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 幕府争辩-《重生,开局在生死边缘》

  崔澄站出来,他的声音清晰而响亮,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力。他先是将郭澄亲信昨夜接手东城关防的事情一五一十地讲了出来,仿佛这是一个天大的秘密,而现在终于被他揭露了出来。

  这个消息如同一颗重磅炸弹,在人群中引起了轩然大波。其他将领们开始交头接耳,窃窃私语,他们的目光不时地落在郭澄身上,显然对这件事情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崔澄见状,心中暗喜,他继续说道:“大家想想看,崔磊为什么会突然失踪?而就在他失踪的当晚,郭澄总管的亲信却接手了东城关防,这难道只是一个巧合吗?”

  他的话语中充满了暗示,让人不禁联想到崔磊的失踪和郭澄总管之间存在某种关联。接着,崔澄更进一步,将崔磊的失踪与突厥奸细联系在一起,他说:“本将军甚至怀疑,幕府亲信可能和突厥勾结,崔磊的失踪很可能就是他们的阴谋!”

  这番话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众人的议论声愈发激烈起来。郭澄站在一旁,气得面色铁青,他怎么也想不到崔澄竟然会如此无耻,倒打一耙,把所有的责任都推到了他的身上。

  郭澄怒视着崔澄,恨不得立刻冲上去给他一个耳光。然而,他知道在这种场合下,冲动只会让事情变得更糟。他强压着怒火,决定先把崔澄的指控澄清。

  “诸位将军,”郭澄深吸一口气,尽量让自己的声音保持平静,“崔澄所说的这些完全是无稽之谈!幕府亲卫与突厥人毫无瓜葛,更不可能与他们勾结。至于崔磊的失踪,我也是刚刚才得知,目前正在调查之中。”

  他的解释并没有让众人完全信服,毕竟崔澄的话已经在他们心中种下了怀疑的种子。郭澄意识到,要想彻底消除大家的疑虑,还需要更多的证据和解释。

  就在这时,崔澄突然提出要在城内搜寻崔磊的下落。这个提议看似合理,但郭澄立刻察觉到了其中的险恶用心。他知道,崔澄这是想借机在城内制造混乱,给突厥人创造攻城的机会。

  郭澄心想,无论如何不能让崔澄得逞。他连忙说道:“城内搜寻当然可以,但必须要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不能让敌人有机可乘。而且,我们现在最要紧的是加强城防,抵御突厥人的进攻,而不是在城内自乱阵脚。”

  郭澄的话得到了一些将领的认同,他们纷纷点头表示支持。然而,崔澄却不肯罢休,他坚持要立刻展开搜寻行动。

  双方各执一词,互不相让,场面一度陷入了僵局。

  “来人!”随着郭澄的一声高喊,声音在空旷的房间里回荡着,仿佛预示着一场风暴的来临。

  门外的守卫显然对这声呼喊早有准备,他们迅速推开门,让郭澄的几名亲卫大步走了进来。

  这些亲卫们步伐整齐,气势威严,他们身着黑色的铠甲,手持锋利的长枪,给人一种无坚不摧的感觉。

  “参见总管!”亲卫们齐声高呼,声音震耳欲聋。

  郭澄坐在桌前,他的脸色阴沉,眼神犀利地扫过每一个亲卫。

  “昨日夜里,你等何人接手了东城关防?”郭澄的声音冰冷而严厉,让人不寒而栗。

  一个身体魁梧、眼睛有神的亲卫站了出来,他向前迈了一步,抱拳回答道:“回禀总管,是属下擅自接手的城东关防,还请总管责罚!”

  郭澄的眉头紧紧皱起,他的面色变得更加阴沉,仿佛被一股无形的压力笼罩着。

  “城防统领,事关整个朔方城的安危,你岂敢擅自行事!”郭澄的声音突然提高了八度,带着一丝怒意,“我且问你,城东统领崔磊校尉人在何处?可是你将其囚禁了起来?”

  大帐内的众将领们,此刻都将目光集中在正在对话的两人身上,心中不禁涌起一股强烈的好奇。他们看着郭澄的一举一动,原本对他的疑虑在崔澄的暗示下渐渐消散,但与此同时,对于郭澄手下亲卫擅自接手东城关防一事,却又产生了深深的怨恨之情。

  毕竟,如果每个人都像这个亲卫一样行事,那他们岂不是随时都有可能被总管幕府的亲卫夺走兵权?想到这里,众将领们的脸色都变得有些阴沉。

  面对郭澄的质问,那名亲卫却显得异常镇定,毫无惊慌之色。他不紧不慢地向郭澄回禀道:“昨夜属下奉命巡查各城,途中偶然发现了突厥细作的踪迹。属下当机立断,率领手下暗中跟踪这些细作,经过一番观察,发现他们有从东城门出城的迹象。于是,属下决定先一步赶到东城门,准备与崔磊校尉一同将这些突厥细作拿下。”

  说到这里,亲卫稍稍停顿了一下,接着说道:“然而,当属下赶到东城门时,却被告知崔磊校尉酉时后便去了勾栏,并未在城门值守。为了防止突厥细作趁机逃脱,属下在紧急情况下,不得不临时决定接手东城关防,并最终成功地将那两名突厥细作一举拿下。”

  “突厥细作,属将其转交给参军柳大人了。然而,昨夜我在东城守候了整整一个晚上,一直到接到总管您召集众将的军令为止,都没有见到崔磊校尉的身影。”亲卫的这番话,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瞬间在大帐内引起了一阵轩然大波。

  众人交头接耳,窃窃私语,对崔磊的去向并不在意,真正令他们震惊的是,幕府的亲卫竟然在昨晚就成功地找到了突厥细作!这意味着什么?众人心中都很清楚,怪不得当突厥大军如汹涌的潮水般兵临城下时,四座城门早已紧闭,原来是因为这个原因啊!

  “肃静!”郭澄见状,猛地一声怒喝,如惊雷一般在大帐内炸响,让原本嘈杂的声音瞬间戛然而止。他的目光冷冽如刀,扫视着帐内的众将,最后停留在右首队列后方的一个人身上。

  “柳参军!”郭澄的声音低沉而威严。

  “末将在!”柳参军听到呼唤,连忙大步迈出,双手抱拳,向郭澄行了一个标准的军礼。

  “他所言是否属实?那两名突厥细作,是否真的在你那里?”郭澄的问题直截了当,没有丝毫的拖泥带水。

  “回禀总管,此人所言句句属实,末将确实从亲卫手中接过了那两名突厥细作。”柳参军的回答干脆利落,毫不含糊。

  “好!那么,从这两名突厥细作身上,可有什么收获?”郭澄紧接着追问。

  柳参军目光如炬,死死地盯着崔澄,眼中的怒意仿佛要喷涌而出一般。他深吸一口气,强压下心头的怒火,再次插手行礼,声音略微有些颤抖地向郭澄禀报:“启禀总管,末将有要事禀报。那突厥细作经过一番审讯,终于招供了。原来,我军内部有人与突厥暗中勾结,才致使突厥大军如神兵天降般兵临城下,而我军却对此毫无察觉。”

  崔澄听闻此言,心中猛地一沉,仿佛被重锤狠狠地敲击了一下。他的脸色瞬间变得惨白,毫无血色,额头上也冒出了一层细汗。柳参军刚才看向他的那道眸光,犹如寒芒刺骨,让他浑身发冷,一种不祥的预感涌上心头。

  郭澄一直密切留意着崔澄的反应,当他看到崔澄的脸色瞬间变得如此苍白时,嘴角不由得微微上扬,露出了一抹不易察觉的冷笑。显然,他对崔澄的表现颇为满意,似乎已经猜到了其中的端倪。

  “何人如此大胆,竟敢勾结突厥!”郭澄猛地一拍桌子,站起身来,佯装出一副怒不可遏的样子,声色俱厉地吼道,“柳参军,快快将此人姓名道来!”

  柳参军见状,毫不迟疑地答道:“回总管,那与突厥勾结之人,便是副将军崔澄!”

  柳参军没有丝毫犹豫,毅然决然地向前迈出一步,他的手指直直地指向崔澄,仿佛一道闪电划破夜空。这一举动让在场的众将们再次哗然,他们的目光像被磁石吸引一般,纷纷投向了崔澄。

  崔澄的脸色在瞬间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一抹惊慌之色如惊鸿一瞥般在他的脸上闪过。然而,他毕竟是久经官场的老将,仅凭柳参军的一句话,还不至于让他完全乱了阵脚。真正让他忧心忡忡的是,如果那两个突厥人的情况真的被柳参军提到这幕府大帐中来,那么自己恐怕就真的罪责难逃了。

  不过,崔澄迅速调整了自己的情绪,他的脸上很快恢复了常色,只是那阴沉的面色让人不寒而栗。他死死地盯着柳参军,声音低沉地对质道:“你可知道,随意构陷本将军会有怎样的后果?若是没有确凿的证据,本将军岂能容你如此信口胡诌、恶意诋毁!”

  面对崔澄的质问,柳参军毫不示弱,他冷哼一声,从怀中缓缓取出一份供状,然后将其高举过头,朗声道:“此乃突厥细作的供状,请总管和各位将军过目!”说罢,他的目光如炬,再次转向崔澄,语气严肃地说道:“末将是否构陷,崔将军一看便知。”

  郭澄见状,连忙接过供状,仔细阅读起来。然而,当他看完供状的内容后,脸色瞬间变得极为难看,愤怒的情绪如火山一般喷涌而出。他猛地将供状狠狠地丢向崔澄,同时怒不可遏地怒斥道:“崔澄,你还有何话可说?”

  面对突厥细作的供状,崔澄竟然毫无惧色,他的面庞就像被雕刻过一样,毫无波澜,让人完全看不出他内心的真实想法,仿佛这供状与他毫无关系一般。

  果然,姜还是老的辣,崔澄这老狐狸,面对如此确凿的证据,竟然还能如此镇定自若,实在是令人佩服。他那不屑一顾的眼神,就好像这供状不过是一张废纸,根本不值得他去关注。

  崔澄冷笑一声,说道:“就凭这一纸,不知从何而来的所谓供状,难道总管就想要定崔某的罪不成?”他的声音虽然不大,但却充满了威严和自信,让人不禁对他的话产生了一丝怀疑。

  崔澄的冷静,确实让帐中的其他将领们心中有些犹豫。他们原本对柳参军提供的供状深信不疑,但看到崔澄如此坦然,心中不禁犯起了嘀咕:难道这供状真的有问题?

  然而,柳参军却坚信自己手中的供状是真实的。他瞪大眼睛,看着崔澄,说道:“崔将军,这供状可是从突厥细作口中亲口说出来的,怎么可能有假?”

  崔澄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抹嘲讽的笑容,说道:“柳参军,你可别忘了,那突厥细作现在可是在你那里。若是这供状是假的,那岂不是说明你在故意诬陷本将军?”

  他的话如同一把利剑,直刺柳参军的要害。柳参军的脸色瞬间变得有些难看,他显然没有想到崔澄会如此反击。

  崔澄见状,心中暗喜,他继续说道:“既然柳参军如此笃定本将军勾结突厥,那为何不将那突厥细作提到这大帐之中,让他与本将军当面对质呢?若是那细作能够指认本将军,本将军自然甘愿俯首认罪,任凭总管处置。”

  崔澄如此行事,不仅没有让其他将领对他产生丝毫的怀疑,反而让他们更加坚信柳参军确实存在构陷的嫌疑。而郭澄和柳参军两人,对于崔澄的这一举动,也都感到十分诧异。原本,让突厥细作与崔澄当面对质,是他们早已商议好的计划。然而,从目前崔澄的表现来看,他似乎完全不惧怕与细作对质,这其中必然隐藏着某些不为人知的内情。否则,他怎会如此主动地提出这一要求呢?

  柳参军的眉头紧紧皱起,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不安。尽管他早已做好了应对各种情况的准备,但面对崔澄的异常举动,他仍然无法完全消除内心的疑虑。不过,他转念一想,自己所做的准备应该足够充分,绝对不会出现任何意外状况。于是,他定了定神,对郭澄说道:“总管,那两名突厥细作,末将已经派人去带来了。既然崔将军如此爽快地同意与细作对质,那末将就去将突厥细作带进帐中吧!”

  郭澄观察着柳参军的反应,见他神色自若,没有流露出丝毫的慌张,原本有些担忧的心也稍稍安定了下来。他向柳参军微微颔首,表示同意,然后沉声道:“好,带突厥细作入帐!”

  幕府亲卫领命前去传令,然而时间一分一秒过去,却迟迟未见有人将突厥细作带来。柳参军不禁眉头紧蹙,心中的焦虑如潮水般涌上心头,他暗自祈祷着千万不要出现什么意外情况。

  与此同时,郭澄的面色也渐渐阴沉下来。他的目光始终落在崔澄身上,留意着他的一举一动。就在传唤细作之后,崔澄的脸上竟然闪过一丝阴冷笑意,这让郭澄心中的担忧愈发强烈。

  漫长的等待终于迎来了一丝动静,大帐之外传来一阵匆忙的脚步声。众人的目光齐刷刷地望向帐门,只见两名幕府亲卫满身血污地闯进大帐,他们的脸上充满了惊慌和愤怒。

  亲卫们径直走到郭澄面前,单膝跪地,喘息着禀报:“总管,属下等奉命前去提拿突厥细作,刚刚走出看押签房,突然间就遭遇了袭击!不知从何处射来暗箭,那两个突厥细作当场被射杀!属下们见状,立刻带人追出去,在幕府外的长街之上,好不容易才抓到了一个人。可是……可是此人竟然是个死士,他口中藏有毒物,眼见逃脱无望,便直接咬毒自尽了!”

  “狂妄!”郭澄听到这句话后,顿时怒不可遏,他瞪大了双眼,死死地盯着崔澄,眼中的怒火仿佛要喷涌而出一般。他咬牙切齿地吼道:“你这简直就是狂妄到了极点!竟然敢在本总管的幕府里行刺细作,简直就是无法无天!看来,是有人不想让细作出现在这大帐之中啊!”

  崔澄见状,脸色瞬间变得苍白,额头上也冒出了一层细汗。他的嘴唇微微颤抖着,似乎想要说些什么,但最终还是没有发出声音。过了一会儿,他才结结巴巴地说道:“总管,末将……末将绝无此意啊!请总管明察,还末将一个清白!”

  说完之后,崔澄缓缓地抬起头,看向郭澄。然而,就在他与郭澄的目光交汇的瞬间,他的心中突然咯噔一下。因为他惊讶地发现,原本应该愤怒至极的郭澄,此时竟然脸上浮现出了一丝冷笑,那冷笑中透露出的讥讽之意,让崔澄的心头不禁一紧。

  难道说,郭澄还有什么后招不成?崔澄的心里开始打起鼓来,他暗自思忖着,自己刚才的表现是否已经引起了郭澄的怀疑。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可就麻烦了……

  崔澄的脸色变得异常紧张,他的眉头紧紧地皱在一起,透露出一股沉重的气息。他的目光紧盯着郭澄,似乎想要从对方的表情中找到一些端倪,但郭澄却毫无表情地回望着他。

  沉默片刻后,崔澄终于忍不住开口问道:“总管所言之人究竟是谁?”他的声音有些颤抖,显然心中充满了不安。

  然而,郭澄并没有直接回答崔澄的问题,他只是冷哼一声,然后迅速闪身从主将台上下来。他的动作矫健而果断,仿佛对接下来要发生的事情胸有成竹。

  紧接着,郭澄快步走到亲卫面前,低声吩咐道:“去请羽林孟校尉!”他的语气严肃而不容置疑,亲卫们立刻领命而去。

  崔澄听到“羽林孟校尉”这几个字,脸色瞬间变得苍白如纸。他瞪大了眼睛,满脸惊愕,显然对这个名字非常熟悉。羽林卫竟然进城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