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9章 一头野牛引起的轰动-《穿越六零,我从十六岁开始养家》

  “野牛背上的是熊吗?”

  “如果我没看错的话,应该是。”

  “小光这次没带枪,他是怎么把马来熊弄死的?”

  “一千多斤的野牛,小光都能驯服,几百斤的马来熊还不是手到擒来?”

  “你说的也对。”

  ……

  张曙光已经走远,身后的卫兵还没有从震惊中回过神来。

  他们见到过张曙光每次打猎的收获,知道他身手了得。

  他们见到过张曙光扛着野猪健步如飞,知道他力大无穷。

  今天卫兵们发现,他们还是严重低估了张曙光的实力。

  现在还没到做晚饭的时间,大院里闲聊的人不少。

  牵着一头大野牛的张曙光,瞬间成为了所有人瞩目的焦点。

  “牛,好大的牛。”

  正在院子里玩闹的孩子们,嘴里兴奋的大叫着,结伴往张曙光面前凑。

  “东娃,别过去。”

  “玲玲,快拉着你弟弟躲着点,凑那么近干什么?小心牛踢着你们。”

  ……

  孩子的家长赶紧叫住各自的孩子。

  她们可能不认识野牛,但这么大耕牛或者水牛也不是好惹的。

  体型大,就意味着力气大,破坏力大。

  孩子们还这么小,万一被牛踢着,估计就没有抢救的必要了。

  “小光哥哥,这是你从老乡手里买来的吗?”

  孩子们倒也听话,纷纷止住脚步,站在不远处,兴奋的看着庞大的野牛。

  “小光哥哥,你是要耕地吗?我跟我爹去镇上的时候,见过老乡拉着牛耕地。”

  这几年粮食供应紧张,部队也开始想办法自给自足。

  虽然南疆不比北大仓,但多少开点荒,再配着后勤补给,也勉强够用。

  “不是,这是我抓的野牛,不是在老乡那里买的,也不是用来耕地的。”

  虽然问话的都是小孩子,张曙光依然没有糊弄,而是很认真的回答。

  “这是野牛啊?我说个头怎么这么大。”

  “小光好本事!”

  “知道小光打猎是把好手,可也没想到居然如此厉害,野牛都抓得到。”

  ……

  认识张曙光的几位军官家属,都对他称赞有加。

  她们都是军人家属,都有一定的见识,活捉并驯服一头野牛,比打死一头野牛要困难的多。

  “我听肖旅长的爱人说,张团长家的儿子明天要订婚,你就是张团长的儿子啊!”

  张向南刚提团长不久,张曙光更是刚来不到一个月,也有很多人不认识他。

  “对,我就是张曙光。”

  张曙光也不认识这个问话的军属,所以也不知道该怎么称呼。

  “小光,刚才你说这头野牛不是用来耕田的,你不会是要明天杀了办酒席吧?”

  有一位军属灵机一动,惊叫出声。

  张曙光不知如何回答,只能尴尬的笑了笑。

  如果是在东丰县,张曙光不会有这么多顾虑。

  这里毕竟是部队,是父亲工作服役的地方,张曙光不想造成不好的影响。

  “小光,你怎么牵了头野牛回来?”

  胡建鹏在团长家里,把能看到的活都给干完了,就想着出门迎一迎张曙光,一出胡同正好看到。

  他经常参与部队的巡边任务,对野牛并不陌生。

  庞大健硕的体型,如同圆月弯刀一般的牛角,让胡建鹏脸色大变。

  “胡排长,过几天你们不是要出远门执行任务嘛!我抓了头野牛,打算杀了制作成肉干,给同志们当干粮。”

  看到胡建鹏,张曙光终于想到了一个靠谱的理由。

  “你这也太夸张了,怪不得不让我跟你一起进山,我跟着去也是个累赘。”

  胡建鹏身高一米七,在这个年代绝对不算低,他站在肩背高度一米八的野牛旁,艰难的咽了口唾沫。

  “你是怎么驯服它的?”

  看着眼前的庞然大物,胡建鹏心里满是好奇。

  他很难想象,一根普通的藤蔓,系在野牛的脖颈上,怎么就能让这头庞大的公牛如此听话呢!

  “回去再说。”

  周围的人越聚越多,张曙光不想成为众人关注的焦点,紧了紧手中的藤蔓,野牛服服帖帖的迈开了脚步。

  如同坦克一般的野牛缓缓启动,围拢的人群赶紧让开一条道路。

  张曙光走进胡同以后,身后的人群轰的一下子炸了锅。

  不管哪个年代的人,就没有不喜欢看热闹的。

  可这里毕竟是部队大院,不管军属们来自城市还是农村,日常生活中都会注意自己的言行,生怕给自家男人摸黑。

  平日里大家团结互助,四邻和睦,别说吵架打架了,背后嚼舌根的都不多。

  今天张曙光牵回来的野牛,立马成了惊天新闻,整个生活区都在谈论。

  张曙光牵着牛回到家,自然又引来了大家的惊呼和赞叹。

  等大家冷静下来以后,如何处理这头野牛,成了一个难题。

  大家都没杀过体型如此庞大的猎物,不知道该从哪下手,也没有趁手的工具。

  “团长,要不我去把炊事班叫过来?”

  李立新看向张向南。

  “炊事班怕是也不知道怎么杀,上次小光打马来熊,炊事班就是头一回处理,剥熊皮时不小心弄了两个窟窿。”

  胡建鹏在一旁提醒道。

  炊事班的同志们参军前,也都是普通的小伙子,大部分都是农民的孩子。

  他们当兵之前,唯一可以接触到牛的渠道,可能就是生产队的牛棚。

  再久远一点,就是地主家养的耕牛。

  六十年代以前的养殖场,一般养的都是鸡鸭鹅,最大的动物就是猪。

  这时的牛,是农民最大的生产力,是他们春种秋收的倚仗。

  大家把牛看得比自己还重要,在最艰苦的年代,也没人想过要杀牛救命,而是缩减自己的口粮,优先供应大型牲口。

  “小光,你真是给我出了个难题。”

  张向南皱着眉头,考虑这头牛怎么个杀法。

  “爹,不行还是我自己来吧,你们把马来熊和野鸡野兔,让炊事班的同志处理一下就可以了。”

  张曙光也不让父亲为难,现在张曙光也想明白了,让农民的孩子杀牛,可能比让他们杀人都难以接受。

  “我带牛去月牙湖那边杀,一会你安排人过去,把肉运回来。”

  杀牛的大场面,需要大量的水,在湖边更好处理。

  喜欢穿越六零,我从十六岁开始养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