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1章 太学生徐庶-《三国之家祖是曹操》

  孙刘两家还没打起来,刘备便做了一件让曹轩非常恶心的事。

  刘备公开宣称汉献帝已被害,并且号召天下忠义之士,共同讨伐“弑君逆贼”曹轩,扬言要“重振汉室,为先帝复仇”。

  “放屁,这个该死的大耳贼,竟然敢行此卑劣之事!”曹轩将密报狠狠摔在案上,破口大骂道。

  一群内侍、宫女跪在地上,头埋得极低,连大气都不敢喘。

  柳翁悄悄的挥退所有人,然后低声劝道:“陛下息怒,公道自在人心,咱们不是有邸报么?老奴建议您不妨将封赏山阳公的诏书通过邸报发出来,传谕全国,让那些乱臣贼子死心。”

  “邸报?这倒是一个好主意。

  此事你立刻安排尚书台的人去办。”曹轩眼前一亮,立刻吩咐道。

  “诺,陛下。

  对了,魏国公他们还在宫外跪着呢,陛下要不要见一面啊?”

  曹轩冷哼一声道:“不必了。

  你去告诉他们,所有涉案宗室的爵位全部降一职,把强占的土地退还给当地官府。

  然后全部发配到司隶府去,若是能在汉中之战中立下战功,朕再恢复他们的爵位。”

  “陛下如此做,恐怕会让宗室们有失体面。”

  “哼,还敢要体面,我老曹家的脸都快让他们丢尽了。

  另外对于那些豪强也不要姑息,朕如今主要精力还是放在汉中和蜀中,但也容不得这些鼠辈在后方啃噬我大魏的根基。”曹轩冷冷的吩咐道。

  “诺,陛下。”

  “对了,和宫里的宫女签合同一事,落实的如何了?”曹轩继续问道。

  柳翁脸色微微一僵,花白的胡须颤了颤,躬身回道:“回陛下,此事…已在逐步推行,只是阻力不小。”

  “有何阻力啊?难不成朕的家事还有人敢多嘴?”曹轩不悦的问道。

  “陛下,不是外面的阻力,实在是那些奴婢都不敢签啊。”柳翁苦笑一声回道。

  “阿翁,这可不是一件小事啊。”曹轩轻叹一声道。

  “陛下的意思是…”

  “你以为朕只是体恤宫女?

  可你想过没有,这些宫女,跟豪强的部曲有什么区别?都是被主子视作私产,没有户籍,没有自由,子子孙孙为奴为婢。

  “豪家大族说部曲是‘家生子’,就该世世代代伺候他们。

  朕偏要让他们看看,连宫里的宫女都能堂堂正正离宫,做个有户籍的百姓,他们那些部曲,凭什么不能?

  只有这般,将来我们才能完全斩断世家大族的私兵来源。”曹轩苦口婆心的解释道。

  “陛下的苦心,老奴明白了。

  陛下放心吧,老奴定会全力促成此事的。”

  “善…”

  邸报这东西自从诞生的那一日起,首先便宜的便是洛阳城的百姓了。

  五更天的露水还挂在朱雀大街的槐树上,报童们已经背着沉甸甸的布包穿梭在巷陌里,木梆子敲得清脆:“看邸报咯,青州私盐案审结咯!宗室降爵发配汉中咯!还有前朝献帝刘协的封赏诏书。”

  作为第一批进京入太学的学生,徐庶和石韬最近一段时间一直住在洛阳。

  这二人因为早有贤名,所以曹轩特批二人可以直接入洛阳太学。

  来到洛阳这三个月,看邸报已经变成了这二人的习惯。

  徐庶放下手中的两个铜板,报童很知趣的便送来了一份邸报。

  “今日的来得早。”石韬接过邸报笑着说道。

  徐庶突然停在“盐铁司新制盐秤”的插图上,不禁轻叹一声道:“没想到青州大案这么快便结案了?”

  “元直兄是觉着有些仓促?”石韬咬了口胡饼笑着问道。

  “阮刺史十月查案,十一月便审结,中间御史台、刑部、都察院五次复核。

  此案的所有细节皆公之于众,从各家私盐的运销路线,到涉案官吏的受贿清单,甚至连盐民血状上的指印,都拓在邸报附页里。

  如此速度,要是再多苛责,那就是没事找事了。

  我只是惊叹于新朝的执行力,想当初我在荆州时,南阳有户豪强强占了邻村的灌溉渠,百姓告到郡府,太守说‘需查访’,这一查就是半年。

  等再去时,渠水早改了道,豪强的庄园里稻浪滚滚,告状的百姓却连种子都赔光了。

  如此一对比,真是天壤之别啊。”徐庶将邸报轻轻合上,长叹一声道。

  “元直兄是不是后悔了?当初你若没有离开洛阳,接受当今陛下的征召,说不定如今早已身穿紫袍?”石韬笑着打趣道。

  徐庶苦笑一声道:“要说不后悔那是假的。

  但人生哪有回头路可走啊。”

  “哈哈,我相信以元直兄的才能,早晚都会大放异彩的。

  相比青州大案,我倒是对徐州宗室侵田一案比较感兴趣,以魏国公为首,共十二人,全部被贬到了司隶府,看来陛下对汉中已是势在必得啊。”

  “广元兄所言有理,张鲁据守汉中二十余年,以五斗米道笼络人心,其弟张卫在阳平关布下十万精兵,绝非易与。

  但陛下连贬十二宗室,显然是要以雷霆手段扫清后方,些人在徐州侵吞的良田,多是军户的屯田,如今田地归还,军饷便有了着落,这是在为大军筹措粮草,志不在小啊。”徐庶点了点头回道。

  “不光如此,这些宗室在前线若是立下战功,陛下便又可以名正言顺的恢复他们的爵位,这么做也算是堵住了天下悠悠之口。”石韬满脸敬佩的说道。

  “还有这山阳公的待遇,不称臣,受诏不拜,陛下这是给足了前朝体面啊。”徐庶喃喃自语道。

  “元直兄你是不是又想起了刘皇叔?”

  徐庶摇了摇头道:“我与刘皇叔之间的君臣缘分已尽。

  我现在比较担心的是孔明。

  如今的大魏,不就是孔明心心念之的政通人和吗?

  他在荆州时总说:理想的天下,该是官吏不贪,豪强不横,百姓有田种,衣食无忧,而如今这些已经慢慢变成了现实,而他现在却被困在‘兴复汉室’的执念里,眼睁睁看着自己追求的理想,在对面的阵营里生根发芽。

  也不知道此时他的内心该是何等的痛苦?”

  “是啊,以孔明治世之大才,留在刘皇叔那里实在是浪费了。”石韬将手中的邸报卷成筒,在掌心轻轻敲击着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