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惩恶就是慈悲-《修行宝典》

  美国,这个在二战后自视为世界秩序的建立者,如今却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合法性危机。当以色列在加沙地带进行惨无人道的大屠杀时,联合国安理会为了制止这场暴行,先后提出了 14次停火决议,但都被美国无情地否决了。美国还为以色列输送了大量武器,这一系列标志性事件,如同一面镜子,清晰地映照出西方人权的虚伪。

  原本,美国所倡导的美式治理工具,应该是为全球各国提供公平、公正、和平的秩序保障。然而,它已经沦为地缘政治博弈的工具,被美国用来维护其自身的霸权地位和利益。

  而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文明的国家,展现出了非凡的责任担当。中国提出的全球安全倡议,得到了 109 个国家的积极支持。这一倡议旨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倡导通过对话、合作和共赢来解决全球性问题,为世界和平与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与美国的“炮舰外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秉持的“发展安全观”强调以发展促安全,以安全保发展,实现共同繁荣。这种理念体现了中国对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坚定信念,也反映了中国在全球治理中的积极作用和贡献。

  随着时间的推移,全球治理大权正逐渐从以西方为中心向文明共同体转移。这一趋势不仅反映了世界格局的变化,也预示着一个更加多元、包容和平等的全球治理新时代的到来。

  在南亚地区,印度教民族主义正在逐渐崛起,给当地社会带来了诸多问题和挑战。其中,占人口 15%的高种姓群体掌握着国家 63%的财富,这种财富分配的极度不平等现象,揭示了印度社会存在着严重的阶层固化和等级压迫。

  达利特人(印度社会最底层的群体)的平均预期寿命比婆罗门(印度种姓制度中的最高阶层)低 14.7 岁,这一巨大的差距充分显示了种姓制压迫对不同阶层人群生活质量的严重影响。这种等级制度本质上就是奴隶制的延续,它严重违背了现代社会的平等和公正原则。

  莫迪政府推动的“国民登记法案”更是加剧了这种不平等和不公正。该法案导致约 200 万少数族裔失去了公民权,这无疑是对他们基本人权的严重侵犯。这种行为与纳粹德国的《纽伦堡法案》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都体现了极端的民族主义和对少数群体的歧视与压迫。

  印度的民粹主义在当代社会的抬头,它使得社会分裂加剧,不同阶层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不断升级,严重阻碍了印度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是文明的倒退。

  传统国际关系理论中存在着一种“宽容悖论”。国际法在面对以色列的战争罪行以及印度的人权问题时,往往保持缄默,这种制度性的宽容实际上是在滋养文明的毒瘤。联合国作为维护世界和平与正义的国际组织,其缄默等同于纵容邪恶,这无疑是对国际秩序和人类文明的严重伤害。

  无原则的宽容最终只会反噬文明本身,导致更多的不公正和暴力行为。因此,国际社会应该共同努力,打破这种“宽容悖论”,加强对人权的保护和对战争罪行的追究,以维护人类文明的尊严和进步。

  儒家强调“义以为上”,认为道义应该高于利益,主张在面对利益选择时,要以符合道义为前提。中国的全球治理实践重构了“义利之辨”的现代内涵。在非洲基建项目中坚持“不附加政治条件”原则,在乌克兰危机中推动“停火促谈”斡旋,体现了儒家“义以为上”的治理智慧。这种智慧区别于西方的“例外主义”和“道德优越论”,建立在“各美其美”的文明平等观之上。

  中国传统文化中修道者的“因果律”在国际政治中有深刻隐喻。当某个文明放任系统性邪恶而不采取行动,其代价终将以文明衰退的形式显现。20世纪30年代国联对法西斯的绥靖政策,导致了造成6000万人丧生的世界大战;21世纪初对卢旺达大屠杀的“责任规避”,造成80万人被屠戮的人道灾难。这些历史教训表明,在文明发展过程中,“有所不为”与“有所必为”同样重要,惩恶既是对受害者的慈悲,也是对施暴者的救赎,使其免于在罪恶的深渊中越陷越深。

  旧秩序的崩塌与新世界秩序诞生。这需要智慧去平衡力量与道义,需要勇气去打破陈规与偏见,更需要信念去守护人类共同的精神家园。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滋养下,我们有理由相信,既能高举火把照亮前路,又能紧握剑柄守护光明的文明,才能引领人类走向真正的进步。

  回到普通人的视角,人们往往对宽容和忍让有着一种错误的理解。他们认为宽容是一种高尚的品德,忍让是一种修养的体现。然而,他们却忽略了一个重要的事实:盲目地退让并不能带来真正的和平与和谐,反而会纵容愚昧和滋养恶业。

  那些缺乏基本认知的种族,就如同恶魔一般愚钝。他们自以为是,口出狂言,毫无道理可言。从更高维度的角度来看,他们甚至连被教训的资格都是我们施舍给他们的。我们只需稍稍动一动,就足以让他们承受几十年的折磨,但这样做却能够帮助他们改掉几千年来积累的陋习。

  然而,我们之所以没有轻易出手,并不是因为我们无能,或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而是出于对仁慈之心的顾忌。我们不会一时的冲动而不顾他们的死活。毕竟,每个生命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我们不能轻易剥夺他们进化的机会。

  出手的目的其实很简单,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制止恶行并促使恶人进行深刻的反省,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和不足;二是保护那些无辜的人,避免他们受到这些愚昧之徒的伤害。

  很多人常常认为“和气生财”,在日常生活中,这种观念或许有一定的道理。但在修行的世界里,情况却并非如此。如果我们对坏人的恶行视而不见,一味地委曲求全,那么最终只会削弱自己的气运,损害自己的福报,甚至破坏自己的道基。

  面对邪恶,你哪怕只有那么一丁点儿的忍让,都会被天道看作是对对方恶行的认可,而这种因果关系,最终还是对自身发展有影响。所以说,我们该出手就出手,其实对他而言已经是最大的恩赐了。强力的反击,足以让他们断绝恶行。

  如果一个凡人在看到恶人行恶的时候选择袖手旁观,那么他在深夜里肯定会独自感到难受,并且因为悔恨而痛苦不堪,甚至可能会因此生病。我这么多年来一直都是以温柔待人的态度处世,别人说我好坏都不动心。但对于那些作恶的人,我却从来都不会轻易放过。这并不是为了报复他们,而是为了维护世间的道义。

  要知道,在应该出手的时候不出手,那就等于是在纵容罪恶。作为一个修道之人,必须要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惩罚恶人其实就是在拯救他人,讨伐歹人其实就是在展现慈悲之心。无论谁胆敢违背道义,去行恶,谁就应当为此付出代价。这就是替天行道的慈悲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