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0章 最好的勋章-《官场:白球掉袋,告别编外!》

  “你联系一下市府办,让他们连夜整理几份关于我们临海市在‘放管服’改革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难题案例。”

  “记住,要具体,要细节!”

  “比如,哪个企业因为审批流程繁琐,导致项目晚开工了多久,造成了多少经济损失。”

  “比如,哪个部门因为数据壁垒,让老百姓办一件事需要跑七八个窗口,盖十几个章。”

  “问题越具体越好,细节越详实越好,最好是那种牵扯到三四个部门以上,协调起来极其困难的硬骨头!”

  “整理好之后,立刻发到我的加密邮箱。”

  林小雨虽然还是不太明白市长葫芦里卖的什么药,但她对周阳有着近乎盲目的信任。

  既然市长说没问题,那就一定没问题!

  她当场重重地点了点头,眼神中的慌乱一扫而空,取而代之的是一贯的干练和果决。

  “是!市长!我马上去办!”

  看着林小雨风风火火离去的背影,周阳嘴角的笑意愈发浓郁。

  他端起那杯大红袍,一饮而尽。

  茶水虽凉,但胸中的一股热气,却正在缓缓升腾。

  赵公子?希望你的理论水平,能跟得上你的脾气。千万别让我失望啊。

  明天的开班典礼,似乎要比想象中,有趣得多了。

  第二天,江岚省委党校,大礼堂。

  气氛庄重而热烈。

  鲜红的巨幅会标悬挂在主席台正上方——“江岚省优秀年轻干部培训班开班典礼”,金色的字体在灯光下熠熠生辉。

  台下,近百名来自全省各地的年轻干部们,身着统一的深色正装,按照席卡坐得笔直,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一丝恰到好处的激动和肃穆。

  他们的平均年龄不到三十五岁,却已经是各自单位和地区的中坚力量,是江岚省官场的未来和希望。

  能坐在这里,本身就是一种资历和荣耀的象征。

  上午九点整,伴随着一阵热烈的掌声,省委书记陈建华,在省委组织部部长王秀芳等一众省委领导的陪同下,步入会场,在主席台中央就座。

  陈建华的出现,让整个会场的气氛瞬间达到了顶峰。

  作为江岚省的一号人物,他亲自出席一个处级干部培训班的开班典礼,这种重视程度,堪称前所未有。

  所有人都明白,这不仅仅是一次普通的培训,更是省委向外界释放的一个强烈信号——江岚省要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大胆启用和培养年轻干部!

  周阳坐在主席台的末席。

  他的位置虽然不靠前,但作为全场最年轻的副厅级领导,他的存在本身,就足以吸引无数目光。

  尤其是台下那些同样心高气傲的年轻干部们,看向周阳的眼神里,充满了复杂的情绪。

  有敬畏,有羡慕,更有不加掩饰的追赶目标。

  周阳对这些目光恍若未觉,他的视线,越过人群,落在了第一排正中央的位置。

  高启坐在那里,腰杆挺得像一杆标枪。

  他的坐姿,比身边所有人都更标准,更一丝不苟。

  但周阳能看到,他放在膝盖上的那双手,正因为过度的用力而指节泛白。

  他在紧张。

  周阳微微一笑,收回了目光。

  开班典礼由组织部长王秀芳主持。

  在一番简洁明了的开场白后,她用一种带着期许的目光看向了主位。

  “动员讲话!”

  雷鸣般的掌声经久不息。

  陈建华抬手向下压了压,掌声渐止。

  他的目光缓缓扫过台下每一张年轻而充满朝气的脸庞,最后,在周阳和高启的身上,分别多停留了一秒。

  “同志们,”

  陈建华的声音洪亮而沉稳,自带一股不怒自威的气场。

  “今天看到大家,我很高兴。你们是江岚的未来,是江岚的希望。”

  他的讲话没有长篇大论的官样文章,而是充满了对年轻干部的殷切期望和深刻洞见。

  他谈到了当前江岚省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谈到了年轻干部应该具备的“七种能力”,言语之间,充满了对实干精神的推崇和对形式主义的鞭挞。

  “我希望你们,不要做坐而论道的清谈客,要争当起而行之的实干家!”

  “组织把你们放到这个位置上,不是让你们来镀金的,是让你们来解决问题的!”

  “群众的口碑,才是你们最好的勋章!”

  一番话,掷地有声,振聋发聩。

  台下的大部分学员,尤其是那些和高启一样从基层一步步打拼上来的干部,听得是热血沸腾,感同身受。

  掌声一次比一次热烈。

  讲话结束,陈建华的目光再次落到高启身上,眼中带着一丝鼓励。

  王秀芳适时地接过话筒,微笑着宣布:“感谢陈书记的精彩讲话!

  “让我们掌声欢迎本期培训班班长,来自平阳县的高启同志!”

  话音刚落,全场的目光,“唰”的一下,全部聚焦到了高启身上。

  在一片复杂的目光和掌声中,高启站了起来。

  他先是向主席台深深鞠了一躬,然后才迈着沉稳的步伐,走上了发言席。

  他从口袋里掏出几页稿纸,双手扶着讲台的两侧,深吸了一口气。

  周阳注意到,他的手,还在微微颤抖。

  但当他抬起头,面向台下所有学员时,眼神却变得异常坚定。

  那是一种在基层摸爬滚打多年,面对过无数复杂局面后,才能磨砺出的眼神。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学,大家好。”

  他的声音,带着一点乡音,不标准,但却异常洪亮、质朴。

  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高深的理论。

  高启的发言稿,就像他的人一样,充满了泥土的气息。

  他讲了自已刚参加工作时,为了给一个偏远山村修路,如何带着村民们一寸一寸地测量土地,如何磨破嘴皮子去跟上级部门要指标。

  他讲了为了推广一项农业技术,如何顶着村民们的质疑和不解,自已开辟了一块试验田,用实打实的收成,赢得了大家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