冷的说道:“张定触怒龙颜,被罚俸半年。朝中的各位大人们,都对此人深恶。我看看谁有这个胆子,敢买他家的东西!”

  周围几个原本有意购买的商贾闻言,纷纷缩回了手,装作没看见般快步离开。

  老杜咬牙,却无可奈何。

  日落西山,张府的家具一件都没卖出去。

  “老爷,东西,没卖出去。”老杜回到府中,羞愧地禀报。

  张定一惊:“时不时你卖的贵了,怎么可能一件也没卖掉?”

  老杜哭丧着脸:“老爷,人家一听说是咱张府上的东西,都不敢买啊。”

  张定明白了,定然是有人故意的,朝中的官员们给了那些商贾威胁。

  他沉默片刻,摆摆手:“无妨,明日再试试别的市集。实在不行,就去京畿周边几个郡县看看。”

  这时,府中的仆役们却纷纷围了上来。

  “老爷,别赶我们走。”厨娘王婶第一个站出来:“老奴在张府干了二十年,就是吃糠咽菜,也绝不离开。”

  “是啊老爷。”马夫老刘也高声道:“咱们府上的人,没一个是贪图富贵的!”

  张定心中感动,看着这些跟随自己多年的家仆,喉头哽咽。

  他为官清廉,家里实在没有余财。毕竟,一大家子人都得靠着自己微博的俸禄养活。

  妻子李氏擦去眼角的泪,柔声道:“老爷,贱妾说句不该说的话。既然大家都不愿走,那咱们就一起熬过这半年。”

  也不待张定同意,她转向众人:“从明日起,我带着女眷们织布,男丁们就在后院开垦一块地,种些菜蔬。日子总能过下去的。”

  家仆们登时激动起来,纷纷拍手叫好。

  翌日,张府的后院热闹起来。

  李氏带着丫鬟婆子们架起织机,日夜不停地纺线织布。春桃手巧,织出的锦缎细腻光滑,连街上的绸缎庄老板看了都连连称赞。

  “夫人,这匹锦缎至少能卖五两银子。”春桃兴奋地说道。

  李氏笑着点头:“好,明日就拿去市集卖了,换些米粮回来。”

  春桃脸色登时暗淡下来:“就怕、就怕这些人不敢买咱家的东西。”

  李氏冷笑一声:“这京城,还轮不到他们只手遮天。东城卖不掉就去西城,西城卖不掉就去南城。再有人阻拦,我就去宫门敲鼓,请天子主持公道!”

  另一边,府中的男丁们挥汗如雨,在后院开垦出一片菜地。老刘年轻时种过地,此刻正熟练地指导众人播种。

  “白菜、萝卜这些长得快,两个月就能收。到时候咱们府上就不愁没菜吃了。”

  张定站在廊下,看着忙碌的众人,心中既感动又愧疚。

  他转身回到书房,提笔写下《地方清丈编审》,决心无论如何,也要将改革推行下去。

  其实朱兴明之前也进行过吏治改革,但是很多东西都是流于表面的形式主义。

  实际上,弊端仍旧。

  这些年,朱兴明也逐渐感觉到了。于是,他才重用张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