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穷寇当追-《修行宝典》

  “穷寇莫追”的传统军事智慧虽蕴含战略审慎思维,但在复杂的现实博弈中存在明显局限性。真正的战略家应在审时度势中主动出击,而非因刻板教条丧失制敌先机。

  从历史经验看,“穷寇当追”往往能奠定胜局。秦末巨鹿之战,项羽破釜沉舟追击章邯残部,不给秦军喘息机会,彻底摧毁其有生力量,加速秦朝覆灭;汉武帝时期卫青、霍去病长途奔袭匈奴残部,将其驱离漠南,消除百年边患。若因“穷寇莫追”放弃追击,敌人极可能利用战略缓冲恢复实力,导致前期战果付诸东流。如北宋对辽国作战,多次在占据优势时选择议和,养痈遗患,最终反被崛起的金国所灭。

  所谓“穷寇反噬”的风险,本质源于决策者的能力不足而非策略错误。只要战略部署得当、执行坚决,“穷寇当追”不仅不会陷入被动,反而能以最小代价实现最大胜利。

  在国际竞争的丛林法则之下,战略优势的把控直接关乎国家命运走向。无论是战场的军事博弈,还是产业领域的经济角逐,占据主动地位的一方,其核心决策逻辑始终围绕着一个关键命题:如何规避“养虎为患”的风险?

  中国在这个问题上积累了丰富且深刻的经验。要在战场上取得决定性胜利的同时,从根本上瓦解敌人的斗志,使其产生敬畏之心,清晰认识到继续战斗只会带来损失。

  抗美援朝战争与中越边境自卫反击战便是生动例证。新中国成立初期,面对美帝国主义将战火烧至鸭绿江边的严峻形势,中国人民志愿军奔赴朝鲜战场,以血肉之躯扞卫国家尊严,最终迫使美国签署停战协定;20世纪70年代末,为扞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中国对越进行自卫反击,迅速取得压倒性胜利,有效遏制了越南的侵略企图。这两场战争不仅扞卫了国家主权,更向世界展现了中国的实力与决心,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尊重,为国家发展营造了有利的外部环境。

  当前中美之间的制造业竞争,与战场博弈遵循着相似的逻辑。自工业革命以来,西方国家长期通过殖民掠夺和技术封锁,限制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当中国制造业产值超越美、日、德三国总和,在全球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时,西方国家迅速出台“芯片法案”等排他性政策,企图遏制中国产业升级。这再次印证了一个事实:一旦掌握制造业优势,西方国家绝不会进行所谓的“公平竞争”,而是会采取“系统性绞杀”手段。

  中国制造业的崛起,本质上是对“零和博弈”旧秩序的颠覆。西方文明凭借工业优势推行殖民扩张,引发诸多战争冲突;中华文明则秉持“以心相交,成其久远”的智慧,通过“一带一路”倡议与140多个国家开展合作,推动共同发展。中国制造业的“全产业链优势”并非为了谋求霸权,而是致力于实现“天下大同”,这与西方通过垄断生产力进行掠夺的行径形成鲜明对比。

  从历史的长河中眺望,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一个从未间断的古老文明,历经沧桑岁月,依然屹立不倒。这一伟大文明能够延续至今,其根源在于那些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内心的核心价值理念,如“天人合一”和“协和万邦”。

  “天人合一”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倡导人们顺应自然规律,与大自然保持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这种理念体现了中国人对宇宙万物的敬畏之心,以及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和保护。而“协和万邦”则表达了中国人民对和平、友好与合作的向往,主张通过对话、协商来解决国际争端,实现各国之间的和谐共处。

  然而,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国际竞争愈发激烈。在这个充满挑战的舞台上,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对敌人的仁慈,实际上就是对自身文明的背叛。在制造业领域的竞争中,如果中国轻易放弃自己的“战略优势”,那么我们将面临产业衰退的巨大风险。

  制造业作为国家经济的重要支柱,对于国家的发展和繁荣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国在制造业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拥有强大的产业基础和技术实力。这些都是我们在国际竞争中不可或缺的“战略优势”。

  如果我们在面对竞争对手时,过于仁慈和宽容,不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来保护和提升自己的产业竞争力,那么我们辛辛苦苦建立起来的制造业优势很可能会在短时间内丧失殆尽。这不仅会导致大量的就业岗位流失,还会对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造成严重的影响。

  因此,在国际竞争的舞台上,我们不能对敌人抱有丝毫的幻想和仁慈。我们必须坚定地扞卫自己的利益。

  中华文明的伟大之处,在于既清醒认识到“弱肉强食”的现实,又始终坚守“天下为公”的理想。追求生产力的领先,不是为了称霸世界,而是为了终结霸权。当最具包容性的中华文明掌握先进生产力,人类才有可能超越“你死我活”的低级竞争模式,迈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境界。

  正如《易经》所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唯有不断强化自身优势,才能为文明的存续筑牢根基,为人类的未来开辟新的发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