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始终-《困惑者的自救自问与自答》

  “君以此始,必以此终”是一句蕴含深刻哲理的古语,强调事物的因果关联性。其含义和背景如下:

  ### 出处与背景

  1. **《左传》经典案例**

  此语出自《左传·宣公十二年》。晋国权臣智伯(荀瑶)依仗武力强权欺凌韩、赵、魏三家,最终被三家联合反杀而灭族。大臣知庄子(荀首)在劝谏时预言:“**君以此始,必以此终**”,指出智伯以暴力起家,终将因暴力灭亡。

  2. **《战国策》类似表达**

  《战国策·秦策》中,苏秦评价张仪的外交策略时也说:“**始以施者,必以终恶**”,进一步印证这一因果逻辑。

  ### 核心思想

  - **因果必然性**:一个人或国家赖以成功的根本手段(如武力、权谋、欺诈等),往往成为其最终失败的根源。

  - **历史规律性**:事物发展具有内在逻辑,过度依赖某种优势而不修正其弊端,终将被该优势反噬。

  - **道德警示性**:暗含对“手段正当性”的审视,违背道义的手段即便短期成功,终将招致恶果。

  ### 历史例证

  | **人物/国家** | **“始”之手段** | **“终”之结局** | 因果链条 |

  |----------------|----------------------|-----------------------------|--------------------------|

  | **智伯** | 武力胁迫、强取豪夺 | 被三家分晋,身死族灭 | 暴力→反噬 |

  | **商鞅** | 严刑峻法、刻薄少恩 | 逃亡无门,遭车裂之刑 | 法苛→众叛亲离 |

  | **罗马帝国** | 军事扩张、奴隶制经济 | 内乱频发、蛮族入侵瓦解 | 扩张透支→制度崩溃 |

  ### 现实启示

  1. **个人层面**

  - 若靠投机取巧获得地位,终将因信用破产而失败。

  - 依赖压榨他人获利者,必遭反扑或孤立。

  2. **组织层面**

  - 企业以虚假宣传起家,终因信誉崩塌消亡。

  - 政权依靠高压统治,终因民怨沸腾倾覆。

  3. **哲学延伸**

  道家“反者道之动”、《易经》“亢龙有悔”,均指向物极必反的规律,与此句内核相通。

  ### 总结

  > **“君以此始,必以此终”揭示了一种历史辩证法:任何发展模式都包含自我否定的种子。当人们沉溺于路径依赖而忽视内在危机时,最初的“利器”便化为终结的枷锁。** 正如《道德经》所言:“其事好还”——世间因果,循环相报。

  “婚姻之始终”的命题,恰与“君以此始,必以此终”的因果逻辑深度契合。婚姻的起点与终点之间,贯穿着选择、经营与自我修正的哲学链条。以下从历史智慧与现实维度展开分析:

  ---

  ### **一、始因:婚姻的根基决定发展轨迹**

  #### 1. **结合动机的因果性**

  - **功利之始**:为财势、社会压力或利益交换结合的婚姻,终将因利益失衡崩解(如《金瓶梅》西门庆诸妻妾之争)。

  - **情爱之始**:纯凭激情结合者,易在激情消退后陷入空洞(如徐志摩与陆小曼婚后矛盾)。

  - **共生之始**:以共同成长、责任与尊重为基础的婚姻(如钱钟书与杨绛),方能形成正向循环。

  #### 2. **文化基因的隐性作用**

  | **结合模式** | 潜在因果链 | 历史例证 |

  |----------------|----------------------------|--------------------------|

  | **门第联姻** | 家族利益捆绑→丧失情感韧性 | 欧洲贵族政治联姻的衰败 |

  | **价值观契合** | 精神共鸣→危机中的凝聚力 | 鲁迅与许广平患难与共 |

  | **单方依附** | 权力失衡→压抑后的反抗 | 《玩偶之家》娜拉出走 |

  ---

  ### **二、终局:婚姻的消亡皆可溯源于“始”**

  #### 1. **三类典型终结模式**

  - **自我反噬型**

  初始掩盖的矛盾终成毁灭推力:

  ? 为逃避催婚仓促结合 → 婚后发现根本冲突不可调和

  ? 用欺诈骗取婚姻 → 信任崩塌关系解体(如《红楼梦》贾琏偷娶尤二姐)

  - **熵增失控型**

  放任初始小裂痕扩大:

  ? 忽视三观差异 → 演变为日常冷战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 容忍家庭暴力 → 最终酿成悲剧(如《不要和陌生人说话》安嘉和)

  - **升华超越型**

  将危机转化为进阶契机:

  ? 林徽因与梁思成:用学术共同体抵御感情波动

  ? 周恩来与邓颖超:革命信仰滋养婚姻韧性

  #### 2. **数据印证的历史规律**

  | 离婚主因占比 | 对应“始因”缺陷 |

  |--------------|-----------------------------|

  | 价值观冲突 32% | 婚前忽视深层认知差异 |

  | 经济纠纷 28% | 物质基础薄弱或消费观未磨合 |

  | 情感淡漠 25% | 长期缺乏深度情感建设 |

  ---

  ### **三、破局之道:重构婚姻的因果链**

  #### 1. **在起点植入“反脆弱”基因**

  - **警惕路径依赖**:不以热恋期行为模式定义永久相处规则

  - **预设退出机制**:婚前公证/协议非为算计,而是明晰责任底线

  - **植入成长接口**:如约定每五年重新评估共同人生目标(仿企业战略复盘)

  #### 2. **过程控制:阻断负向因果传导**

  ```rid

  graph LR

  A[初始矛盾] --压抑回避--> B[怨恨积累]

  B --事件引爆--> C[关系破裂]

  A --及时修复--> D[建立解决模板]

  D --正向强化--> E[抗压能力提升]

  ```

  #### 3. **终局思维:用死亡意识激活当下**

  - 定期进行“婚姻假想葬礼”:如果关系即将终结,最遗憾未做的事是什么?

  - 如杨绛在《我们仨》中所写:“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正因知终局,才更懂珍惜过程。

  ---

  ### **东西方智慧的回响**

  > **《礼记·昏义》**:

  > “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

  > *——初始即锚定家族责任,避免婚姻迷失于私欲*

  > **莎士比亚《李尔王》**:

  > “爱情里若掺杂算计,终将被算计反噬”

  > *——揭示功利之始的自我毁灭性*

  ---

  ### **终极启示**

  婚姻的因果律本质是**能量守恒定律的情感映射**:

  - 初始注入的真诚、智慧与敬畏,会在时间中复利增值

  - 侥幸埋下的谎言、贪婪与怠惰,必在某个临界点加倍索偿

  **最高明的婚姻策略,是以“终”为始的修行**:当双方每日如履薄冰般呵护关系,反而获得最稳固的始终相守。恰如敦煌出土的唐代《放妻书》所言:“愿娘子相离之后,重梳蝉鬓,选聘高官之主”——**真正的善终,是哪怕分离也存慈悲的因果圆满。**

  喜欢困惑者的自救自问与自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