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心些。”一个温和的女声响起,带着几分关切。
拄拐人稳住身形,缓缓抬头,映入眼帘的是一名身着素色布裙的妇人。
那双手温暖而有力,带着淡淡的皂角香气,与周围流民身上的汗馊味截然不同。
她的衣裙样式简单,料子也并非名贵丝绸,但却衣摆平整,领口袖口打理得一丝不苟。
更难得的是,她周身透着一股难以言喻的雍容气度,眉眼间带着悲悯,却无半分施舍的傲慢,仿佛只是寻常人家的善良妇人,而非久居高位者。
“多谢。”拄拐人声音沙哑,低低道了声谢,目光在妇人脸上短暂停留,便又迅速垂下,只是握着拐杖的手指,悄然收紧了几分。
他衣衫褴褛,头发枯黄打结,脸上蒙着一层厚厚的尘土,几乎看不清原本的样貌。
唯有一双眼睛,在低垂的眼帘下偶尔闪过一丝锐利,却又迅速被疲惫掩盖。
正在这时,两道身影快步上前,动作迅速地护在了妇人身前。
二人的右手已然握住了腰间的佩刀刀柄,眼神锐利地落在了拄拐人身上,带着几分警惕。
妇人轻轻摆了摆手,示意士兵不必紧张,随后再次看向拄拐人,抬手朝着粥棚的方向指了指。
“快进去吧,里面便是粥棚,刚熬好的热粥,喝一碗能去去寒。”
她的声音不高,却像一股暖流,淌进了这萧瑟的寒风里。
拄拐人默默点了点头,对着妇人躬身行了一礼,动作虽慢,却透着几分不同于流民的规整。
随后,他重新扶住拐杖,朝着粥棚的方向走去,木拐与地面碰撞发出“笃笃”的声响,在嘈杂的人群中格外清晰。
只是那看似蹒跚的步伐里,每一步都踩得极稳,再没有半分踉跄。
朔风卷着枯叶,在北平城的城墙根下打着旋儿,寒意透过破旧的衣衫,直往流民们的骨头缝里钻。
城门内不远处,粥棚的炊烟袅袅升起,却驱不散空气中弥漫的窘迫与惶恐。
“站住!”
一声厉喝突然划破空气,打破了城门口的平静。
紧接着,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传来,一名身穿玄铁铠甲的中年人快步而来。
他面容刚毅,额前几道浅浅的伤疤见证着沙场的残酷,铠甲上还沾着些许尘土,显然是刚从别处巡查赶来。
他走到近前,目光如鹰隼般锐利,迅速上下将拄拐人打量了两遍,眉头越皱越紧,怀疑之色毫不掩饰地写在脸上。
“张将军,有什么问题么?”素衣妇人面露迟疑,不解地看向来人。
“禀王妃,此人身份可疑!”被称作张将军的人对着妇人恭敬躬身行了一礼,随后伸手指向停下脚步的拄拐人。
他语气中的怀疑更甚,神色也越发冷酷,“请王妃稍作退后,容末将查明此人底细。”
徐妙云一听“身份可疑”四个字,脸色不由得微微一变。
她方才只觉此人可怜,便出手相扶,未曾多想。
此刻经张信提醒,再回想方才拄拐人的言行举止,心中也悄然升起一丝疑虑。
她迟疑着看向那名自己亲手扶起的拄拐人,眼神中多了几分探究。
这位素衣妇人,正是大名鼎鼎的燕王妃,徐妙云。
而这位张姓将军,便是北平守将,都指挥使张信。
其为人谨慎,眼光毒辣,否则燕王也不会将他留下驻守北平城。
张信不再多言,径直迈步来到拄拐人面前,居高临下地看着他,目光冰冷如霜,语气更是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说!你究竟是什么人?!为何混在流民之中?!”
拄拐人依旧低着头,双手撑在拐杖上,像是没有听到张信的质问一般,一言不发。
寒风掀起他破旧的衣角,露出里面隐约可见的深色衣物,与外面的褴褛衣衫格格不入。
与此同时,人群中几道身影正悄然移动。
那是几名同样衣衫褴褛的流民,他们看似在朝着粥棚的方向挪动,实则脚步缓慢,目光不时瞟向张信,正缓缓向他靠近。
更奇怪的是,他们的眼里居然有杀气!
“张将军,你可是发现了什么?”徐妙云缓步向前走了两步,心中的疑惑更重,忍不住开口问道。
“王妃稍后!”张信抬手制止了徐妙云继续上前,目光依旧紧紧锁定着拄拐人,声音冷冽。
“王妃请看,此人虽然衣衫褴褛,灰头土脸,可他即便单脚走路,下盘却依然能够稳如泰山!”
“方才他虽险些摔倒,但末将仔细观察过,他的左腿并非真的无力,只是刻意弯曲,那一副一撅一拐的样子,根本就是他装出来的!”
“更何况,寻常流民见到官兵,无不心怀畏惧,要么躲闪,要么惶恐,可此人自始至终,面对周围的官兵,竟然毫无惧色!”
“这绝非一个普通流民该有的反应!”
张信的每一句话都掷地有声,将自己观察到的疑点一一说出。
听闻张信的分析,徐妙云不由得脸色骤变,眼中闪过一抹后知后觉的惊异。
她方才只注意到此人的可怜模样,却忽略了这些细节,此刻经张信点拨,再回想起来,只觉得后背微微发凉。
若此人真的是伪装的流民,那他借机混入北平,目的何在?!
周围的十几名燕军官兵也察觉到了不对劲,迅速朝着张信和拄拐人靠拢过来,纷纷握住了腰间的兵器。
气氛瞬间变得紧张起来,空气中仿佛都弥漫着剑拔弩张的气息。
“说,你究竟是何人?!为何伪装流民潜入北平?!若再不说,休怪本将军不客气!”
张信右手握住刀柄,声音冰冷得如同冬日的寒冰,带着浓浓的压迫感。
拄拐人缓缓抬起了头,终于不再躲避张信的目光。
他的眼神平静无波,对上张信冰冷的目光时,没有丝毫畏惧,反而带着几分审视。
张信看着对方的那两道凌厉的目光,不由得心头一震,握刀的手抓得更紧!
“母妃!”
就在这剑拔弩张之际,人群中突然传来一声急切的惊呼。
紧接着,一道身影从流民中快步冲出,不顾士兵的阻拦,直奔徐妙云而去。
那人同样衣衫褴褛,脸上满是污垢,可动作却极为矫健,与周围的流民截然不同。
他冲到徐妙云面前,顾不得整理衣衫,只是使劲擦了擦脸上的污垢,露出了原本的样貌。
那是一张年轻的脸庞,眉眼间与徐妙云有几分相似,带着少年人的英气与沉稳。
他对着徐妙云恭敬地躬身行了一礼,声音因为激动而微微颤抖:“母妃,孩儿回来了!”
“你是...煦儿?!”徐妙云先是一惊,随即仔细打量了两眼冲过来的人,眼中的疑惑渐渐褪去,取而代之的是难以置信的惊喜,忍不住惊呼出声。
“是小王爷!”
周围的燕军士兵中,有人认出了来人,纷纷惊呼出声。
这个突然冲出来的人,正是朱高煦!
在与南军的交战中失踪后,燕王府上下都以为他已遭遇不测,徐妙云更是为此日夜忧心,茶饭不思。
“煦儿,你怎么会在这里?你不是被南军...怎么会突然回来?”
徐妙云快步上前,一把抓住了朱高煦的双手,感受着儿子手中的温度,眼眶瞬间红了,声音哽咽,几乎喜极而泣。
她原本以为再也见不到这个儿子,此刻重逢,心中的激动与喜悦难以言表。
“孩儿是从南军中逃回来的!”朱高煦握紧母亲的手,脸上满是激动。
随后转头指了指一旁的拄拐人,神色变得凝重起来,“一路上多亏了他护送,孩儿才能顺利脱身。”
“只是等孩儿回到北平的时候,却发现南军已经把北平城围了个水泄不通。”
“无奈之下,我们才装扮成流民,混在人群中,想趁机进入城内,没想到刚到城门口,就被张将军看出了破绽...”
他说着,声音渐渐低沉,带着几分愧疚:“母妃,孩儿不孝,让您担心了这么久...”
随着话音落下,朱高煦“噗通”一声跪在了地上,对着徐妙云重重磕了个头,眼中满是自责与愧疚。
“煦儿,快起来,快起来!”徐妙云连忙伸手将朱高煦从地上扶起,心疼地擦了擦他脸上的污渍,声音哽咽。
“回来就好,只要你平安回来,比什么都重要!”
她说着,转头看向一旁的张信,语气缓和了许多:“张将军,看来是一场误会,这位是护送煦儿回来的义士,并非可疑之人。”
张信此刻也反应过来,心中的警惕散去,取而代之的是几分歉意。
他对着徐妙云和朱高煦躬身行礼:“末将方才多有冒犯,还望王妃和小王爷恕罪,也多谢这位义士护送小王爷平安归来。”
拄拐人看着眼前的一幕,脸上紧绷的线条渐渐柔和,对着徐妙云和张信微微颔首,算是回应。
徐妙云看着朱高煦疲惫的模样,心中满是心疼,立刻对着身边的士兵吩咐道:“来人,快送小王爷和这位义士回府!”
“再让人准备热水和干净的衣物,好生照料这位义士!莫要怠慢!”
“是!”几名士兵连忙应下,上前小心翼翼地护着朱高煦和拄拐人,朝着燕王府的方向走去。
拄拐人依旧沉默,只是在被搀扶转身时,目光若有似无地扫过张信,眼底深处藏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锐利。
寒风依旧在吹,可北平城门口的气氛却渐渐缓和下来。
徐妙云看着儿子远去的背影,脸上终于露出了久违的笑容,心中一直以来的担忧,也被重逢的喜悦所取代。
张信站在原地,眉头紧锁,双眼微微眯起,目光依旧忍不住紧紧盯着拄拐人远去的背影。
方才那短暂的对视,让他心中的疑虑久久没有消散。
直到马车卷起一阵尘土,彻底消失在街道尽头,他才缓缓收回目光,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刀柄,眉宇间的狐疑如同化不开的浓雾。
不远处的流民队伍中,十几道目光悄然追随拄拐人离去的方向,眼神复杂难辨。
待马车彻底不见踪影,他们才缓缓收回视线,如同融入洪流的水滴,顺着人流向安置流民的棚户区挪动...
拄拐人稳住身形,缓缓抬头,映入眼帘的是一名身着素色布裙的妇人。
那双手温暖而有力,带着淡淡的皂角香气,与周围流民身上的汗馊味截然不同。
她的衣裙样式简单,料子也并非名贵丝绸,但却衣摆平整,领口袖口打理得一丝不苟。
更难得的是,她周身透着一股难以言喻的雍容气度,眉眼间带着悲悯,却无半分施舍的傲慢,仿佛只是寻常人家的善良妇人,而非久居高位者。
“多谢。”拄拐人声音沙哑,低低道了声谢,目光在妇人脸上短暂停留,便又迅速垂下,只是握着拐杖的手指,悄然收紧了几分。
他衣衫褴褛,头发枯黄打结,脸上蒙着一层厚厚的尘土,几乎看不清原本的样貌。
唯有一双眼睛,在低垂的眼帘下偶尔闪过一丝锐利,却又迅速被疲惫掩盖。
正在这时,两道身影快步上前,动作迅速地护在了妇人身前。
二人的右手已然握住了腰间的佩刀刀柄,眼神锐利地落在了拄拐人身上,带着几分警惕。
妇人轻轻摆了摆手,示意士兵不必紧张,随后再次看向拄拐人,抬手朝着粥棚的方向指了指。
“快进去吧,里面便是粥棚,刚熬好的热粥,喝一碗能去去寒。”
她的声音不高,却像一股暖流,淌进了这萧瑟的寒风里。
拄拐人默默点了点头,对着妇人躬身行了一礼,动作虽慢,却透着几分不同于流民的规整。
随后,他重新扶住拐杖,朝着粥棚的方向走去,木拐与地面碰撞发出“笃笃”的声响,在嘈杂的人群中格外清晰。
只是那看似蹒跚的步伐里,每一步都踩得极稳,再没有半分踉跄。
朔风卷着枯叶,在北平城的城墙根下打着旋儿,寒意透过破旧的衣衫,直往流民们的骨头缝里钻。
城门内不远处,粥棚的炊烟袅袅升起,却驱不散空气中弥漫的窘迫与惶恐。
“站住!”
一声厉喝突然划破空气,打破了城门口的平静。
紧接着,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传来,一名身穿玄铁铠甲的中年人快步而来。
他面容刚毅,额前几道浅浅的伤疤见证着沙场的残酷,铠甲上还沾着些许尘土,显然是刚从别处巡查赶来。
他走到近前,目光如鹰隼般锐利,迅速上下将拄拐人打量了两遍,眉头越皱越紧,怀疑之色毫不掩饰地写在脸上。
“张将军,有什么问题么?”素衣妇人面露迟疑,不解地看向来人。
“禀王妃,此人身份可疑!”被称作张将军的人对着妇人恭敬躬身行了一礼,随后伸手指向停下脚步的拄拐人。
他语气中的怀疑更甚,神色也越发冷酷,“请王妃稍作退后,容末将查明此人底细。”
徐妙云一听“身份可疑”四个字,脸色不由得微微一变。
她方才只觉此人可怜,便出手相扶,未曾多想。
此刻经张信提醒,再回想方才拄拐人的言行举止,心中也悄然升起一丝疑虑。
她迟疑着看向那名自己亲手扶起的拄拐人,眼神中多了几分探究。
这位素衣妇人,正是大名鼎鼎的燕王妃,徐妙云。
而这位张姓将军,便是北平守将,都指挥使张信。
其为人谨慎,眼光毒辣,否则燕王也不会将他留下驻守北平城。
张信不再多言,径直迈步来到拄拐人面前,居高临下地看着他,目光冰冷如霜,语气更是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说!你究竟是什么人?!为何混在流民之中?!”
拄拐人依旧低着头,双手撑在拐杖上,像是没有听到张信的质问一般,一言不发。
寒风掀起他破旧的衣角,露出里面隐约可见的深色衣物,与外面的褴褛衣衫格格不入。
与此同时,人群中几道身影正悄然移动。
那是几名同样衣衫褴褛的流民,他们看似在朝着粥棚的方向挪动,实则脚步缓慢,目光不时瞟向张信,正缓缓向他靠近。
更奇怪的是,他们的眼里居然有杀气!
“张将军,你可是发现了什么?”徐妙云缓步向前走了两步,心中的疑惑更重,忍不住开口问道。
“王妃稍后!”张信抬手制止了徐妙云继续上前,目光依旧紧紧锁定着拄拐人,声音冷冽。
“王妃请看,此人虽然衣衫褴褛,灰头土脸,可他即便单脚走路,下盘却依然能够稳如泰山!”
“方才他虽险些摔倒,但末将仔细观察过,他的左腿并非真的无力,只是刻意弯曲,那一副一撅一拐的样子,根本就是他装出来的!”
“更何况,寻常流民见到官兵,无不心怀畏惧,要么躲闪,要么惶恐,可此人自始至终,面对周围的官兵,竟然毫无惧色!”
“这绝非一个普通流民该有的反应!”
张信的每一句话都掷地有声,将自己观察到的疑点一一说出。
听闻张信的分析,徐妙云不由得脸色骤变,眼中闪过一抹后知后觉的惊异。
她方才只注意到此人的可怜模样,却忽略了这些细节,此刻经张信点拨,再回想起来,只觉得后背微微发凉。
若此人真的是伪装的流民,那他借机混入北平,目的何在?!
周围的十几名燕军官兵也察觉到了不对劲,迅速朝着张信和拄拐人靠拢过来,纷纷握住了腰间的兵器。
气氛瞬间变得紧张起来,空气中仿佛都弥漫着剑拔弩张的气息。
“说,你究竟是何人?!为何伪装流民潜入北平?!若再不说,休怪本将军不客气!”
张信右手握住刀柄,声音冰冷得如同冬日的寒冰,带着浓浓的压迫感。
拄拐人缓缓抬起了头,终于不再躲避张信的目光。
他的眼神平静无波,对上张信冰冷的目光时,没有丝毫畏惧,反而带着几分审视。
张信看着对方的那两道凌厉的目光,不由得心头一震,握刀的手抓得更紧!
“母妃!”
就在这剑拔弩张之际,人群中突然传来一声急切的惊呼。
紧接着,一道身影从流民中快步冲出,不顾士兵的阻拦,直奔徐妙云而去。
那人同样衣衫褴褛,脸上满是污垢,可动作却极为矫健,与周围的流民截然不同。
他冲到徐妙云面前,顾不得整理衣衫,只是使劲擦了擦脸上的污垢,露出了原本的样貌。
那是一张年轻的脸庞,眉眼间与徐妙云有几分相似,带着少年人的英气与沉稳。
他对着徐妙云恭敬地躬身行了一礼,声音因为激动而微微颤抖:“母妃,孩儿回来了!”
“你是...煦儿?!”徐妙云先是一惊,随即仔细打量了两眼冲过来的人,眼中的疑惑渐渐褪去,取而代之的是难以置信的惊喜,忍不住惊呼出声。
“是小王爷!”
周围的燕军士兵中,有人认出了来人,纷纷惊呼出声。
这个突然冲出来的人,正是朱高煦!
在与南军的交战中失踪后,燕王府上下都以为他已遭遇不测,徐妙云更是为此日夜忧心,茶饭不思。
“煦儿,你怎么会在这里?你不是被南军...怎么会突然回来?”
徐妙云快步上前,一把抓住了朱高煦的双手,感受着儿子手中的温度,眼眶瞬间红了,声音哽咽,几乎喜极而泣。
她原本以为再也见不到这个儿子,此刻重逢,心中的激动与喜悦难以言表。
“孩儿是从南军中逃回来的!”朱高煦握紧母亲的手,脸上满是激动。
随后转头指了指一旁的拄拐人,神色变得凝重起来,“一路上多亏了他护送,孩儿才能顺利脱身。”
“只是等孩儿回到北平的时候,却发现南军已经把北平城围了个水泄不通。”
“无奈之下,我们才装扮成流民,混在人群中,想趁机进入城内,没想到刚到城门口,就被张将军看出了破绽...”
他说着,声音渐渐低沉,带着几分愧疚:“母妃,孩儿不孝,让您担心了这么久...”
随着话音落下,朱高煦“噗通”一声跪在了地上,对着徐妙云重重磕了个头,眼中满是自责与愧疚。
“煦儿,快起来,快起来!”徐妙云连忙伸手将朱高煦从地上扶起,心疼地擦了擦他脸上的污渍,声音哽咽。
“回来就好,只要你平安回来,比什么都重要!”
她说着,转头看向一旁的张信,语气缓和了许多:“张将军,看来是一场误会,这位是护送煦儿回来的义士,并非可疑之人。”
张信此刻也反应过来,心中的警惕散去,取而代之的是几分歉意。
他对着徐妙云和朱高煦躬身行礼:“末将方才多有冒犯,还望王妃和小王爷恕罪,也多谢这位义士护送小王爷平安归来。”
拄拐人看着眼前的一幕,脸上紧绷的线条渐渐柔和,对着徐妙云和张信微微颔首,算是回应。
徐妙云看着朱高煦疲惫的模样,心中满是心疼,立刻对着身边的士兵吩咐道:“来人,快送小王爷和这位义士回府!”
“再让人准备热水和干净的衣物,好生照料这位义士!莫要怠慢!”
“是!”几名士兵连忙应下,上前小心翼翼地护着朱高煦和拄拐人,朝着燕王府的方向走去。
拄拐人依旧沉默,只是在被搀扶转身时,目光若有似无地扫过张信,眼底深处藏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锐利。
寒风依旧在吹,可北平城门口的气氛却渐渐缓和下来。
徐妙云看着儿子远去的背影,脸上终于露出了久违的笑容,心中一直以来的担忧,也被重逢的喜悦所取代。
张信站在原地,眉头紧锁,双眼微微眯起,目光依旧忍不住紧紧盯着拄拐人远去的背影。
方才那短暂的对视,让他心中的疑虑久久没有消散。
直到马车卷起一阵尘土,彻底消失在街道尽头,他才缓缓收回目光,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刀柄,眉宇间的狐疑如同化不开的浓雾。
不远处的流民队伍中,十几道目光悄然追随拄拐人离去的方向,眼神复杂难辨。
待马车彻底不见踪影,他们才缓缓收回视线,如同融入洪流的水滴,顺着人流向安置流民的棚户区挪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