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勒坦在一队由北府精锐和“暗蜂”高手混编的“护送”队伍“簇拥”下,如同丧家之犬般匆匆离开了定北城。城门在他身后缓缓合拢,沉重的铁闩落下,发出闷响,仿佛在为他的离去画上一个无情的句号。护送队伍的铠甲在阳光下泛着冷光,刀锋与弓弩随时待命,与其说是护卫,不如说是押送。
他坐在颠簸的马车上,面色苍白,眼神中交织着愤怒、屈辱与隐忧。车厢里除了几名贴身的心腹,便只有那份白纸黑字的臣服条约——墨迹未干,却似千斤巨石压在他心头。他清楚,这不仅是一纸约束,更是悬在他头顶的利剑,一旦归国争夺汗位失败,这张纸便会成为钉死他命运的铁证。
更令他坐立难安的,是体内那股若隐若现的异样感觉——厉欣怡的“保险措施”。那是一种他无法掌控的力量,潜伏在血脉深处,如同暗潮般随时可能翻涌,将他拖入万劫不复的深渊。每一次呼吸,他都能感受到它的存在,提醒着他,无论走到天涯海角,他都无法真正摆脱束缚。
车队沿着尘土飞扬的官道向北疾驰,远方的地平线在热浪中扭曲。阿勒坦望着那条通往故土的险途,心中明白,前方等待他的,不只是兄弟间的刀锋相向,还有来自暗处的无数算计与杀机。他必须在命运的棋盘上拼出一条生路,哪怕代价是燃尽自己最后的尊严与热血。
朕站在城墙之上,目送那支队伍消失在北方苍茫的地平线,心中并无多少喜悦,唯有冰冷的算计。阿勒坦此行,九死一生。即便有朕的“帮助”,他能成功登上汗位的概率也不过五五之数。但无论成败,鞑靼内部都必将陷入一场血腥的内耗,短期内再无暇南顾。
“陛下,俄罗斯女皇那边,已有回信。”厉欣怡的声音在身后响起,带着一丝玩味,“信使是奥列格伯爵的一个副官,被我们故意放回去的。女皇陛下对奥列格的愚蠢行动表示‘震惊’和‘遗憾’,声称其完全是个人行为,与俄罗斯帝国无关。她希望此事不要影响两国之间的‘传统友谊’,并期待与陛下就边境贸易进行‘友好’磋商。随信还送来了……十车皮毛作为赔礼。”
朕闻言,不由冷笑。好一个弃车保帅,倒是撇得干净。看来这位女皇,也是个利益至上、脸厚心黑的主。
“告诉她的信使,”朕淡淡道,“朕接受赔礼。贸易可以谈,但需按我大夏的规矩来。至于奥列格伯爵,就留在我大夏‘做客’些时日吧。”
“是。”厉欣怡应道,随即又问,“那批黑油……”
“照单全收。”朕毫不犹豫,“他们卖多少,我们就要多少。价格可以比市价稍高一线,免得他们起疑。但要彻底查清其产地和运输路线。”
“臣妾明白。”
处理完外患,朕将目光转向内政。定北城经此一连串风波,虽最终稳住局面,却也暴露了不少问题。军中渗透,吏治松弛,乃至对新兴事物(如黑油)的管理,都需加强。
朕召来了唐若雪与陈芝儿。
“若雪,北疆新定,百废待兴。吏治整顿、律法推行、流民安置、乃至与草原各部的后续交接,千头万绪,朕欲将此重任交予你。”朕看着这位愈发沉稳干练的吏部尚书,“朕会给你专断之权,遇事可先斩后奏。”
唐若雪神色一凛,敛衽行礼:“臣妾必竭尽全力,不负陛下重托!”她目光坚定,已然开始在心中规划诸般事宜。
“芝儿,”朕又看向那双依旧清澈、却多了几分沉静的眼睛,“黑油提炼之事,关乎国运,绝不可泄。新工坊必须万无一失。此外,朕要你在此基础上,继续钻研。那清液(汽油)与膏体(润滑油),可能用于军械?可能驱动更大、更复杂的机关?朕需要更具体、更实用的成果。”
陈芝儿小脸严肃起来,用力点头:“陛下放心!我已经有好多想法了!给我点时间,我一定弄出些厉害东西来!就是……就是……”她偷偷瞟了一眼厉欣怡,“……经费……”
厉欣怡没好气地瞪她一眼,却还是对朕道:“陛下,此乃正用,户部必当全力支持。”
朕欣慰地点点头。有她们三人各司其职,朕便可安心许多。
接下来的数月,北疆进入了难得的平稳期。
定北城榷场正式开市,商贾云集,驼铃阵阵,汉蒙俄各族商人穿梭其间,交易繁忙。厉欣怡制定的规则得到了严格执行,税收源源不断流入国库,边境呈现出一派畸形的繁荣。
唐若雪雷厉风行,整肃吏治,提拔能干官员,妥善安置流民,推广新式农具和越冬技术,北疆民生逐渐恢复。
陈芝儿则彻底泡在了山谷工坊里,偶尔送回一些令人惊喜又后怕的“小成果”——比如差点炸平半个山坡的“猛火油弹”原型,以及能让弩机连续发射的润滑机关。
而被严密看管的奥列格伯爵,在经过厉欣怡数次“深入交谈”后,也变得“知无不言”,吐露了不少关于俄罗斯内部的情报及其对东方的野心。
一切似乎都在向好的方向发展。
然而,朕心中那根弦却从未放松。朕深知,表面的平静之下,暗流从未停止涌动。鞑靼的内乱何时平息?俄罗斯的野心会以何种方式再次显露?那神秘的黑油背后,又是否隐藏着更深的秘密?
这日,朕正批阅着唐若雪送来的关于在北方各州郡推广新式纺织机的奏章,一名来自京城的八百里加急信使,风尘仆仆地闯入行辕。
“陛下!京城急报!”信使跪地,呈上一封密封的漆盒。
朕心中微微一沉,京城?莫非又出了什么变故?
朕接过漆盒,打开一看,里面是首辅大臣的亲笔信。信中提到两件事:其一,太后生前暗中栽培的一部分残余势力,近日似有异动,与几位闲散宗室往来密切,恐生事端;其二,南方数州遭遇百年不遇之水患,灾民数十万,粮价飞涨,局势堪忧。
朕放下信纸,走到窗边,望着南方天际。
北疆暂安,京中又起波澜,南方再逢天灾。
这皇帝的宝座,从来都是如此,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传旨,”朕的声音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决断,“摆驾,回京。”
北疆之事,已暂告段落。是时候,回去会会那些不甘寂寞的魑魅魍魉了。
他坐在颠簸的马车上,面色苍白,眼神中交织着愤怒、屈辱与隐忧。车厢里除了几名贴身的心腹,便只有那份白纸黑字的臣服条约——墨迹未干,却似千斤巨石压在他心头。他清楚,这不仅是一纸约束,更是悬在他头顶的利剑,一旦归国争夺汗位失败,这张纸便会成为钉死他命运的铁证。
更令他坐立难安的,是体内那股若隐若现的异样感觉——厉欣怡的“保险措施”。那是一种他无法掌控的力量,潜伏在血脉深处,如同暗潮般随时可能翻涌,将他拖入万劫不复的深渊。每一次呼吸,他都能感受到它的存在,提醒着他,无论走到天涯海角,他都无法真正摆脱束缚。
车队沿着尘土飞扬的官道向北疾驰,远方的地平线在热浪中扭曲。阿勒坦望着那条通往故土的险途,心中明白,前方等待他的,不只是兄弟间的刀锋相向,还有来自暗处的无数算计与杀机。他必须在命运的棋盘上拼出一条生路,哪怕代价是燃尽自己最后的尊严与热血。
朕站在城墙之上,目送那支队伍消失在北方苍茫的地平线,心中并无多少喜悦,唯有冰冷的算计。阿勒坦此行,九死一生。即便有朕的“帮助”,他能成功登上汗位的概率也不过五五之数。但无论成败,鞑靼内部都必将陷入一场血腥的内耗,短期内再无暇南顾。
“陛下,俄罗斯女皇那边,已有回信。”厉欣怡的声音在身后响起,带着一丝玩味,“信使是奥列格伯爵的一个副官,被我们故意放回去的。女皇陛下对奥列格的愚蠢行动表示‘震惊’和‘遗憾’,声称其完全是个人行为,与俄罗斯帝国无关。她希望此事不要影响两国之间的‘传统友谊’,并期待与陛下就边境贸易进行‘友好’磋商。随信还送来了……十车皮毛作为赔礼。”
朕闻言,不由冷笑。好一个弃车保帅,倒是撇得干净。看来这位女皇,也是个利益至上、脸厚心黑的主。
“告诉她的信使,”朕淡淡道,“朕接受赔礼。贸易可以谈,但需按我大夏的规矩来。至于奥列格伯爵,就留在我大夏‘做客’些时日吧。”
“是。”厉欣怡应道,随即又问,“那批黑油……”
“照单全收。”朕毫不犹豫,“他们卖多少,我们就要多少。价格可以比市价稍高一线,免得他们起疑。但要彻底查清其产地和运输路线。”
“臣妾明白。”
处理完外患,朕将目光转向内政。定北城经此一连串风波,虽最终稳住局面,却也暴露了不少问题。军中渗透,吏治松弛,乃至对新兴事物(如黑油)的管理,都需加强。
朕召来了唐若雪与陈芝儿。
“若雪,北疆新定,百废待兴。吏治整顿、律法推行、流民安置、乃至与草原各部的后续交接,千头万绪,朕欲将此重任交予你。”朕看着这位愈发沉稳干练的吏部尚书,“朕会给你专断之权,遇事可先斩后奏。”
唐若雪神色一凛,敛衽行礼:“臣妾必竭尽全力,不负陛下重托!”她目光坚定,已然开始在心中规划诸般事宜。
“芝儿,”朕又看向那双依旧清澈、却多了几分沉静的眼睛,“黑油提炼之事,关乎国运,绝不可泄。新工坊必须万无一失。此外,朕要你在此基础上,继续钻研。那清液(汽油)与膏体(润滑油),可能用于军械?可能驱动更大、更复杂的机关?朕需要更具体、更实用的成果。”
陈芝儿小脸严肃起来,用力点头:“陛下放心!我已经有好多想法了!给我点时间,我一定弄出些厉害东西来!就是……就是……”她偷偷瞟了一眼厉欣怡,“……经费……”
厉欣怡没好气地瞪她一眼,却还是对朕道:“陛下,此乃正用,户部必当全力支持。”
朕欣慰地点点头。有她们三人各司其职,朕便可安心许多。
接下来的数月,北疆进入了难得的平稳期。
定北城榷场正式开市,商贾云集,驼铃阵阵,汉蒙俄各族商人穿梭其间,交易繁忙。厉欣怡制定的规则得到了严格执行,税收源源不断流入国库,边境呈现出一派畸形的繁荣。
唐若雪雷厉风行,整肃吏治,提拔能干官员,妥善安置流民,推广新式农具和越冬技术,北疆民生逐渐恢复。
陈芝儿则彻底泡在了山谷工坊里,偶尔送回一些令人惊喜又后怕的“小成果”——比如差点炸平半个山坡的“猛火油弹”原型,以及能让弩机连续发射的润滑机关。
而被严密看管的奥列格伯爵,在经过厉欣怡数次“深入交谈”后,也变得“知无不言”,吐露了不少关于俄罗斯内部的情报及其对东方的野心。
一切似乎都在向好的方向发展。
然而,朕心中那根弦却从未放松。朕深知,表面的平静之下,暗流从未停止涌动。鞑靼的内乱何时平息?俄罗斯的野心会以何种方式再次显露?那神秘的黑油背后,又是否隐藏着更深的秘密?
这日,朕正批阅着唐若雪送来的关于在北方各州郡推广新式纺织机的奏章,一名来自京城的八百里加急信使,风尘仆仆地闯入行辕。
“陛下!京城急报!”信使跪地,呈上一封密封的漆盒。
朕心中微微一沉,京城?莫非又出了什么变故?
朕接过漆盒,打开一看,里面是首辅大臣的亲笔信。信中提到两件事:其一,太后生前暗中栽培的一部分残余势力,近日似有异动,与几位闲散宗室往来密切,恐生事端;其二,南方数州遭遇百年不遇之水患,灾民数十万,粮价飞涨,局势堪忧。
朕放下信纸,走到窗边,望着南方天际。
北疆暂安,京中又起波澜,南方再逢天灾。
这皇帝的宝座,从来都是如此,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传旨,”朕的声音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决断,“摆驾,回京。”
北疆之事,已暂告段落。是时候,回去会会那些不甘寂寞的魑魅魍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