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这辈子最了不起的成就,就是创出了“心学”。
这学问不像以前的儒学,把“天理”说得玄乎其玄,非得皓首穷经才能摸得着边,他偏说“心外无物”“致良知”,把天理拉回了老百姓的生活里,让人人都能摸着、学着、用着。
“心学”其影响力之巨,足以在未来数百年间,让天下读书人为之痴狂,令万千百姓受其恩泽,说是改写思想史的走向,亦不为过!】
皇宫之中,消息也迅速传开。正在御书房的天玄帝,听闻天幕之事,不禁停下手中朱笔,神色凝重。
天玄帝心中既有疑惑,又隐隐有着期待,不知这所谓的“心学”,会给这天下带来怎样的变数。
长孙皇后在凤仪宫得知此事后,秀眉微蹙,陷入沉思。她深明大义,一直以来都在天玄帝身旁辅佐,深知学问思想对国家和百姓的重要性。
她轻声呢喃:“这心学,若真如天幕所言那般神奇,或许能为我大乾的教化带来新的契机。”
在京城的太学之中,一众学子正围坐一处,探讨着程朱理学的精妙之处。天幕之言乍起,众人纷纷惊愕不已,一时间,书斋里炸开了锅。
一位留着山羊胡的老学究,眉头紧皱,满脸的不以为然,“儒学传承千载,自孔孟开宗,程朱集其大成,已然完备无缺,何来新学能改天换地?这天幕所言,荒谬至极!”
然而,角落里一位年轻的学子,眼中却闪烁着兴奋的光芒,忍不住站起身来:“先生,我倒觉得这天幕说得新奇,那定是有非凡之处。说不定,真能为我等指引一条全新的治学之路呢!”
另一位穿着华丽锦袍的富家子弟,也跟着附和:“是极是极,若真有能让人眼前一亮的学问,我可太想见识见识了!”
【这心学,究竟厉害在何处?待其问世,如燎原之火,迅速蔓延。
哪怕是目不识丁的贩夫走卒,也能从中领悟天理。田间的农夫,知晓春耕秋收,不违农时,便是顺应天理;
市井的商贩,买卖公平,童叟无欺,便是践行良知。
心学将学问从高高的象牙塔中解放出来,融入到了寻常百姓的衣食住行里,让每个人都能触摸到真理的温度。】
江南繁华的市井街头,一家茶馆内,茶客们正悠闲地品着香茗,听闻天幕这番言论,瞬间来了兴致。
“啥?咱大字不识的人,也能懂天理?”一位挑着扁担的壮汉,惊讶得瞪大了眼睛,“那这心学,可比我读过的那些之乎者也管用多了!”
旁边一位戴着眼镜的账房先生,扶了扶眼镜,若有所思:“依我看,若心学真能让世人凭良心做事,这世道定会大不一样。”
卖茶水的小二,一边忙着添水,一边搭话:“要是真这样,我也得想法子学学!”
【王阳明年少时,也曾沿着程朱理学的道路前行。有一回,他对着自家院子里的竹子,一门心思地“格物”,试图从这青青翠竹之中,探寻到天理的奥秘。
他双眼紧紧盯着竹子,不吃不喝,就这么坚持了七天七夜,眼睛熬得通红,人也疲惫不堪,最终却一无所获,还累得大病一场。
可谁能想到,这场失败的格竹经历,反倒成了他思想转变的关键契机!】
书院的讲堂之上,山长正口若悬河地讲授着“格物致知”的要义,天幕的声音骤然响起,山长手中的戒尺猛地一顿,“啪”的一声重重拍在讲台上。
“荒唐!”山长气得吹胡子瞪眼,满脸怒容,“朱夫子的学问,历经数百年传承,岂是一个无名小辈能质疑的?
格竹不成,分明是他心不诚,悟性不足,却还要怪罪于先贤,简直是大逆不道!”
可台下的弟子们,却已按捺不住内心的好奇,交头接耳起来。
“七天七夜对着竹子,这股子执着劲儿,可不是一般人能有的,”一位身着青衫的弟子,小声嘀咕道,“虽说他没格出天理,可我总觉得,他这番探索的精神,值得钦佩。
而且,他说天理在心中,我想起上次看到一个小童主动搀扶老人过马路,那孩子心中的善良,不就是天理的体现吗?”
“住口!”旁边一位师兄,赶忙出声呵斥,“你怎可妄议朱夫子的学说?格物乃是穷尽事物之理,岂是孩童的无心之举可比?这天幕所说,定是异端邪说,你可别被迷惑了!”
【此后,命运的车轮滚滚向前,之前讲过王阳明因仗义执言,得罪了权贵,被贬至偏远荒蛮的龙场。
那里环境恶劣,瘴气弥漫,住的山洞四处漏风,一到夜里,寒风呼啸,让人难以入眠。
可就在这绝境之中,一个月圆之夜,王阳明独坐山洞,望着洞外的明月,苦苦思索着人生与天理的真谛。
突然,他像是被一道灵光击中,猛地站起身来,仰天大笑:“我悟了!原来心外无物,天理自在人心!”
这一声顿悟的呐喊,恰似一声惊雷,划破了历史的长空,开启了心学的崭新时代,史称“龙场悟道”。】
诸葛明猛地收了折扇,眸色深沉:“心外无物,天理自在人心……这八个字,怕是要把旧学的天捅个窟窿。”
袁泽手指无意识地敲着桌面:“在那么苦的地方还能悟道……看来这王阳明先生是真把学问往骨头里钻了。‘天理在人心’,这话听着比‘存天理灭人欲’顺耳多了。”
魏征脸色铁青如铁:“简直是异端邪说!天理怎会在人心之中?分明是离经叛道!太子殿下万不可被此等谬论蛊惑!”
袁泽挑眉看向他:“要是心里没点是非对错,光靠书本上的道理,能做个好官吗?我看啊,他说的‘人心’,说不定就是咱心里那点不能丢的本分。”
京城国子监的大殿内,监生们正在聆听太傅讲解经史子集,听到“龙场悟道”这一段,全场一片哗然。
“被贬到那种穷乡僻壤,还能悟出大学问?”一位身形富态的监生,惊讶得合不拢嘴,“换作是我,早就被那艰苦的环境折磨得意志消沉,哪还有心思琢磨这些高深的道理?”
一位清瘦的监生,眼神中满是憧憬,不禁感叹道:“这才是真正的圣贤气象啊!古有孔子困于陈蔡,却弦歌不辍;文王拘于羑里,而推演周易。
如今王阳明先生在龙场绝境中悟道,将来定能与这些古圣先贤并肩而立,名垂青史!”
太傅的脸色却阴沉如水,重重地哼了一声:“休要胡言乱语!圣贤之道,岂是轻易能得的?龙场那等蛮荒之地,能有什么真学问?不过是些无稽之谈罢了,你们可别轻信!”
【王阳明悟道之后,提出了“知行合一”的惊世理论。
他认为,“知”与“行”本为一体,知道了却不去行动,那不算是真正的知道;行动了却不明白其中的道理,也不能称之为真正的行动。
曾有一位弟子向他请教:“先生,我深知孝顺父母是为人子女的本分,可每次与父母意见不合时,总是忍不住顶嘴,这该如何是好呢?”
王阳明微微一笑,指着院子里的桃树,耐心地说道:“你看那桃树,知晓春天来临,便会如期绽放花朵,这就是知行合一。你若真的明白孝顺的道理,又怎会控制不住自已的情绪呢?
下次再想顶嘴时,先压制住内心的冲动,试着去理解父母,帮他们做些力所能及的事,这便是知行合一的体现。”】
江南的一座私塾里,先生正在给学童们讲解《论语》中关于孝道的篇章,听到天幕中王阳明的这番言论,先生不禁停下手中的书本,陷入了沉思。
良久,先生感慨地说道:“原来,孝顺并非只是嘴上说说,或者死记硬背那些经典中的语句,而是要实实在在地付诸行动啊。
我教了这么多年书,今日才算是真正领悟到了孝道的真谛,这位王阳明先生,真乃高人也!”
台下的学童们,也纷纷受到触动,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
“先生,我昨天帮娘扫地了,这算不算知行合一呀?”一个小男孩,满脸期待地问道。
“我上次跟爹顶嘴后,心里可后悔了,是不是良知在提醒我做错了呢?”另一个小男孩,满脸疑惑地看着先生。
先生微笑着点头:“没错,你们说得都对。若真能依照王阳明先生的教诲去做,你们将来定会成为有品德、有修养的人。”
【“致良知”,乃是王阳明心学的又一核心。他将良知比作太阳,即便偶尔被乌云遮蔽,但只要用心去擦拭,便能重放光芒。
曾经有一位官员,在官场中渐渐迷失了自我,时常收受他人的小礼。
那时正处于礼部尚书的王阳明得知后,并未直接斥责他,而是带着他来到田间,看着农夫辛勤地锄草,缓缓说道:“你瞧,地里的杂草若不及时清除,便会抢夺庄稼的养分;同理,你心中的贪欲若不根除,良知便会被蒙蔽。”
这位官员深受触动,回去之后,立刻将收受的礼品一一退还。
并在县衙大堂悬挂了一块牌匾,上面写着“心有良知须拒腐,官无正气莫登堂”,时刻警醒自已。此后,他一心为民,成为了百姓口中的好官。】
袁泽眼睛一亮:“这官员不错啊,知错能改,还挂块匾提醒自已,比那些揣着明白装糊涂的强多了。”
诸葛明折扇轻敲掌心:“可见‘致良知’并非空谈。一块牌匾,既是警醒自已,也是告诉百姓‘我要做好官’,这便是知行合一了。”
赵渊却依旧不以为然:“此等小事,也值得天幕大书特书?为官清廉本就是本分,难不成还要靠心学来教?”
袁泽耸耸肩:“本分是本分,可真能做到的有几个?要是这心学能让更多官员把‘拒腐’当回事,哪怕只是块牌匾,也比空喊口号强。”
诸葛婉突然道:“那我要不要也写块牌子,挂在房里,提醒自已不许挑食?”
袁泽被逗笑:“可以啊,就写‘心有良知须吃饭,挑食不是好婉儿’。”
赵渊气得吹胡子瞪眼,被这两人的一唱一和堵得说不出话来。
开封府的衙门外,几位老吏正坐在台阶上晒太阳,听到这段故事,纷纷点头表示赞同。
“这话可真是说到点子上了!”一位留着山羊胡的老吏,感慨地说道,“前阵子新来的那位县太爷,收了商户的银子,就对案子敷衍了事。
要是他能听听王阳明先生的教导,怕是再不敢如此胡作非为了。”
旁边一位卖糖葫芦的老汉,也忍不住插话:“我家那口子是个绣娘,以前总爱偷工减料。
要是她也能明白‘致良知’的道理,说不定做出来的活儿就能更实在些,对得起顾客的信任。”
【随着心学的逐渐传播,其影响力与日俱增,也引来了诸多质疑与挑战。
有一次,在南京的一座古寺之中,朱熹的徒孙听闻王阳明的学说后,心中不服,特意前来与他辩论。
朱熹的徒孙气势汹汹地质问:“你说心外无物,那山间的野花,自开自落,与你的心又有何干系?”】
袁泽摸了摸鼻子,饶有兴致地前倾身子:“这问题问得挺刁钻啊,有点像咱朝堂上那些抬杠的御史。”
诸葛明折扇轻摇:“确是难题。若说有关,野花自开自落本是自然;若说无关,又与‘心外无物’相悖。”
赵渊哼了一声:“这便是心学的破绽!世间万物自有其理,岂能由人心左右?”
【王阳明却不慌不忙,微微一笑,缓缓答道:“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此言一出,朱熹的徒孙顿时哑口无言,愣在原地,半晌说不出话来。】
袁泽“嚯”了一声,拍掌道:“妙啊!这回答跟绕口令似的,却让人没法反驳。”
诸葛明眼中闪过赞许:“心与物本就相照,未曾留意时,如隔层纱;留心观照时,方能相映成趣。”
袁泽笑道:“阳明先生想说的,大概是‘万物皆在心上过’,没放在心上的,再好也跟不存在似的。
就像百姓的难处,放心上了,才会觉得疼;没放在心上,读多少‘民为邦本’都没用。”
杭州的西湖之上,一艘画舫中,一群理学士子正在饮酒作乐,谈论着学术。天幕中传来这段辩论的情节,众人瞬间争论得面红耳赤。
“这简直是强词夺理!”一位身着紫色长袍的学子,气得满脸通红,猛地一拍桌子,“花开花落,乃是自然之理,怎会受人的心意左右?王阳明这是公然违背先贤的教诲,误导世人!”
然而,另一位学子却陷入了沉思,片刻后缓缓说道:“我仔细思量,他的话似乎也有几分道理。就像我思念家中的亲人时,他们虽远在千里之外,但在我的心中却无比清晰;
当我见到他们时,那种思念之情更是愈发浓烈。这难道不正说明,事物与我们的内心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吗?”
“你这是被异端思想迷惑了心智!”紫袍学子怒目而视,大声呵斥道,“朱夫子早就说过‘理在气先’,天理是客观存在的,岂容他随意曲解?你可不要误入歧途!”
【此后,王阳明的弟子遍布大江南北,上至朝堂之上的达官显贵,下至乡野田间的普通百姓,皆以成为他的弟子为荣。
其中,有一位名叫徐阶,王阳明的四代弟子,凭借着“知行合一”的智慧,在波谲云诡的朝堂斗争中,成功扳倒了奸臣严嵩,一时震惊朝野。世人皆惊叹:“此乃心学的力量!”
蓟州的军营之中,士兵们正在操练,休息时听闻天幕讲述王阳明弟子的事迹,纷纷围坐在一起,热烈地讨论起来。
“用学问就能扳倒奸臣?还能指导将军打胜仗?”一位年轻的小兵,满脸惊讶,眼中满是钦佩,“这心学也太神奇了吧,难道比那些厉害的兵法还要管用?”
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兵,长叹一声,感慨地说道:“若真有这样的学问,能让我们分清忠奸,明白为何而战,那就算是战死沙场,也死而无憾了。”
然而,旁边一位校尉却对此嗤之以鼻,冷笑着说:“学问就是学问,打仗靠的是真刀真枪,哪能靠那些虚头巴脑的东西?我看这天幕就是在夸大其词,不可轻信。”
这学问不像以前的儒学,把“天理”说得玄乎其玄,非得皓首穷经才能摸得着边,他偏说“心外无物”“致良知”,把天理拉回了老百姓的生活里,让人人都能摸着、学着、用着。
“心学”其影响力之巨,足以在未来数百年间,让天下读书人为之痴狂,令万千百姓受其恩泽,说是改写思想史的走向,亦不为过!】
皇宫之中,消息也迅速传开。正在御书房的天玄帝,听闻天幕之事,不禁停下手中朱笔,神色凝重。
天玄帝心中既有疑惑,又隐隐有着期待,不知这所谓的“心学”,会给这天下带来怎样的变数。
长孙皇后在凤仪宫得知此事后,秀眉微蹙,陷入沉思。她深明大义,一直以来都在天玄帝身旁辅佐,深知学问思想对国家和百姓的重要性。
她轻声呢喃:“这心学,若真如天幕所言那般神奇,或许能为我大乾的教化带来新的契机。”
在京城的太学之中,一众学子正围坐一处,探讨着程朱理学的精妙之处。天幕之言乍起,众人纷纷惊愕不已,一时间,书斋里炸开了锅。
一位留着山羊胡的老学究,眉头紧皱,满脸的不以为然,“儒学传承千载,自孔孟开宗,程朱集其大成,已然完备无缺,何来新学能改天换地?这天幕所言,荒谬至极!”
然而,角落里一位年轻的学子,眼中却闪烁着兴奋的光芒,忍不住站起身来:“先生,我倒觉得这天幕说得新奇,那定是有非凡之处。说不定,真能为我等指引一条全新的治学之路呢!”
另一位穿着华丽锦袍的富家子弟,也跟着附和:“是极是极,若真有能让人眼前一亮的学问,我可太想见识见识了!”
【这心学,究竟厉害在何处?待其问世,如燎原之火,迅速蔓延。
哪怕是目不识丁的贩夫走卒,也能从中领悟天理。田间的农夫,知晓春耕秋收,不违农时,便是顺应天理;
市井的商贩,买卖公平,童叟无欺,便是践行良知。
心学将学问从高高的象牙塔中解放出来,融入到了寻常百姓的衣食住行里,让每个人都能触摸到真理的温度。】
江南繁华的市井街头,一家茶馆内,茶客们正悠闲地品着香茗,听闻天幕这番言论,瞬间来了兴致。
“啥?咱大字不识的人,也能懂天理?”一位挑着扁担的壮汉,惊讶得瞪大了眼睛,“那这心学,可比我读过的那些之乎者也管用多了!”
旁边一位戴着眼镜的账房先生,扶了扶眼镜,若有所思:“依我看,若心学真能让世人凭良心做事,这世道定会大不一样。”
卖茶水的小二,一边忙着添水,一边搭话:“要是真这样,我也得想法子学学!”
【王阳明年少时,也曾沿着程朱理学的道路前行。有一回,他对着自家院子里的竹子,一门心思地“格物”,试图从这青青翠竹之中,探寻到天理的奥秘。
他双眼紧紧盯着竹子,不吃不喝,就这么坚持了七天七夜,眼睛熬得通红,人也疲惫不堪,最终却一无所获,还累得大病一场。
可谁能想到,这场失败的格竹经历,反倒成了他思想转变的关键契机!】
书院的讲堂之上,山长正口若悬河地讲授着“格物致知”的要义,天幕的声音骤然响起,山长手中的戒尺猛地一顿,“啪”的一声重重拍在讲台上。
“荒唐!”山长气得吹胡子瞪眼,满脸怒容,“朱夫子的学问,历经数百年传承,岂是一个无名小辈能质疑的?
格竹不成,分明是他心不诚,悟性不足,却还要怪罪于先贤,简直是大逆不道!”
可台下的弟子们,却已按捺不住内心的好奇,交头接耳起来。
“七天七夜对着竹子,这股子执着劲儿,可不是一般人能有的,”一位身着青衫的弟子,小声嘀咕道,“虽说他没格出天理,可我总觉得,他这番探索的精神,值得钦佩。
而且,他说天理在心中,我想起上次看到一个小童主动搀扶老人过马路,那孩子心中的善良,不就是天理的体现吗?”
“住口!”旁边一位师兄,赶忙出声呵斥,“你怎可妄议朱夫子的学说?格物乃是穷尽事物之理,岂是孩童的无心之举可比?这天幕所说,定是异端邪说,你可别被迷惑了!”
【此后,命运的车轮滚滚向前,之前讲过王阳明因仗义执言,得罪了权贵,被贬至偏远荒蛮的龙场。
那里环境恶劣,瘴气弥漫,住的山洞四处漏风,一到夜里,寒风呼啸,让人难以入眠。
可就在这绝境之中,一个月圆之夜,王阳明独坐山洞,望着洞外的明月,苦苦思索着人生与天理的真谛。
突然,他像是被一道灵光击中,猛地站起身来,仰天大笑:“我悟了!原来心外无物,天理自在人心!”
这一声顿悟的呐喊,恰似一声惊雷,划破了历史的长空,开启了心学的崭新时代,史称“龙场悟道”。】
诸葛明猛地收了折扇,眸色深沉:“心外无物,天理自在人心……这八个字,怕是要把旧学的天捅个窟窿。”
袁泽手指无意识地敲着桌面:“在那么苦的地方还能悟道……看来这王阳明先生是真把学问往骨头里钻了。‘天理在人心’,这话听着比‘存天理灭人欲’顺耳多了。”
魏征脸色铁青如铁:“简直是异端邪说!天理怎会在人心之中?分明是离经叛道!太子殿下万不可被此等谬论蛊惑!”
袁泽挑眉看向他:“要是心里没点是非对错,光靠书本上的道理,能做个好官吗?我看啊,他说的‘人心’,说不定就是咱心里那点不能丢的本分。”
京城国子监的大殿内,监生们正在聆听太傅讲解经史子集,听到“龙场悟道”这一段,全场一片哗然。
“被贬到那种穷乡僻壤,还能悟出大学问?”一位身形富态的监生,惊讶得合不拢嘴,“换作是我,早就被那艰苦的环境折磨得意志消沉,哪还有心思琢磨这些高深的道理?”
一位清瘦的监生,眼神中满是憧憬,不禁感叹道:“这才是真正的圣贤气象啊!古有孔子困于陈蔡,却弦歌不辍;文王拘于羑里,而推演周易。
如今王阳明先生在龙场绝境中悟道,将来定能与这些古圣先贤并肩而立,名垂青史!”
太傅的脸色却阴沉如水,重重地哼了一声:“休要胡言乱语!圣贤之道,岂是轻易能得的?龙场那等蛮荒之地,能有什么真学问?不过是些无稽之谈罢了,你们可别轻信!”
【王阳明悟道之后,提出了“知行合一”的惊世理论。
他认为,“知”与“行”本为一体,知道了却不去行动,那不算是真正的知道;行动了却不明白其中的道理,也不能称之为真正的行动。
曾有一位弟子向他请教:“先生,我深知孝顺父母是为人子女的本分,可每次与父母意见不合时,总是忍不住顶嘴,这该如何是好呢?”
王阳明微微一笑,指着院子里的桃树,耐心地说道:“你看那桃树,知晓春天来临,便会如期绽放花朵,这就是知行合一。你若真的明白孝顺的道理,又怎会控制不住自已的情绪呢?
下次再想顶嘴时,先压制住内心的冲动,试着去理解父母,帮他们做些力所能及的事,这便是知行合一的体现。”】
江南的一座私塾里,先生正在给学童们讲解《论语》中关于孝道的篇章,听到天幕中王阳明的这番言论,先生不禁停下手中的书本,陷入了沉思。
良久,先生感慨地说道:“原来,孝顺并非只是嘴上说说,或者死记硬背那些经典中的语句,而是要实实在在地付诸行动啊。
我教了这么多年书,今日才算是真正领悟到了孝道的真谛,这位王阳明先生,真乃高人也!”
台下的学童们,也纷纷受到触动,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
“先生,我昨天帮娘扫地了,这算不算知行合一呀?”一个小男孩,满脸期待地问道。
“我上次跟爹顶嘴后,心里可后悔了,是不是良知在提醒我做错了呢?”另一个小男孩,满脸疑惑地看着先生。
先生微笑着点头:“没错,你们说得都对。若真能依照王阳明先生的教诲去做,你们将来定会成为有品德、有修养的人。”
【“致良知”,乃是王阳明心学的又一核心。他将良知比作太阳,即便偶尔被乌云遮蔽,但只要用心去擦拭,便能重放光芒。
曾经有一位官员,在官场中渐渐迷失了自我,时常收受他人的小礼。
那时正处于礼部尚书的王阳明得知后,并未直接斥责他,而是带着他来到田间,看着农夫辛勤地锄草,缓缓说道:“你瞧,地里的杂草若不及时清除,便会抢夺庄稼的养分;同理,你心中的贪欲若不根除,良知便会被蒙蔽。”
这位官员深受触动,回去之后,立刻将收受的礼品一一退还。
并在县衙大堂悬挂了一块牌匾,上面写着“心有良知须拒腐,官无正气莫登堂”,时刻警醒自已。此后,他一心为民,成为了百姓口中的好官。】
袁泽眼睛一亮:“这官员不错啊,知错能改,还挂块匾提醒自已,比那些揣着明白装糊涂的强多了。”
诸葛明折扇轻敲掌心:“可见‘致良知’并非空谈。一块牌匾,既是警醒自已,也是告诉百姓‘我要做好官’,这便是知行合一了。”
赵渊却依旧不以为然:“此等小事,也值得天幕大书特书?为官清廉本就是本分,难不成还要靠心学来教?”
袁泽耸耸肩:“本分是本分,可真能做到的有几个?要是这心学能让更多官员把‘拒腐’当回事,哪怕只是块牌匾,也比空喊口号强。”
诸葛婉突然道:“那我要不要也写块牌子,挂在房里,提醒自已不许挑食?”
袁泽被逗笑:“可以啊,就写‘心有良知须吃饭,挑食不是好婉儿’。”
赵渊气得吹胡子瞪眼,被这两人的一唱一和堵得说不出话来。
开封府的衙门外,几位老吏正坐在台阶上晒太阳,听到这段故事,纷纷点头表示赞同。
“这话可真是说到点子上了!”一位留着山羊胡的老吏,感慨地说道,“前阵子新来的那位县太爷,收了商户的银子,就对案子敷衍了事。
要是他能听听王阳明先生的教导,怕是再不敢如此胡作非为了。”
旁边一位卖糖葫芦的老汉,也忍不住插话:“我家那口子是个绣娘,以前总爱偷工减料。
要是她也能明白‘致良知’的道理,说不定做出来的活儿就能更实在些,对得起顾客的信任。”
【随着心学的逐渐传播,其影响力与日俱增,也引来了诸多质疑与挑战。
有一次,在南京的一座古寺之中,朱熹的徒孙听闻王阳明的学说后,心中不服,特意前来与他辩论。
朱熹的徒孙气势汹汹地质问:“你说心外无物,那山间的野花,自开自落,与你的心又有何干系?”】
袁泽摸了摸鼻子,饶有兴致地前倾身子:“这问题问得挺刁钻啊,有点像咱朝堂上那些抬杠的御史。”
诸葛明折扇轻摇:“确是难题。若说有关,野花自开自落本是自然;若说无关,又与‘心外无物’相悖。”
赵渊哼了一声:“这便是心学的破绽!世间万物自有其理,岂能由人心左右?”
【王阳明却不慌不忙,微微一笑,缓缓答道:“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此言一出,朱熹的徒孙顿时哑口无言,愣在原地,半晌说不出话来。】
袁泽“嚯”了一声,拍掌道:“妙啊!这回答跟绕口令似的,却让人没法反驳。”
诸葛明眼中闪过赞许:“心与物本就相照,未曾留意时,如隔层纱;留心观照时,方能相映成趣。”
袁泽笑道:“阳明先生想说的,大概是‘万物皆在心上过’,没放在心上的,再好也跟不存在似的。
就像百姓的难处,放心上了,才会觉得疼;没放在心上,读多少‘民为邦本’都没用。”
杭州的西湖之上,一艘画舫中,一群理学士子正在饮酒作乐,谈论着学术。天幕中传来这段辩论的情节,众人瞬间争论得面红耳赤。
“这简直是强词夺理!”一位身着紫色长袍的学子,气得满脸通红,猛地一拍桌子,“花开花落,乃是自然之理,怎会受人的心意左右?王阳明这是公然违背先贤的教诲,误导世人!”
然而,另一位学子却陷入了沉思,片刻后缓缓说道:“我仔细思量,他的话似乎也有几分道理。就像我思念家中的亲人时,他们虽远在千里之外,但在我的心中却无比清晰;
当我见到他们时,那种思念之情更是愈发浓烈。这难道不正说明,事物与我们的内心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吗?”
“你这是被异端思想迷惑了心智!”紫袍学子怒目而视,大声呵斥道,“朱夫子早就说过‘理在气先’,天理是客观存在的,岂容他随意曲解?你可不要误入歧途!”
【此后,王阳明的弟子遍布大江南北,上至朝堂之上的达官显贵,下至乡野田间的普通百姓,皆以成为他的弟子为荣。
其中,有一位名叫徐阶,王阳明的四代弟子,凭借着“知行合一”的智慧,在波谲云诡的朝堂斗争中,成功扳倒了奸臣严嵩,一时震惊朝野。世人皆惊叹:“此乃心学的力量!”
蓟州的军营之中,士兵们正在操练,休息时听闻天幕讲述王阳明弟子的事迹,纷纷围坐在一起,热烈地讨论起来。
“用学问就能扳倒奸臣?还能指导将军打胜仗?”一位年轻的小兵,满脸惊讶,眼中满是钦佩,“这心学也太神奇了吧,难道比那些厉害的兵法还要管用?”
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兵,长叹一声,感慨地说道:“若真有这样的学问,能让我们分清忠奸,明白为何而战,那就算是战死沙场,也死而无憾了。”
然而,旁边一位校尉却对此嗤之以鼻,冷笑着说:“学问就是学问,打仗靠的是真刀真枪,哪能靠那些虚头巴脑的东西?我看这天幕就是在夸大其词,不可轻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