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承章看了长姐一眼,思索了会儿,还是跟她说了孟瑾玉的近况:“大姐姐,二姐夫寄了一封信回来,说二姐姐生了个儿子。”
闻言,孟瑾瑶顿住脚步,她已经许久没有孟瑾玉的消息了,若非二弟提起,她都想不起这个人,上一次见孟瑾玉,是继母招氏嫁进来的时候,当时孟瑾玉怀孕五个月,也学聪明了些。
但有一事她不能忍,孟瑾玉伪造她的书信,在婆家面前拿她的名义耀武扬威的事,她在邓源清面前毫不留情将此事戳破,后面孟瑾玉随邓源清回扬州,她就没有再见过孟瑾玉了。
再后来,听说孟瑾玉生了个女儿,邓源清也纳了几房美妾,孟瑾玉还得忙着跟妾室斗争,过去几年一直都没有再生下孩子,邓源清曾想要将宠妾生的庶子记到她名下,但她不愿意,邓源清也不好强迫她,毕竟她再不济也是永昌伯府的二姑娘,而邓家只是商贾之家。
如今孟瑾玉生了个儿子,只要她不作死,好好教育孩子,凭着这个儿子,她就能立于不败之地,出身永昌伯府,现任永昌伯是她弟弟,她还有嫡长女和嫡子,丈夫的家产以后大部分都是她儿子的。
半晌后,孟瑾瑶含笑道:“挺好的,既然有信件寄回来报喜,你们就给那孩子准备一份礼物差人送过去,别失了礼数。”她说着顿了顿,又补充道,“明日我选一份礼物,让人送到伯府,两份礼物一并送过去吧。”
孟承章讶然:“大姐姐,你也给她的孩子送礼?”
孟瑾瑶笑道:“不过是一份礼物罢了,京城里那些人家,谁家递了请帖过来,不也得送上一份贺礼?我与她到底是亲姐妹,不送也说不过去,毕竟每年晚晚生辰,邓家都会送上一份礼物过来,代表他们夫妻作为晚晚姨父、姨母的一片心意。”
孟承章听后了然,不为别的,就为邓家每年给晚晚送生辰礼物,大姐姐也会给二姐姐的刚出生的孩子送上一份礼物,甭管邓源清每年给晚晚送礼物是不是为了跟顾家套近乎,讨好顾家,但人家的礼物送得名正言顺,礼物也的确送了,且都是孩子会喜欢的东西。礼尚往来,大姐姐是该回礼的。
孟瑾瑶不想继续这个话题,道:“好了,不说这个了,我们先去老夫人那边。”
孟承章应声,夫妻俩随孟瑾瑶一起,去给顾老夫人拜寿,寒暄一番过后,郭妙云留下与其他女眷呆在一起,他则是去前院跟那些男宾客一起。
如今孟承章是永昌伯,在翰林院又得上司看重,还是顾景熙的小舅子,想奉承他的人也不少,他一过来,就有不少年纪相仿的人与他攀谈。
忽然,有人拍了一下孟承章的肩膀,笑问:“二舅舅,许久不见,别来无恙啊?”
孟承章扭头一看,就看到顾修文正含笑看着自己,顾修文虽然比他年长两岁,但一直都没有他沉稳,如今做了几年父母官,那股少年气早已褪去,整个人看起来都沉稳了不少。
顾修文微微怔然,接着又问:“二舅舅怎么这般看着我?”
孟承章回道:“看你长大了不少,不由得多看两眼。”
顾修文低笑出声:“瞧你说的什么话?你比我还小两岁呢,还说看我长大了不少。”
孟承章轻轻摇头,道:“不一样,以前是年岁长了,现在是整个人成熟了不少。”
闻言,顾修文愣了下,什么成不成熟的,其实他自己没什么感觉,现在忽然听到旁人这般说,才猛然发现,自己似乎许久没有像少年时那般不懂事,让长辈各种操心了,遂笑道:“我都二十四了,哪能还像十几岁毛头小子似的?”
孟承章好奇道:“你这年纪也该成家立室了,又不是没有姑娘喜欢你,怎么还一直拖着不成婚?”
顾修文正气凛然道:“不着急,我三叔二十九岁才成婚,我才二十四,急什么?等我在那贫瘠之地做出一番政绩,等那边的百姓过上好日子再说婚事。”他说着,又自信满满道,“你放心,过几年,我的愿望就能成真了,如今已经有起色了。”
孟承章听罢,眼里闪过赞赏之色,本来修文两年前该升官的,他先前选择外放为官,政绩斐然,连皇上都注意到修文,岂料修文自己运作一番,去了偏远贫瘠之地为官,这让所有人都不解,别人是被贬官才会到那边去做官,而修文是自请前去的。
多少人寒窗苦读,考取功名进入官场,只为功名利禄、光宗耀祖,可修文不是为了功名利禄,只是单纯的为了老百姓,这样一个名门世家的贵公子,却能做到这些,着实让人钦佩。
他曾问过修文,为何明明可以升官,却自请去贫瘠之地,修文当时说了一句话,让他内心大受震撼,修文说:“老师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道,以前我很迷茫,不知道自己的道是什么,可当我进士及第的时候,我忽然看到了自己的道,为黎民百姓做实事,让百姓过上好日子就是我的道。我出身显赫世家,自幼锦衣玉食,以后也不会缺银子花,所以高官厚禄于我而言并不重要,坚持自己的道,对我来说是最重要的。”
“如果是毫无根基的官员,去了那地方很难施展抱负,不仅会被上司打压,还要跟地头蛇斗,想出政绩很难,否则那地方也不会那么贫瘠了。可我不一样,我三叔身居高位,二叔也升了官,如今是礼部侍郎,大哥、二哥也在京城为官,有他们给我兜底,替我开路,无人敢阻拦我,我能放开手脚做自己想做的事。”
在大姐姐嫁进顾家前,他就见过修文,与现在简直判若两人,那个曾经被长辈捧在手心,性子懒惰,只想着吃喝玩乐的少年,在不知不觉中慢慢蜕变,已成长为国之栋梁,是为黎民百姓请命的父母官。
顾修文轻叹一声:“哎,不提婚事了,提起这个我就头疼,这次祖母寿辰,我回来祝寿,昨日才到家门的,我母亲已经唠叨了五六次了,我实在头疼得紧。”
他说着就转移话题,“你瞧,我三叔今年都三十八了,也不知怎么保养的,看起来也不过三十岁的样子,跟不认识的人说他是我兄长都会有人信。这样下去,再过几年我跟他一起出门,别人会不会以为我是他兄长?”
闻言,孟瑾瑶顿住脚步,她已经许久没有孟瑾玉的消息了,若非二弟提起,她都想不起这个人,上一次见孟瑾玉,是继母招氏嫁进来的时候,当时孟瑾玉怀孕五个月,也学聪明了些。
但有一事她不能忍,孟瑾玉伪造她的书信,在婆家面前拿她的名义耀武扬威的事,她在邓源清面前毫不留情将此事戳破,后面孟瑾玉随邓源清回扬州,她就没有再见过孟瑾玉了。
再后来,听说孟瑾玉生了个女儿,邓源清也纳了几房美妾,孟瑾玉还得忙着跟妾室斗争,过去几年一直都没有再生下孩子,邓源清曾想要将宠妾生的庶子记到她名下,但她不愿意,邓源清也不好强迫她,毕竟她再不济也是永昌伯府的二姑娘,而邓家只是商贾之家。
如今孟瑾玉生了个儿子,只要她不作死,好好教育孩子,凭着这个儿子,她就能立于不败之地,出身永昌伯府,现任永昌伯是她弟弟,她还有嫡长女和嫡子,丈夫的家产以后大部分都是她儿子的。
半晌后,孟瑾瑶含笑道:“挺好的,既然有信件寄回来报喜,你们就给那孩子准备一份礼物差人送过去,别失了礼数。”她说着顿了顿,又补充道,“明日我选一份礼物,让人送到伯府,两份礼物一并送过去吧。”
孟承章讶然:“大姐姐,你也给她的孩子送礼?”
孟瑾瑶笑道:“不过是一份礼物罢了,京城里那些人家,谁家递了请帖过来,不也得送上一份贺礼?我与她到底是亲姐妹,不送也说不过去,毕竟每年晚晚生辰,邓家都会送上一份礼物过来,代表他们夫妻作为晚晚姨父、姨母的一片心意。”
孟承章听后了然,不为别的,就为邓家每年给晚晚送生辰礼物,大姐姐也会给二姐姐的刚出生的孩子送上一份礼物,甭管邓源清每年给晚晚送礼物是不是为了跟顾家套近乎,讨好顾家,但人家的礼物送得名正言顺,礼物也的确送了,且都是孩子会喜欢的东西。礼尚往来,大姐姐是该回礼的。
孟瑾瑶不想继续这个话题,道:“好了,不说这个了,我们先去老夫人那边。”
孟承章应声,夫妻俩随孟瑾瑶一起,去给顾老夫人拜寿,寒暄一番过后,郭妙云留下与其他女眷呆在一起,他则是去前院跟那些男宾客一起。
如今孟承章是永昌伯,在翰林院又得上司看重,还是顾景熙的小舅子,想奉承他的人也不少,他一过来,就有不少年纪相仿的人与他攀谈。
忽然,有人拍了一下孟承章的肩膀,笑问:“二舅舅,许久不见,别来无恙啊?”
孟承章扭头一看,就看到顾修文正含笑看着自己,顾修文虽然比他年长两岁,但一直都没有他沉稳,如今做了几年父母官,那股少年气早已褪去,整个人看起来都沉稳了不少。
顾修文微微怔然,接着又问:“二舅舅怎么这般看着我?”
孟承章回道:“看你长大了不少,不由得多看两眼。”
顾修文低笑出声:“瞧你说的什么话?你比我还小两岁呢,还说看我长大了不少。”
孟承章轻轻摇头,道:“不一样,以前是年岁长了,现在是整个人成熟了不少。”
闻言,顾修文愣了下,什么成不成熟的,其实他自己没什么感觉,现在忽然听到旁人这般说,才猛然发现,自己似乎许久没有像少年时那般不懂事,让长辈各种操心了,遂笑道:“我都二十四了,哪能还像十几岁毛头小子似的?”
孟承章好奇道:“你这年纪也该成家立室了,又不是没有姑娘喜欢你,怎么还一直拖着不成婚?”
顾修文正气凛然道:“不着急,我三叔二十九岁才成婚,我才二十四,急什么?等我在那贫瘠之地做出一番政绩,等那边的百姓过上好日子再说婚事。”他说着,又自信满满道,“你放心,过几年,我的愿望就能成真了,如今已经有起色了。”
孟承章听罢,眼里闪过赞赏之色,本来修文两年前该升官的,他先前选择外放为官,政绩斐然,连皇上都注意到修文,岂料修文自己运作一番,去了偏远贫瘠之地为官,这让所有人都不解,别人是被贬官才会到那边去做官,而修文是自请前去的。
多少人寒窗苦读,考取功名进入官场,只为功名利禄、光宗耀祖,可修文不是为了功名利禄,只是单纯的为了老百姓,这样一个名门世家的贵公子,却能做到这些,着实让人钦佩。
他曾问过修文,为何明明可以升官,却自请去贫瘠之地,修文当时说了一句话,让他内心大受震撼,修文说:“老师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道,以前我很迷茫,不知道自己的道是什么,可当我进士及第的时候,我忽然看到了自己的道,为黎民百姓做实事,让百姓过上好日子就是我的道。我出身显赫世家,自幼锦衣玉食,以后也不会缺银子花,所以高官厚禄于我而言并不重要,坚持自己的道,对我来说是最重要的。”
“如果是毫无根基的官员,去了那地方很难施展抱负,不仅会被上司打压,还要跟地头蛇斗,想出政绩很难,否则那地方也不会那么贫瘠了。可我不一样,我三叔身居高位,二叔也升了官,如今是礼部侍郎,大哥、二哥也在京城为官,有他们给我兜底,替我开路,无人敢阻拦我,我能放开手脚做自己想做的事。”
在大姐姐嫁进顾家前,他就见过修文,与现在简直判若两人,那个曾经被长辈捧在手心,性子懒惰,只想着吃喝玩乐的少年,在不知不觉中慢慢蜕变,已成长为国之栋梁,是为黎民百姓请命的父母官。
顾修文轻叹一声:“哎,不提婚事了,提起这个我就头疼,这次祖母寿辰,我回来祝寿,昨日才到家门的,我母亲已经唠叨了五六次了,我实在头疼得紧。”
他说着就转移话题,“你瞧,我三叔今年都三十八了,也不知怎么保养的,看起来也不过三十岁的样子,跟不认识的人说他是我兄长都会有人信。这样下去,再过几年我跟他一起出门,别人会不会以为我是他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