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4章 不白之冤-《官场:白球掉袋,告别编外!》

  省委组织部的办公室里,秋日的阳光透过百叶窗,在红木办公桌上投下斑驳的光影。

  周阳修长的手指捏着那份刚刚出炉的《全省青年干部储备人才培训班策论考试成绩单》,心情就像这窗外的天气,一片晴朗。

  匿名考试的方案大获成功,不但把马文祥安插的那些关系户刷了下去,还真就挖出了不少埋在基层的好苗子。

  这感觉,就像是在一片看似普通的沙滩上,随手一刨,就摸到了一块温润的璞玉。

  他脸上挂着满意的笑容,目光从名单的末尾,一路向上扫过。

  “不错,不错……”

  他的指尖在一个个名字上轻轻划过,那些名字背后,代表着一个个鲜活的、有冲劲的年轻干部,他们是江岚省未来的希望。

  林小雨站在一旁,看着自家市长那副像是老农检阅自家麦田的欣慰表情,也跟着开心起来。

  “市长,王部长刚才还打电话来,说这次多亏了您,他们组织部都准备把这个匿名考试的模式,作为以后的范例推广了。”

  周阳笑了笑,没说话,目光终于落在了名单的最顶端。

  状元的位置。

  他倒要看看,是何方神圣,能在一众省直机关、经济强市的青年才俊中,杀出重围,拔得头筹。

  然而,当他看清那个名字和后面的单位时,他脸上的笑容,如同被瞬间按下了暂停键,当场凝固了。

  【第一名:高启。】

  【单位:平阳县,三道沟镇,副镇长。】

  高启?

  平阳县?

  三道沟镇?

  一连串陌生的地名,像三块冰冷的石头,砸进了周阳心里。

  平阳县他知道,是整个江岚省地图上,颜色最深的那一块——出了名的贫困县,山路十八弯,经济常年垫底。

  而三道沟镇,更是穷山恶水里的穷山恶水。

  一个在这种地方任职的副镇长,竟然能在三百多名全省精英中,考到第一名?

  这已经不是黑马了,这简直是骑着火箭的黑马!

  周阳的心里,瞬间升起一股强烈的好奇。

  他立刻翻开了附在成绩单后面的考生策论文章。

  高启的文章,题目起得很朴实,叫《论资源枯竭型地区的破局之路——以平阳县为例》。

  没有一句华丽的辞藻,通篇都是大白话,甚至有些段落还带着点泥土的芬芳。

  但就是这些朴实无华的文字,组合在一起,却迸发出一种让人心惊的锋芒。

  字里行间,没有抱怨,没有诉苦,只有对困境抽丝剥茧般的分析,和大胆到近乎狂妄的破局构想。

  从发展林下经济,到打造特色文旅IP,再到利用互联网对接外部市场,每一个方案都逻辑严密,数据详实,仿佛他已经在脑海里,将这条路推演了千百遍。

  这是一篇真正用脚走出来,用心血浇灌出来的文章!

  “人才啊!”

  周阳忍不住低声赞叹,眼中的欣赏之色,几乎要溢出来。

  这已经不是璞玉了,这是一块被泥土掩盖的绝世美玉!

  他当即拿起桌上的红色电话,直接拨给了省委组织部新任的王秀芳副部长。

  “王部长,我是周阳。”

  “周市长!我正要跟您汇报呢,这次的考试太成功了!”电话那头,王秀芳的语气充满了兴奋。

  “王部长,先不说这个。帮我一个忙,立刻把这次策论考试第一名,平阳县三道沟镇的高启,最详细的干部档案,加密发到我邮箱。”周阳的语气不容置疑。

  “高启?好,我马上办!”王秀芳虽然有些意外,但还是立刻答应下来。

  不到半个小时,一封带着加密标志的邮件,出现在了周阳的电脑屏幕上。

  周阳迫不及待地点开附件。

  高启的履历很简单,国内顶尖的政法大学毕业,标准的“天之骄子”。

  毕业时,他本有无数个留在省城甚至首都的机会,却主动提交了申请,去了全省最偏远、最艰苦的平阳县。

  从一名普通的科员干起,一步一个脚印,用了五年时间,就成了全县最年轻的副科级干部,三道沟镇的副镇长。

  履历中的工作评价一栏,几乎全是溢美之词。

  “该同志工作能力突出,有大局观,敢于担当。”

  “深入基层,群众口碑极好。”

  “多次在招商引资、扶贫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

  看到这里,周阳更加确定,自已是挖到宝了。

  一个有能力,有担当,还愿意扎根基层的人才,这不正是这次培训班最需要寻找的目标吗?

  他心情愉悦地滑动鼠标,将档案拉到了最后一页。

  那一页,是“奖惩情况”记录。

  然而,当他的目光扫过那一栏时,他的瞳孔,如同被针尖狠狠刺了一下,猛地一缩。

  档案的最后,一行黑色的宋体字,像一道丑陋的疤痕,烙印在白纸之上。

  【三年前,因“顶撞上级、不服从工作安排”,受党内警告处分一次。】

  党内警告处分!

  这六个字,像一盆冰水,从周阳的头顶瞬间浇下。

  在体制内,这东西的分量,说大不大,说小不小。

  它不会让你丢掉饭碗,但却会像一粒永远也洗不掉的沙子,硌在你的履历里,让你在每一次提拔、每一次评优的关键时刻,都难受得要命。

  尤其是在干部选拔这种事关前途的大事上,一个“政治污点”,往往就意味着一票否决。

  周阳的眉头,当场就拧成了一个川字。

  一个能力如此出众,群众口碑极好的年轻干部,怎么会留下这么一个碍眼的记录?

  顶撞上级?

  不服从工作安排?

  这听起来,可不像是一个能在策论里写出那种宏大格局的人会干出来的事。

  这里面,绝对有事!

  第二天上午,省委组织部的小会议室里,气氛有些凝重。

  新任的王秀芳副部长,以及干部一处的几位核心骨干,都坐在会议桌前,人手一份培训班的预选名单。

  周阳坐在主位上,指尖轻轻敲击着桌面。

  “关于这份名单,大家有什么意见?”

  王秀芳率先开了口,她指了指名单上高启的名字,脸上带着明显的惋惜。

  “周市长,这个高启,确实是个人才,他的那篇文章,我们几个老笔杆子都看过了,自愧不如啊。”

  “但是……”她话锋一转,面露难色,“他这个处分,太扎眼了。咱们这个培训班,是为省里储备后备人才的,政治上必须绝对过硬。把一个有‘污点’的干部树为典型,恐怕……会引来非议啊。”

  干部一处的李处长也跟着附和道:“是啊,周市长。干部选拔,德才兼备,以德为先。这个‘不服从安排’,往小了说是性格问题,往大了说,就是组织纪律性不强。这样的人,能力越强,可能带来的风险就越大。”

  另一位副处长推了推眼镜,用一种非常“官方”的腔调补充道:“按照惯例,有处分记录在档的干部,在同等条件下,一般是不予优先考虑的。我建议,还是把他从重点培养的名单里拿下来,换一个更‘稳妥’的同志上去,这样对大家都好。”

  会议室里,所有人的意见,出奇地一致。

  剔除高启。

  这是一个最安全、最稳妥、最符合“程序正义”的选择。

  没有人愿意为了一个素不相识的基层干部,去承担任何潜在的政治风险。

  爱惜羽毛,是官场的本能。

  周阳静静地听着,没有插话,但他的心里,却燃起了一股无名之火。

  就因为一个处分,就要将一个大才拒之门外?

  就因为一句“不服从安排”,就要否定他五年扎根基层的全部努力?

  这是在选拔人才,还是在挑选温顺听话的绵羊?

  如果连这种不问青红皂白,一棍子打死的做法都成了“惯例”,那江岚省的改革,还谈何希望!

  他心里清楚,马文祥虽然倒了,但马文祥那种僵化、保守、只求无过的思想,却像病毒一样,依然深深地根植在某些干部的脑子里。

  周阳抬起眼,目光缓缓扫过在场的每一个人。

  他的眼神平静,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穿透力。

  被他看到的人,都不自觉地低下了头,避开了他的视线。

  “各位,”周阳终于开口了,声音不大,但每一个字都敲在众人的心坎上,“我们这次培训班的目的是什么?”

  他没有等众人回答,便自问自答道:“陈书记在动员会上讲得很清楚,是要‘不拘一格降人才’,是要打破论资排辈的旧习气,是要为江岚省的改革,选拔出一批真正有能力、敢担当的闯将!”

  “什么是闯将?唯唯诺诺、看领导眼色行事的人,算闯将吗?”

  “一个处分,就让我们把他所有的优点都视而不见。那我们这个考试,费这么大劲,又有什么意义?”

  周阳的语气越来越重,会议室里的气压,瞬间降到了冰点。

  “如果今天,我们因为一个所谓的‘污点’,就轻易放弃了一个可能是百年一遇的人才。那么明天,当我们江岚省的发展遇到瓶颈,需要有人站出来攻坚克难的时候,我们派谁上去?”

  “派那些履历光鲜,但只会照本宣科的‘稳妥’干部吗?”

  他这番话,句句诛心,问得在场的所有人都哑口无言。

  王秀芳的脸上,更是露出了一丝愧色。

  她知道,周阳说得对。

  他们刚才考虑的,更多的是如何规避风险,而不是如何为省里发现人才。

  这本身,就是一种懒政,一种不作为。

  周阳看到火候差不多了,缓和了语气,说道:“我不是说处分不重要,而是说,我们不能只看档案上的那一行字,就给人定了性。”

  “我决定,亲自去一趟平阳县。”

  “我要亲眼去看看,那个地方到底有多穷。我也要亲耳去听听,当地的干部群众,是怎么评价这个高启的。”

  “我更要搞清楚,三年前,他到底是因为什么,‘顶撞’了哪位上级,‘不服从’了什么样的工作安排!”

  周阳站起身,双手撑在桌面上,身体微微前倾,目光如炬。

  “如果他真是一个目无组织、纪律涣散的人,我第一个把他从名单里划掉!”

  “但如果……他是因为坚持原则,为了维护老百姓的利益,才得罪了人,蒙受了不白之冤……”

  周阳的声音里,带上了一丝凛冽的寒意。

  “那我们就必须为他正名!不仅要把他扶上马,还要送他一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