卯时的太学门前,晨雾如纱,将朱漆大门笼罩得朦胧。
守门老仆按管事的吩咐,正抻着脖子往街口望——昨日宫里传下话,今日有位巨鹿郡来的学子魏征入学,据说与天幕里那位“魏征魏大人”同名,需格外留意。
青石板路上传来轻缓的脚步声,老仆定睛看去,见一青衫学子背着半旧书箱走来。
那长衫洗得发白,却浆洗得笔挺,书箱竹篾磨出包浆,边角用棉布仔细裹着,透着股寒门学子的谨严。
“可是魏征郎君?”老仆连忙迎上前,拱手时腰弯得极低。在太学当差多年,他最懂“天子门生”的分量,更何况这郎君还沾着天幕的光。
魏征停下脚步,拱手还礼,动作一丝不苟:“正是学生。奉陛下旨意,前来报到。”
魏征声音平静,指尖却悄悄攥紧了书箱带子——自三日前天幕亮起,“魏征”二字便成了长安街谈巷议的焦点。
昨天官差进门,今天早上所有人都对自已问好,连巨鹿郡的同乡见了他,都要作揖称“魏大人”,此刻面对太学老仆的恭敬,只觉如芒在背。
老仆刚要引他进门,却见街口驶来一队车马。为首的青盖马车悬着暗纹龙旗,正是太子仪仗。
车帘掀开,袁泽身着月白常服下车,玉带束腰,虽未着朝服,眉宇间的贵气仍让人不敢直视。身后跟着的临安侯之子徐琨穿宝蓝锦袍,腰间玉佩随步伐轻响。
老仆脸色骤变,拽着魏征便要下跪,却被袁泽抬手止住:“免礼。”
袁泽目光落在魏征身上,上下打量片刻——这人青衫虽旧,脊背却挺得笔直,倒有几分天幕里说的“谏臣”风骨。
“你便是魏征?”袁泽开口,语气听不出喜怒,却自带威仪。
魏征躬身垂首,袖中手指蜷缩:“学生魏征,见过殿下。”
他刻意压低声音,不敢抬头。天幕里说他将来会“犯颜直谏”,可此刻面对太子,他只觉呼吸都需小心翼翼。
徐琨在旁抱着胳膊,绕着他转了半圈,宝蓝锦袍扫过魏征的书箱,带起一阵风:“哦?这便是天幕里说的那位魏征?瞧着倒像块捂不热的石头。”
徐琨作为勋贵子弟,见惯了攀附权贵的嘴脸,见魏征这般拘谨,反倒觉得新鲜。
袁泽没理会徐琨的戏谑,从袖中抽出一卷竹简,递向魏征:“京兆尹奏报,城西涝区河道淤塞,父皇着本宫今日要去查勘,并令你同往。
这是去年的河道图,你且看看,说说该如何疏浚。”
魏征心头一震——来了。他早料到,太子既知天幕之事,定会考较自已。
他双手接过竹简,指尖触到微凉的竹面,竟奇异地安定下来。展开一看,图上河道走势、堤坝位置标注得清晰,只是几处河湾的淤塞痕迹被刻意淡化了。
他凝神细看片刻,将竹简卷好奉还,垂首道:“回殿下,此图疏漏三处。”
袁泽眉峰微挑:“你且说来。”
“其一,”魏征声音渐稳,“城西三里河湾处,图中标注为‘浅滩’,实则应为淤塞。草民家乡有类似河道,水流至此骤缓,三年必积淤三尺;
其二,下游堤坝高度与上游落差不足五尺,遇暴雨必倒灌;
其三,图中未标支流走向,若主河道清淤,支流积水难排,仍是徒劳。”
一番话说得条理分明,连徐琨都收了玩笑神色。袁泽接过竹简,指尖在“浅滩”二字上轻叩:“你未到过城西,如何断定淤塞三尺?”
“学生不敢妄断,”魏征抬头,目光终于与袁泽相接,却仍保持着三分恭谨,“只是据《水经注》所载‘河湾九曲,淤随湾生’,
再结合图中河道走向推算,想必相差不远。”
一番话说得条理分明,徐琨脸上的笑淡了些。袁泽接过竹简,用手指戳了戳徐琨的胳膊:“听见没?比你强,你昨儿还说‘多挖几个坑就行’。
徐琨梗着脖子:“我那是没细想!”话虽硬气,却悄悄往图上凑了凑,显然也听进去了。
袁泽瞥他一眼,转身登车,扬声道:“魏征,随本宫同乘。”
魏征愣住——按规矩,寒门学子哪能与太子同车?魏征刚要说话,就被徐琨拽着胳膊往马车走:“愣着干啥?难不成要我家殿下抬你去?”
徐琨手劲不小,拽得魏征一个趔趄,却在触到对方洗得发白的袖口时,悄悄松了点劲。
车内铺着软垫,熏香清雅,与他身上的皂角味格格不入。他缩在角落,只敢半个屁股挨着坐垫,连呼吸都放轻了。
袁泽却似毫不在意,自顾自翻看着河道图:“你方才说支流问题,可有解法?”
“可暂挖引流渠,”魏征答得谨慎,“待主河道清淤完毕,再筑堤固渠,一劳永逸。”
“需多少民夫?多少时日?”
“民夫三百,十日可成。”
袁泽抬眼:“若只给你一百人,五日呢?”
魏征一怔,随即道:“可分三段施工,白日清淤,夜间筑渠,学生愿亲率工匠轮值。”
“倒有几分魄力。”袁泽笑了笑,将图卷收起,“不过你毕竟是太学学子,不必做工匠的活计。”
马车行至城西,魏征跟着袁泽下车,脚刚沾地便皱了眉——浑浊的积水漫过脚踝,气味腥臭,几间茅屋的墙根已泡得发胀。
老农们蹲在土坡上,见了太子仪仗,慌忙要跪,被袁泽拦住:“免礼,说说这水涝的根由。”
一个老汉颤巍巍道:“回殿下,前儿大雨后,河湾就堵了,水排不出去……”
魏征没凑上前,自去查看水情。他蹲下身捻起一捧淤泥,又量了量水流速度,起身道:“殿下,学生所言三处疏漏,皆属实。”
袁泽看向河湾处,果然如魏征所说,水面泛着漩涡,流速明显放缓。他对身后的小吏道:“按魏征方才说的法子,传京兆尹调人。”
袁泽又对魏征道:“你随本王去河湾细看。”
徐琨原本在岸边站着,见两人要往泥水里走,皱眉道:“殿下,何必亲自去?让小吏看了回禀便是。”
“纸上得来终觉浅。”袁泽卷起裤腿,径直踏入泥水,“你若怕脏,便在岸边等着。”
徐琨脸一红,也跟着卷了裤腿:“谁怕脏了!”
魏征紧随其后,青衫下摆很快沾满污泥。他却顾不上这些,指着河湾内侧:“殿下请看,此处芦苇比别处密,正是淤塞最厚之处。”
袁泽俯身细看,果然如此。他直起身时,见魏征正用树枝在泥地上画图,标注着引流渠的走向,线条利落,毫无拖泥带水。
“你这画法,倒像军中舆图。”袁泽打趣道。
“学生曾帮家乡里正画过沟渠图,略懂些皮毛。”魏征低头擦去手上的泥,“若按此图施工,五日定能排水。”
正说着,徐琨在旁滑倒,一屁股坐在泥水里,引得随从们想笑不敢笑。
他恼羞成怒地站起来,却见袁泽和魏征都看过来,脸更红了:“看什么看!本公子是故意试试这泥深不深!”
袁泽失笑:“是是是,徐公子辛苦。”又对魏征道:“你这图,借本宫一观。”
魏征双手将树枝递上,动作恭敬却不谄媚。袁泽接过树枝,在他画的图上点了点:“此处可再拐个弯,避开那片老槐林,免得伤了百姓的树。”
魏征一怔,随即躬身:“殿下考虑周全,草民不及。”他方才只想着效率,竟忘了百姓对老树的念想。
守门老仆按管事的吩咐,正抻着脖子往街口望——昨日宫里传下话,今日有位巨鹿郡来的学子魏征入学,据说与天幕里那位“魏征魏大人”同名,需格外留意。
青石板路上传来轻缓的脚步声,老仆定睛看去,见一青衫学子背着半旧书箱走来。
那长衫洗得发白,却浆洗得笔挺,书箱竹篾磨出包浆,边角用棉布仔细裹着,透着股寒门学子的谨严。
“可是魏征郎君?”老仆连忙迎上前,拱手时腰弯得极低。在太学当差多年,他最懂“天子门生”的分量,更何况这郎君还沾着天幕的光。
魏征停下脚步,拱手还礼,动作一丝不苟:“正是学生。奉陛下旨意,前来报到。”
魏征声音平静,指尖却悄悄攥紧了书箱带子——自三日前天幕亮起,“魏征”二字便成了长安街谈巷议的焦点。
昨天官差进门,今天早上所有人都对自已问好,连巨鹿郡的同乡见了他,都要作揖称“魏大人”,此刻面对太学老仆的恭敬,只觉如芒在背。
老仆刚要引他进门,却见街口驶来一队车马。为首的青盖马车悬着暗纹龙旗,正是太子仪仗。
车帘掀开,袁泽身着月白常服下车,玉带束腰,虽未着朝服,眉宇间的贵气仍让人不敢直视。身后跟着的临安侯之子徐琨穿宝蓝锦袍,腰间玉佩随步伐轻响。
老仆脸色骤变,拽着魏征便要下跪,却被袁泽抬手止住:“免礼。”
袁泽目光落在魏征身上,上下打量片刻——这人青衫虽旧,脊背却挺得笔直,倒有几分天幕里说的“谏臣”风骨。
“你便是魏征?”袁泽开口,语气听不出喜怒,却自带威仪。
魏征躬身垂首,袖中手指蜷缩:“学生魏征,见过殿下。”
他刻意压低声音,不敢抬头。天幕里说他将来会“犯颜直谏”,可此刻面对太子,他只觉呼吸都需小心翼翼。
徐琨在旁抱着胳膊,绕着他转了半圈,宝蓝锦袍扫过魏征的书箱,带起一阵风:“哦?这便是天幕里说的那位魏征?瞧着倒像块捂不热的石头。”
徐琨作为勋贵子弟,见惯了攀附权贵的嘴脸,见魏征这般拘谨,反倒觉得新鲜。
袁泽没理会徐琨的戏谑,从袖中抽出一卷竹简,递向魏征:“京兆尹奏报,城西涝区河道淤塞,父皇着本宫今日要去查勘,并令你同往。
这是去年的河道图,你且看看,说说该如何疏浚。”
魏征心头一震——来了。他早料到,太子既知天幕之事,定会考较自已。
他双手接过竹简,指尖触到微凉的竹面,竟奇异地安定下来。展开一看,图上河道走势、堤坝位置标注得清晰,只是几处河湾的淤塞痕迹被刻意淡化了。
他凝神细看片刻,将竹简卷好奉还,垂首道:“回殿下,此图疏漏三处。”
袁泽眉峰微挑:“你且说来。”
“其一,”魏征声音渐稳,“城西三里河湾处,图中标注为‘浅滩’,实则应为淤塞。草民家乡有类似河道,水流至此骤缓,三年必积淤三尺;
其二,下游堤坝高度与上游落差不足五尺,遇暴雨必倒灌;
其三,图中未标支流走向,若主河道清淤,支流积水难排,仍是徒劳。”
一番话说得条理分明,连徐琨都收了玩笑神色。袁泽接过竹简,指尖在“浅滩”二字上轻叩:“你未到过城西,如何断定淤塞三尺?”
“学生不敢妄断,”魏征抬头,目光终于与袁泽相接,却仍保持着三分恭谨,“只是据《水经注》所载‘河湾九曲,淤随湾生’,
再结合图中河道走向推算,想必相差不远。”
一番话说得条理分明,徐琨脸上的笑淡了些。袁泽接过竹简,用手指戳了戳徐琨的胳膊:“听见没?比你强,你昨儿还说‘多挖几个坑就行’。
徐琨梗着脖子:“我那是没细想!”话虽硬气,却悄悄往图上凑了凑,显然也听进去了。
袁泽瞥他一眼,转身登车,扬声道:“魏征,随本宫同乘。”
魏征愣住——按规矩,寒门学子哪能与太子同车?魏征刚要说话,就被徐琨拽着胳膊往马车走:“愣着干啥?难不成要我家殿下抬你去?”
徐琨手劲不小,拽得魏征一个趔趄,却在触到对方洗得发白的袖口时,悄悄松了点劲。
车内铺着软垫,熏香清雅,与他身上的皂角味格格不入。他缩在角落,只敢半个屁股挨着坐垫,连呼吸都放轻了。
袁泽却似毫不在意,自顾自翻看着河道图:“你方才说支流问题,可有解法?”
“可暂挖引流渠,”魏征答得谨慎,“待主河道清淤完毕,再筑堤固渠,一劳永逸。”
“需多少民夫?多少时日?”
“民夫三百,十日可成。”
袁泽抬眼:“若只给你一百人,五日呢?”
魏征一怔,随即道:“可分三段施工,白日清淤,夜间筑渠,学生愿亲率工匠轮值。”
“倒有几分魄力。”袁泽笑了笑,将图卷收起,“不过你毕竟是太学学子,不必做工匠的活计。”
马车行至城西,魏征跟着袁泽下车,脚刚沾地便皱了眉——浑浊的积水漫过脚踝,气味腥臭,几间茅屋的墙根已泡得发胀。
老农们蹲在土坡上,见了太子仪仗,慌忙要跪,被袁泽拦住:“免礼,说说这水涝的根由。”
一个老汉颤巍巍道:“回殿下,前儿大雨后,河湾就堵了,水排不出去……”
魏征没凑上前,自去查看水情。他蹲下身捻起一捧淤泥,又量了量水流速度,起身道:“殿下,学生所言三处疏漏,皆属实。”
袁泽看向河湾处,果然如魏征所说,水面泛着漩涡,流速明显放缓。他对身后的小吏道:“按魏征方才说的法子,传京兆尹调人。”
袁泽又对魏征道:“你随本王去河湾细看。”
徐琨原本在岸边站着,见两人要往泥水里走,皱眉道:“殿下,何必亲自去?让小吏看了回禀便是。”
“纸上得来终觉浅。”袁泽卷起裤腿,径直踏入泥水,“你若怕脏,便在岸边等着。”
徐琨脸一红,也跟着卷了裤腿:“谁怕脏了!”
魏征紧随其后,青衫下摆很快沾满污泥。他却顾不上这些,指着河湾内侧:“殿下请看,此处芦苇比别处密,正是淤塞最厚之处。”
袁泽俯身细看,果然如此。他直起身时,见魏征正用树枝在泥地上画图,标注着引流渠的走向,线条利落,毫无拖泥带水。
“你这画法,倒像军中舆图。”袁泽打趣道。
“学生曾帮家乡里正画过沟渠图,略懂些皮毛。”魏征低头擦去手上的泥,“若按此图施工,五日定能排水。”
正说着,徐琨在旁滑倒,一屁股坐在泥水里,引得随从们想笑不敢笑。
他恼羞成怒地站起来,却见袁泽和魏征都看过来,脸更红了:“看什么看!本公子是故意试试这泥深不深!”
袁泽失笑:“是是是,徐公子辛苦。”又对魏征道:“你这图,借本宫一观。”
魏征双手将树枝递上,动作恭敬却不谄媚。袁泽接过树枝,在他画的图上点了点:“此处可再拐个弯,避开那片老槐林,免得伤了百姓的树。”
魏征一怔,随即躬身:“殿下考虑周全,草民不及。”他方才只想着效率,竟忘了百姓对老树的念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