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荒未辟,混沌如鸡子,内孕一柄无形之剑,名唤“太初”。其气似有若无,其锋藏于鸿蒙,却能于虚无中划开一线生机,使清者上浮为天,浊者下沉为地。当是时,有古神观此剑开天辟地之威,悟“剑乃道之锋芒,道为剑之根本”,遂踏遍大荒十万山川,采昆仑之玉精、取东海之玄珠、炼南溟之火髓、融北冥之冰魄,更以自身亿万年神魂为薪,于九天鼎中煅烧九万载,终成《大荒炼神剑诀》。
此诀之道,不在剑之利,而在剑之“神”;不在招之繁,而在招之“道”。所谓“炼神”,是将自身神魂熔于剑中,使剑有灵、有识、有我;所谓“炼剑”,是借剑之锋锐砥砺己道,使道如剑、如锋、如辟。修行者需经“剑胎孕神、剑魂通灵、剑心合道、剑元归真”四阶,以洪荒之气为基,以天地法则为纲,最终达至“手中无剑,心中有剑;心中无剑,万物皆剑”之境。
总诀有云:“洪荒为母,孕我剑胎;神魂为父,育我剑魂。以道为骨,铸剑之形;以意为血,养剑之灵。劈则开混沌,刺则破虚妄,斩则断因果,收则藏洪荒。”此乃炼剑之总纲,需熟记于心,方不误入歧途。
第一重:剑胎篇·洪荒铸基
混沌鸿蒙孕剑胎,丹田深处藏真宰。
需引太初一缕气,温养锋芒待时开。
凡人之躯,如无籽之瓜,纵有气血流转,难藏剑之真意。修此篇者,首当“铸胎”——于丹田气海之中,以洪荒本源之气凝结剑之雏形,如播籽于田,待其生根发芽。
洪荒之气,藏于天地未开之隙,非大毅力、大机缘者不可得。每日寅时三刻,东方紫气初升,需盘膝于大荒龙脉汇聚之地(如秦岭祖脉、昆仑天柱),舌抵上腭,鼻吸口呼,引紫气入体。吸气时,观想紫气如游龙,自百会穴钻入,过泥丸、穿鹊桥、落膻中,最终沉入丹田;呼气时,观想体内浊气如黑雾,自涌泉穴排出,融入大地,被龙脉净化。
如此三月,丹田气海渐生暖意,如揣小火炉。此时需以神念为凿,于气海中央“凿”出一寸见方的空间,再引洪荒之气入内。这洪荒气初入时如冰锥刺骨,触之则丹田剧痛,需咬牙强忍,以神念缓缓揉捻,使其与自身气血相融。待气化为乳白,便以神念为模,将其塑为剑形——长三寸,宽三分,剑身无纹,剑尖似有若无,此为“剑胎”初成。
剑胎既生,需每日以紫气、月华、晨露滋养。寅时吸紫气,使其增锐;亥时纳月华,使其增灵;辰时采晨露,使其增润。练至百日,剑胎长至五寸,剑身隐现青色纹路,触之有金属凉意,便是第一重功成。
此时修行者举手投足间带先天剑气,指尖划过青石,可留三分浅痕;呵气吹向枯草,能使其寸寸断裂。然剑胎尚嫩,如襁褓婴儿,不可妄动杀伐,否则剑气反噬,轻则丹田胀痛,重则气海崩裂,需谨记“藏锋”二字。
第二重:剑魂篇·神入剑胎
剑胎虽成魂未生,如无烛火照夜行。
需将神魂熔作蜡,点燃锋芒破无明。
剑胎有形而无魂,如木偶无灵,难展剑之威。此篇要旨,是将自身神魂抽出一缕,熔入剑胎,使其成为“有我之剑”。
每日子时,万籁俱寂,需静坐于月下,取自身精血三滴(中指血为上),滴于丹田气海之上。观想泥丸宫中神珠(炼神诀所成)灵光闪烁,以神念牵引一缕灵光,如牵丝引线,缓缓沉入丹田,注入剑胎。
初时,灵光与剑胎如水火不容——剑胎欲拒,灵光欲逃,丹田内如沸水煮汤,痛不可忍。需默念口诀:“我即剑,剑即我,神入剑胎,不离不弃。”以神念强行将二者缠缚,如以棉线缠铁,日复一日,使其渐融。
三月后,剑胎通体生光,青色纹路化作流转的光带,剑尖处隐现一点灵智,如婴儿睁眼。此时可尝试与剑魂沟通:神念动,则剑胎在丹田内微微颤动;神念静,则剑胎沉于气海,纹丝不动。再练半年,剑魂能辨善恶——遇善念则剑身温润,遇恶念则剑胎躁动。
继而需“养魂”。每日以神珠灵光温养,如父母教儿,传授“守正、去邪、护生”之理。剑魂聪慧,一点即通,久而久之,竟能于梦中显形,化作三寸青衫小儿,与修者对谈。练至一年,剑胎长至一尺,剑身纹路如星河运转,剑魂与修者神念相通,如影随形。
此时可将剑胎引出体外,悬于掌心。三寸青芒流转,能随神念起舞,或绕指柔、或冲天起,斩香头则香断,切发丝则丝分,精准如毫。然剑魂尚弱,离体不可过久,更忌沾染血腥,否则灵智蒙尘,日后难成大器。
第三重:剑形篇·气化剑器
剑魂已具藏于内,需借罡风铸剑威。
气凝三尺青锋剑,可斩魑魅与魍魉。
剑魂通灵,需以洪荒之气为材,铸“剑形”——使剑胎由虚化实,成为可握、可挥、可斩之器。
每日辰时,于罡风凛冽之地(如不周山巅、北冥冰原),引丹田剑胎上浮至膻中穴,再以神念催动周身气血,汇入剑胎。剑胎受气血滋养,会于体外显化虚影,初时如水中月、镜中花,风吹即散。
铸形之法,需分“骨、肉、皮”三步:
“铸骨”:以洪荒之气为骨,定剑之坚韧。观想剑胎为核,气如精钢,层层包裹,使剑身有脊、有棱、有刃,坚不可摧。
“生肉”:以自身气血为肉,增剑之灵动。引气血沿剑骨流转,如血脉通经络,使剑形有弹性、有韧性,可弯可直。
“披皮”:以天地罡气为皮,添剑之锋芒。引九天罡风打磨剑身,如以砂磨玉,使剑刃薄如蝉翼,利可吹毛断发。
如此炼至半年,体外剑影凝实,长三尺七寸,重七斤七两,青光如洗,剑柄缠绕气纹,宛如真龙盘绕,此为“洪荒气剑”。握剑在手,寒气透骨,剑鸣如龙吟,可斩百年树妖之躯,破千年鬼魅之雾。
继而练“剑招”:劈、砍、刺、撩、挑、抹、带、缠,需一招一式打磨,使剑招与神念相合。劈则如高山倾塌,势不可挡;刺则如流星追月,快如闪电;撩则如春风拂柳,柔中带刚。练至气剑离体三丈仍不散,剑招收发自如,便是第三重功成。
此时修行者可凭剑斩妖,然需知“剑是护道之器,非逞凶之具”。古有修者得剑后滥杀无辜,致剑上戾气冲天,剑魂反噬,最终被剑所噬,尸骨无存,戒之慎之。
第四重:剑罡篇·雷火炼锋
气剑虽利有尽时,难破妖魔万层皮。
需引天雷烹剑骨,再炼罡气裹剑衣。
洪荒气剑可斩寻常妖邪,然遇千年老妖、万年魔头,其护身妖气、魔罡坚如精钢,气剑难伤分毫。此篇需以“雷火炼剑骨,罡气裹剑衣”,使剑生“剑罡”,锐不可当。
择雷雨之日,登泰山之巅,持气剑而立。待天雷落时,观电光如金蛇狂舞,其中有紫色雷火,乃天地至阳至刚之气。以神念引雷火入剑,初时,雷火如岩浆浇剑,剑身剧烈震颤,似要崩碎。需以神魂护剑魂,默念口诀:“天雷为炉,我剑为钢,千锤百炼,锋芒更张。”
雷火炼剑,需分三劫:
第一劫“淬火”:引三道天雷,烧去剑中杂质,使剑身更精纯。此时剑体通红,如烙铁,持剑之手必被灼伤,需忍剧痛不松手。
第二劫“锻锋”:引五道天雷,集中淬炼剑刃,使其薄如纸、利如锋。此时剑刃会迸出火星,触之则金石消融,需以神念控剑,不可伤及自身。
第三劫“凝罡”:引九道天雷,将雷火之力凝于剑身,化为淡金色罡气。此时罡气如火焰环绕,剑鸣震彻云霄,百里内妖邪闻之皆颤。
雷火炼毕,再入九天罡风洞,以罡风磨剑罡。洞中风速如刀,吹刮剑体,使罡气更凝练、更锋锐。如此往复百日,剑罡由淡金转紫金,厚三寸,触之生寒,便是第四重功成。
此时一剑劈出,剑罡可离体十丈,斩千年老妖如切豆腐,破万年魔罡如撕薄纸。曾有修者以此剑罡,一剑劈开黑风老妖的千重黑雾,使其现形伏诛,传为大荒佳话。然剑罡性烈,需以“柔意”调和,若一味恃强,剑罡会反噬其主,切不可大意。
第五重:剑域篇·剑围八方
剑罡虽锐难护己,群邪环伺易受欺。
当以剑意布疆域,域内我剑是唯一。
剑罡善攻,却难防群敌围攻。此篇需练“剑域”——以自身剑意为界,剑罡为墙,布下一方小天地,域内剑影纷飞,自动护主杀敌。
每日午时,于平原之上画地为圆,径九丈,以朱砂混合自身精血为墨,沿圆绘制“八卦剑图”:乾位画“天剑”,坤位画“地剑”,震位画“雷剑”,巽位画“风剑”,坎位画“水剑”,离位画“火剑”,艮位画“山剑”,兑位画“泽剑”。
画毕,引气剑立于阵眼,以神念催动剑魂,将剑罡注入八卦剑图。刹那间,阵图亮起金光,九丈圆内剑影冲天,无数细小剑罡如暴雨般交织,形成“剑域”。初成剑域,仅能抵挡数名小妖围攻,剑影稀疏,易被突破。
需每日以洪荒之气、神魂之力温养剑域,扩其范围、增其剑影。练至一年,剑域扩至三十丈,域内剑影如林,千道剑罡纵横,触之则身首异处。入域之敌,无论从哪个方向进攻,都会被剑影自动锁定,前后左右皆有剑罡劈砍,如坠剑狱。
更可在域内布“剑令”:或令“禁飞”,使飞鸟坠地、修士难腾;或令“禁遁”,使土行孙难入地、水怪难潜渊;或令“禁法”,使妖邪难施妖术、修士难动法诀。剑令一出,域内法则由我而定,是为“剑主域中”。
练至三年,剑域可随自身移动,三十丈内,剑影如活物,能预判敌招、专攻弱点。曾有修者遇百妖围攻,布下剑域,盏茶功夫便斩杀七十余妖,余者望风而逃,可见剑域之威。然剑域耗神巨甚,不可久布,需“省神用域”,方能持久。
第六重:剑遁篇·剑化流光
剑域能守难追敌,妖邪遁逃徒叹息。
需以身剑融作一,化作流光追星驰。
剑域善守,却难追逃敌。大荒妖邪多善遁术,或化青烟、或入地脉、或乘风云,若任其逃去,日后必成大患。此篇需练“剑遁”——以身与剑合一,化流光破空,快逾雷电,千里瞬息可至。
每日未时,观流星划破天际,悟“速”之理:流星之所以快,因其“无滞”;剑遁之所以疾,因其“无我”。需引气剑入体,与自身神魂、血肉彻底相融,观想“我即剑,剑即我,我与剑,无分别”。
初融时,身体如被万剑穿刺,剧痛难忍,皮肤会渗出鲜血,需以神念强压,使剑与身、神与剑渐渐合一。三月后,皮肉与剑气相融,伤口自愈,身体表面隐现青色剑纹,触之有金属质感。
继而练“初遁”:神念一动,身化一道青芒,向前窜出十丈,再复原形。初遁时,方向难控,常撞山壁、坠深谷,需反复练习“控光”之法——以神念为舵,剑魂为帆,使流光随心意转向、变速。
练至一年,可一遁百里;练至三年,可一遁千里;练至五年,可一遁万里。遁光之中,可见山川如走马、江河如白练,遇山石则直接穿透,遇云雾则瞬间穿梭。曾有修者于南海追一千年墨鱼精,精怪化墨遁入深海,修者以剑遁破水,瞬息追上,一剑斩之,海水为之染红。
剑遁之险,在于“空间裂缝”。大荒之中,时有空间不稳之处,遁光若误入,会被乱流撕碎。故遁前需以剑魂感知前路,若剑魂躁动,则不可前进,需绕道而行。
第七重:剑劫篇·劫炼剑心
剑至六重锋芒露,必引天劫炼心枢。
心魔外魔皆来犯,斩尽虚妄见真如。
剑至六重,锋芒太露,必引“剑劫”——此劫非天雷地火,而在“心”与“外”:内有心魔扰神,外有妖魔寻衅,是炼剑心、铸剑胆的关键。
心魔劫者,源于修者自身执念。或贪剑之威,欲称霸大荒;或恋杀伐之快,沉迷血腥;或惧劫之险,心生退意。心魔会化作修者最在乎之人、最恐惧之物:或化至亲,哭求停手;或化强敌,冷笑挑衅;或化美景,诱其沉迷。
破心魔之法,在于“剑心通明”。需执剑指心,问自己:“炼剑为何?”若答“为护道”,则心魔化青烟;若答“为称霸”,则心魔愈盛。需以剑斩去杂念,明悟“剑是护道之器,非争强之具”,直至心魔跪地求饶,自散于无形。
外魔劫者,聚于大荒凶地“万魔渊”,皆是被剑威吸引而来的千年老妖、万年魔头。它们或化流光攻伐,或布幻境迷魂,欲夺剑胎、噬剑魂。为首者,是一头与修者剑魂同源的“剑魔”,其剑招、剑意与修者一般无二,甚至更强三分。
破外魔之法,在于“破己”。需先以剑域护身,剑罡杀敌,斩尽外围妖魔;再与剑魔对决,不执着于旧招,而是以变应变,一剑破掉自身最得意的剑招——剑魔随己而生,己变则魔变,己破则魔灭。
劫后,剑胎吸收心魔、外魔之精,化为七彩琉璃色;剑魂生出双瞳,能看透虚妄;剑心则如经火炼,再无波澜。此时一剑出,可引天地共鸣,风云变色,是为“劫后剑通灵”,第七重功成。
第八重:剑道篇·剑合大道
剑经万劫通神慧,需悟剑道合苍昊。
一花一叶皆是剑,举手投足剑招妙。
剑通灵后,需悟“剑道”——剑非独指器,乃天地运行之理。草木枯荣是剑之生杀,日月交替是剑之起落,山川起伏是剑之刚柔。
每日申时,入大荒密林,观物悟道:
见花开,悟剑之“生”——剑非一味杀伐,亦能护生,如花开滋养蜂蝶;
见叶落,悟剑之“杀”——杀非恶,乃为除腐,如叶落归根,滋养新枝;
见水流,悟剑之“柔”——柔能克刚,如水滴石穿,非力敌而智取;
见山立,悟剑之“刚”——刚能镇邪,如高山巍峨,非动摇而坚守。
将这些感悟融入剑魂,使剑不再执着于“斩”,更添“生”“护”“化”之能。譬如见稚鸟坠巢,可引剑气为托,使其安然落地,而非以剑劈砍周遭;遇山洪暴发,可挥剑划渠,引洪入江,而非以剑硬挡。
继而练“万物为剑”:折一枝枯木,灌注剑意,枯木便生青芒,可断金石;拾一块顽石,融入剑罡,顽石便带锋芒,能裂大地;甚至吐一口气息,附以剑道,气息也化作无形剑刃,可斩妖邪于无形。此时无需气剑显形,天地万物皆可化为剑,随心意而动,如臂使指。
更要悟“剑势”:观雷霆震怒,悟“雷霆之势”,剑出则如惊雷炸响,震慑心神;观江海奔流,悟“江海之势”,剑挥则如浪涛拍岸,连绵不绝;观山岳崩塌,悟“山岳之势”,剑劈则如巨石压顶,势不可挡。剑势一成,不待出剑,仅气势便令弱敌胆寒,不战自溃。
练至十年,修者与剑道合一,行则剑步生莲,每一步都踏在天地韵律之上;坐则剑气化雾,周身三尺剑气缭绕,蚊虫难近;言则剑音穿石,一句喝问便可震碎虚妄幻象。此时遇恶则剑自出,不斩而恶自灭;遇善则剑自藏,不露而威自显。有古碑云:“大道无形,剑亦无形;大道无情,剑亦无情。无情非无慈,无形藏万形。”此乃第八重“剑道篇”功成之境。
第九重:剑元篇·剑返洪荒
剑道圆融归太初,剑返洪荒化虚无。
一念生剑开天地,一念收剑隐尘俗。
剑道合道,已至化境,然“剑”终究是“道”之显相,若执着于剑,则难入终极。此篇需“返璞归真”,将剑胎、剑魂、剑罡、剑域、剑道尽皆熔于一炉,炼为“洪荒剑元”——此物非金非铁,非气非神,藏于眉心祖窍,不生不灭,不增不减,是为剑之根本,道之精粹。
炼剑元之法,需寻一处“混沌秘境”(如大荒极北的“归墟”,传闻是天地初开时的混沌残留之地),于秘境中央静坐,引自身万道剑意回流,逼向眉心。初时,眉心如遭锥刺,万千剑意冲撞,似要将头颅劈开,需以无上定力守住心神,默念总诀:“剑本洪荒,归于洪荒;元藏于我,我即是元。”
待剑意渐渐凝聚,眉心会生出一点紫金光点,初如粟米,渐如豆粒,终如莲子——此为剑元雏形。需以自身神魂为薪,洪荒之气为火,日夜煅烧,使剑元吸纳万剑之理、万道之精。烧炼过程中,过往所学剑招、所悟剑道会一一浮现,需以“空”之心观之,不执不滞,任其自来自去,最终化为剑元的一部分。
百年功成,剑元大成,如一颗微缩的混沌星辰,悬于眉心。此时无需刻意引剑,一念生则剑元显化,可演化无穷剑招:想“开天”,则一剑劈出,如混沌初开,清浊分离,能劈开空间壁垒;想“镇地”,则一剑刺下,大地稳固,地脉平息,可镇压滔天洪水;想“生”,则剑元散为光雨,枯木逢春,死人复生(需符合天道,不可逆天改命);想“灭”,则剑元聚为黑莲,万物归寂,可净化世间邪祟。
剑元无形无质,却能包容万剑之理。修者可将剑元打入凡铁,凡铁便成神兵,斩妖除魔无往不利;可将剑元渡给他人,助其开剑胎、生剑魂,省去十年苦修;更可将剑元融入天地,使一方疆域风调雨顺,妖魔不生。
而修者自身,则返璞归真,如凡人一般,或樵于山,或渔于水,无人能识其为剑主。唯有大荒危难之际,眉心剑元微动,一念之间,万剑齐出,可平定祸乱;事了之后,剑元再藏,踪迹难寻。此所谓“大隐隐于市,大剑藏于心”。
《大荒炼神剑诀》九重功成,并非终点,而是新的起点。剑元之上,尚有“鸿蒙剑界”——以自身剑元演化一方洪荒,自为剑界之主;更有“大道剑尊”——与天地大道合一,剑在道在,道亡剑亡。然古往今来,能至剑元境者已如凤毛麟角,至于更高之境,唯有留待后世有缘人探寻。
此诀流传大荒,如同一盏明灯,指引着无数炼剑者前行。然剑可护道,亦可祸道,关键在于持剑之人。若心术不正,剑元亦会化为魔元,涂炭生灵;若心怀苍生,凡铁也能成为圣剑,守护大荒。故得此诀者,当常怀敬畏,恪守本心,方能以剑证道,不负“炼神”二字。
此诀之道,不在剑之利,而在剑之“神”;不在招之繁,而在招之“道”。所谓“炼神”,是将自身神魂熔于剑中,使剑有灵、有识、有我;所谓“炼剑”,是借剑之锋锐砥砺己道,使道如剑、如锋、如辟。修行者需经“剑胎孕神、剑魂通灵、剑心合道、剑元归真”四阶,以洪荒之气为基,以天地法则为纲,最终达至“手中无剑,心中有剑;心中无剑,万物皆剑”之境。
总诀有云:“洪荒为母,孕我剑胎;神魂为父,育我剑魂。以道为骨,铸剑之形;以意为血,养剑之灵。劈则开混沌,刺则破虚妄,斩则断因果,收则藏洪荒。”此乃炼剑之总纲,需熟记于心,方不误入歧途。
第一重:剑胎篇·洪荒铸基
混沌鸿蒙孕剑胎,丹田深处藏真宰。
需引太初一缕气,温养锋芒待时开。
凡人之躯,如无籽之瓜,纵有气血流转,难藏剑之真意。修此篇者,首当“铸胎”——于丹田气海之中,以洪荒本源之气凝结剑之雏形,如播籽于田,待其生根发芽。
洪荒之气,藏于天地未开之隙,非大毅力、大机缘者不可得。每日寅时三刻,东方紫气初升,需盘膝于大荒龙脉汇聚之地(如秦岭祖脉、昆仑天柱),舌抵上腭,鼻吸口呼,引紫气入体。吸气时,观想紫气如游龙,自百会穴钻入,过泥丸、穿鹊桥、落膻中,最终沉入丹田;呼气时,观想体内浊气如黑雾,自涌泉穴排出,融入大地,被龙脉净化。
如此三月,丹田气海渐生暖意,如揣小火炉。此时需以神念为凿,于气海中央“凿”出一寸见方的空间,再引洪荒之气入内。这洪荒气初入时如冰锥刺骨,触之则丹田剧痛,需咬牙强忍,以神念缓缓揉捻,使其与自身气血相融。待气化为乳白,便以神念为模,将其塑为剑形——长三寸,宽三分,剑身无纹,剑尖似有若无,此为“剑胎”初成。
剑胎既生,需每日以紫气、月华、晨露滋养。寅时吸紫气,使其增锐;亥时纳月华,使其增灵;辰时采晨露,使其增润。练至百日,剑胎长至五寸,剑身隐现青色纹路,触之有金属凉意,便是第一重功成。
此时修行者举手投足间带先天剑气,指尖划过青石,可留三分浅痕;呵气吹向枯草,能使其寸寸断裂。然剑胎尚嫩,如襁褓婴儿,不可妄动杀伐,否则剑气反噬,轻则丹田胀痛,重则气海崩裂,需谨记“藏锋”二字。
第二重:剑魂篇·神入剑胎
剑胎虽成魂未生,如无烛火照夜行。
需将神魂熔作蜡,点燃锋芒破无明。
剑胎有形而无魂,如木偶无灵,难展剑之威。此篇要旨,是将自身神魂抽出一缕,熔入剑胎,使其成为“有我之剑”。
每日子时,万籁俱寂,需静坐于月下,取自身精血三滴(中指血为上),滴于丹田气海之上。观想泥丸宫中神珠(炼神诀所成)灵光闪烁,以神念牵引一缕灵光,如牵丝引线,缓缓沉入丹田,注入剑胎。
初时,灵光与剑胎如水火不容——剑胎欲拒,灵光欲逃,丹田内如沸水煮汤,痛不可忍。需默念口诀:“我即剑,剑即我,神入剑胎,不离不弃。”以神念强行将二者缠缚,如以棉线缠铁,日复一日,使其渐融。
三月后,剑胎通体生光,青色纹路化作流转的光带,剑尖处隐现一点灵智,如婴儿睁眼。此时可尝试与剑魂沟通:神念动,则剑胎在丹田内微微颤动;神念静,则剑胎沉于气海,纹丝不动。再练半年,剑魂能辨善恶——遇善念则剑身温润,遇恶念则剑胎躁动。
继而需“养魂”。每日以神珠灵光温养,如父母教儿,传授“守正、去邪、护生”之理。剑魂聪慧,一点即通,久而久之,竟能于梦中显形,化作三寸青衫小儿,与修者对谈。练至一年,剑胎长至一尺,剑身纹路如星河运转,剑魂与修者神念相通,如影随形。
此时可将剑胎引出体外,悬于掌心。三寸青芒流转,能随神念起舞,或绕指柔、或冲天起,斩香头则香断,切发丝则丝分,精准如毫。然剑魂尚弱,离体不可过久,更忌沾染血腥,否则灵智蒙尘,日后难成大器。
第三重:剑形篇·气化剑器
剑魂已具藏于内,需借罡风铸剑威。
气凝三尺青锋剑,可斩魑魅与魍魉。
剑魂通灵,需以洪荒之气为材,铸“剑形”——使剑胎由虚化实,成为可握、可挥、可斩之器。
每日辰时,于罡风凛冽之地(如不周山巅、北冥冰原),引丹田剑胎上浮至膻中穴,再以神念催动周身气血,汇入剑胎。剑胎受气血滋养,会于体外显化虚影,初时如水中月、镜中花,风吹即散。
铸形之法,需分“骨、肉、皮”三步:
“铸骨”:以洪荒之气为骨,定剑之坚韧。观想剑胎为核,气如精钢,层层包裹,使剑身有脊、有棱、有刃,坚不可摧。
“生肉”:以自身气血为肉,增剑之灵动。引气血沿剑骨流转,如血脉通经络,使剑形有弹性、有韧性,可弯可直。
“披皮”:以天地罡气为皮,添剑之锋芒。引九天罡风打磨剑身,如以砂磨玉,使剑刃薄如蝉翼,利可吹毛断发。
如此炼至半年,体外剑影凝实,长三尺七寸,重七斤七两,青光如洗,剑柄缠绕气纹,宛如真龙盘绕,此为“洪荒气剑”。握剑在手,寒气透骨,剑鸣如龙吟,可斩百年树妖之躯,破千年鬼魅之雾。
继而练“剑招”:劈、砍、刺、撩、挑、抹、带、缠,需一招一式打磨,使剑招与神念相合。劈则如高山倾塌,势不可挡;刺则如流星追月,快如闪电;撩则如春风拂柳,柔中带刚。练至气剑离体三丈仍不散,剑招收发自如,便是第三重功成。
此时修行者可凭剑斩妖,然需知“剑是护道之器,非逞凶之具”。古有修者得剑后滥杀无辜,致剑上戾气冲天,剑魂反噬,最终被剑所噬,尸骨无存,戒之慎之。
第四重:剑罡篇·雷火炼锋
气剑虽利有尽时,难破妖魔万层皮。
需引天雷烹剑骨,再炼罡气裹剑衣。
洪荒气剑可斩寻常妖邪,然遇千年老妖、万年魔头,其护身妖气、魔罡坚如精钢,气剑难伤分毫。此篇需以“雷火炼剑骨,罡气裹剑衣”,使剑生“剑罡”,锐不可当。
择雷雨之日,登泰山之巅,持气剑而立。待天雷落时,观电光如金蛇狂舞,其中有紫色雷火,乃天地至阳至刚之气。以神念引雷火入剑,初时,雷火如岩浆浇剑,剑身剧烈震颤,似要崩碎。需以神魂护剑魂,默念口诀:“天雷为炉,我剑为钢,千锤百炼,锋芒更张。”
雷火炼剑,需分三劫:
第一劫“淬火”:引三道天雷,烧去剑中杂质,使剑身更精纯。此时剑体通红,如烙铁,持剑之手必被灼伤,需忍剧痛不松手。
第二劫“锻锋”:引五道天雷,集中淬炼剑刃,使其薄如纸、利如锋。此时剑刃会迸出火星,触之则金石消融,需以神念控剑,不可伤及自身。
第三劫“凝罡”:引九道天雷,将雷火之力凝于剑身,化为淡金色罡气。此时罡气如火焰环绕,剑鸣震彻云霄,百里内妖邪闻之皆颤。
雷火炼毕,再入九天罡风洞,以罡风磨剑罡。洞中风速如刀,吹刮剑体,使罡气更凝练、更锋锐。如此往复百日,剑罡由淡金转紫金,厚三寸,触之生寒,便是第四重功成。
此时一剑劈出,剑罡可离体十丈,斩千年老妖如切豆腐,破万年魔罡如撕薄纸。曾有修者以此剑罡,一剑劈开黑风老妖的千重黑雾,使其现形伏诛,传为大荒佳话。然剑罡性烈,需以“柔意”调和,若一味恃强,剑罡会反噬其主,切不可大意。
第五重:剑域篇·剑围八方
剑罡虽锐难护己,群邪环伺易受欺。
当以剑意布疆域,域内我剑是唯一。
剑罡善攻,却难防群敌围攻。此篇需练“剑域”——以自身剑意为界,剑罡为墙,布下一方小天地,域内剑影纷飞,自动护主杀敌。
每日午时,于平原之上画地为圆,径九丈,以朱砂混合自身精血为墨,沿圆绘制“八卦剑图”:乾位画“天剑”,坤位画“地剑”,震位画“雷剑”,巽位画“风剑”,坎位画“水剑”,离位画“火剑”,艮位画“山剑”,兑位画“泽剑”。
画毕,引气剑立于阵眼,以神念催动剑魂,将剑罡注入八卦剑图。刹那间,阵图亮起金光,九丈圆内剑影冲天,无数细小剑罡如暴雨般交织,形成“剑域”。初成剑域,仅能抵挡数名小妖围攻,剑影稀疏,易被突破。
需每日以洪荒之气、神魂之力温养剑域,扩其范围、增其剑影。练至一年,剑域扩至三十丈,域内剑影如林,千道剑罡纵横,触之则身首异处。入域之敌,无论从哪个方向进攻,都会被剑影自动锁定,前后左右皆有剑罡劈砍,如坠剑狱。
更可在域内布“剑令”:或令“禁飞”,使飞鸟坠地、修士难腾;或令“禁遁”,使土行孙难入地、水怪难潜渊;或令“禁法”,使妖邪难施妖术、修士难动法诀。剑令一出,域内法则由我而定,是为“剑主域中”。
练至三年,剑域可随自身移动,三十丈内,剑影如活物,能预判敌招、专攻弱点。曾有修者遇百妖围攻,布下剑域,盏茶功夫便斩杀七十余妖,余者望风而逃,可见剑域之威。然剑域耗神巨甚,不可久布,需“省神用域”,方能持久。
第六重:剑遁篇·剑化流光
剑域能守难追敌,妖邪遁逃徒叹息。
需以身剑融作一,化作流光追星驰。
剑域善守,却难追逃敌。大荒妖邪多善遁术,或化青烟、或入地脉、或乘风云,若任其逃去,日后必成大患。此篇需练“剑遁”——以身与剑合一,化流光破空,快逾雷电,千里瞬息可至。
每日未时,观流星划破天际,悟“速”之理:流星之所以快,因其“无滞”;剑遁之所以疾,因其“无我”。需引气剑入体,与自身神魂、血肉彻底相融,观想“我即剑,剑即我,我与剑,无分别”。
初融时,身体如被万剑穿刺,剧痛难忍,皮肤会渗出鲜血,需以神念强压,使剑与身、神与剑渐渐合一。三月后,皮肉与剑气相融,伤口自愈,身体表面隐现青色剑纹,触之有金属质感。
继而练“初遁”:神念一动,身化一道青芒,向前窜出十丈,再复原形。初遁时,方向难控,常撞山壁、坠深谷,需反复练习“控光”之法——以神念为舵,剑魂为帆,使流光随心意转向、变速。
练至一年,可一遁百里;练至三年,可一遁千里;练至五年,可一遁万里。遁光之中,可见山川如走马、江河如白练,遇山石则直接穿透,遇云雾则瞬间穿梭。曾有修者于南海追一千年墨鱼精,精怪化墨遁入深海,修者以剑遁破水,瞬息追上,一剑斩之,海水为之染红。
剑遁之险,在于“空间裂缝”。大荒之中,时有空间不稳之处,遁光若误入,会被乱流撕碎。故遁前需以剑魂感知前路,若剑魂躁动,则不可前进,需绕道而行。
第七重:剑劫篇·劫炼剑心
剑至六重锋芒露,必引天劫炼心枢。
心魔外魔皆来犯,斩尽虚妄见真如。
剑至六重,锋芒太露,必引“剑劫”——此劫非天雷地火,而在“心”与“外”:内有心魔扰神,外有妖魔寻衅,是炼剑心、铸剑胆的关键。
心魔劫者,源于修者自身执念。或贪剑之威,欲称霸大荒;或恋杀伐之快,沉迷血腥;或惧劫之险,心生退意。心魔会化作修者最在乎之人、最恐惧之物:或化至亲,哭求停手;或化强敌,冷笑挑衅;或化美景,诱其沉迷。
破心魔之法,在于“剑心通明”。需执剑指心,问自己:“炼剑为何?”若答“为护道”,则心魔化青烟;若答“为称霸”,则心魔愈盛。需以剑斩去杂念,明悟“剑是护道之器,非争强之具”,直至心魔跪地求饶,自散于无形。
外魔劫者,聚于大荒凶地“万魔渊”,皆是被剑威吸引而来的千年老妖、万年魔头。它们或化流光攻伐,或布幻境迷魂,欲夺剑胎、噬剑魂。为首者,是一头与修者剑魂同源的“剑魔”,其剑招、剑意与修者一般无二,甚至更强三分。
破外魔之法,在于“破己”。需先以剑域护身,剑罡杀敌,斩尽外围妖魔;再与剑魔对决,不执着于旧招,而是以变应变,一剑破掉自身最得意的剑招——剑魔随己而生,己变则魔变,己破则魔灭。
劫后,剑胎吸收心魔、外魔之精,化为七彩琉璃色;剑魂生出双瞳,能看透虚妄;剑心则如经火炼,再无波澜。此时一剑出,可引天地共鸣,风云变色,是为“劫后剑通灵”,第七重功成。
第八重:剑道篇·剑合大道
剑经万劫通神慧,需悟剑道合苍昊。
一花一叶皆是剑,举手投足剑招妙。
剑通灵后,需悟“剑道”——剑非独指器,乃天地运行之理。草木枯荣是剑之生杀,日月交替是剑之起落,山川起伏是剑之刚柔。
每日申时,入大荒密林,观物悟道:
见花开,悟剑之“生”——剑非一味杀伐,亦能护生,如花开滋养蜂蝶;
见叶落,悟剑之“杀”——杀非恶,乃为除腐,如叶落归根,滋养新枝;
见水流,悟剑之“柔”——柔能克刚,如水滴石穿,非力敌而智取;
见山立,悟剑之“刚”——刚能镇邪,如高山巍峨,非动摇而坚守。
将这些感悟融入剑魂,使剑不再执着于“斩”,更添“生”“护”“化”之能。譬如见稚鸟坠巢,可引剑气为托,使其安然落地,而非以剑劈砍周遭;遇山洪暴发,可挥剑划渠,引洪入江,而非以剑硬挡。
继而练“万物为剑”:折一枝枯木,灌注剑意,枯木便生青芒,可断金石;拾一块顽石,融入剑罡,顽石便带锋芒,能裂大地;甚至吐一口气息,附以剑道,气息也化作无形剑刃,可斩妖邪于无形。此时无需气剑显形,天地万物皆可化为剑,随心意而动,如臂使指。
更要悟“剑势”:观雷霆震怒,悟“雷霆之势”,剑出则如惊雷炸响,震慑心神;观江海奔流,悟“江海之势”,剑挥则如浪涛拍岸,连绵不绝;观山岳崩塌,悟“山岳之势”,剑劈则如巨石压顶,势不可挡。剑势一成,不待出剑,仅气势便令弱敌胆寒,不战自溃。
练至十年,修者与剑道合一,行则剑步生莲,每一步都踏在天地韵律之上;坐则剑气化雾,周身三尺剑气缭绕,蚊虫难近;言则剑音穿石,一句喝问便可震碎虚妄幻象。此时遇恶则剑自出,不斩而恶自灭;遇善则剑自藏,不露而威自显。有古碑云:“大道无形,剑亦无形;大道无情,剑亦无情。无情非无慈,无形藏万形。”此乃第八重“剑道篇”功成之境。
第九重:剑元篇·剑返洪荒
剑道圆融归太初,剑返洪荒化虚无。
一念生剑开天地,一念收剑隐尘俗。
剑道合道,已至化境,然“剑”终究是“道”之显相,若执着于剑,则难入终极。此篇需“返璞归真”,将剑胎、剑魂、剑罡、剑域、剑道尽皆熔于一炉,炼为“洪荒剑元”——此物非金非铁,非气非神,藏于眉心祖窍,不生不灭,不增不减,是为剑之根本,道之精粹。
炼剑元之法,需寻一处“混沌秘境”(如大荒极北的“归墟”,传闻是天地初开时的混沌残留之地),于秘境中央静坐,引自身万道剑意回流,逼向眉心。初时,眉心如遭锥刺,万千剑意冲撞,似要将头颅劈开,需以无上定力守住心神,默念总诀:“剑本洪荒,归于洪荒;元藏于我,我即是元。”
待剑意渐渐凝聚,眉心会生出一点紫金光点,初如粟米,渐如豆粒,终如莲子——此为剑元雏形。需以自身神魂为薪,洪荒之气为火,日夜煅烧,使剑元吸纳万剑之理、万道之精。烧炼过程中,过往所学剑招、所悟剑道会一一浮现,需以“空”之心观之,不执不滞,任其自来自去,最终化为剑元的一部分。
百年功成,剑元大成,如一颗微缩的混沌星辰,悬于眉心。此时无需刻意引剑,一念生则剑元显化,可演化无穷剑招:想“开天”,则一剑劈出,如混沌初开,清浊分离,能劈开空间壁垒;想“镇地”,则一剑刺下,大地稳固,地脉平息,可镇压滔天洪水;想“生”,则剑元散为光雨,枯木逢春,死人复生(需符合天道,不可逆天改命);想“灭”,则剑元聚为黑莲,万物归寂,可净化世间邪祟。
剑元无形无质,却能包容万剑之理。修者可将剑元打入凡铁,凡铁便成神兵,斩妖除魔无往不利;可将剑元渡给他人,助其开剑胎、生剑魂,省去十年苦修;更可将剑元融入天地,使一方疆域风调雨顺,妖魔不生。
而修者自身,则返璞归真,如凡人一般,或樵于山,或渔于水,无人能识其为剑主。唯有大荒危难之际,眉心剑元微动,一念之间,万剑齐出,可平定祸乱;事了之后,剑元再藏,踪迹难寻。此所谓“大隐隐于市,大剑藏于心”。
《大荒炼神剑诀》九重功成,并非终点,而是新的起点。剑元之上,尚有“鸿蒙剑界”——以自身剑元演化一方洪荒,自为剑界之主;更有“大道剑尊”——与天地大道合一,剑在道在,道亡剑亡。然古往今来,能至剑元境者已如凤毛麟角,至于更高之境,唯有留待后世有缘人探寻。
此诀流传大荒,如同一盏明灯,指引着无数炼剑者前行。然剑可护道,亦可祸道,关键在于持剑之人。若心术不正,剑元亦会化为魔元,涂炭生灵;若心怀苍生,凡铁也能成为圣剑,守护大荒。故得此诀者,当常怀敬畏,恪守本心,方能以剑证道,不负“炼神”二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