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0章 太皇太后-《我千古一帝的身份,被曝光了》

  经天玄帝马场“赛诗”和长孙皇后品香会“PM2.5事件”后。

  袁泽感觉自已就像一块被各路神仙盯上的唐僧肉,只不过妖精们是想和他成亲,而帝皇后就是那恨不得把他直接塞进洞房里的如来佛和观音菩萨。

  袁泽瘫在东宫书房那张心爱的黄花梨木椅上虽然嘴上说冷落,但身体还是很诚实的,对着前来议事的诸葛明和白起大吐苦水:

  “诸葛先生,白将军,你们说,这日子还能不能过了?父皇那边搞‘武力威慑’,母后那边搞‘文化渗透’,双管齐下,防不胜防啊!”

  诸葛明羽扇轻摇,嘴角噙着笑意:“殿下能者多劳,陛下与皇后娘娘也是爱之深,关之切。”

  白起则是一板一眼:“殿下若觉困扰,末将可派一队亲卫,专职替殿下筛查、拦阻一切‘偶遇’。”

  袁泽想象了一下那个画面:自已无论走到哪儿,前面都有一队黑脸士兵拿着“闲杂闺秀,禁止靠近”的牌子开道……

  那画面太美,他赶紧摇头:“别别别,那明天京城头条就不是太子有断袖之癖,而是太子有被害妄想症了!”

  正说着,小太监通报,商羊抱着账本来了。

  一进门,商羊那锃亮的脑门就仿佛带着圣光:“殿下!好消息!由于选妃事宜暂缓,户部省了一大笔钱!臣已初步规划好这笔钱的用途,请您过目!”

  袁泽接过那厚厚一沓计划书,看着上面密密麻麻的“拨款”、“筹建”、“扩建”,顿时觉得头大如斗,但比起应付姑娘,他宁愿看这个。

  “好好好,商大人辛苦了。”袁泽敷衍地翻着,“那个……官学扩建是好事,但多拨点钱工部?”

  商羊立刻警惕起来:“殿下又想研发什么?上次那个‘飞天木鸢’可是烧了不少钱,最后只在御花园的湖里打了个水漂。”

  袁泽老脸一红:“那次是意外!”

  诸葛明也点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此乃长远之计。”

  商羊看着三位大佬都盯着他,只好肉痛地抠抠搜搜:“那……那最多只能从官学预算里挤出半成……”

  袁泽一拍桌子:“一成!就这么定了!商大人,你要知道,科技才是第一生产力!投入研发,稳赚不赔!”

  商羊:“……”

  好不容易打发走锱铢必较的商羊,袁泽刚想喘口气,他的“御用情报员”诸葛婉又蹦蹦跳跳地来了,脸上挂着“又有大八卦”的兴奋表情。

  “太子哥哥!最新劲爆消息!保证你没听过!”诸葛婉眼睛滴溜溜地转。

  袁泽有气无力地摆摆手:“说吧,又是本宫看上了哪个小太监,还是本宫其实在五台山有个私生女?”

  “都不是!”诸葛婉凑近,神秘兮兮地压低声音,“现在外面传,太子哥哥你之所以不选妃,是因为……你其实是个女儿身!

  当年皇后娘娘生的是位公主,为了稳固国本,才谎称是皇子!如今到了婚嫁年纪,瞒不住了,所以才拼命拖延!”

  “噗——!!!”

  这一次,袁泽、诸葛明、甚至连一向面瘫的白起,都同时喷了。

  袁泽差点从椅子上滑下去,他指着自已的喉咙,又下意识地摸了摸胸口,声音都变调了:“本宫?!女儿身?!本宫这嗓子像是女扮男装能有的吗?!

  他们是不是话本看多了?虽然本宫这英俊帅气的长相无人能比,但本宫是一个纯爷们。”

  诸葛明笑得羽扇都快拿不稳了:“殿下息怒……民间想象,天马行空,亦是……亦是百姓关心殿下的一种方式……”说到最后自已也忍不住笑出声。

  白起则是一脸严肃地思考了一下,然后非常认真地抱拳:“殿下,是否需要末将派人查出流言源头,以儆效尤?”

  看他的样子,似乎真的在考虑要不要去抓几个散播“太子是女人”的家伙来治罪。

  袁泽无力地瘫回椅子,仰望房梁:“算了算了,越描越黑。他们爱怎么说怎么说吧……本宫只求下次别再传出我其实是狐妖变的就行……”

  然而,皇帝的“关爱”永远不会缺席。

  几天后,袁泽被传召陪同天玄帝视察皇家猎苑。袁泽本以为就是看看风景,打打猎,放松一下。

  谁知到了地方,发现猎苑里除了獐子麋鹿,还多了一些穿着轻便猎装、时不时“哎呀”一声娇呼跌倒在他马蹄前的“迷路”贵女,或者是在他射箭时突然出现,惊呼“殿下好箭法”的“巧合”姑娘。

  天玄帝在一旁看得津津有味,还时不时点评:“泽儿,你看那位李侍郎家的千金,马术颇佳啊,就是这摔跤的姿势……略显刻意。”

  “哦?张将军家的侄女,这嗓门亮堂,中气十足,好生养!”

  袁泽:“……”父皇,您什么时候兼职当起选秀评委了?

  袁泽忍无可忍,决定主动出击。

  在一次一位小姐“恰好”把绣帕掉在他脚下时,袁泽没有像预料中那样弯腰去捡,而是猛地一勒缰绳,马蹄高高扬起,离那位小姐八丈远,然后他表情凝重地指着天空:

  “诸位小心!看那云气走势,东南方向似有雷暴将至!此地不宜久留!护卫!快护驾!保护父皇和各位小姐回行宫避雨!”

  众人闻言,顿时一阵慌乱,下意识地抬头看天——晴空万里,连丝云彩都没有。

  等大家反应过来,袁泽已经一马当先,以“护驾”为名,狂奔出去好几里地了。

  天玄帝看着儿子绝尘而去的背影,气得胡子翘了翘,最终却无奈地笑骂了一句:“这小滑头!”

  经过猎苑“雷暴事件”后,天玄帝似乎暂时消停了一点。

  袁泽刚松了口气,以为能过几天安生日子,专注于他的“钢铁雄心”计划,长孙皇后又出招了。

  这次不是聚会,而是送来了一个人。

  一位名叫“苏嬷嬷”的老宫女被送到了东宫,说是皇后见太子近日劳累,特意派来一位经验丰富的嬷嬷,照顾太子饮食起居。

  这位苏嬷嬷约莫五十岁年纪,头发梳得一丝不苟,表情严肃得像块花岗岩,行止规矩刻板到了极点。她一来,东宫的气氛瞬间就变了。

  袁泽想瘫在椅子上看奏折?“殿下,坐如钟,背需直,此乃储君仪态。”苏嬷嬷的声音不高,却自带威严。

  袁泽吃饭快了点?“殿下,食不言,寝不语,细嚼慢咽,方合养生之道。”

  袁泽晚上想多批会儿奏折?“殿下,亥时已过,当安寝了。熬夜伤身,于国无益。”

  这简直是个24小时无死角的人形监控仪!袁泽感觉自已快要窒息了。他试图跟苏嬷嬷讲道理:“嬷嬷,孤有要事……”

  苏嬷嬷眼皮都不抬:“皇后娘娘懿旨,命老奴务必照顾好殿下身子。殿下若觉老奴伺候不周,可向娘娘回话。”

  袁泽秒怂。向母后回话?那估计下次来的就不止一个嬷嬷了。

  更让袁泽头皮发麻的是,这位苏嬷嬷似乎还肩负着某种“隐性任务”。

  她会在给袁泽整理书桌时,貌似无意地提起:“殿下,老奴听闻赵尚书家的四小姐,不仅容貌秀丽,还写得一手好字,最是沉静温婉。”

  或者在给袁泽铺床时,絮叨一句:“钱伯爵家的千金,据说极擅女红,尤其是绣的鸳鸯,栩栩如生,寓意极好呢。”

  袁泽:“……”

  母后,您这“文化渗透”升级成“贴身侦查”了是吧?

  他忍不住向诸葛明求救:“先生!救命啊!再让苏嬷嬷这么‘照顾’下去,本宫还没把匈奴打败,就要先被规矩和催婚给逼疯了!”

  诸葛明沉吟片刻,羽扇轻摇:“殿下,堵不如疏。苏嬷嬷奉懿旨而来,强硬拒绝恐伤皇后娘娘心意。不如……顺势而为?”

  “顺势而为?”袁泽有种不祥的预感。

  “正是。”诸葛明眼中闪过一丝狡黠,“殿下近日不是正为工部新炉的耐火材料发愁吗?老臣记得,苏嬷嬷入宫前,似乎出身于窑匠之家……”

  袁泽眼睛瞬间亮了!

  第二天,袁泽一改往日对苏嬷嬷的躲闪态度,非常诚恳地拿着工部遇到的难题去请教她。

  一开始,苏嬷嬷是拒绝的:“殿下,老奴只懂伺候人的规矩,不懂这些……”

  袁泽立刻搬出一顶大高帽:“嬷嬷此言差矣!此事关乎军国大事,关乎边关将士安危!

  本宫听闻嬷嬷家学渊源,或许能提供一丝线索,解此燃眉之急,亦是功德无量啊!难道不比盯着本宫吃饭睡觉更有意义?”

  苏嬷嬷被这顶“军国大事”的高帽砸得有点懵,又听出太子暗指她只会管鸡毛蒜皮,那点争强好胜的心被激起来了。

  她仔细看了图纸和问题,皱着眉回忆了半天,还真提出了一点关于黏土配比和烧制火候的模糊记忆。

  袁泽大喜过望,立刻顺杆爬:“太好了!嬷嬷真是见多识广!此事至关重要,本宫需时常向嬷嬷请教!

  不如这样,孤拨两个小太监给您打下手,您帮本宫专门研究一下这耐火材料如何?需要什么原料、工具,尽管开口!”

  于是,画风突变。

  东宫里,原本时刻盯着太子仪容仪表的苏嬷嬷, 整天带着两个小太监,对着一堆黏土、石英砂、石灰石鼓捣个不停。

  脸上时常沾着泥灰,嘴里念叨的不再是“规矩”,而是“熔点”、“黏度”、“烧结”。

  她甚至为了对比不同黏土的性能,在东宫后院支起了几个小实验窑!整日烟熏火燎,搞得东宫跟开了个陶瓷作坊似的。

  长孙皇后后来派人来问太子的近况,来人回去禀报:“回娘娘,殿下一切安好,苏嬷嬷……苏嬷嬷正忙于为殿下……烧窑?”

  长孙皇后:“???”

  她只是想派个人去提醒儿子注意形象顺便潜移默化地催个婚,怎么变成支援军事生产了?

  袁泽凭借甩锅……啊不,是合理分配资源的能力,成功将苏嬷嬷转化为技术顾问,暂时化解了这场“贴身危机”。

  他得意地向诸葛明炫耀:“先生,你看,这就叫化劣势为优势!人尽其才!”

  诸葛明微笑颔首:“殿下深谙管理之道,微臣佩服。”(内心:殿下这手祸水东引……玩得越發熟练了。)

  然而,帝后二人的“爱心助攻”并未停止,只是方式越发清奇。

  一日,天玄帝赏赐下一批贡品,其中有一盒据说是南海进贡的“珍珠粉”,寓意“珠联璧合”,特意指明让太子“保养身体”。

  袁泽看着那盒白乎乎的粉末,心里直打鼓:这玩意儿不会有啥特殊功效吧?他偷偷让太医验了验,确认就是普通珍珠粉,才敢用来……刷墙。

  没错,他觉得书房墙壁有点旧,让工匠掺着珍珠粉刷了遍墙,美其名曰“彰显皇家气度”,把天玄帝听得一愣一愣的,又不好说什么。

  长孙皇后则开始送画。不是山水风景,也不是佛经典故,而是一些寓意“多子多福”、“瓜瓞绵绵”的工笔花鸟画,比如画着硕果累累的石榴、成群结队的鲤鱼、枝头嬉闹的雀鸟……

  袁泽收到后,一本正经地谢恩,然后转头就把画挂到了……东宫小厨房和仓库的墙上。

  理由是:“石榴多籽,象征粮食满仓;鲤鱼成群,象征年年有余;雀鸟活泼,象征六畜兴旺!甚好!甚好!”

  长孙皇后得知后,再次无语问苍天。

  就在这啼笑皆非的拉锯战中,袁泽艰难地守护着自已单身的权利(至少是暂时单身的权利),同时推进着他的各项计划。

  工部的新炉子终于在苏嬷嬷的帮助下取得了进展,白起汇报边防士兵的士气因饷银充足而有所提升,诸葛明负责的官学扩建也在商羊的哭哭啼啼中拨下了款项。

  袁泽甚至抽空,凭借模糊的现代记忆,画了一些奇奇怪怪的图纸,比如什么“高转筒车”、“曲辕犁改进型”、“手摇式鼓风机”等等,让工匠们去研究。

  工匠们看得一头雾水,但太子的命令又不敢不听,只好硬着头皮尝试,东宫后院时不时传来各种奇怪的声响和少量的爆炸声,惹得众人议论纷纷,觉得太子殿下自从拒婚后,行为是越發的……难以捉摸了。

  这日,袁泽正在书房对着自已画的“自行车”草图发呆,诸葛婉又像一阵风似的冲了进来,脸上表情复杂,既有同情,又有点看好戏的兴奋。

  “太子哥哥!不好了!”

  袁泽心里咯噔一下:“啥?匈奴打过来了?”

  “不是!比匈奴还可怕!”诸葛婉喘着气,“是太皇太后!她老人家从五台山礼佛回宫了!

  而且一回来就召见了皇后娘娘,听说……听说详细询问了选妃延期的事情,好像……不是很满意!”

  袁泽手里的炭笔“啪嗒”一声掉在纸上。

  太皇太后!那位可是比父皇母后辈分还高、说话更有分量的存在!而且老人家一向传统,最重视皇嗣传承……

  袁泽仿佛已经看到,一座名为“长辈的终极关怀”的大山,正缓缓地、坚定不移地向他压来……

  他眼前一黑,再次瘫倒在那张亲爱的黄花梨木椅上。

  “我的清净日子……到头了啊!”

  袁泽在黄花梨木椅上瘫了足足一炷香的时间,脑子里已经上演了八百种被太皇太后“关爱”至死的场景。

  诸葛婉在一旁戳了戳他:“太子哥哥,你还好吧?要不……你先装病?”

  袁泽有气无力地摆摆手:“没用的……婉儿,你是不知道皇祖母的厉害。

  她老人家眼睛毒得很,我要是装病,她立马能叫来十个太医给我会诊,然后发现我壮得能打死一头牛,后果更惨。”

  他深吸一口气,猛地坐起来,脸上露出一种“视死如归”的表情:“罢了!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大不了……一死,十八年后又是一条好汉。”

  果然,没过两天,太皇太后的召见就来了。袁泽怀着上刑场的心情去了慈宁宫。

  出乎意料的是,太皇太后并没有一上来就疾言厉色,反而很和蔼,问了他很多关于边境军务、百姓生计的事情。

  袁泽一看话题是自已擅长的领域,立刻来了精神,侃侃而谈,从军队后勤说到农具改良,从官学教育说到税收政策,说得头头是道,甚至还引用了不少现代概念,当然进行了古代化包装。

  太皇太后听得频频点头,眼中露出赞赏之色:“嗯,泽儿确实长大了,心系黎民,思虑周全,比你父皇当年强。”

  一旁作陪的天玄帝莫名中枪,只能尴尬地咳嗽两声。

  袁泽心中窃喜:看来过关了?

  然而,他高兴得太早了。太皇太后话锋一转,慢悠悠地道:“泽儿啊,国事固然重要,但皇家开枝散叶,延续血脉,同样是关乎国本的大事。

  你如今已十六,寻常人家这个年纪,娃娃都会跑了。你父皇像你这么大时……”

  天玄帝赶紧打断:“母后,陈年旧事就不要再提了。” 看来皇帝陛下年轻时也有不少黑历史。

  太皇太后瞥了儿子一眼,继续对袁泽说:“哀家知道你不喜那些刻意的相看。这样吧,哀家也不逼你。

  但两年之期,一转眼即过。你总得开始留意、接触一下。

  听闻你近日忙于诸多政务,身边也没个知冷知热的人帮衬。

  哀家瞧着,不少世家千金也并非只会吟风弄月,或许也有能与你志同道合、分担政务的呢?”

  袁泽心里嘀咕:志同道合?她们懂什么叫流水线作业、什么叫标准化生产、什么叫宏观调控吗?

  但他嘴上不敢这么说,只好敷衍道:“皇祖母说的是,孙儿……会留意的。”

  太皇太后满意地笑了:“那就好。哀家倦了,你们去吧。”

  袁泽逃也似的离开了慈宁宫,感觉背后老祖宗的目光仿佛能穿透他,看透他那点“能拖就拖”的小心思。

  回到东宫,袁泽立刻召开了他的“核心团队”会议——诸葛明、白起,外加一个死活要蹭过来听八卦的诸葛婉。

  “诸位爱卿,情况就是这么个情况!”袁泽把太皇太后的话复述了一遍,然后摊手,“皇祖母这招以退为进,高明啊!她不说逼我,就说让我留意,这让我连拒绝的理由都没有!”

  诸葛明摇着羽扇:“太皇太后深明大义,殿下确实也需权衡。不过,‘留意’二字,范围甚广,操作空间亦不小。”

  白起皱眉:“末将只懂行军打仗,此事……恕末将无能为力。”

  让他去打仗可以,让他帮太子找媳妇?比让他单人冲阵还难。

  诸葛婉眼睛亮晶晶的:“太子哥哥,要不我帮你打听打听,哪些小姐是真的喜欢看书写字,不是只装装样子的?”

  袁泽揉了揉眉心,“当务之急,还是得把我那‘两年计划’做出点实实在在的成绩来!

  只要我忙得脚不沾地,忙到废寝忘食,忙到人尽皆知,到时候皇祖母和父皇母后看我这么辛苦,说不定就不好意思再拿婚事来烦我了!”

  说干就干!袁泽立刻进入了“工作狂魔”模式。

  他首先扑向了工部。凭借着苏嬷嬷的帮助和自已模糊的现代知识,新的炼铁炉还真的取得了突破,炼出的铁水质地更纯,韧性也有所提升。

  袁泽高兴得差点跳起来,立刻下令加大投入,批量生产,优先装备边防军。

  白起看着新打造出的刀剑,试了试手感,眼中精光一闪:“殿下,此刀锋利坚韧,远超以往!若全军换装,战力至少提升一成!”

  他对太子的“瞎鼓捣”彻底改观,佩服得五体投地。

  袁泽大手一挥:“换!必须换!钱不够……我去找商羊要!” 说完他就后悔了,找商羊要钱,堪比虎口拔牙。

  果然,户部商羊一听说又要钱,立刻抱着账本哭天抢地地跑到东宫:“殿下!不能再加了啊!工部的预算已经超支了!

  您看看这账本,国库都快被您掏空了啊!您这是要逼臣去跳太液池啊!”

  袁泽看着商羊那光溜溜的脑门因为激动而泛红,只好安抚道:“商爱卿,别激动!钱要花在刀刃上!这可是关系将士性命、国家安危的大事!

  这样,从……从我的东宫用度里扣一半!剩下的,你再想想办法?比如,内务府那边是不是可以节俭点?听说最近后宫采买的胭脂水粉有点多啊……”

  商羊一听能从东宫用度和后宫用度里抠钱,立刻停止了干嚎,眼睛滴溜溜地转:“殿下英明!臣这就去核算!” 说完一溜烟跑了,速度快得完全不像个整天哭穷的人。

  搞定工部,袁泽又扑向了农具改良。他画的那个“曲辕犁改进型”,工匠们好不容易理解了原理,造了出来。

  试用之后,发现果然比直辕犁省力,翻土更深。袁泽又下令在皇庄试点推广,并让户部跟进效果,准备有效就全国推广。

  接着是官学扩建和课程改革。王阳明那边进展不错,但阻力也不小。一些老学究坚决反对加入算学、格物等“杂学”。

  袁泽亲自跑去国子监,和那帮老博士辩论了一场。

  老博士:“殿下,圣人之道,在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学这些奇技淫巧,于德行何益?”

  袁泽:“老先生,格物致知,亦是圣人之训!不懂算学,如何管理赋税?不懂格物,如何兴修水利、改良农具?

  难道让百姓饿着肚子听我们讲仁义道德吗?这叫‘脚踏实地,仰望星空’!既要明理,也要实干!”

  一番话说得老博士哑口无言。虽然心里未必服气,但太子的道理似乎也挑不出错。课程改革总算艰难地推行了下去。

  袁泽就这么忙得团团转,每天不是在看奏折、开会,就是在去视察、督促进度的路上。他肉眼可见地瘦了一些,黑眼圈也出来了。

  效果也是显著的! 首先,关于太子的离奇传言渐渐少了。

  毕竟,一个每天忙得灰头土脸、不是钻作坊就是下田间的太子,实在很难让人联想到“断袖”、“出家”或者“私生子”上去。

  大家更倾向于相信——太子殿下可能真是个“工作狂”,或者……对女人真的没啥兴趣。

  其次,天玄帝和长孙皇后看着儿子这么拼,确实有点心疼了,催婚的力度不自觉就减小了。

  天玄帝甚至私下对皇后说:“看来泽儿是真的想把事情做好,罢了,暂且由他去吧。”

  最后,太皇太后那边,每次召见袁泽,发现他说的都是实打实的政绩,虽然偶尔还是会提一下“留意”之事,但也不再强求。反而常常叮嘱他注意身体,还送了不少补品。

  袁泽看着一桌子的补品,对诸葛明苦笑:“先生,你看,只要我忙到一定程度,大家就会关心我的身体,而不是我的婚事了!这招果然有效!”

  诸葛明笑道:“殿下勤政爱民,成绩斐然,陛下和太皇太后自然欣慰。

  只是……殿下也需谨防过犹不及,若真累坏了身子,岂非本末倒置?”

  袁泽摆摆手:“放心放心,我心里有数。就是有点费脑子,感觉头发掉得比以前快了……”

  他忧伤地摸了摸发际线。

  然而,袁泽的“清净”日子并没持续多久。他这边忙着搞建设,那边却无意中动了别人的奶酪。

  新农具推广,触动了某些靠出租劣质农具盘剥农民的地方豪强的利益。

  官学改革,得罪了一部分固步自封的旧式文人。 工部的订单调整,让一些原本靠着次等军械牟利的官员损失惨重。

  于是,暗地里的流言蜚语又开始了。这次不再是八卦太子性取向,而是更阴险的诋毁。

  有人说太子“急功近利,劳民伤财”。 有人说他“不尊圣贤,离经叛道”。

  甚至有人暗中向天玄帝进谗言,说太子“结交武将,私扩军备,恐有异心”。

  长孙皇后则开始送画。不是山水风景,也不是佛经典故,而是一些寓意“多子多福”、“瓜瓞绵绵”的工笔花鸟画,比如画着硕果累累的石榴、成群结队的鲤鱼、枝头嬉闹的雀鸟……

  袁泽收到后,一本正经地谢恩,然后转头就把画挂到了……东宫小厨房和仓库的墙上。

  理由是:“石榴多籽,象征粮食满仓;鲤鱼成群,象征年年有余;雀鸟活泼,象征六畜兴旺!甚好!甚好!”

  长孙皇后得知后,再次无语问苍天。

  就在这啼笑皆非的拉锯战中,袁泽艰难地守护着自已单身的权利(至少是暂时单身的权利),同时推进着他的各项计划。

  工部的新炉子终于在苏嬷嬷的帮助下取得了进展,白起汇报边防士兵的士气因饷银充足而有所提升,诸葛明负责的官学扩建也在商羊的哭哭啼啼中拨下了款项。

  袁泽甚至抽空,凭借模糊的现代记忆,画了一些奇奇怪怪的图纸,比如什么“高转筒车”、“曲辕犁改进型”、“手摇式鼓风机”等等,让工匠们去研究。

  工匠们看得一头雾水,但太子的命令又不敢不听,只好硬着头皮尝试,东宫后院时不时传来各种奇怪的声响和少量的爆炸声,惹得众人议论纷纷,觉得太子殿下自从拒婚后,行为是越發的……难以捉摸了。

  这日,袁泽正在书房对着自已画的“自行车”草图发呆,诸葛婉又像一阵风似的冲了进来,脸上表情复杂,既有同情,又有点看好戏的兴奋。

  “太子哥哥!不好了!”

  袁泽心里咯噔一下:“啥?匈奴打过来了?”

  “不是!比匈奴还可怕!”诸葛婉喘着气,“是太皇太后!她老人家从五台山礼佛回宫了!

  而且一回来就召见了皇后娘娘,听说……听说详细询问了选妃延期的事情,好像……不是很满意!”

  袁泽手里的炭笔“啪嗒”一声掉在纸上。

  太皇太后!那位可是比父皇母后辈分还高、说话更有分量的存在!而且老人家一向传统,最重视皇嗣传承……

  袁泽仿佛已经看到,一座名为“长辈的终极关怀”的大山,正缓缓地、坚定不移地向他压来……

  他眼前一黑,再次瘫倒在那张亲爱的黄花梨木椅上。

  “我的清净日子……到头了啊!”

  袁泽在黄花梨木椅上瘫了足足一炷香的时间,脑子里已经上演了八百种被太皇太后“关爱”至死的场景。

  诸葛婉在一旁戳了戳他:“太子哥哥,你还好吧?要不……你先装病?”

  袁泽有气无力地摆摆手:“没用的……婉儿,你是不知道皇祖母的厉害。

  她老人家眼睛毒得很,我要是装病,她立马能叫来十个太医给我会诊,然后发现我壮得能打死一头牛,后果更惨。”

  他深吸一口气,猛地坐起来,脸上露出一种“视死如归”的表情:“罢了!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大不了……一死,十八年后又是一条好汉。”

  果然,没过两天,太皇太后的召见就来了。袁泽怀着上刑场的心情去了慈宁宫。

  出乎意料的是,太皇太后并没有一上来就疾言厉色,反而很和蔼,问了他很多关于边境军务、百姓生计的事情。

  袁泽一看话题是自已擅长的领域,立刻来了精神,侃侃而谈,从军队后勤说到农具改良,从官学教育说到税收政策,说得头头是道,甚至还引用了不少现代概念,当然进行了古代化包装。

  太皇太后听得频频点头,眼中露出赞赏之色:“嗯,泽儿确实长大了,心系黎民,思虑周全,比你父皇当年强。”

  一旁作陪的天玄帝莫名中枪,只能尴尬地咳嗽两声。

  袁泽心中窃喜:看来过关了?

  然而,他高兴得太早了。太皇太后话锋一转,慢悠悠地道:“泽儿啊,国事固然重要,但皇家开枝散叶,延续血脉,同样是关乎国本的大事。

  你如今已十六,寻常人家这个年纪,娃娃都会跑了。你父皇像你这么大时……”

  天玄帝赶紧打断:“母后,陈年旧事就不要再提了。” 看来皇帝陛下年轻时也有不少黑历史。

  太皇太后瞥了儿子一眼,继续对袁泽说:“哀家知道你不喜那些刻意的相看。这样吧,哀家也不逼你。

  但两年之期,一转眼即过。你总得开始留意、接触一下。

  听闻你近日忙于诸多政务,身边也没个知冷知热的人帮衬。

  哀家瞧着,不少世家千金也并非只会吟风弄月,或许也有能与你志同道合、分担政务的呢?”

  袁泽心里嘀咕:志同道合?她们懂什么叫流水线作业、什么叫标准化生产、什么叫宏观调控吗?

  但他嘴上不敢这么说,只好敷衍道:“皇祖母说的是,孙儿……会留意的。”

  太皇太后满意地笑了:“那就好。哀家倦了,你们去吧。”

  袁泽逃也似的离开了慈宁宫,感觉背后老祖宗的目光仿佛能穿透他,看透他那点“能拖就拖”的小心思。

  回到东宫,袁泽立刻召开了他的“核心团队”会议——诸葛明、白起,外加一个死活要蹭过来听八卦的诸葛婉。

  “诸位爱卿,情况就是这么个情况!”袁泽把太皇太后的话复述了一遍,然后摊手,“皇祖母这招以退为进,高明啊!她不说逼我,就说让我留意,这让我连拒绝的理由都没有!”

  诸葛明摇着羽扇:“太皇太后深明大义,殿下确实也需权衡。不过,‘留意’二字,范围甚广,操作空间亦不小。”

  白起皱眉:“末将只懂行军打仗,此事……恕末将无能为力。”

  让他去打仗可以,让他帮太子找媳妇?比让他单人冲阵还难。

  诸葛婉眼睛亮晶晶的:“太子哥哥,要不我帮你打听打听,哪些小姐是真的喜欢看书写字,不是只装装样子的?”

  袁泽揉了揉眉心,“当务之急,还是得把我那‘两年计划’做出点实实在在的成绩来!

  只要我忙得脚不沾地,忙到废寝忘食,忙到人尽皆知,到时候皇祖母和父皇母后看我这么辛苦,说不定就不好意思再拿婚事来烦我了!”

  说干就干!袁泽立刻进入了“工作狂魔”模式。

  他首先扑向了工部。凭借着苏嬷嬷的帮助和自已模糊的现代知识,新的炼铁炉还真的取得了突破,炼出的铁水质地更纯,韧性也有所提升。

  袁泽高兴得差点跳起来,立刻下令加大投入,批量生产,优先装备边防军。

  白起看着新打造出的刀剑,试了试手感,眼中精光一闪:“殿下,此刀锋利坚韧,远超以往!若全军换装,战力至少提升一成!”

  他对太子的“瞎鼓捣”彻底改观,佩服得五体投地。

  袁泽大手一挥:“换!必须换!钱不够……我去找商羊要!” 说完他就后悔了,找商羊要钱,堪比虎口拔牙。

  果然,户部商羊一听说又要钱,立刻抱着账本哭天抢地地跑到东宫:“殿下!不能再加了啊!工部的预算已经超支了!

  您看看这账本,国库都快被您掏空了啊!您这是要逼臣去跳太液池啊!”

  袁泽看着商羊那光溜溜的脑门因为激动而泛红,只好安抚道:“商爱卿,别激动!钱要花在刀刃上!这可是关系将士性命、国家安危的大事!

  这样,从……从我的东宫用度里扣一半!剩下的,你再想想办法?比如,内务府那边是不是可以节俭点?听说最近后宫采买的胭脂水粉有点多啊……”

  商羊一听能从东宫用度和后宫用度里抠钱,立刻停止了干嚎,眼睛滴溜溜地转:“殿下英明!臣这就去核算!” 说完一溜烟跑了,速度快得完全不像个整天哭穷的人。

  搞定工部,袁泽又扑向了农具改良。他画的那个“曲辕犁改进型”,工匠们好不容易理解了原理,造了出来。

  试用之后,发现果然比直辕犁省力,翻土更深。袁泽又下令在皇庄试点推广,并让户部跟进效果,准备有效就全国推广。

  接着是官学扩建和课程改革。王阳明那边进展不错,但阻力也不小。一些老学究坚决反对加入算学、格物等“杂学”。

  袁泽亲自跑去国子监,和那帮老博士辩论了一场。

  老博士:“殿下,圣人之道,在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学这些奇技淫巧,于德行何益?”

  袁泽:“老先生,格物致知,亦是圣人之训!不懂算学,如何管理赋税?不懂格物,如何兴修水利、改良农具?

  难道让百姓饿着肚子听我们讲仁义道德吗?这叫‘脚踏实地,仰望星空’!既要明理,也要实干!”

  一番话说得老博士哑口无言。虽然心里未必服气,但太子的道理似乎也挑不出错。课程改革总算艰难地推行了下去。

  袁泽就这么忙得团团转,每天不是在看奏折、开会,就是在去视察、督促进度的路上。他肉眼可见地瘦了一些,黑眼圈也出来了。

  效果也是显著的! 首先,关于太子的离奇传言渐渐少了。

  毕竟,一个每天忙得灰头土脸、不是钻作坊就是下田间的太子,实在很难让人联想到“断袖”、“出家”或者“私生子”上去。

  大家更倾向于相信——太子殿下可能真是个“工作狂”,或者……对女人真的没啥兴趣。

  其次,天玄帝和长孙皇后看着儿子这么拼,确实有点心疼了,催婚的力度不自觉就减小了。

  天玄帝甚至私下对皇后说:“看来泽儿是真的想把事情做好,罢了,暂且由他去吧。”

  最后,太皇太后那边,每次召见袁泽,发现他说的都是实打实的政绩,虽然偶尔还是会提一下“留意”之事,但也不再强求。反而常常叮嘱他注意身体,还送了不少补品。

  袁泽看着一桌子的补品,对诸葛明苦笑:“先生,你看,只要我忙到一定程度,大家就会关心我的身体,而不是我的婚事了!这招果然有效!”

  诸葛明笑道:“殿下勤政爱民,成绩斐然,陛下和太皇太后自然欣慰。

  只是……殿下也需谨防过犹不及,若真累坏了身子,岂非本末倒置?”

  袁泽摆摆手:“放心放心,我心里有数。就是有点费脑子,感觉头发掉得比以前快了……”

  他忧伤地摸了摸发际线。

  然而,袁泽的“清净”日子并没持续多久。他这边忙着搞建设,那边却无意中动了别人的奶酪。

  新农具推广,触动了某些靠出租劣质农具盘剥农民的地方豪强的利益。

  官学改革,得罪了一部分固步自封的旧式文人。 工部的订单调整,让一些原本靠着次等军械牟利的官员损失惨重。

  于是,暗地里的流言蜚语又开始了。这次不再是八卦太子性取向,而是更阴险的诋毁。

  有人说太子“急功近利,劳民伤财”。 有人说他“不尊圣贤,离经叛道”。

  甚至有人暗中向天玄帝进谗言,说太子“结交武将,私扩军备,恐有异心”。

  长孙皇后则开始送画。不是山水风景,也不是佛经典故,而是一些寓意“多子多福”、“瓜瓞绵绵”的工笔花鸟画,比如画着硕果累累的石榴、成群结队的鲤鱼、枝头嬉闹的雀鸟……

  袁泽收到后,一本正经地谢恩,然后转头就把画挂到了……东宫小厨房和仓库的墙上。

  理由是:“石榴多籽,象征粮食满仓;鲤鱼成群,象征年年有余;雀鸟活泼,象征六畜兴旺!甚好!甚好!”

  长孙皇后得知后,再次无语问苍天。

  就在这啼笑皆非的拉锯战中,袁泽艰难地守护着自已单身的权利(至少是暂时单身的权利),同时推进着他的各项计划。

  工部的新炉子终于在苏嬷嬷的帮助下取得了进展,白起汇报边防士兵的士气因饷银充足而有所提升,诸葛明负责的官学扩建也在商羊的哭哭啼啼中拨下了款项。

  袁泽甚至抽空,凭借模糊的现代记忆,画了一些奇奇怪怪的图纸,比如什么“高转筒车”、“曲辕犁改进型”、“手摇式鼓风机”等等,让工匠们去研究。

  工匠们看得一头雾水,但太子的命令又不敢不听,只好硬着头皮尝试,东宫后院时不时传来各种奇怪的声响和少量的爆炸声,惹得众人议论纷纷,觉得太子殿下自从拒婚后,行为是越發的……难以捉摸了。

  这日,袁泽正在书房对着自已画的“自行车”草图发呆,诸葛婉又像一阵风似的冲了进来,脸上表情复杂,既有同情,又有点看好戏的兴奋。

  “太子哥哥!不好了!”

  袁泽心里咯噔一下:“啥?匈奴打过来了?”

  “不是!比匈奴还可怕!”诸葛婉喘着气,“是太皇太后!她老人家从五台山礼佛回宫了!

  而且一回来就召见了皇后娘娘,听说……听说详细询问了选妃延期的事情,好像……不是很满意!”

  袁泽手里的炭笔“啪嗒”一声掉在纸上。

  太皇太后!那位可是比父皇母后辈分还高、说话更有分量的存在!而且老人家一向传统,最重视皇嗣传承……

  袁泽仿佛已经看到,一座名为“长辈的终极关怀”的大山,正缓缓地、坚定不移地向他压来……

  他眼前一黑,再次瘫倒在那张亲爱的黄花梨木椅上。

  “我的清净日子……到头了啊!”

  袁泽在黄花梨木椅上瘫了足足一炷香的时间,脑子里已经上演了八百种被太皇太后“关爱”至死的场景。

  诸葛婉在一旁戳了戳他:“太子哥哥,你还好吧?要不……你先装病?”

  袁泽有气无力地摆摆手:“没用的……婉儿,你是不知道皇祖母的厉害。

  她老人家眼睛毒得很,我要是装病,她立马能叫来十个太医给我会诊,然后发现我壮得能打死一头牛,后果更惨。”

  他深吸一口气,猛地坐起来,脸上露出一种“视死如归”的表情:“罢了!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大不了……一死,十八年后又是一条好汉。”

  果然,没过两天,太皇太后的召见就来了。袁泽怀着上刑场的心情去了慈宁宫。

  出乎意料的是,太皇太后并没有一上来就疾言厉色,反而很和蔼,问了他很多关于边境军务、百姓生计的事情。

  袁泽一看话题是自已擅长的领域,立刻来了精神,侃侃而谈,从军队后勤说到农具改良,从官学教育说到税收政策,说得头头是道,甚至还引用了不少现代概念,当然进行了古代化包装。

  太皇太后听得频频点头,眼中露出赞赏之色:“嗯,泽儿确实长大了,心系黎民,思虑周全,比你父皇当年强。”

  一旁作陪的天玄帝莫名中枪,只能尴尬地咳嗽两声。

  袁泽心中窃喜:看来过关了?

  然而,他高兴得太早了。太皇太后话锋一转,慢悠悠地道:“泽儿啊,国事固然重要,但皇家开枝散叶,延续血脉,同样是关乎国本的大事。

  你如今已十六,寻常人家这个年纪,娃娃都会跑了。你父皇像你这么大时……”

  天玄帝赶紧打断:“母后,陈年旧事就不要再提了。” 看来皇帝陛下年轻时也有不少黑历史。

  太皇太后瞥了儿子一眼,继续对袁泽说:“哀家知道你不喜那些刻意的相看。这样吧,哀家也不逼你。

  但两年之期,一转眼即过。你总得开始留意、接触一下。

  听闻你近日忙于诸多政务,身边也没个知冷知热的人帮衬。

  哀家瞧着,不少世家千金也并非只会吟风弄月,或许也有能与你志同道合、分担政务的呢?”

  袁泽心里嘀咕:志同道合?她们懂什么叫流水线作业、什么叫标准化生产、什么叫宏观调控吗?

  但他嘴上不敢这么说,只好敷衍道:“皇祖母说的是,孙儿……会留意的。”

  太皇太后满意地笑了:“那就好。哀家倦了,你们去吧。”

  袁泽逃也似的离开了慈宁宫,感觉背后老祖宗的目光仿佛能穿透他,看透他那点“能拖就拖”的小心思。

  回到东宫,袁泽立刻召开了他的“核心团队”会议——诸葛明、白起,外加一个死活要蹭过来听八卦的诸葛婉。

  “诸位爱卿,情况就是这么个情况!”袁泽把太皇太后的话复述了一遍,然后摊手,“皇祖母这招以退为进,高明啊!她不说逼我,就说让我留意,这让我连拒绝的理由都没有!”

  诸葛明摇着羽扇:“太皇太后深明大义,殿下确实也需权衡。不过,‘留意’二字,范围甚广,操作空间亦不小。”

  白起皱眉:“末将只懂行军打仗,此事……恕末将无能为力。”

  让他去打仗可以,让他帮太子找媳妇?比让他单人冲阵还难。

  诸葛婉眼睛亮晶晶的:“太子哥哥,要不我帮你打听打听,哪些小姐是真的喜欢看书写字,不是只装装样子的?”

  袁泽揉了揉眉心,“当务之急,还是得把我那‘两年计划’做出点实实在在的成绩来!

  只要我忙得脚不沾地,忙到废寝忘食,忙到人尽皆知,到时候皇祖母和父皇母后看我这么辛苦,说不定就不好意思再拿婚事来烦我了!”

  说干就干!袁泽立刻进入了“工作狂魔”模式。

  他首先扑向了工部。凭借着苏嬷嬷的帮助和自已模糊的现代知识,新的炼铁炉还真的取得了突破,炼出的铁水质地更纯,韧性也有所提升。

  袁泽高兴得差点跳起来,立刻下令加大投入,批量生产,优先装备边防军。

  白起看着新打造出的刀剑,试了试手感,眼中精光一闪:“殿下,此刀锋利坚韧,远超以往!若全军换装,战力至少提升一成!”

  他对太子的“瞎鼓捣”彻底改观,佩服得五体投地。

  袁泽大手一挥:“换!必须换!钱不够……我去找商羊要!” 说完他就后悔了,找商羊要钱,堪比虎口拔牙。

  果然,户部商羊一听说又要钱,立刻抱着账本哭天抢地地跑到东宫:“殿下!不能再加了啊!工部的预算已经超支了!

  您看看这账本,国库都快被您掏空了啊!您这是要逼臣去跳太液池啊!”

  袁泽看着商羊那光溜溜的脑门因为激动而泛红,只好安抚道:“商爱卿,别激动!钱要花在刀刃上!这可是关系将士性命、国家安危的大事!

  这样,从……从我的东宫用度里扣一半!剩下的,你再想想办法?比如,内务府那边是不是可以节俭点?听说最近后宫采买的胭脂水粉有点多啊……”

  商羊一听能从东宫用度和后宫用度里抠钱,立刻停止了干嚎,眼睛滴溜溜地转:“殿下英明!臣这就去核算!” 说完一溜烟跑了,速度快得完全不像个整天哭穷的人。

  搞定工部,袁泽又扑向了农具改良。他画的那个“曲辕犁改进型”,工匠们好不容易理解了原理,造了出来。

  试用之后,发现果然比直辕犁省力,翻土更深。袁泽又下令在皇庄试点推广,并让户部跟进效果,准备有效就全国推广。

  接着是官学扩建和课程改革。王阳明那边进展不错,但阻力也不小。一些老学究坚决反对加入算学、格物等“杂学”。

  袁泽亲自跑去国子监,和那帮老博士辩论了一场。

  老博士:“殿下,圣人之道,在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学这些奇技淫巧,于德行何益?”

  袁泽:“老先生,格物致知,亦是圣人之训!不懂算学,如何管理赋税?不懂格物,如何兴修水利、改良农具?

  难道让百姓饿着肚子听我们讲仁义道德吗?这叫‘脚踏实地,仰望星空’!既要明理,也要实干!”

  一番话说得老博士哑口无言。虽然心里未必服气,但太子的道理似乎也挑不出错。课程改革总算艰难地推行了下去。

  袁泽就这么忙得团团转,每天不是在看奏折、开会,就是在去视察、督促进度的路上。他肉眼可见地瘦了一些,黑眼圈也出来了。

  效果也是显著的! 首先,关于太子的离奇传言渐渐少了。

  毕竟,一个每天忙得灰头土脸、不是钻作坊就是下田间的太子,实在很难让人联想到“断袖”、“出家”或者“私生子”上去。

  大家更倾向于相信——太子殿下可能真是个“工作狂”,或者……对女人真的没啥兴趣。

  其次,天玄帝和长孙皇后看着儿子这么拼,确实有点心疼了,催婚的力度不自觉就减小了。

  天玄帝甚至私下对皇后说:“看来泽儿是真的想把事情做好,罢了,暂且由他去吧。”

  最后,太皇太后那边,每次召见袁泽,发现他说的都是实打实的政绩,虽然偶尔还是会提一下“留意”之事,但也不再强求。反而常常叮嘱他注意身体,还送了不少补品。

  袁泽看着一桌子的补品,对诸葛明苦笑:“先生,你看,只要我忙到一定程度,大家就会关心我的身体,而不是我的婚事了!这招果然有效!”

  诸葛明笑道:“殿下勤政爱民,成绩斐然,陛下和太皇太后自然欣慰。

  只是……殿下也需谨防过犹不及,若真累坏了身子,岂非本末倒置?”

  袁泽摆摆手:“放心放心,我心里有数。就是有点费脑子,感觉头发掉得比以前快了……”

  他忧伤地摸了摸发际线。

  然而,袁泽的“清净”日子并没持续多久。他这边忙着搞建设,那边却无意中动了别人的奶酪。

  新农具推广,触动了某些靠出租劣质农具盘剥农民的地方豪强的利益。

  官学改革,得罪了一部分固步自封的旧式文人。 工部的订单调整,让一些原本靠着次等军械牟利的官员损失惨重。

  于是,暗地里的流言蜚语又开始了。这次不再是八卦太子性取向,而是更阴险的诋毁。

  有人说太子“急功近利,劳民伤财”。 有人说他“不尊圣贤,离经叛道”。

  甚至有人暗中向天玄帝进谗言,说太子“结交武将,私扩军备,恐有异心”。

  长孙皇后则开始送画。不是山水风景,也不是佛经典故,而是一些寓意“多子多福”、“瓜瓞绵绵”的工笔花鸟画,比如画着硕果累累的石榴、成群结队的鲤鱼、枝头嬉闹的雀鸟……

  袁泽收到后,一本正经地谢恩,然后转头就把画挂到了……东宫小厨房和仓库的墙上。

  理由是:“石榴多籽,象征粮食满仓;鲤鱼成群,象征年年有余;雀鸟活泼,象征六畜兴旺!甚好!甚好!”

  长孙皇后得知后,再次无语问苍天。

  就在这啼笑皆非的拉锯战中,袁泽艰难地守护着自已单身的权利(至少是暂时单身的权利),同时推进着他的各项计划。

  工部的新炉子终于在苏嬷嬷的帮助下取得了进展,白起汇报边防士兵的士气因饷银充足而有所提升,诸葛明负责的官学扩建也在商羊的哭哭啼啼中拨下了款项。

  袁泽甚至抽空,凭借模糊的现代记忆,画了一些奇奇怪怪的图纸,比如什么“高转筒车”、“曲辕犁改进型”、“手摇式鼓风机”等等,让工匠们去研究。

  工匠们看得一头雾水,但太子的命令又不敢不听,只好硬着头皮尝试,东宫后院时不时传来各种奇怪的声响和少量的爆炸声,惹得众人议论纷纷,觉得太子殿下自从拒婚后,行为是越發的……难以捉摸了。

  这日,袁泽正在书房对着自已画的“自行车”草图发呆,诸葛婉又像一阵风似的冲了进来,脸上表情复杂,既有同情,又有点看好戏的兴奋。

  “太子哥哥!不好了!”

  袁泽心里咯噔一下:“啥?匈奴打过来了?”

  “不是!比匈奴还可怕!”诸葛婉喘着气,“是太皇太后!她老人家从五台山礼佛回宫了!

  而且一回来就召见了皇后娘娘,听说……听说详细询问了选妃延期的事情,好像……不是很满意!”

  袁泽手里的炭笔“啪嗒”一声掉在纸上。

  太皇太后!那位可是比父皇母后辈分还高、说话更有分量的存在!而且老人家一向传统,最重视皇嗣传承……

  袁泽仿佛已经看到,一座名为“长辈的终极关怀”的大山,正缓缓地、坚定不移地向他压来……

  他眼前一黑,再次瘫倒在那张亲爱的黄花梨木椅上。

  “我的清净日子……到头了啊!”

  袁泽在黄花梨木椅上瘫了足足一炷香的时间,脑子里已经上演了八百种被太皇太后“关爱”至死的场景。

  诸葛婉在一旁戳了戳他:“太子哥哥,你还好吧?要不……你先装病?”

  袁泽有气无力地摆摆手:“没用的……婉儿,你是不知道皇祖母的厉害。

  她老人家眼睛毒得很,我要是装病,她立马能叫来十个太医给我会诊,然后发现我壮得能打死一头牛,后果更惨。”

  他深吸一口气,猛地坐起来,脸上露出一种“视死如归”的表情:“罢了!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大不了……一死,十八年后又是一条好汉。”

  果然,没过两天,太皇太后的召见就来了。袁泽怀着上刑场的心情去了慈宁宫。

  出乎意料的是,太皇太后并没有一上来就疾言厉色,反而很和蔼,问了他很多关于边境军务、百姓生计的事情。

  袁泽一看话题是自已擅长的领域,立刻来了精神,侃侃而谈,从军队后勤说到农具改良,从官学教育说到税收政策,说得头头是道,甚至还引用了不少现代概念,当然进行了古代化包装。

  太皇太后听得频频点头,眼中露出赞赏之色:“嗯,泽儿确实长大了,心系黎民,思虑周全,比你父皇当年强。”

  一旁作陪的天玄帝莫名中枪,只能尴尬地咳嗽两声。

  袁泽心中窃喜:看来过关了?

  然而,他高兴得太早了。太皇太后话锋一转,慢悠悠地道:“泽儿啊,国事固然重要,但皇家开枝散叶,延续血脉,同样是关乎国本的大事。

  你如今已十六,寻常人家这个年纪,娃娃都会跑了。你父皇像你这么大时……”

  天玄帝赶紧打断:“母后,陈年旧事就不要再提了。” 看来皇帝陛下年轻时也有不少黑历史。

  太皇太后瞥了儿子一眼,继续对袁泽说:“哀家知道你不喜那些刻意的相看。这样吧,哀家也不逼你。

  但两年之期,一转眼即过。你总得开始留意、接触一下。

  听闻你近日忙于诸多政务,身边也没个知冷知热的人帮衬。

  哀家瞧着,不少世家千金也并非只会吟风弄月,或许也有能与你志同道合、分担政务的呢?”

  袁泽心里嘀咕:志同道合?她们懂什么叫流水线作业、什么叫标准化生产、什么叫宏观调控吗?

  但他嘴上不敢这么说,只好敷衍道:“皇祖母说的是,孙儿……会留意的。”

  太皇太后满意地笑了:“那就好。哀家倦了,你们去吧。”

  袁泽逃也似的离开了慈宁宫,感觉背后老祖宗的目光仿佛能穿透他,看透他那点“能拖就拖”的小心思。

  回到东宫,袁泽立刻召开了他的“核心团队”会议——诸葛明、白起,外加一个死活要蹭过来听八卦的诸葛婉。

  “诸位爱卿,情况就是这么个情况!”袁泽把太皇太后的话复述了一遍,然后摊手,“皇祖母这招以退为进,高明啊!她不说逼我,就说让我留意,这让我连拒绝的理由都没有!”

  诸葛明摇着羽扇:“太皇太后深明大义,殿下确实也需权衡。不过,‘留意’二字,范围甚广,操作空间亦不小。”

  白起皱眉:“末将只懂行军打仗,此事……恕末将无能为力。”

  让他去打仗可以,让他帮太子找媳妇?比让他单人冲阵还难。

  诸葛婉眼睛亮晶晶的:“太子哥哥,要不我帮你打听打听,哪些小姐是真的喜欢看书写字,不是只装装样子的?”

  袁泽揉了揉眉心,“当务之急,还是得把我那‘两年计划’做出点实实在在的成绩来!

  只要我忙得脚不沾地,忙到废寝忘食,忙到人尽皆知,到时候皇祖母和父皇母后看我这么辛苦,说不定就不好意思再拿婚事来烦我了!”

  说干就干!袁泽立刻进入了“工作狂魔”模式。

  他首先扑向了工部。凭借着苏嬷嬷的帮助和自已模糊的现代知识,新的炼铁炉还真的取得了突破,炼出的铁水质地更纯,韧性也有所提升。

  袁泽高兴得差点跳起来,立刻下令加大投入,批量生产,优先装备边防军。

  白起看着新打造出的刀剑,试了试手感,眼中精光一闪:“殿下,此刀锋利坚韧,远超以往!若全军换装,战力至少提升一成!”

  他对太子的“瞎鼓捣”彻底改观,佩服得五体投地。

  袁泽大手一挥:“换!必须换!钱不够……我去找商羊要!” 说完他就后悔了,找商羊要钱,堪比虎口拔牙。

  果然,户部商羊一听说又要钱,立刻抱着账本哭天抢地地跑到东宫:“殿下!不能再加了啊!工部的预算已经超支了!

  您看看这账本,国库都快被您掏空了啊!您这是要逼臣去跳太液池啊!”

  袁泽看着商羊那光溜溜的脑门因为激动而泛红,只好安抚道:“商爱卿,别激动!钱要花在刀刃上!这可是关系将士性命、国家安危的大事!

  这样,从……从我的东宫用度里扣一半!剩下的,你再想想办法?比如,内务府那边是不是可以节俭点?听说最近后宫采买的胭脂水粉有点多啊……”

  商羊一听能从东宫用度和后宫用度里抠钱,立刻停止了干嚎,眼睛滴溜溜地转:“殿下英明!臣这就去核算!” 说完一溜烟跑了,速度快得完全不像个整天哭穷的人。

  搞定工部,袁泽又扑向了农具改良。他画的那个“曲辕犁改进型”,工匠们好不容易理解了原理,造了出来。

  试用之后,发现果然比直辕犁省力,翻土更深。袁泽又下令在皇庄试点推广,并让户部跟进效果,准备有效就全国推广。

  接着是官学扩建和课程改革。王阳明那边进展不错,但阻力也不小。一些老学究坚决反对加入算学、格物等“杂学”。

  袁泽亲自跑去国子监,和那帮老博士辩论了一场。

  老博士:“殿下,圣人之道,在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学这些奇技淫巧,于德行何益?”

  袁泽:“老先生,格物致知,亦是圣人之训!不懂算学,如何管理赋税?不懂格物,如何兴修水利、改良农具?

  难道让百姓饿着肚子听我们讲仁义道德吗?这叫‘脚踏实地,仰望星空’!既要明理,也要实干!”

  一番话说得老博士哑口无言。虽然心里未必服气,但太子的道理似乎也挑不出错。课程改革总算艰难地推行了下去。

  袁泽就这么忙得团团转,每天不是在看奏折、开会,就是在去视察、督促进度的路上。他肉眼可见地瘦了一些,黑眼圈也出来了。

  效果也是显著的! 首先,关于太子的离奇传言渐渐少了。

  毕竟,一个每天忙得灰头土脸、不是钻作坊就是下田间的太子,实在很难让人联想到“断袖”、“出家”或者“私生子”上去。

  大家更倾向于相信——太子殿下可能真是个“工作狂”,或者……对女人真的没啥兴趣。

  其次,天玄帝和长孙皇后看着儿子这么拼,确实有点心疼了,催婚的力度不自觉就减小了。

  天玄帝甚至私下对皇后说:“看来泽儿是真的想把事情做好,罢了,暂且由他去吧。”

  最后,太皇太后那边,每次召见袁泽,发现他说的都是实打实的政绩,虽然偶尔还是会提一下“留意”之事,但也不再强求。反而常常叮嘱他注意身体,还送了不少补品。

  袁泽看着一桌子的补品,对诸葛明苦笑:“先生,你看,只要我忙到一定程度,大家就会关心我的身体,而不是我的婚事了!这招果然有效!”

  诸葛明笑道:“殿下勤政爱民,成绩斐然,陛下和太皇太后自然欣慰。

  只是……殿下也需谨防过犹不及,若真累坏了身子,岂非本末倒置?”

  袁泽摆摆手:“放心放心,我心里有数。就是有点费脑子,感觉头发掉得比以前快了……”

  他忧伤地摸了摸发际线。

  然而,袁泽的“清净”日子并没持续多久。他这边忙着搞建设,那边却无意中动了别人的奶酪。

  新农具推广,触动了某些靠出租劣质农具盘剥农民的地方豪强的利益。

  官学改革,得罪了一部分固步自封的旧式文人。 工部的订单调整,让一些原本靠着次等军械牟利的官员损失惨重。

  于是,暗地里的流言蜚语又开始了。这次不再是八卦太子性取向,而是更阴险的诋毁。

  有人说太子“急功近利,劳民伤财”。 有人说他“不尊圣贤,离经叛道”。

  甚至有人暗中向天玄帝进谗言,说太子“结交武将,私扩军备,恐有异心”。

  长孙皇后则开始送画。不是山水风景,也不是佛经典故,而是一些寓意“多子多福”、“瓜瓞绵绵”的工笔花鸟画,比如画着硕果累累的石榴、成群结队的鲤鱼、枝头嬉闹的雀鸟……

  袁泽收到后,一本正经地谢恩,然后转头就把画挂到了……东宫小厨房和仓库的墙上。

  理由是:“石榴多籽,象征粮食满仓;鲤鱼成群,象征年年有余;雀鸟活泼,象征六畜兴旺!甚好!甚好!”

  长孙皇后得知后,再次无语问苍天。

  就在这啼笑皆非的拉锯战中,袁泽艰难地守护着自已单身的权利(至少是暂时单身的权利),同时推进着他的各项计划。

  工部的新炉子终于在苏嬷嬷的帮助下取得了进展,白起汇报边防士兵的士气因饷银充足而有所提升,诸葛明负责的官学扩建也在商羊的哭哭啼啼中拨下了款项。

  袁泽甚至抽空,凭借模糊的现代记忆,画了一些奇奇怪怪的图纸,比如什么“高转筒车”、“曲辕犁改进型”、“手摇式鼓风机”等等,让工匠们去研究。

  工匠们看得一头雾水,但太子的命令又不敢不听,只好硬着头皮尝试,东宫后院时不时传来各种奇怪的声响和少量的爆炸声,惹得众人议论纷纷,觉得太子殿下自从拒婚后,行为是越發的……难以捉摸了。

  这日,袁泽正在书房对着自已画的“自行车”草图发呆,诸葛婉又像一阵风似的冲了进来,脸上表情复杂,既有同情,又有点看好戏的兴奋。

  “太子哥哥!不好了!”

  袁泽心里咯噔一下:“啥?匈奴打过来了?”

  “不是!比匈奴还可怕!”诸葛婉喘着气,“是太皇太后!她老人家从五台山礼佛回宫了!

  而且一回来就召见了皇后娘娘,听说……听说详细询问了选妃延期的事情,好像……不是很满意!”

  袁泽手里的炭笔“啪嗒”一声掉在纸上。

  太皇太后!那位可是比父皇母后辈分还高、说话更有分量的存在!而且老人家一向传统,最重视皇嗣传承……

  袁泽仿佛已经看到,一座名为“长辈的终极关怀”的大山,正缓缓地、坚定不移地向他压来……

  他眼前一黑,再次瘫倒在那张亲爱的黄花梨木椅上。

  “我的清净日子……到头了啊!”

  袁泽在黄花梨木椅上瘫了足足一炷香的时间,脑子里已经上演了八百种被太皇太后“关爱”至死的场景。

  诸葛婉在一旁戳了戳他:“太子哥哥,你还好吧?要不……你先装病?”

  袁泽有气无力地摆摆手:“没用的……婉儿,你是不知道皇祖母的厉害。

  她老人家眼睛毒得很,我要是装病,她立马能叫来十个太医给我会诊,然后发现我壮得能打死一头牛,后果更惨。”

  他深吸一口气,猛地坐起来,脸上露出一种“视死如归”的表情:“罢了!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大不了……一死,十八年后又是一条好汉。”

  果然,没过两天,太皇太后的召见就来了。袁泽怀着上刑场的心情去了慈宁宫。

  出乎意料的是,太皇太后并没有一上来就疾言厉色,反而很和蔼,问了他很多关于边境军务、百姓生计的事情。

  袁泽一看话题是自已擅长的领域,立刻来了精神,侃侃而谈,从军队后勤说到农具改良,从官学教育说到税收政策,说得头头是道,甚至还引用了不少现代概念,当然进行了古代化包装。

  太皇太后听得频频点头,眼中露出赞赏之色:“嗯,泽儿确实长大了,心系黎民,思虑周全,比你父皇当年强。”

  一旁作陪的天玄帝莫名中枪,只能尴尬地咳嗽两声。

  袁泽心中窃喜:看来过关了?

  然而,他高兴得太早了。太皇太后话锋一转,慢悠悠地道:“泽儿啊,国事固然重要,但皇家开枝散叶,延续血脉,同样是关乎国本的大事。

  你如今已十六,寻常人家这个年纪,娃娃都会跑了。你父皇像你这么大时……”

  天玄帝赶紧打断:“母后,陈年旧事就不要再提了。” 看来皇帝陛下年轻时也有不少黑历史。

  太皇太后瞥了儿子一眼,继续对袁泽说:“哀家知道你不喜那些刻意的相看。这样吧,哀家也不逼你。

  但两年之期,一转眼即过。你总得开始留意、接触一下。

  听闻你近日忙于诸多政务,身边也没个知冷知热的人帮衬。

  哀家瞧着,不少世家千金也并非只会吟风弄月,或许也有能与你志同道合、分担政务的呢?”

  袁泽心里嘀咕:志同道合?她们懂什么叫流水线作业、什么叫标准化生产、什么叫宏观调控吗?

  但他嘴上不敢这么说,只好敷衍道:“皇祖母说的是,孙儿……会留意的。”

  太皇太后满意地笑了:“那就好。哀家倦了,你们去吧。”

  袁泽逃也似的离开了慈宁宫,感觉背后老祖宗的目光仿佛能穿透他,看透他那点“能拖就拖”的小心思。

  回到东宫,袁泽立刻召开了他的“核心团队”会议——诸葛明、白起,外加一个死活要蹭过来听八卦的诸葛婉。

  “诸位爱卿,情况就是这么个情况!”袁泽把太皇太后的话复述了一遍,然后摊手,“皇祖母这招以退为进,高明啊!她不说逼我,就说让我留意,这让我连拒绝的理由都没有!”

  诸葛明摇着羽扇:“太皇太后深明大义,殿下确实也需权衡。不过,‘留意’二字,范围甚广,操作空间亦不小。”

  白起皱眉:“末将只懂行军打仗,此事……恕末将无能为力。”

  让他去打仗可以,让他帮太子找媳妇?比让他单人冲阵还难。

  诸葛婉眼睛亮晶晶的:“太子哥哥,要不我帮你打听打听,哪些小姐是真的喜欢看书写字,不是只装装样子的?”

  袁泽揉了揉眉心,“当务之急,还是得把我那‘两年计划’做出点实实在在的成绩来!

  只要我忙得脚不沾地,忙到废寝忘食,忙到人尽皆知,到时候皇祖母和父皇母后看我这么辛苦,说不定就不好意思再拿婚事来烦我了!”

  说干就干!袁泽立刻进入了“工作狂魔”模式。

  他首先扑向了工部。凭借着苏嬷嬷的帮助和自已模糊的现代知识,新的炼铁炉还真的取得了突破,炼出的铁水质地更纯,韧性也有所提升。

  袁泽高兴得差点跳起来,立刻下令加大投入,批量生产,优先装备边防军。

  白起看着新打造出的刀剑,试了试手感,眼中精光一闪:“殿下,此刀锋利坚韧,远超以往!若全军换装,战力至少提升一成!”

  他对太子的“瞎鼓捣”彻底改观,佩服得五体投地。

  袁泽大手一挥:“换!必须换!钱不够……我去找商羊要!” 说完他就后悔了,找商羊要钱,堪比虎口拔牙。

  果然,户部商羊一听说又要钱,立刻抱着账本哭天抢地地跑到东宫:“殿下!不能再加了啊!工部的预算已经超支了!

  您看看这账本,国库都快被您掏空了啊!您这是要逼臣去跳太液池啊!”

  袁泽看着商羊那光溜溜的脑门因为激动而泛红,只好安抚道:“商爱卿,别激动!钱要花在刀刃上!这可是关系将士性命、国家安危的大事!

  这样,从……从我的东宫用度里扣一半!剩下的,你再想想办法?比如,内务府那边是不是可以节俭点?听说最近后宫采买的胭脂水粉有点多啊……”

  商羊一听能从东宫用度和后宫用度里抠钱,立刻停止了干嚎,眼睛滴溜溜地转:“殿下英明!臣这就去核算!” 说完一溜烟跑了,速度快得完全不像个整天哭穷的人。

  搞定工部,袁泽又扑向了农具改良。他画的那个“曲辕犁改进型”,工匠们好不容易理解了原理,造了出来。

  试用之后,发现果然比直辕犁省力,翻土更深。袁泽又下令在皇庄试点推广,并让户部跟进效果,准备有效就全国推广。

  接着是官学扩建和课程改革。王阳明那边进展不错,但阻力也不小。一些老学究坚决反对加入算学、格物等“杂学”。

  袁泽亲自跑去国子监,和那帮老博士辩论了一场。

  老博士:“殿下,圣人之道,在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学这些奇技淫巧,于德行何益?”

  袁泽:“老先生,格物致知,亦是圣人之训!不懂算学,如何管理赋税?不懂格物,如何兴修水利、改良农具?

  难道让百姓饿着肚子听我们讲仁义道德吗?这叫‘脚踏实地,仰望星空’!既要明理,也要实干!”

  一番话说得老博士哑口无言。虽然心里未必服气,但太子的道理似乎也挑不出错。课程改革总算艰难地推行了下去。

  袁泽就这么忙得团团转,每天不是在看奏折、开会,就是在去视察、督促进度的路上。他肉眼可见地瘦了一些,黑眼圈也出来了。

  效果也是显著的! 首先,关于太子的离奇传言渐渐少了。

  毕竟,一个每天忙得灰头土脸、不是钻作坊就是下田间的太子,实在很难让人联想到“断袖”、“出家”或者“私生子”上去。

  大家更倾向于相信——太子殿下可能真是个“工作狂”,或者……对女人真的没啥兴趣。

  其次,天玄帝和长孙皇后看着儿子这么拼,确实有点心疼了,催婚的力度不自觉就减小了。

  天玄帝甚至私下对皇后说:“看来泽儿是真的想把事情做好,罢了,暂且由他去吧。”

  最后,太皇太后那边,每次召见袁泽,发现他说的都是实打实的政绩,虽然偶尔还是会提一下“留意”之事,但也不再强求。反而常常叮嘱他注意身体,还送了不少补品。

  袁泽看着一桌子的补品,对诸葛明苦笑:“先生,你看,只要我忙到一定程度,大家就会关心我的身体,而不是我的婚事了!这招果然有效!”

  诸葛明笑道:“殿下勤政爱民,成绩斐然,陛下和太皇太后自然欣慰。

  只是……殿下也需谨防过犹不及,若真累坏了身子,岂非本末倒置?”

  袁泽摆摆手:“放心放心,我心里有数。就是有点费脑子,感觉头发掉得比以前快了……”

  他忧伤地摸了摸发际线。

  然而,袁泽的“清净”日子并没持续多久。他这边忙着搞建设,那边却无意中动了别人的奶酪。

  新农具推广,触动了某些靠出租劣质农具盘剥农民的地方豪强的利益。

  官学改革,得罪了一部分固步自封的旧式文人。 工部的订单调整,让一些原本靠着次等军械牟利的官员损失惨重。

  于是,暗地里的流言蜚语又开始了。这次不再是八卦太子性取向,而是更阴险的诋毁。

  有人说太子“急功近利,劳民伤财”。 有人说他“不尊圣贤,离经叛道”。

  甚至有人暗中向天玄帝进谗言,说太子“结交武将,私扩军备,恐有异心”。

  长孙皇后则开始送画。不是山水风景,也不是佛经典故,而是一些寓意“多子多福”、“瓜瓞绵绵”的工笔花鸟画,比如画着硕果累累的石榴、成群结队的鲤鱼、枝头嬉闹的雀鸟……

  袁泽收到后,一本正经地谢恩,然后转头就把画挂到了……东宫小厨房和仓库的墙上。

  理由是:“石榴多籽,象征粮食满仓;鲤鱼成群,象征年年有余;雀鸟活泼,象征六畜兴旺!甚好!甚好!”

  长孙皇后得知后,再次无语问苍天。

  就在这啼笑皆非的拉锯战中,袁泽艰难地守护着自已单身的权利(至少是暂时单身的权利),同时推进着他的各项计划。

  工部的新炉子终于在苏嬷嬷的帮助下取得了进展,白起汇报边防士兵的士气因饷银充足而有所提升,诸葛明负责的官学扩建也在商羊的哭哭啼啼中拨下了款项。

  袁泽甚至抽空,凭借模糊的现代记忆,画了一些奇奇怪怪的图纸,比如什么“高转筒车”、“曲辕犁改进型”、“手摇式鼓风机”等等,让工匠们去研究。

  工匠们看得一头雾水,但太子的命令又不敢不听,只好硬着头皮尝试,东宫后院时不时传来各种奇怪的声响和少量的爆炸声,惹得众人议论纷纷,觉得太子殿下自从拒婚后,行为是越發的……难以捉摸了。

  这日,袁泽正在书房对着自已画的“自行车”草图发呆,诸葛婉又像一阵风似的冲了进来,脸上表情复杂,既有同情,又有点看好戏的兴奋。

  “太子哥哥!不好了!”

  袁泽心里咯噔一下:“啥?匈奴打过来了?”

  “不是!比匈奴还可怕!”诸葛婉喘着气,“是太皇太后!她老人家从五台山礼佛回宫了!

  而且一回来就召见了皇后娘娘,听说……听说详细询问了选妃延期的事情,好像……不是很满意!”

  袁泽手里的炭笔“啪嗒”一声掉在纸上。

  太皇太后!那位可是比父皇母后辈分还高、说话更有分量的存在!而且老人家一向传统,最重视皇嗣传承……

  袁泽仿佛已经看到,一座名为“长辈的终极关怀”的大山,正缓缓地、坚定不移地向他压来……

  他眼前一黑,再次瘫倒在那张亲爱的黄花梨木椅上。

  “我的清净日子……到头了啊!”

  袁泽在黄花梨木椅上瘫了足足一炷香的时间,脑子里已经上演了八百种被太皇太后“关爱”至死的场景。

  诸葛婉在一旁戳了戳他:“太子哥哥,你还好吧?要不……你先装病?”

  袁泽有气无力地摆摆手:“没用的……婉儿,你是不知道皇祖母的厉害。

  她老人家眼睛毒得很,我要是装病,她立马能叫来十个太医给我会诊,然后发现我壮得能打死一头牛,后果更惨。”

  他深吸一口气,猛地坐起来,脸上露出一种“视死如归”的表情:“罢了!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大不了……一死,十八年后又是一条好汉。”

  果然,没过两天,太皇太后的召见就来了。袁泽怀着上刑场的心情去了慈宁宫。

  出乎意料的是,太皇太后并没有一上来就疾言厉色,反而很和蔼,问了他很多关于边境军务、百姓生计的事情。

  袁泽一看话题是自已擅长的领域,立刻来了精神,侃侃而谈,从军队后勤说到农具改良,从官学教育说到税收政策,说得头头是道,甚至还引用了不少现代概念,当然进行了古代化包装。

  太皇太后听得频频点头,眼中露出赞赏之色:“嗯,泽儿确实长大了,心系黎民,思虑周全,比你父皇当年强。”

  一旁作陪的天玄帝莫名中枪,只能尴尬地咳嗽两声。

  袁泽心中窃喜:看来过关了?

  然而,他高兴得太早了。太皇太后话锋一转,慢悠悠地道:“泽儿啊,国事固然重要,但皇家开枝散叶,延续血脉,同样是关乎国本的大事。

  你如今已十六,寻常人家这个年纪,娃娃都会跑了。你父皇像你这么大时……”

  天玄帝赶紧打断:“母后,陈年旧事就不要再提了。” 看来皇帝陛下年轻时也有不少黑历史。

  太皇太后瞥了儿子一眼,继续对袁泽说:“哀家知道你不喜那些刻意的相看。这样吧,哀家也不逼你。

  但两年之期,一转眼即过。你总得开始留意、接触一下。

  听闻你近日忙于诸多政务,身边也没个知冷知热的人帮衬。

  哀家瞧着,不少世家千金也并非只会吟风弄月,或许也有能与你志同道合、分担政务的呢?”

  袁泽心里嘀咕:志同道合?她们懂什么叫流水线作业、什么叫标准化生产、什么叫宏观调控吗?

  但他嘴上不敢这么说,只好敷衍道:“皇祖母说的是,孙儿……会留意的。”

  太皇太后满意地笑了:“那就好。哀家倦了,你们去吧。”

  袁泽逃也似的离开了慈宁宫,感觉背后老祖宗的目光仿佛能穿透他,看透他那点“能拖就拖”的小心思。

  回到东宫,袁泽立刻召开了他的“核心团队”会议——诸葛明、白起,外加一个死活要蹭过来听八卦的诸葛婉。

  “诸位爱卿,情况就是这么个情况!”袁泽把太皇太后的话复述了一遍,然后摊手,“皇祖母这招以退为进,高明啊!她不说逼我,就说让我留意,这让我连拒绝的理由都没有!”

  诸葛明摇着羽扇:“太皇太后深明大义,殿下确实也需权衡。不过,‘留意’二字,范围甚广,操作空间亦不小。”

  白起皱眉:“末将只懂行军打仗,此事……恕末将无能为力。”

  让他去打仗可以,让他帮太子找媳妇?比让他单人冲阵还难。

  诸葛婉眼睛亮晶晶的:“太子哥哥,要不我帮你打听打听,哪些小姐是真的喜欢看书写字,不是只装装样子的?”

  袁泽揉了揉眉心,“当务之急,还是得把我那‘两年计划’做出点实实在在的成绩来!

  只要我忙得脚不沾地,忙到废寝忘食,忙到人尽皆知,到时候皇祖母和父皇母后看我这么辛苦,说不定就不好意思再拿婚事来烦我了!”

  说干就干!袁泽立刻进入了“工作狂魔”模式。

  他首先扑向了工部。凭借着苏嬷嬷的帮助和自已模糊的现代知识,新的炼铁炉还真的取得了突破,炼出的铁水质地更纯,韧性也有所提升。

  袁泽高兴得差点跳起来,立刻下令加大投入,批量生产,优先装备边防军。

  白起看着新打造出的刀剑,试了试手感,眼中精光一闪:“殿下,此刀锋利坚韧,远超以往!若全军换装,战力至少提升一成!”

  他对太子的“瞎鼓捣”彻底改观,佩服得五体投地。

  袁泽大手一挥:“换!必须换!钱不够……我去找商羊要!” 说完他就后悔了,找商羊要钱,堪比虎口拔牙。

  果然,户部商羊一听说又要钱,立刻抱着账本哭天抢地地跑到东宫:“殿下!不能再加了啊!工部的预算已经超支了!

  您看看这账本,国库都快被您掏空了啊!您这是要逼臣去跳太液池啊!”

  袁泽看着商羊那光溜溜的脑门因为激动而泛红,只好安抚道:“商爱卿,别激动!钱要花在刀刃上!这可是关系将士性命、国家安危的大事!

  这样,从……从我的东宫用度里扣一半!剩下的,你再想想办法?比如,内务府那边是不是可以节俭点?听说最近后宫采买的胭脂水粉有点多啊……”

  商羊一听能从东宫用度和后宫用度里抠钱,立刻停止了干嚎,眼睛滴溜溜地转:“殿下英明!臣这就去核算!” 说完一溜烟跑了,速度快得完全不像个整天哭穷的人。

  搞定工部,袁泽又扑向了农具改良。他画的那个“曲辕犁改进型”,工匠们好不容易理解了原理,造了出来。

  试用之后,发现果然比直辕犁省力,翻土更深。袁泽又下令在皇庄试点推广,并让户部跟进效果,准备有效就全国推广。

  接着是官学扩建和课程改革。王阳明那边进展不错,但阻力也不小。一些老学究坚决反对加入算学、格物等“杂学”。

  袁泽亲自跑去国子监,和那帮老博士辩论了一场。

  老博士:“殿下,圣人之道,在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学这些奇技淫巧,于德行何益?”

  袁泽:“老先生,格物致知,亦是圣人之训!不懂算学,如何管理赋税?不懂格物,如何兴修水利、改良农具?

  难道让百姓饿着肚子听我们讲仁义道德吗?这叫‘脚踏实地,仰望星空’!既要明理,也要实干!”

  一番话说得老博士哑口无言。虽然心里未必服气,但太子的道理似乎也挑不出错。课程改革总算艰难地推行了下去。

  袁泽就这么忙得团团转,每天不是在看奏折、开会,就是在去视察、督促进度的路上。他肉眼可见地瘦了一些,黑眼圈也出来了。

  效果也是显著的! 首先,关于太子的离奇传言渐渐少了。

  毕竟,一个每天忙得灰头土脸、不是钻作坊就是下田间的太子,实在很难让人联想到“断袖”、“出家”或者“私生子”上去。

  大家更倾向于相信——太子殿下可能真是个“工作狂”,或者……对女人真的没啥兴趣。

  其次,天玄帝和长孙皇后看着儿子这么拼,确实有点心疼了,催婚的力度不自觉就减小了。

  天玄帝甚至私下对皇后说:“看来泽儿是真的想把事情做好,罢了,暂且由他去吧。”

  最后,太皇太后那边,每次召见袁泽,发现他说的都是实打实的政绩,虽然偶尔还是会提一下“留意”之事,但也不再强求。反而常常叮嘱他注意身体,还送了不少补品。

  袁泽看着一桌子的补品,对诸葛明苦笑:“先生,你看,只要我忙到一定程度,大家就会关心我的身体,而不是我的婚事了!这招果然有效!”

  诸葛明笑道:“殿下勤政爱民,成绩斐然,陛下和太皇太后自然欣慰。

  只是……殿下也需谨防过犹不及,若真累坏了身子,岂非本末倒置?”

  袁泽摆摆手:“放心放心,我心里有数。就是有点费脑子,感觉头发掉得比以前快了……”

  他忧伤地摸了摸发际线。

  然而,袁泽的“清净”日子并没持续多久。他这边忙着搞建设,那边却无意中动了别人的奶酪。

  新农具推广,触动了某些靠出租劣质农具盘剥农民的地方豪强的利益。

  官学改革,得罪了一部分固步自封的旧式文人。 工部的订单调整,让一些原本靠着次等军械牟利的官员损失惨重。

  于是,暗地里的流言蜚语又开始了。这次不再是八卦太子性取向,而是更阴险的诋毁。

  有人说太子“急功近利,劳民伤财”。 有人说他“不尊圣贤,离经叛道”。

  甚至有人暗中向天玄帝进谗言,说太子“结交武将,私扩军备,恐有异心”。

  长孙皇后则开始送画。不是山水风景,也不是佛经典故,而是一些寓意“多子多福”、“瓜瓞绵绵”的工笔花鸟画,比如画着硕果累累的石榴、成群结队的鲤鱼、枝头嬉闹的雀鸟……

  袁泽收到后,一本正经地谢恩,然后转头就把画挂到了……东宫小厨房和仓库的墙上。

  理由是:“石榴多籽,象征粮食满仓;鲤鱼成群,象征年年有余;雀鸟活泼,象征六畜兴旺!甚好!甚好!”

  长孙皇后得知后,再次无语问苍天。

  就在这啼笑皆非的拉锯战中,袁泽艰难地守护着自已单身的权利(至少是暂时单身的权利),同时推进着他的各项计划。

  工部的新炉子终于在苏嬷嬷的帮助下取得了进展,白起汇报边防士兵的士气因饷银充足而有所提升,诸葛明负责的官学扩建也在商羊的哭哭啼啼中拨下了款项。

  袁泽甚至抽空,凭借模糊的现代记忆,画了一些奇奇怪怪的图纸,比如什么“高转筒车”、“曲辕犁改进型”、“手摇式鼓风机”等等,让工匠们去研究。

  工匠们看得一头雾水,但太子的命令又不敢不听,只好硬着头皮尝试,东宫后院时不时传来各种奇怪的声响和少量的爆炸声,惹得众人议论纷纷,觉得太子殿下自从拒婚后,行为是越發的……难以捉摸了。

  这日,袁泽正在书房对着自已画的“自行车”草图发呆,诸葛婉又像一阵风似的冲了进来,脸上表情复杂,既有同情,又有点看好戏的兴奋。

  “太子哥哥!不好了!”

  袁泽心里咯噔一下:“啥?匈奴打过来了?”

  “不是!比匈奴还可怕!”诸葛婉喘着气,“是太皇太后!她老人家从五台山礼佛回宫了!

  而且一回来就召见了皇后娘娘,听说……听说详细询问了选妃延期的事情,好像……不是很满意!”

  袁泽手里的炭笔“啪嗒”一声掉在纸上。

  太皇太后!那位可是比父皇母后辈分还高、说话更有分量的存在!而且老人家一向传统,最重视皇嗣传承……

  袁泽仿佛已经看到,一座名为“长辈的终极关怀”的大山,正缓缓地、坚定不移地向他压来……

  他眼前一黑,再次瘫倒在那张亲爱的黄花梨木椅上。

  “我的清净日子……到头了啊!”

  袁泽在黄花梨木椅上瘫了足足一炷香的时间,脑子里已经上演了八百种被太皇太后“关爱”至死的场景。

  诸葛婉在一旁戳了戳他:“太子哥哥,你还好吧?要不……你先装病?”

  袁泽有气无力地摆摆手:“没用的……婉儿,你是不知道皇祖母的厉害。

  她老人家眼睛毒得很,我要是装病,她立马能叫来十个太医给我会诊,然后发现我壮得能打死一头牛,后果更惨。”

  他深吸一口气,猛地坐起来,脸上露出一种“视死如归”的表情:“罢了!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大不了……一死,十八年后又是一条好汉。”

  果然,没过两天,太皇太后的召见就来了。袁泽怀着上刑场的心情去了慈宁宫。

  出乎意料的是,太皇太后并没有一上来就疾言厉色,反而很和蔼,问了他很多关于边境军务、百姓生计的事情。

  袁泽一看话题是自已擅长的领域,立刻来了精神,侃侃而谈,从军队后勤说到农具改良,从官学教育说到税收政策,说得头头是道,甚至还引用了不少现代概念,当然进行了古代化包装。

  太皇太后听得频频点头,眼中露出赞赏之色:“嗯,泽儿确实长大了,心系黎民,思虑周全,比你父皇当年强。”

  一旁作陪的天玄帝莫名中枪,只能尴尬地咳嗽两声。

  袁泽心中窃喜:看来过关了?

  然而,他高兴得太早了。太皇太后话锋一转,慢悠悠地道:“泽儿啊,国事固然重要,但皇家开枝散叶,延续血脉,同样是关乎国本的大事。

  你如今已十六,寻常人家这个年纪,娃娃都会跑了。你父皇像你这么大时……”

  天玄帝赶紧打断:“母后,陈年旧事就不要再提了。” 看来皇帝陛下年轻时也有不少黑历史。

  太皇太后瞥了儿子一眼,继续对袁泽说:“哀家知道你不喜那些刻意的相看。这样吧,哀家也不逼你。

  但两年之期,一转眼即过。你总得开始留意、接触一下。

  听闻你近日忙于诸多政务,身边也没个知冷知热的人帮衬。

  哀家瞧着,不少世家千金也并非只会吟风弄月,或许也有能与你志同道合、分担政务的呢?”

  袁泽心里嘀咕:志同道合?她们懂什么叫流水线作业、什么叫标准化生产、什么叫宏观调控吗?

  但他嘴上不敢这么说,只好敷衍道:“皇祖母说的是,孙儿……会留意的。”

  太皇太后满意地笑了:“那就好。哀家倦了,你们去吧。”

  袁泽逃也似的离开了慈宁宫,感觉背后老祖宗的目光仿佛能穿透他,看透他那点“能拖就拖”的小心思。

  回到东宫,袁泽立刻召开了他的“核心团队”会议——诸葛明、白起,外加一个死活要蹭过来听八卦的诸葛婉。

  “诸位爱卿,情况就是这么个情况!”袁泽把太皇太后的话复述了一遍,然后摊手,“皇祖母这招以退为进,高明啊!她不说逼我,就说让我留意,这让我连拒绝的理由都没有!”

  诸葛明摇着羽扇:“太皇太后深明大义,殿下确实也需权衡。不过,‘留意’二字,范围甚广,操作空间亦不小。”

  白起皱眉:“末将只懂行军打仗,此事……恕末将无能为力。”

  让他去打仗可以,让他帮太子找媳妇?比让他单人冲阵还难。

  诸葛婉眼睛亮晶晶的:“太子哥哥,要不我帮你打听打听,哪些小姐是真的喜欢看书写字,不是只装装样子的?”

  袁泽揉了揉眉心,“当务之急,还是得把我那‘两年计划’做出点实实在在的成绩来!

  只要我忙得脚不沾地,忙到废寝忘食,忙到人尽皆知,到时候皇祖母和父皇母后看我这么辛苦,说不定就不好意思再拿婚事来烦我了!”

  说干就干!袁泽立刻进入了“工作狂魔”模式。

  他首先扑向了工部。凭借着苏嬷嬷的帮助和自已模糊的现代知识,新的炼铁炉还真的取得了突破,炼出的铁水质地更纯,韧性也有所提升。

  袁泽高兴得差点跳起来,立刻下令加大投入,批量生产,优先装备边防军。

  白起看着新打造出的刀剑,试了试手感,眼中精光一闪:“殿下,此刀锋利坚韧,远超以往!若全军换装,战力至少提升一成!”

  他对太子的“瞎鼓捣”彻底改观,佩服得五体投地。

  袁泽大手一挥:“换!必须换!钱不够……我去找商羊要!” 说完他就后悔了,找商羊要钱,堪比虎口拔牙。

  果然,户部商羊一听说又要钱,立刻抱着账本哭天抢地地跑到东宫:“殿下!不能再加了啊!工部的预算已经超支了!

  您看看这账本,国库都快被您掏空了啊!您这是要逼臣去跳太液池啊!”

  袁泽看着商羊那光溜溜的脑门因为激动而泛红,只好安抚道:“商爱卿,别激动!钱要花在刀刃上!这可是关系将士性命、国家安危的大事!

  这样,从……从我的东宫用度里扣一半!剩下的,你再想想办法?比如,内务府那边是不是可以节俭点?听说最近后宫采买的胭脂水粉有点多啊……”

  商羊一听能从东宫用度和后宫用度里抠钱,立刻停止了干嚎,眼睛滴溜溜地转:“殿下英明!臣这就去核算!” 说完一溜烟跑了,速度快得完全不像个整天哭穷的人。

  搞定工部,袁泽又扑向了农具改良。他画的那个“曲辕犁改进型”,工匠们好不容易理解了原理,造了出来。

  试用之后,发现果然比直辕犁省力,翻土更深。袁泽又下令在皇庄试点推广,并让户部跟进效果,准备有效就全国推广。

  接着是官学扩建和课程改革。王阳明那边进展不错,但阻力也不小。一些老学究坚决反对加入算学、格物等“杂学”。

  袁泽亲自跑去国子监,和那帮老博士辩论了一场。

  老博士:“殿下,圣人之道,在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学这些奇技淫巧,于德行何益?”

  袁泽:“老先生,格物致知,亦是圣人之训!不懂算学,如何管理赋税?不懂格物,如何兴修水利、改良农具?

  难道让百姓饿着肚子听我们讲仁义道德吗?这叫‘脚踏实地,仰望星空’!既要明理,也要实干!”

  一番话说得老博士哑口无言。虽然心里未必服气,但太子的道理似乎也挑不出错。课程改革总算艰难地推行了下去。

  袁泽就这么忙得团团转,每天不是在看奏折、开会,就是在去视察、督促进度的路上。他肉眼可见地瘦了一些,黑眼圈也出来了。

  效果也是显著的! 首先,关于太子的离奇传言渐渐少了。

  毕竟,一个每天忙得灰头土脸、不是钻作坊就是下田间的太子,实在很难让人联想到“断袖”、“出家”或者“私生子”上去。

  大家更倾向于相信——太子殿下可能真是个“工作狂”,或者……对女人真的没啥兴趣。

  其次,天玄帝和长孙皇后看着儿子这么拼,确实有点心疼了,催婚的力度不自觉就减小了。

  天玄帝甚至私下对皇后说:“看来泽儿是真的想把事情做好,罢了,暂且由他去吧。”

  最后,太皇太后那边,每次召见袁泽,发现他说的都是实打实的政绩,虽然偶尔还是会提一下“留意”之事,但也不再强求。反而常常叮嘱他注意身体,还送了不少补品。

  袁泽看着一桌子的补品,对诸葛明苦笑:“先生,你看,只要我忙到一定程度,大家就会关心我的身体,而不是我的婚事了!这招果然有效!”

  诸葛明笑道:“殿下勤政爱民,成绩斐然,陛下和太皇太后自然欣慰。

  只是……殿下也需谨防过犹不及,若真累坏了身子,岂非本末倒置?”

  袁泽摆摆手:“放心放心,我心里有数。就是有点费脑子,感觉头发掉得比以前快了……”

  他忧伤地摸了摸发际线。

  然而,袁泽的“清净”日子并没持续多久。他这边忙着搞建设,那边却无意中动了别人的奶酪。

  新农具推广,触动了某些靠出租劣质农具盘剥农民的地方豪强的利益。

  官学改革,得罪了一部分固步自封的旧式文人。 工部的订单调整,让一些原本靠着次等军械牟利的官员损失惨重。

  于是,暗地里的流言蜚语又开始了。这次不再是八卦太子性取向,而是更阴险的诋毁。

  有人说太子“急功近利,劳民伤财”。 有人说他“不尊圣贤,离经叛道”。

  甚至有人暗中向天玄帝进谗言,说太子“结交武将,私扩军备,恐有异心”。

  长孙皇后则开始送画。不是山水风景,也不是佛经典故,而是一些寓意“多子多福”、“瓜瓞绵绵”的工笔花鸟画,比如画着硕果累累的石榴、成群结队的鲤鱼、枝头嬉闹的雀鸟……

  袁泽收到后,一本正经地谢恩,然后转头就把画挂到了……东宫小厨房和仓库的墙上。

  理由是:“石榴多籽,象征粮食满仓;鲤鱼成群,象征年年有余;雀鸟活泼,象征六畜兴旺!甚好!甚好!”

  长孙皇后得知后,再次无语问苍天。

  就在这啼笑皆非的拉锯战中,袁泽艰难地守护着自已单身的权利(至少是暂时单身的权利),同时推进着他的各项计划。

  工部的新炉子终于在苏嬷嬷的帮助下取得了进展,白起汇报边防士兵的士气因饷银充足而有所提升,诸葛明负责的官学扩建也在商羊的哭哭啼啼中拨下了款项。

  袁泽甚至抽空,凭借模糊的现代记忆,画了一些奇奇怪怪的图纸,比如什么“高转筒车”、“曲辕犁改进型”、“手摇式鼓风机”等等,让工匠们去研究。

  工匠们看得一头雾水,但太子的命令又不敢不听,只好硬着头皮尝试,东宫后院时不时传来各种奇怪的声响和少量的爆炸声,惹得众人议论纷纷,觉得太子殿下自从拒婚后,行为是越發的……难以捉摸了。

  这日,袁泽正在书房对着自已画的“自行车”草图发呆,诸葛婉又像一阵风似的冲了进来,脸上表情复杂,既有同情,又有点看好戏的兴奋。

  “太子哥哥!不好了!”

  袁泽心里咯噔一下:“啥?匈奴打过来了?”

  “不是!比匈奴还可怕!”诸葛婉喘着气,“是太皇太后!她老人家从五台山礼佛回宫了!

  而且一回来就召见了皇后娘娘,听说……听说详细询问了选妃延期的事情,好像……不是很满意!”

  袁泽手里的炭笔“啪嗒”一声掉在纸上。

  太皇太后!那位可是比父皇母后辈分还高、说话更有分量的存在!而且老人家一向传统,最重视皇嗣传承……

  袁泽仿佛已经看到,一座名为“长辈的终极关怀”的大山,正缓缓地、坚定不移地向他压来……

  他眼前一黑,再次瘫倒在那张亲爱的黄花梨木椅上。

  “我的清净日子……到头了啊!”

  袁泽在黄花梨木椅上瘫了足足一炷香的时间,脑子里已经上演了八百种被太皇太后“关爱”至死的场景。

  诸葛婉在一旁戳了戳他:“太子哥哥,你还好吧?要不……你先装病?”

  袁泽有气无力地摆摆手:“没用的……婉儿,你是不知道皇祖母的厉害。

  她老人家眼睛毒得很,我要是装病,她立马能叫来十个太医给我会诊,然后发现我壮得能打死一头牛,后果更惨。”

  他深吸一口气,猛地坐起来,脸上露出一种“视死如归”的表情:“罢了!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大不了……一死,十八年后又是一条好汉。”

  果然,没过两天,太皇太后的召见就来了。袁泽怀着上刑场的心情去了慈宁宫。

  出乎意料的是,太皇太后并没有一上来就疾言厉色,反而很和蔼,问了他很多关于边境军务、百姓生计的事情。

  袁泽一看话题是自已擅长的领域,立刻来了精神,侃侃而谈,从军队后勤说到农具改良,从官学教育说到税收政策,说得头头是道,甚至还引用了不少现代概念,当然进行了古代化包装。

  太皇太后听得频频点头,眼中露出赞赏之色:“嗯,泽儿确实长大了,心系黎民,思虑周全,比你父皇当年强。”

  一旁作陪的天玄帝莫名中枪,只能尴尬地咳嗽两声。

  袁泽心中窃喜:看来过关了?

  然而,他高兴得太早了。太皇太后话锋一转,慢悠悠地道:“泽儿啊,国事固然重要,但皇家开枝散叶,延续血脉,同样是关乎国本的大事。

  你如今已十六,寻常人家这个年纪,娃娃都会跑了。你父皇像你这么大时……”

  天玄帝赶紧打断:“母后,陈年旧事就不要再提了。” 看来皇帝陛下年轻时也有不少黑历史。

  太皇太后瞥了儿子一眼,继续对袁泽说:“哀家知道你不喜那些刻意的相看。这样吧,哀家也不逼你。

  但两年之期,一转眼即过。你总得开始留意、接触一下。

  听闻你近日忙于诸多政务,身边也没个知冷知热的人帮衬。

  哀家瞧着,不少世家千金也并非只会吟风弄月,或许也有能与你志同道合、分担政务的呢?”

  袁泽心里嘀咕:志同道合?她们懂什么叫流水线作业、什么叫标准化生产、什么叫宏观调控吗?

  但他嘴上不敢这么说,只好敷衍道:“皇祖母说的是,孙儿……会留意的。”

  太皇太后满意地笑了:“那就好。哀家倦了,你们去吧。”

  袁泽逃也似的离开了慈宁宫,感觉背后老祖宗的目光仿佛能穿透他,看透他那点“能拖就拖”的小心思。

  回到东宫,袁泽立刻召开了他的“核心团队”会议——诸葛明、白起,外加一个死活要蹭过来听八卦的诸葛婉。

  “诸位爱卿,情况就是这么个情况!”袁泽把太皇太后的话复述了一遍,然后摊手,“皇祖母这招以退为进,高明啊!她不说逼我,就说让我留意,这让我连拒绝的理由都没有!”

  诸葛明摇着羽扇:“太皇太后深明大义,殿下确实也需权衡。不过,‘留意’二字,范围甚广,操作空间亦不小。”

  白起皱眉:“末将只懂行军打仗,此事……恕末将无能为力。”

  让他去打仗可以,让他帮太子找媳妇?比让他单人冲阵还难。

  诸葛婉眼睛亮晶晶的:“太子哥哥,要不我帮你打听打听,哪些小姐是真的喜欢看书写字,不是只装装样子的?”

  袁泽揉了揉眉心,“当务之急,还是得把我那‘两年计划’做出点实实在在的成绩来!

  只要我忙得脚不沾地,忙到废寝忘食,忙到人尽皆知,到时候皇祖母和父皇母后看我这么辛苦,说不定就不好意思再拿婚事来烦我了!”

  说干就干!袁泽立刻进入了“工作狂魔”模式。

  他首先扑向了工部。凭借着苏嬷嬷的帮助和自已模糊的现代知识,新的炼铁炉还真的取得了突破,炼出的铁水质地更纯,韧性也有所提升。

  袁泽高兴得差点跳起来,立刻下令加大投入,批量生产,优先装备边防军。

  白起看着新打造出的刀剑,试了试手感,眼中精光一闪:“殿下,此刀锋利坚韧,远超以往!若全军换装,战力至少提升一成!”

  他对太子的“瞎鼓捣”彻底改观,佩服得五体投地。

  袁泽大手一挥:“换!必须换!钱不够……我去找商羊要!” 说完他就后悔了,找商羊要钱,堪比虎口拔牙。

  果然,户部商羊一听说又要钱,立刻抱着账本哭天抢地地跑到东宫:“殿下!不能再加了啊!工部的预算已经超支了!

  您看看这账本,国库都快被您掏空了啊!您这是要逼臣去跳太液池啊!”

  袁泽看着商羊那光溜溜的脑门因为激动而泛红,只好安抚道:“商爱卿,别激动!钱要花在刀刃上!这可是关系将士性命、国家安危的大事!

  这样,从……从我的东宫用度里扣一半!剩下的,你再想想办法?比如,内务府那边是不是可以节俭点?听说最近后宫采买的胭脂水粉有点多啊……”

  商羊一听能从东宫用度和后宫用度里抠钱,立刻停止了干嚎,眼睛滴溜溜地转:“殿下英明!臣这就去核算!” 说完一溜烟跑了,速度快得完全不像个整天哭穷的人。

  搞定工部,袁泽又扑向了农具改良。他画的那个“曲辕犁改进型”,工匠们好不容易理解了原理,造了出来。

  试用之后,发现果然比直辕犁省力,翻土更深。袁泽又下令在皇庄试点推广,并让户部跟进效果,准备有效就全国推广。

  接着是官学扩建和课程改革。王阳明那边进展不错,但阻力也不小。一些老学究坚决反对加入算学、格物等“杂学”。

  袁泽亲自跑去国子监,和那帮老博士辩论了一场。

  老博士:“殿下,圣人之道,在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学这些奇技淫巧,于德行何益?”

  袁泽:“老先生,格物致知,亦是圣人之训!不懂算学,如何管理赋税?不懂格物,如何兴修水利、改良农具?

  难道让百姓饿着肚子听我们讲仁义道德吗?这叫‘脚踏实地,仰望星空’!既要明理,也要实干!”

  一番话说得老博士哑口无言。虽然心里未必服气,但太子的道理似乎也挑不出错。课程改革总算艰难地推行了下去。

  袁泽就这么忙得团团转,每天不是在看奏折、开会,就是在去视察、督促进度的路上。他肉眼可见地瘦了一些,黑眼圈也出来了。

  效果也是显著的! 首先,关于太子的离奇传言渐渐少了。

  毕竟,一个每天忙得灰头土脸、不是钻作坊就是下田间的太子,实在很难让人联想到“断袖”、“出家”或者“私生子”上去。

  大家更倾向于相信——太子殿下可能真是个“工作狂”,或者……对女人真的没啥兴趣。

  其次,天玄帝和长孙皇后看着儿子这么拼,确实有点心疼了,催婚的力度不自觉就减小了。

  天玄帝甚至私下对皇后说:“看来泽儿是真的想把事情做好,罢了,暂且由他去吧。”

  最后,太皇太后那边,每次召见袁泽,发现他说的都是实打实的政绩,虽然偶尔还是会提一下“留意”之事,但也不再强求。反而常常叮嘱他注意身体,还送了不少补品。

  袁泽看着一桌子的补品,对诸葛明苦笑:“先生,你看,只要我忙到一定程度,大家就会关心我的身体,而不是我的婚事了!这招果然有效!”

  诸葛明笑道:“殿下勤政爱民,成绩斐然,陛下和太皇太后自然欣慰。

  只是……殿下也需谨防过犹不及,若真累坏了身子,岂非本末倒置?”

  袁泽摆摆手:“放心放心,我心里有数。就是有点费脑子,感觉头发掉得比以前快了……”

  他忧伤地摸了摸发际线。

  然而,袁泽的“清净”日子并没持续多久。他这边忙着搞建设,那边却无意中动了别人的奶酪。

  新农具推广,触动了某些靠出租劣质农具盘剥农民的地方豪强的利益。

  官学改革,得罪了一部分固步自封的旧式文人。 工部的订单调整,让一些原本靠着次等军械牟利的官员损失惨重。

  于是,暗地里的流言蜚语又开始了。这次不再是八卦太子性取向,而是更阴险的诋毁。

  有人说太子“急功近利,劳民伤财”。 有人说他“不尊圣贤,离经叛道”。

  甚至有人暗中向天玄帝进谗言,说太子“结交武将,私扩军备,恐有异心”。

  长孙皇后则开始送画。不是山水风景,也不是佛经典故,而是一些寓意“多子多福”、“瓜瓞绵绵”的工笔花鸟画,比如画着硕果累累的石榴、成群结队的鲤鱼、枝头嬉闹的雀鸟……

  袁泽收到后,一本正经地谢恩,然后转头就把画挂到了……东宫小厨房和仓库的墙上。

  理由是:“石榴多籽,象征粮食满仓;鲤鱼成群,象征年年有余;雀鸟活泼,象征六畜兴旺!甚好!甚好!”

  长孙皇后得知后,再次无语问苍天。

  就在这啼笑皆非的拉锯战中,袁泽艰难地守护着自已单身的权利(至少是暂时单身的权利),同时推进着他的各项计划。

  工部的新炉子终于在苏嬷嬷的帮助下取得了进展,白起汇报边防士兵的士气因饷银充足而有所提升,诸葛明负责的官学扩建也在商羊的哭哭啼啼中拨下了款项。

  袁泽甚至抽空,凭借模糊的现代记忆,画了一些奇奇怪怪的图纸,比如什么“高转筒车”、“曲辕犁改进型”、“手摇式鼓风机”等等,让工匠们去研究。

  工匠们看得一头雾水,但太子的命令又不敢不听,只好硬着头皮尝试,东宫后院时不时传来各种奇怪的声响和少量的爆炸声,惹得众人议论纷纷,觉得太子殿下自从拒婚后,行为是越發的……难以捉摸了。

  这日,袁泽正在书房对着自已画的“自行车”草图发呆,诸葛婉又像一阵风似的冲了进来,脸上表情复杂,既有同情,又有点看好戏的兴奋。

  “太子哥哥!不好了!”

  袁泽心里咯噔一下:“啥?匈奴打过来了?”

  “不是!比匈奴还可怕!”诸葛婉喘着气,“是太皇太后!她老人家从五台山礼佛回宫了!

  而且一回来就召见了皇后娘娘,听说……听说详细询问了选妃延期的事情,好像……不是很满意!”

  袁泽手里的炭笔“啪嗒”一声掉在纸上。

  太皇太后!那位可是比父皇母后辈分还高、说话更有分量的存在!而且老人家一向传统,最重视皇嗣传承……

  袁泽仿佛已经看到,一座名为“长辈的终极关怀”的大山,正缓缓地、坚定不移地向他压来……

  他眼前一黑,再次瘫倒在那张亲爱的黄花梨木椅上。

  “我的清净日子……到头了啊!”

  袁泽在黄花梨木椅上瘫了足足一炷香的时间,脑子里已经上演了八百种被太皇太后“关爱”至死的场景。

  诸葛婉在一旁戳了戳他:“太子哥哥,你还好吧?要不……你先装病?”

  袁泽有气无力地摆摆手:“没用的……婉儿,你是不知道皇祖母的厉害。

  她老人家眼睛毒得很,我要是装病,她立马能叫来十个太医给我会诊,然后发现我壮得能打死一头牛,后果更惨。”

  他深吸一口气,猛地坐起来,脸上露出一种“视死如归”的表情:“罢了!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大不了……一死,十八年后又是一条好汉。”

  果然,没过两天,太皇太后的召见就来了。袁泽怀着上刑场的心情去了慈宁宫。

  出乎意料的是,太皇太后并没有一上来就疾言厉色,反而很和蔼,问了他很多关于边境军务、百姓生计的事情。

  袁泽一看话题是自已擅长的领域,立刻来了精神,侃侃而谈,从军队后勤说到农具改良,从官学教育说到税收政策,说得头头是道,甚至还引用了不少现代概念,当然进行了古代化包装。

  太皇太后听得频频点头,眼中露出赞赏之色:“嗯,泽儿确实长大了,心系黎民,思虑周全,比你父皇当年强。”

  一旁作陪的天玄帝莫名中枪,只能尴尬地咳嗽两声。

  袁泽心中窃喜:看来过关了?

  然而,他高兴得太早了。太皇太后话锋一转,慢悠悠地道:“泽儿啊,国事固然重要,但皇家开枝散叶,延续血脉,同样是关乎国本的大事。

  你如今已十六,寻常人家这个年纪,娃娃都会跑了。你父皇像你这么大时……”

  天玄帝赶紧打断:“母后,陈年旧事就不要再提了。” 看来皇帝陛下年轻时也有不少黑历史。

  太皇太后瞥了儿子一眼,继续对袁泽说:“哀家知道你不喜那些刻意的相看。这样吧,哀家也不逼你。

  但两年之期,一转眼即过。你总得开始留意、接触一下。

  听闻你近日忙于诸多政务,身边也没个知冷知热的人帮衬。

  哀家瞧着,不少世家千金也并非只会吟风弄月,或许也有能与你志同道合、分担政务的呢?”

  袁泽心里嘀咕:志同道合?她们懂什么叫流水线作业、什么叫标准化生产、什么叫宏观调控吗?

  但他嘴上不敢这么说,只好敷衍道:“皇祖母说的是,孙儿……会留意的。”

  太皇太后满意地笑了:“那就好。哀家倦了,你们去吧。”

  袁泽逃也似的离开了慈宁宫,感觉背后老祖宗的目光仿佛能穿透他,看透他那点“能拖就拖”的小心思。

  回到东宫,袁泽立刻召开了他的“核心团队”会议——诸葛明、白起,外加一个死活要蹭过来听八卦的诸葛婉。

  “诸位爱卿,情况就是这么个情况!”袁泽把太皇太后的话复述了一遍,然后摊手,“皇祖母这招以退为进,高明啊!她不说逼我,就说让我留意,这让我连拒绝的理由都没有!”

  诸葛明摇着羽扇:“太皇太后深明大义,殿下确实也需权衡。不过,‘留意’二字,范围甚广,操作空间亦不小。”

  白起皱眉:“末将只懂行军打仗,此事……恕末将无能为力。”

  让他去打仗可以,让他帮太子找媳妇?比让他单人冲阵还难。

  诸葛婉眼睛亮晶晶的:“太子哥哥,要不我帮你打听打听,哪些小姐是真的喜欢看书写字,不是只装装样子的?”

  袁泽揉了揉眉心,“当务之急,还是得把我那‘两年计划’做出点实实在在的成绩来!

  只要我忙得脚不沾地,忙到废寝忘食,忙到人尽皆知,到时候皇祖母和父皇母后看我这么辛苦,说不定就不好意思再拿婚事来烦我了!”

  说干就干!袁泽立刻进入了“工作狂魔”模式。

  他首先扑向了工部。凭借着苏嬷嬷的帮助和自已模糊的现代知识,新的炼铁炉还真的取得了突破,炼出的铁水质地更纯,韧性也有所提升。

  袁泽高兴得差点跳起来,立刻下令加大投入,批量生产,优先装备边防军。

  白起看着新打造出的刀剑,试了试手感,眼中精光一闪:“殿下,此刀锋利坚韧,远超以往!若全军换装,战力至少提升一成!”

  他对太子的“瞎鼓捣”彻底改观,佩服得五体投地。

  袁泽大手一挥:“换!必须换!钱不够……我去找商羊要!” 说完他就后悔了,找商羊要钱,堪比虎口拔牙。

  果然,户部商羊一听说又要钱,立刻抱着账本哭天抢地地跑到东宫:“殿下!不能再加了啊!工部的预算已经超支了!

  您看看这账本,国库都快被您掏空了啊!您这是要逼臣去跳太液池啊!”

  袁泽看着商羊那光溜溜的脑门因为激动而泛红,只好安抚道:“商爱卿,别激动!钱要花在刀刃上!这可是关系将士性命、国家安危的大事!

  这样,从……从我的东宫用度里扣一半!剩下的,你再想想办法?比如,内务府那边是不是可以节俭点?听说最近后宫采买的胭脂水粉有点多啊……”

  商羊一听能从东宫用度和后宫用度里抠钱,立刻停止了干嚎,眼睛滴溜溜地转:“殿下英明!臣这就去核算!” 说完一溜烟跑了,速度快得完全不像个整天哭穷的人。

  搞定工部,袁泽又扑向了农具改良。他画的那个“曲辕犁改进型”,工匠们好不容易理解了原理,造了出来。

  试用之后,发现果然比直辕犁省力,翻土更深。袁泽又下令在皇庄试点推广,并让户部跟进效果,准备有效就全国推广。

  接着是官学扩建和课程改革。王阳明那边进展不错,但阻力也不小。一些老学究坚决反对加入算学、格物等“杂学”。

  袁泽亲自跑去国子监,和那帮老博士辩论了一场。

  老博士:“殿下,圣人之道,在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学这些奇技淫巧,于德行何益?”

  袁泽:“老先生,格物致知,亦是圣人之训!不懂算学,如何管理赋税?不懂格物,如何兴修水利、改良农具?

  难道让百姓饿着肚子听我们讲仁义道德吗?这叫‘脚踏实地,仰望星空’!既要明理,也要实干!”

  一番话说得老博士哑口无言。虽然心里未必服气,但太子的道理似乎也挑不出错。课程改革总算艰难地推行了下去。

  袁泽就这么忙得团团转,每天不是在看奏折、开会,就是在去视察、督促进度的路上。他肉眼可见地瘦了一些,黑眼圈也出来了。

  效果也是显著的! 首先,关于太子的离奇传言渐渐少了。

  毕竟,一个每天忙得灰头土脸、不是钻作坊就是下田间的太子,实在很难让人联想到“断袖”、“出家”或者“私生子”上去。

  大家更倾向于相信——太子殿下可能真是个“工作狂”,或者……对女人真的没啥兴趣。

  其次,天玄帝和长孙皇后看着儿子这么拼,确实有点心疼了,催婚的力度不自觉就减小了。

  天玄帝甚至私下对皇后说:“看来泽儿是真的想把事情做好,罢了,暂且由他去吧。”

  最后,太皇太后那边,每次召见袁泽,发现他说的都是实打实的政绩,虽然偶尔还是会提一下“留意”之事,但也不再强求。反而常常叮嘱他注意身体,还送了不少补品。

  袁泽看着一桌子的补品,对诸葛明苦笑:“先生,你看,只要我忙到一定程度,大家就会关心我的身体,而不是我的婚事了!这招果然有效!”

  诸葛明笑道:“殿下勤政爱民,成绩斐然,陛下和太皇太后自然欣慰。

  只是……殿下也需谨防过犹不及,若真累坏了身子,岂非本末倒置?”

  袁泽摆摆手:“放心放心,我心里有数。就是有点费脑子,感觉头发掉得比以前快了……”

  他忧伤地摸了摸发际线。

  然而,袁泽的“清净”日子并没持续多久。他这边忙着搞建设,那边却无意中动了别人的奶酪。

  新农具推广,触动了某些靠出租劣质农具盘剥农民的地方豪强的利益。

  官学改革,得罪了一部分固步自封的旧式文人。 工部的订单调整,让一些原本靠着次等军械牟利的官员损失惨重。

  于是,暗地里的流言蜚语又开始了。这次不再是八卦太子性取向,而是更阴险的诋毁。

  有人说太子“急功近利,劳民伤财”。 有人说他“不尊圣贤,离经叛道”。

  甚至有人暗中向天玄帝进谗言,说太子“结交武将,私扩军备,恐有异心”。

  长孙皇后则开始送画。不是山水风景,也不是佛经典故,而是一些寓意“多子多福”、“瓜瓞绵绵”的工笔花鸟画,比如画着硕果累累的石榴、成群结队的鲤鱼、枝头嬉闹的雀鸟……

  袁泽收到后,一本正经地谢恩,然后转头就把画挂到了……东宫小厨房和仓库的墙上。

  理由是:“石榴多籽,象征粮食满仓;鲤鱼成群,象征年年有余;雀鸟活泼,象征六畜兴旺!甚好!甚好!”

  长孙皇后得知后,再次无语问苍天。

  就在这啼笑皆非的拉锯战中,袁泽艰难地守护着自已单身的权利(至少是暂时单身的权利),同时推进着他的各项计划。

  工部的新炉子终于在苏嬷嬷的帮助下取得了进展,白起汇报边防士兵的士气因饷银充足而有所提升,诸葛明负责的官学扩建也在商羊的哭哭啼啼中拨下了款项。

  袁泽甚至抽空,凭借模糊的现代记忆,画了一些奇奇怪怪的图纸,比如什么“高转筒车”、“曲辕犁改进型”、“手摇式鼓风机”等等,让工匠们去研究。

  工匠们看得一头雾水,但太子的命令又不敢不听,只好硬着头皮尝试,东宫后院时不时传来各种奇怪的声响和少量的爆炸声,惹得众人议论纷纷,觉得太子殿下自从拒婚后,行为是越發的……难以捉摸了。

  这日,袁泽正在书房对着自已画的“自行车”草图发呆,诸葛婉又像一阵风似的冲了进来,脸上表情复杂,既有同情,又有点看好戏的兴奋。

  “太子哥哥!不好了!”

  袁泽心里咯噔一下:“啥?匈奴打过来了?”

  “不是!比匈奴还可怕!”诸葛婉喘着气,“是太皇太后!她老人家从五台山礼佛回宫了!

  而且一回来就召见了皇后娘娘,听说……听说详细询问了选妃延期的事情,好像……不是很满意!”

  袁泽手里的炭笔“啪嗒”一声掉在纸上。

  太皇太后!那位可是比父皇母后辈分还高、说话更有分量的存在!而且老人家一向传统,最重视皇嗣传承……

  袁泽仿佛已经看到,一座名为“长辈的终极关怀”的大山,正缓缓地、坚定不移地向他压来……

  他眼前一黑,再次瘫倒在那张亲爱的黄花梨木椅上。

  “我的清净日子……到头了啊!”

  袁泽在黄花梨木椅上瘫了足足一炷香的时间,脑子里已经上演了八百种被太皇太后“关爱”至死的场景。

  诸葛婉在一旁戳了戳他:“太子哥哥,你还好吧?要不……你先装病?”

  袁泽有气无力地摆摆手:“没用的……婉儿,你是不知道皇祖母的厉害。

  她老人家眼睛毒得很,我要是装病,她立马能叫来十个太医给我会诊,然后发现我壮得能打死一头牛,后果更惨。”

  他深吸一口气,猛地坐起来,脸上露出一种“视死如归”的表情:“罢了!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大不了……一死,十八年后又是一条好汉。”

  果然,没过两天,太皇太后的召见就来了。袁泽怀着上刑场的心情去了慈宁宫。

  出乎意料的是,太皇太后并没有一上来就疾言厉色,反而很和蔼,问了他很多关于边境军务、百姓生计的事情。

  袁泽一看话题是自已擅长的领域,立刻来了精神,侃侃而谈,从军队后勤说到农具改良,从官学教育说到税收政策,说得头头是道,甚至还引用了不少现代概念,当然进行了古代化包装。

  太皇太后听得频频点头,眼中露出赞赏之色:“嗯,泽儿确实长大了,心系黎民,思虑周全,比你父皇当年强。”

  一旁作陪的天玄帝莫名中枪,只能尴尬地咳嗽两声。

  袁泽心中窃喜:看来过关了?

  然而,他高兴得太早了。太皇太后话锋一转,慢悠悠地道:“泽儿啊,国事固然重要,但皇家开枝散叶,延续血脉,同样是关乎国本的大事。

  你如今已十六,寻常人家这个年纪,娃娃都会跑了。你父皇像你这么大时……”

  天玄帝赶紧打断:“母后,陈年旧事就不要再提了。” 看来皇帝陛下年轻时也有不少黑历史。

  太皇太后瞥了儿子一眼,继续对袁泽说:“哀家知道你不喜那些刻意的相看。这样吧,哀家也不逼你。

  但两年之期,一转眼即过。你总得开始留意、接触一下。

  听闻你近日忙于诸多政务,身边也没个知冷知热的人帮衬。

  哀家瞧着,不少世家千金也并非只会吟风弄月,或许也有能与你志同道合、分担政务的呢?”

  袁泽心里嘀咕:志同道合?她们懂什么叫流水线作业、什么叫标准化生产、什么叫宏观调控吗?

  但他嘴上不敢这么说,只好敷衍道:“皇祖母说的是,孙儿……会留意的。”

  太皇太后满意地笑了:“那就好。哀家倦了,你们去吧。”

  袁泽逃也似的离开了慈宁宫,感觉背后老祖宗的目光仿佛能穿透他,看透他那点“能拖就拖”的小心思。

  回到东宫,袁泽立刻召开了他的“核心团队”会议——诸葛明、白起,外加一个死活要蹭过来听八卦的诸葛婉。

  “诸位爱卿,情况就是这么个情况!”袁泽把太皇太后的话复述了一遍,然后摊手,“皇祖母这招以退为进,高明啊!她不说逼我,就说让我留意,这让我连拒绝的理由都没有!”

  诸葛明摇着羽扇:“太皇太后深明大义,殿下确实也需权衡。不过,‘留意’二字,范围甚广,操作空间亦不小。”

  白起皱眉:“末将只懂行军打仗,此事……恕末将无能为力。”

  让他去打仗可以,让他帮太子找媳妇?比让他单人冲阵还难。

  诸葛婉眼睛亮晶晶的:“太子哥哥,要不我帮你打听打听,哪些小姐是真的喜欢看书写字,不是只装装样子的?”

  袁泽揉了揉眉心,“当务之急,还是得把我那‘两年计划’做出点实实在在的成绩来!

  只要我忙得脚不沾地,忙到废寝忘食,忙到人尽皆知,到时候皇祖母和父皇母后看我这么辛苦,说不定就不好意思再拿婚事来烦我了!”

  说干就干!袁泽立刻进入了“工作狂魔”模式。

  他首先扑向了工部。凭借着苏嬷嬷的帮助和自已模糊的现代知识,新的炼铁炉还真的取得了突破,炼出的铁水质地更纯,韧性也有所提升。

  袁泽高兴得差点跳起来,立刻下令加大投入,批量生产,优先装备边防军。

  白起看着新打造出的刀剑,试了试手感,眼中精光一闪:“殿下,此刀锋利坚韧,远超以往!若全军换装,战力至少提升一成!”

  他对太子的“瞎鼓捣”彻底改观,佩服得五体投地。

  袁泽大手一挥:“换!必须换!钱不够……我去找商羊要!” 说完他就后悔了,找商羊要钱,堪比虎口拔牙。

  果然,户部商羊一听说又要钱,立刻抱着账本哭天抢地地跑到东宫:“殿下!不能再加了啊!工部的预算已经超支了!

  您看看这账本,国库都快被您掏空了啊!您这是要逼臣去跳太液池啊!”

  袁泽看着商羊那光溜溜的脑门因为激动而泛红,只好安抚道:“商爱卿,别激动!钱要花在刀刃上!这可是关系将士性命、国家安危的大事!

  这样,从……从我的东宫用度里扣一半!剩下的,你再想想办法?比如,内务府那边是不是可以节俭点?听说最近后宫采买的胭脂水粉有点多啊……”

  商羊一听能从东宫用度和后宫用度里抠钱,立刻停止了干嚎,眼睛滴溜溜地转:“殿下英明!臣这就去核算!” 说完一溜烟跑了,速度快得完全不像个整天哭穷的人。

  搞定工部,袁泽又扑向了农具改良。他画的那个“曲辕犁改进型”,工匠们好不容易理解了原理,造了出来。

  试用之后,发现果然比直辕犁省力,翻土更深。袁泽又下令在皇庄试点推广,并让户部跟进效果,准备有效就全国推广。

  接着是官学扩建和课程改革。王阳明那边进展不错,但阻力也不小。一些老学究坚决反对加入算学、格物等“杂学”。

  袁泽亲自跑去国子监,和那帮老博士辩论了一场。

  老博士:“殿下,圣人之道,在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学这些奇技淫巧,于德行何益?”

  袁泽:“老先生,格物致知,亦是圣人之训!不懂算学,如何管理赋税?不懂格物,如何兴修水利、改良农具?

  难道让百姓饿着肚子听我们讲仁义道德吗?这叫‘脚踏实地,仰望星空’!既要明理,也要实干!”

  一番话说得老博士哑口无言。虽然心里未必服气,但太子的道理似乎也挑不出错。课程改革总算艰难地推行了下去。

  袁泽就这么忙得团团转,每天不是在看奏折、开会,就是在去视察、督促进度的路上。他肉眼可见地瘦了一些,黑眼圈也出来了。

  效果也是显著的! 首先,关于太子的离奇传言渐渐少了。

  毕竟,一个每天忙得灰头土脸、不是钻作坊就是下田间的太子,实在很难让人联想到“断袖”、“出家”或者“私生子”上去。

  大家更倾向于相信——太子殿下可能真是个“工作狂”,或者……对女人真的没啥兴趣。

  其次,天玄帝和长孙皇后看着儿子这么拼,确实有点心疼了,催婚的力度不自觉就减小了。

  天玄帝甚至私下对皇后说:“看来泽儿是真的想把事情做好,罢了,暂且由他去吧。”

  最后,太皇太后那边,每次召见袁泽,发现他说的都是实打实的政绩,虽然偶尔还是会提一下“留意”之事,但也不再强求。反而常常叮嘱他注意身体,还送了不少补品。

  袁泽看着一桌子的补品,对诸葛明苦笑:“先生,你看,只要我忙到一定程度,大家就会关心我的身体,而不是我的婚事了!这招果然有效!”

  诸葛明笑道:“殿下勤政爱民,成绩斐然,陛下和太皇太后自然欣慰。

  只是……殿下也需谨防过犹不及,若真累坏了身子,岂非本末倒置?”

  袁泽摆摆手:“放心放心,我心里有数。就是有点费脑子,感觉头发掉得比以前快了……”

  他忧伤地摸了摸发际线。

  然而,袁泽的“清净”日子并没持续多久。他这边忙着搞建设,那边却无意中动了别人的奶酪。

  新农具推广,触动了某些靠出租劣质农具盘剥农民的地方豪强的利益。

  官学改革,得罪了一部分固步自封的旧式文人。 工部的订单调整,让一些原本靠着次等军械牟利的官员损失惨重。

  于是,暗地里的流言蜚语又开始了。这次不再是八卦太子性取向,而是更阴险的诋毁。

  有人说太子“急功近利,劳民伤财”。 有人说他“不尊圣贤,离经叛道”。

  甚至有人暗中向天玄帝进谗言,说太子“结交武将,私扩军备,恐有异心”。

  长孙皇后则开始送画。不是山水风景,也不是佛经典故,而是一些寓意“多子多福”、“瓜瓞绵绵”的工笔花鸟画,比如画着硕果累累的石榴、成群结队的鲤鱼、枝头嬉闹的雀鸟……

  袁泽收到后,一本正经地谢恩,然后转头就把画挂到了……东宫小厨房和仓库的墙上。

  理由是:“石榴多籽,象征粮食满仓;鲤鱼成群,象征年年有余;雀鸟活泼,象征六畜兴旺!甚好!甚好!”

  长孙皇后得知后,再次无语问苍天。

  就在这啼笑皆非的拉锯战中,袁泽艰难地守护着自已单身的权利(至少是暂时单身的权利),同时推进着他的各项计划。

  工部的新炉子终于在苏嬷嬷的帮助下取得了进展,白起汇报边防士兵的士气因饷银充足而有所提升,诸葛明负责的官学扩建也在商羊的哭哭啼啼中拨下了款项。

  袁泽甚至抽空,凭借模糊的现代记忆,画了一些奇奇怪怪的图纸,比如什么“高转筒车”、“曲辕犁改进型”、“手摇式鼓风机”等等,让工匠们去研究。

  工匠们看得一头雾水,但太子的命令又不敢不听,只好硬着头皮尝试,东宫后院时不时传来各种奇怪的声响和少量的爆炸声,惹得众人议论纷纷,觉得太子殿下自从拒婚后,行为是越發的……难以捉摸了。

  这日,袁泽正在书房对着自已画的“自行车”草图发呆,诸葛婉又像一阵风似的冲了进来,脸上表情复杂,既有同情,又有点看好戏的兴奋。

  “太子哥哥!不好了!”

  袁泽心里咯噔一下:“啥?匈奴打过来了?”

  “不是!比匈奴还可怕!”诸葛婉喘着气,“是太皇太后!她老人家从五台山礼佛回宫了!

  而且一回来就召见了皇后娘娘,听说……听说详细询问了选妃延期的事情,好像……不是很满意!”

  袁泽手里的炭笔“啪嗒”一声掉在纸上。

  太皇太后!那位可是比父皇母后辈分还高、说话更有分量的存在!而且老人家一向传统,最重视皇嗣传承……

  袁泽仿佛已经看到,一座名为“长辈的终极关怀”的大山,正缓缓地、坚定不移地向他压来……

  他眼前一黑,再次瘫倒在那张亲爱的黄花梨木椅上。

  “我的清净日子……到头了啊!”

  袁泽在黄花梨木椅上瘫了足足一炷香的时间,脑子里已经上演了八百种被太皇太后“关爱”至死的场景。

  诸葛婉在一旁戳了戳他:“太子哥哥,你还好吧?要不……你先装病?”

  袁泽有气无力地摆摆手:“没用的……婉儿,你是不知道皇祖母的厉害。

  她老人家眼睛毒得很,我要是装病,她立马能叫来十个太医给我会诊,然后发现我壮得能打死一头牛,后果更惨。”

  他深吸一口气,猛地坐起来,脸上露出一种“视死如归”的表情:“罢了!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大不了……一死,十八年后又是一条好汉。”

  果然,没过两天,太皇太后的召见就来了。袁泽怀着上刑场的心情去了慈宁宫。

  出乎意料的是,太皇太后并没有一上来就疾言厉色,反而很和蔼,问了他很多关于边境军务、百姓生计的事情。

  袁泽一看话题是自已擅长的领域,立刻来了精神,侃侃而谈,从军队后勤说到农具改良,从官学教育说到税收政策,说得头头是道,甚至还引用了不少现代概念,当然进行了古代化包装。

  太皇太后听得频频点头,眼中露出赞赏之色:“嗯,泽儿确实长大了,心系黎民,思虑周全,比你父皇当年强。”

  一旁作陪的天玄帝莫名中枪,只能尴尬地咳嗽两声。

  袁泽心中窃喜:看来过关了?

  然而,他高兴得太早了。太皇太后话锋一转,慢悠悠地道:“泽儿啊,国事固然重要,但皇家开枝散叶,延续血脉,同样是关乎国本的大事。

  你如今已十六,寻常人家这个年纪,娃娃都会跑了。你父皇像你这么大时……”

  天玄帝赶紧打断:“母后,陈年旧事就不要再提了。” 看来皇帝陛下年轻时也有不少黑历史。

  太皇太后瞥了儿子一眼,继续对袁泽说:“哀家知道你不喜那些刻意的相看。这样吧,哀家也不逼你。

  但两年之期,一转眼即过。你总得开始留意、接触一下。

  听闻你近日忙于诸多政务,身边也没个知冷知热的人帮衬。

  哀家瞧着,不少世家千金也并非只会吟风弄月,或许也有能与你志同道合、分担政务的呢?”

  袁泽心里嘀咕:志同道合?她们懂什么叫流水线作业、什么叫标准化生产、什么叫宏观调控吗?

  但他嘴上不敢这么说,只好敷衍道:“皇祖母说的是,孙儿……会留意的。”

  太皇太后满意地笑了:“那就好。哀家倦了,你们去吧。”

  袁泽逃也似的离开了慈宁宫,感觉背后老祖宗的目光仿佛能穿透他,看透他那点“能拖就拖”的小心思。

  回到东宫,袁泽立刻召开了他的“核心团队”会议——诸葛明、白起,外加一个死活要蹭过来听八卦的诸葛婉。

  “诸位爱卿,情况就是这么个情况!”袁泽把太皇太后的话复述了一遍,然后摊手,“皇祖母这招以退为进,高明啊!她不说逼我,就说让我留意,这让我连拒绝的理由都没有!”

  诸葛明摇着羽扇:“太皇太后深明大义,殿下确实也需权衡。不过,‘留意’二字,范围甚广,操作空间亦不小。”

  白起皱眉:“末将只懂行军打仗,此事……恕末将无能为力。”

  让他去打仗可以,让他帮太子找媳妇?比让他单人冲阵还难。

  诸葛婉眼睛亮晶晶的:“太子哥哥,要不我帮你打听打听,哪些小姐是真的喜欢看书写字,不是只装装样子的?”

  袁泽揉了揉眉心,“当务之急,还是得把我那‘两年计划’做出点实实在在的成绩来!

  只要我忙得脚不沾地,忙到废寝忘食,忙到人尽皆知,到时候皇祖母和父皇母后看我这么辛苦,说不定就不好意思再拿婚事来烦我了!”

  说干就干!袁泽立刻进入了“工作狂魔”模式。

  他首先扑向了工部。凭借着苏嬷嬷的帮助和自已模糊的现代知识,新的炼铁炉还真的取得了突破,炼出的铁水质地更纯,韧性也有所提升。

  袁泽高兴得差点跳起来,立刻下令加大投入,批量生产,优先装备边防军。

  白起看着新打造出的刀剑,试了试手感,眼中精光一闪:“殿下,此刀锋利坚韧,远超以往!若全军换装,战力至少提升一成!”

  他对太子的“瞎鼓捣”彻底改观,佩服得五体投地。

  袁泽大手一挥:“换!必须换!钱不够……我去找商羊要!” 说完他就后悔了,找商羊要钱,堪比虎口拔牙。

  果然,户部商羊一听说又要钱,立刻抱着账本哭天抢地地跑到东宫:“殿下!不能再加了啊!工部的预算已经超支了!

  您看看这账本,国库都快被您掏空了啊!您这是要逼臣去跳太液池啊!”

  袁泽看着商羊那光溜溜的脑门因为激动而泛红,只好安抚道:“商爱卿,别激动!钱要花在刀刃上!这可是关系将士性命、国家安危的大事!

  这样,从……从我的东宫用度里扣一半!剩下的,你再想想办法?比如,内务府那边是不是可以节俭点?听说最近后宫采买的胭脂水粉有点多啊……”

  商羊一听能从东宫用度和后宫用度里抠钱,立刻停止了干嚎,眼睛滴溜溜地转:“殿下英明!臣这就去核算!” 说完一溜烟跑了,速度快得完全不像个整天哭穷的人。

  搞定工部,袁泽又扑向了农具改良。他画的那个“曲辕犁改进型”,工匠们好不容易理解了原理,造了出来。

  试用之后,发现果然比直辕犁省力,翻土更深。袁泽又下令在皇庄试点推广,并让户部跟进效果,准备有效就全国推广。

  接着是官学扩建和课程改革。王阳明那边进展不错,但阻力也不小。一些老学究坚决反对加入算学、格物等“杂学”。

  袁泽亲自跑去国子监,和那帮老博士辩论了一场。

  老博士:“殿下,圣人之道,在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学这些奇技淫巧,于德行何益?”

  袁泽:“老先生,格物致知,亦是圣人之训!不懂算学,如何管理赋税?不懂格物,如何兴修水利、改良农具?

  难道让百姓饿着肚子听我们讲仁义道德吗?这叫‘脚踏实地,仰望星空’!既要明理,也要实干!”

  一番话说得老博士哑口无言。虽然心里未必服气,但太子的道理似乎也挑不出错。课程改革总算艰难地推行了下去。

  袁泽就这么忙得团团转,每天不是在看奏折、开会,就是在去视察、督促进度的路上。他肉眼可见地瘦了一些,黑眼圈也出来了。

  效果也是显著的! 首先,关于太子的离奇传言渐渐少了。

  毕竟,一个每天忙得灰头土脸、不是钻作坊就是下田间的太子,实在很难让人联想到“断袖”、“出家”或者“私生子”上去。

  大家更倾向于相信——太子殿下可能真是个“工作狂”,或者……对女人真的没啥兴趣。

  其次,天玄帝和长孙皇后看着儿子这么拼,确实有点心疼了,催婚的力度不自觉就减小了。

  天玄帝甚至私下对皇后说:“看来泽儿是真的想把事情做好,罢了,暂且由他去吧。”

  最后,太皇太后那边,每次召见袁泽,发现他说的都是实打实的政绩,虽然偶尔还是会提一下“留意”之事,但也不再强求。反而常常叮嘱他注意身体,还送了不少补品。

  袁泽看着一桌子的补品,对诸葛明苦笑:“先生,你看,只要我忙到一定程度,大家就会关心我的身体,而不是我的婚事了!这招果然有效!”

  诸葛明笑道:“殿下勤政爱民,成绩斐然,陛下和太皇太后自然欣慰。

  只是……殿下也需谨防过犹不及,若真累坏了身子,岂非本末倒置?”

  袁泽摆摆手:“放心放心,我心里有数。就是有点费脑子,感觉头发掉得比以前快了……”

  他忧伤地摸了摸发际线。

  然而,袁泽的“清净”日子并没持续多久。他这边忙着搞建设,那边却无意中动了别人的奶酪。

  新农具推广,触动了某些靠出租劣质农具盘剥农民的地方豪强的利益。

  官学改革,得罪了一部分固步自封的旧式文人。 工部的订单调整,让一些原本靠着次等军械牟利的官员损失惨重。

  于是,暗地里的流言蜚语又开始了。这次不再是八卦太子性取向,而是更阴险的诋毁。

  有人说太子“急功近利,劳民伤财”。 有人说他“不尊圣贤,离经叛道”。

  甚至有人暗中向天玄帝进谗言,说太子“结交武将,私扩军备,恐有异心”。

  长孙皇后则开始送画。不是山水风景,也不是佛经典故,而是一些寓意“多子多福”、“瓜瓞绵绵”的工笔花鸟画,比如画着硕果累累的石榴、成群结队的鲤鱼、枝头嬉闹的雀鸟……

  袁泽收到后,一本正经地谢恩,然后转头就把画挂到了……东宫小厨房和仓库的墙上。

  理由是:“石榴多籽,象征粮食满仓;鲤鱼成群,象征年年有余;雀鸟活泼,象征六畜兴旺!甚好!甚好!”

  长孙皇后得知后,再次无语问苍天。

  就在这啼笑皆非的拉锯战中,袁泽艰难地守护着自已单身的权利(至少是暂时单身的权利),同时推进着他的各项计划。

  工部的新炉子终于在苏嬷嬷的帮助下取得了进展,白起汇报边防士兵的士气因饷银充足而有所提升,诸葛明负责的官学扩建也在商羊的哭哭啼啼中拨下了款项。

  袁泽甚至抽空,凭借模糊的现代记忆,画了一些奇奇怪怪的图纸,比如什么“高转筒车”、“曲辕犁改进型”、“手摇式鼓风机”等等,让工匠们去研究。

  工匠们看得一头雾水,但太子的命令又不敢不听,只好硬着头皮尝试,东宫后院时不时传来各种奇怪的声响和少量的爆炸声,惹得众人议论纷纷,觉得太子殿下自从拒婚后,行为是越發的……难以捉摸了。

  这日,袁泽正在书房对着自已画的“自行车”草图发呆,诸葛婉又像一阵风似的冲了进来,脸上表情复杂,既有同情,又有点看好戏的兴奋。

  “太子哥哥!不好了!”

  袁泽心里咯噔一下:“啥?匈奴打过来了?”

  “不是!比匈奴还可怕!”诸葛婉喘着气,“是太皇太后!她老人家从五台山礼佛回宫了!

  而且一回来就召见了皇后娘娘,听说……听说详细询问了选妃延期的事情,好像……不是很满意!”

  袁泽手里的炭笔“啪嗒”一声掉在纸上。

  太皇太后!那位可是比父皇母后辈分还高、说话更有分量的存在!而且老人家一向传统,最重视皇嗣传承……

  袁泽仿佛已经看到,一座名为“长辈的终极关怀”的大山,正缓缓地、坚定不移地向他压来……

  他眼前一黑,再次瘫倒在那张亲爱的黄花梨木椅上。

  “我的清净日子……到头了啊!”

  袁泽在黄花梨木椅上瘫了足足一炷香的时间,脑子里已经上演了八百种被太皇太后“关爱”至死的场景。

  诸葛婉在一旁戳了戳他:“太子哥哥,你还好吧?要不……你先装病?”

  袁泽有气无力地摆摆手:“没用的……婉儿,你是不知道皇祖母的厉害。

  她老人家眼睛毒得很,我要是装病,她立马能叫来十个太医给我会诊,然后发现我壮得能打死一头牛,后果更惨。”

  他深吸一口气,猛地坐起来,脸上露出一种“视死如归”的表情:“罢了!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大不了……一死,十八年后又是一条好汉。”

  果然,没过两天,太皇太后的召见就来了。袁泽怀着上刑场的心情去了慈宁宫。

  出乎意料的是,太皇太后并没有一上来就疾言厉色,反而很和蔼,问了他很多关于边境军务、百姓生计的事情。

  袁泽一看话题是自已擅长的领域,立刻来了精神,侃侃而谈,从军队后勤说到农具改良,从官学教育说到税收政策,说得头头是道,甚至还引用了不少现代概念,当然进行了古代化包装。

  太皇太后听得频频点头,眼中露出赞赏之色:“嗯,泽儿确实长大了,心系黎民,思虑周全,比你父皇当年强。”

  一旁作陪的天玄帝莫名中枪,只能尴尬地咳嗽两声。

  袁泽心中窃喜:看来过关了?

  然而,他高兴得太早了。太皇太后话锋一转,慢悠悠地道:“泽儿啊,国事固然重要,但皇家开枝散叶,延续血脉,同样是关乎国本的大事。

  你如今已十六,寻常人家这个年纪,娃娃都会跑了。你父皇像你这么大时……”

  天玄帝赶紧打断:“母后,陈年旧事就不要再提了。” 看来皇帝陛下年轻时也有不少黑历史。

  太皇太后瞥了儿子一眼,继续对袁泽说:“哀家知道你不喜那些刻意的相看。这样吧,哀家也不逼你。

  但两年之期,一转眼即过。你总得开始留意、接触一下。

  听闻你近日忙于诸多政务,身边也没个知冷知热的人帮衬。

  哀家瞧着,不少世家千金也并非只会吟风弄月,或许也有能与你志同道合、分担政务的呢?”

  袁泽心里嘀咕:志同道合?她们懂什么叫流水线作业、什么叫标准化生产、什么叫宏观调控吗?

  但他嘴上不敢这么说,只好敷衍道:“皇祖母说的是,孙儿……会留意的。”

  太皇太后满意地笑了:“那就好。哀家倦了,你们去吧。”

  袁泽逃也似的离开了慈宁宫,感觉背后老祖宗的目光仿佛能穿透他,看透他那点“能拖就拖”的小心思。

  回到东宫,袁泽立刻召开了他的“核心团队”会议——诸葛明、白起,外加一个死活要蹭过来听八卦的诸葛婉。

  “诸位爱卿,情况就是这么个情况!”袁泽把太皇太后的话复述了一遍,然后摊手,“皇祖母这招以退为进,高明啊!她不说逼我,就说让我留意,这让我连拒绝的理由都没有!”

  诸葛明摇着羽扇:“太皇太后深明大义,殿下确实也需权衡。不过,‘留意’二字,范围甚广,操作空间亦不小。”

  白起皱眉:“末将只懂行军打仗,此事……恕末将无能为力。”

  让他去打仗可以,让他帮太子找媳妇?比让他单人冲阵还难。

  诸葛婉眼睛亮晶晶的:“太子哥哥,要不我帮你打听打听,哪些小姐是真的喜欢看书写字,不是只装装样子的?”

  袁泽揉了揉眉心,“当务之急,还是得把我那‘两年计划’做出点实实在在的成绩来!

  只要我忙得脚不沾地,忙到废寝忘食,忙到人尽皆知,到时候皇祖母和父皇母后看我这么辛苦,说不定就不好意思再拿婚事来烦我了!”

  说干就干!袁泽立刻进入了“工作狂魔”模式。

  他首先扑向了工部。凭借着苏嬷嬷的帮助和自已模糊的现代知识,新的炼铁炉还真的取得了突破,炼出的铁水质地更纯,韧性也有所提升。

  袁泽高兴得差点跳起来,立刻下令加大投入,批量生产,优先装备边防军。

  白起看着新打造出的刀剑,试了试手感,眼中精光一闪:“殿下,此刀锋利坚韧,远超以往!若全军换装,战力至少提升一成!”

  他对太子的“瞎鼓捣”彻底改观,佩服得五体投地。

  袁泽大手一挥:“换!必须换!钱不够……我去找商羊要!” 说完他就后悔了,找商羊要钱,堪比虎口拔牙。

  果然,户部商羊一听说又要钱,立刻抱着账本哭天抢地地跑到东宫:“殿下!不能再加了啊!工部的预算已经超支了!

  您看看这账本,国库都快被您掏空了啊!您这是要逼臣去跳太液池啊!”

  袁泽看着商羊那光溜溜的脑门因为激动而泛红,只好安抚道:“商爱卿,别激动!钱要花在刀刃上!这可是关系将士性命、国家安危的大事!

  这样,从……从我的东宫用度里扣一半!剩下的,你再想想办法?比如,内务府那边是不是可以节俭点?听说最近后宫采买的胭脂水粉有点多啊……”

  商羊一听能从东宫用度和后宫用度里抠钱,立刻停止了干嚎,眼睛滴溜溜地转:“殿下英明!臣这就去核算!” 说完一溜烟跑了,速度快得完全不像个整天哭穷的人。

  搞定工部,袁泽又扑向了农具改良。他画的那个“曲辕犁改进型”,工匠们好不容易理解了原理,造了出来。

  试用之后,发现果然比直辕犁省力,翻土更深。袁泽又下令在皇庄试点推广,并让户部跟进效果,准备有效就全国推广。

  接着是官学扩建和课程改革。王阳明那边进展不错,但阻力也不小。一些老学究坚决反对加入算学、格物等“杂学”。

  袁泽亲自跑去国子监,和那帮老博士辩论了一场。

  老博士:“殿下,圣人之道,在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学这些奇技淫巧,于德行何益?”

  袁泽:“老先生,格物致知,亦是圣人之训!不懂算学,如何管理赋税?不懂格物,如何兴修水利、改良农具?

  难道让百姓饿着肚子听我们讲仁义道德吗?这叫‘脚踏实地,仰望星空’!既要明理,也要实干!”

  一番话说得老博士哑口无言。虽然心里未必服气,但太子的道理似乎也挑不出错。课程改革总算艰难地推行了下去。

  袁泽就这么忙得团团转,每天不是在看奏折、开会,就是在去视察、督促进度的路上。他肉眼可见地瘦了一些,黑眼圈也出来了。

  效果也是显著的! 首先,关于太子的离奇传言渐渐少了。

  毕竟,一个每天忙得灰头土脸、不是钻作坊就是下田间的太子,实在很难让人联想到“断袖”、“出家”或者“私生子”上去。

  大家更倾向于相信——太子殿下可能真是个“工作狂”,或者……对女人真的没啥兴趣。

  其次,天玄帝和长孙皇后看着儿子这么拼,确实有点心疼了,催婚的力度不自觉就减小了。

  天玄帝甚至私下对皇后说:“看来泽儿是真的想把事情做好,罢了,暂且由他去吧。”

  最后,太皇太后那边,每次召见袁泽,发现他说的都是实打实的政绩,虽然偶尔还是会提一下“留意”之事,但也不再强求。反而常常叮嘱他注意身体,还送了不少补品。

  袁泽看着一桌子的补品,对诸葛明苦笑:“先生,你看,只要我忙到一定程度,大家就会关心我的身体,而不是我的婚事了!这招果然有效!”

  诸葛明笑道:“殿下勤政爱民,成绩斐然,陛下和太皇太后自然欣慰。

  只是……殿下也需谨防过犹不及,若真累坏了身子,岂非本末倒置?”

  袁泽摆摆手:“放心放心,我心里有数。就是有点费脑子,感觉头发掉得比以前快了……”

  他忧伤地摸了摸发际线。

  然而,袁泽的“清净”日子并没持续多久。他这边忙着搞建设,那边却无意中动了别人的奶酪。

  新农具推广,触动了某些靠出租劣质农具盘剥农民的地方豪强的利益。

  官学改革,得罪了一部分固步自封的旧式文人。 工部的订单调整,让一些原本靠着次等军械牟利的官员损失惨重。

  于是,暗地里的流言蜚语又开始了。这次不再是八卦太子性取向,而是更阴险的诋毁。

  有人说太子“急功近利,劳民伤财”。 有人说他“不尊圣贤,离经叛道”。

  甚至有人暗中向天玄帝进谗言,说太子“结交武将,私扩军备,恐有异心”。

  长孙皇后则开始送画。不是山水风景,也不是佛经典故,而是一些寓意“多子多福”、“瓜瓞绵绵”的工笔花鸟画,比如画着硕果累累的石榴、成群结队的鲤鱼、枝头嬉闹的雀鸟……

  袁泽收到后,一本正经地谢恩,然后转头就把画挂到了……东宫小厨房和仓库的墙上。

  理由是:“石榴多籽,象征粮食满仓;鲤鱼成群,象征年年有余;雀鸟活泼,象征六畜兴旺!甚好!甚好!”

  长孙皇后得知后,再次无语问苍天。

  就在这啼笑皆非的拉锯战中,袁泽艰难地守护着自已单身的权利(至少是暂时单身的权利),同时推进着他的各项计划。

  工部的新炉子终于在苏嬷嬷的帮助下取得了进展,白起汇报边防士兵的士气因饷银充足而有所提升,诸葛明负责的官学扩建也在商羊的哭哭啼啼中拨下了款项。

  袁泽甚至抽空,凭借模糊的现代记忆,画了一些奇奇怪怪的图纸,比如什么“高转筒车”、“曲辕犁改进型”、“手摇式鼓风机”等等,让工匠们去研究。

  工匠们看得一头雾水,但太子的命令又不敢不听,只好硬着头皮尝试,东宫后院时不时传来各种奇怪的声响和少量的爆炸声,惹得众人议论纷纷,觉得太子殿下自从拒婚后,行为是越發的……难以捉摸了。

  这日,袁泽正在书房对着自已画的“自行车”草图发呆,诸葛婉又像一阵风似的冲了进来,脸上表情复杂,既有同情,又有点看好戏的兴奋。

  “太子哥哥!不好了!”

  袁泽心里咯噔一下:“啥?匈奴打过来了?”

  “不是!比匈奴还可怕!”诸葛婉喘着气,“是太皇太后!她老人家从五台山礼佛回宫了!

  而且一回来就召见了皇后娘娘,听说……听说详细询问了选妃延期的事情,好像……不是很满意!”

  袁泽手里的炭笔“啪嗒”一声掉在纸上。

  太皇太后!那位可是比父皇母后辈分还高、说话更有分量的存在!而且老人家一向传统,最重视皇嗣传承……

  袁泽仿佛已经看到,一座名为“长辈的终极关怀”的大山,正缓缓地、坚定不移地向他压来……

  他眼前一黑,再次瘫倒在那张亲爱的黄花梨木椅上。

  “我的清净日子……到头了啊!”

  袁泽在黄花梨木椅上瘫了足足一炷香的时间,脑子里已经上演了八百种被太皇太后“关爱”至死的场景。

  诸葛婉在一旁戳了戳他:“太子哥哥,你还好吧?要不……你先装病?”

  袁泽有气无力地摆摆手:“没用的……婉儿,你是不知道皇祖母的厉害。

  她老人家眼睛毒得很,我要是装病,她立马能叫来十个太医给我会诊,然后发现我壮得能打死一头牛,后果更惨。”

  他深吸一口气,猛地坐起来,脸上露出一种“视死如归”的表情:“罢了!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大不了……一死,十八年后又是一条好汉。”

  果然,没过两天,太皇太后的召见就来了。袁泽怀着上刑场的心情去了慈宁宫。

  出乎意料的是,太皇太后并没有一上来就疾言厉色,反而很和蔼,问了他很多关于边境军务、百姓生计的事情。

  袁泽一看话题是自已擅长的领域,立刻来了精神,侃侃而谈,从军队后勤说到农具改良,从官学教育说到税收政策,说得头头是道,甚至还引用了不少现代概念,当然进行了古代化包装。

  太皇太后听得频频点头,眼中露出赞赏之色:“嗯,泽儿确实长大了,心系黎民,思虑周全,比你父皇当年强。”

  一旁作陪的天玄帝莫名中枪,只能尴尬地咳嗽两声。

  袁泽心中窃喜:看来过关了?

  然而,他高兴得太早了。太皇太后话锋一转,慢悠悠地道:“泽儿啊,国事固然重要,但皇家开枝散叶,延续血脉,同样是关乎国本的大事。

  你如今已十六,寻常人家这个年纪,娃娃都会跑了。你父皇像你这么大时……”

  天玄帝赶紧打断:“母后,陈年旧事就不要再提了。” 看来皇帝陛下年轻时也有不少黑历史。

  太皇太后瞥了儿子一眼,继续对袁泽说:“哀家知道你不喜那些刻意的相看。这样吧,哀家也不逼你。

  但两年之期,一转眼即过。你总得开始留意、接触一下。

  听闻你近日忙于诸多政务,身边也没个知冷知热的人帮衬。

  哀家瞧着,不少世家千金也并非只会吟风弄月,或许也有能与你志同道合、分担政务的呢?”

  袁泽心里嘀咕:志同道合?她们懂什么叫流水线作业、什么叫标准化生产、什么叫宏观调控吗?

  但他嘴上不敢这么说,只好敷衍道:“皇祖母说的是,孙儿……会留意的。”

  太皇太后满意地笑了:“那就好。哀家倦了,你们去吧。”

  袁泽逃也似的离开了慈宁宫,感觉背后老祖宗的目光仿佛能穿透他,看透他那点“能拖就拖”的小心思。

  回到东宫,袁泽立刻召开了他的“核心团队”会议——诸葛明、白起,外加一个死活要蹭过来听八卦的诸葛婉。

  “诸位爱卿,情况就是这么个情况!”袁泽把太皇太后的话复述了一遍,然后摊手,“皇祖母这招以退为进,高明啊!她不说逼我,就说让我留意,这让我连拒绝的理由都没有!”

  诸葛明摇着羽扇:“太皇太后深明大义,殿下确实也需权衡。不过,‘留意’二字,范围甚广,操作空间亦不小。”

  白起皱眉:“末将只懂行军打仗,此事……恕末将无能为力。”

  让他去打仗可以,让他帮太子找媳妇?比让他单人冲阵还难。

  诸葛婉眼睛亮晶晶的:“太子哥哥,要不我帮你打听打听,哪些小姐是真的喜欢看书写字,不是只装装样子的?”

  袁泽揉了揉眉心,“当务之急,还是得把我那‘两年计划’做出点实实在在的成绩来!

  只要我忙得脚不沾地,忙到废寝忘食,忙到人尽皆知,到时候皇祖母和父皇母后看我这么辛苦,说不定就不好意思再拿婚事来烦我了!”

  说干就干!袁泽立刻进入了“工作狂魔”模式。

  他首先扑向了工部。凭借着苏嬷嬷的帮助和自已模糊的现代知识,新的炼铁炉还真的取得了突破,炼出的铁水质地更纯,韧性也有所提升。

  袁泽高兴得差点跳起来,立刻下令加大投入,批量生产,优先装备边防军。

  白起看着新打造出的刀剑,试了试手感,眼中精光一闪:“殿下,此刀锋利坚韧,远超以往!若全军换装,战力至少提升一成!”

  他对太子的“瞎鼓捣”彻底改观,佩服得五体投地。

  袁泽大手一挥:“换!必须换!钱不够……我去找商羊要!” 说完他就后悔了,找商羊要钱,堪比虎口拔牙。

  果然,户部商羊一听说又要钱,立刻抱着账本哭天抢地地跑到东宫:“殿下!不能再加了啊!工部的预算已经超支了!

  您看看这账本,国库都快被您掏空了啊!您这是要逼臣去跳太液池啊!”

  袁泽看着商羊那光溜溜的脑门因为激动而泛红,只好安抚道:“商爱卿,别激动!钱要花在刀刃上!这可是关系将士性命、国家安危的大事!

  这样,从……从我的东宫用度里扣一半!剩下的,你再想想办法?比如,内务府那边是不是可以节俭点?听说最近后宫采买的胭脂水粉有点多啊……”

  商羊一听能从东宫用度和后宫用度里抠钱,立刻停止了干嚎,眼睛滴溜溜地转:“殿下英明!臣这就去核算!” 说完一溜烟跑了,速度快得完全不像个整天哭穷的人。

  搞定工部,袁泽又扑向了农具改良。他画的那个“曲辕犁改进型”,工匠们好不容易理解了原理,造了出来。

  试用之后,发现果然比直辕犁省力,翻土更深。袁泽又下令在皇庄试点推广,并让户部跟进效果,准备有效就全国推广。

  接着是官学扩建和课程改革。王阳明那边进展不错,但阻力也不小。一些老学究坚决反对加入算学、格物等“杂学”。

  袁泽亲自跑去国子监,和那帮老博士辩论了一场。

  老博士:“殿下,圣人之道,在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学这些奇技淫巧,于德行何益?”

  袁泽:“老先生,格物致知,亦是圣人之训!不懂算学,如何管理赋税?不懂格物,如何兴修水利、改良农具?

  难道让百姓饿着肚子听我们讲仁义道德吗?这叫‘脚踏实地,仰望星空’!既要明理,也要实干!”

  一番话说得老博士哑口无言。虽然心里未必服气,但太子的道理似乎也挑不出错。课程改革总算艰难地推行了下去。

  袁泽就这么忙得团团转,每天不是在看奏折、开会,就是在去视察、督促进度的路上。他肉眼可见地瘦了一些,黑眼圈也出来了。

  效果也是显著的! 首先,关于太子的离奇传言渐渐少了。

  毕竟,一个每天忙得灰头土脸、不是钻作坊就是下田间的太子,实在很难让人联想到“断袖”、“出家”或者“私生子”上去。

  大家更倾向于相信——太子殿下可能真是个“工作狂”,或者……对女人真的没啥兴趣。

  其次,天玄帝和长孙皇后看着儿子这么拼,确实有点心疼了,催婚的力度不自觉就减小了。

  天玄帝甚至私下对皇后说:“看来泽儿是真的想把事情做好,罢了,暂且由他去吧。”

  最后,太皇太后那边,每次召见袁泽,发现他说的都是实打实的政绩,虽然偶尔还是会提一下“留意”之事,但也不再强求。反而常常叮嘱他注意身体,还送了不少补品。

  袁泽看着一桌子的补品,对诸葛明苦笑:“先生,你看,只要我忙到一定程度,大家就会关心我的身体,而不是我的婚事了!这招果然有效!”

  诸葛明笑道:“殿下勤政爱民,成绩斐然,陛下和太皇太后自然欣慰。

  只是……殿下也需谨防过犹不及,若真累坏了身子,岂非本末倒置?”

  袁泽摆摆手:“放心放心,我心里有数。就是有点费脑子,感觉头发掉得比以前快了……”

  他忧伤地摸了摸发际线。

  然而,袁泽的“清净”日子并没持续多久。他这边忙着搞建设,那边却无意中动了别人的奶酪。

  新农具推广,触动了某些靠出租劣质农具盘剥农民的地方豪强的利益。

  官学改革,得罪了一部分固步自封的旧式文人。 工部的订单调整,让一些原本靠着次等军械牟利的官员损失惨重。

  于是,暗地里的流言蜚语又开始了。这次不再是八卦太子性取向,而是更阴险的诋毁。

  有人说太子“急功近利,劳民伤财”。 有人说他“不尊圣贤,离经叛道”。

  甚至有人暗中向天玄帝进谗言,说太子“结交武将,私扩军备,恐有异心”。

  长孙皇后则开始送画。不是山水风景,也不是佛经典故,而是一些寓意“多子多福”、“瓜瓞绵绵”的工笔花鸟画,比如画着硕果累累的石榴、成群结队的鲤鱼、枝头嬉闹的雀鸟……

  袁泽收到后,一本正经地谢恩,然后转头就把画挂到了……东宫小厨房和仓库的墙上。

  理由是:“石榴多籽,象征粮食满仓;鲤鱼成群,象征年年有余;雀鸟活泼,象征六畜兴旺!甚好!甚好!”

  长孙皇后得知后,再次无语问苍天。

  就在这啼笑皆非的拉锯战中,袁泽艰难地守护着自已单身的权利(至少是暂时单身的权利),同时推进着他的各项计划。

  工部的新炉子终于在苏嬷嬷的帮助下取得了进展,白起汇报边防士兵的士气因饷银充足而有所提升,诸葛明负责的官学扩建也在商羊的哭哭啼啼中拨下了款项。

  袁泽甚至抽空,凭借模糊的现代记忆,画了一些奇奇怪怪的图纸,比如什么“高转筒车”、“曲辕犁改进型”、“手摇式鼓风机”等等,让工匠们去研究。

  工匠们看得一头雾水,但太子的命令又不敢不听,只好硬着头皮尝试,东宫后院时不时传来各种奇怪的声响和少量的爆炸声,惹得众人议论纷纷,觉得太子殿下自从拒婚后,行为是越發的……难以捉摸了。

  这日,袁泽正在书房对着自已画的“自行车”草图发呆,诸葛婉又像一阵风似的冲了进来,脸上表情复杂,既有同情,又有点看好戏的兴奋。

  “太子哥哥!不好了!”

  袁泽心里咯噔一下:“啥?匈奴打过来了?”

  “不是!比匈奴还可怕!”诸葛婉喘着气,“是太皇太后!她老人家从五台山礼佛回宫了!

  而且一回来就召见了皇后娘娘,听说……听说详细询问了选妃延期的事情,好像……不是很满意!”

  袁泽手里的炭笔“啪嗒”一声掉在纸上。

  太皇太后!那位可是比父皇母后辈分还高、说话更有分量的存在!而且老人家一向传统,最重视皇嗣传承……

  袁泽仿佛已经看到,一座名为“长辈的终极关怀”的大山,正缓缓地、坚定不移地向他压来……

  他眼前一黑,再次瘫倒在那张亲爱的黄花梨木椅上。

  “我的清净日子……到头了啊!”

  袁泽在黄花梨木椅上瘫了足足一炷香的时间,脑子里已经上演了八百种被太皇太后“关爱”至死的场景。

  诸葛婉在一旁戳了戳他:“太子哥哥,你还好吧?要不……你先装病?”

  袁泽有气无力地摆摆手:“没用的……婉儿,你是不知道皇祖母的厉害。

  她老人家眼睛毒得很,我要是装病,她立马能叫来十个太医给我会诊,然后发现我壮得能打死一头牛,后果更惨。”

  他深吸一口气,猛地坐起来,脸上露出一种“视死如归”的表情:“罢了!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大不了……一死,十八年后又是一条好汉。”

  果然,没过两天,太皇太后的召见就来了。袁泽怀着上刑场的心情去了慈宁宫。

  出乎意料的是,太皇太后并没有一上来就疾言厉色,反而很和蔼,问了他很多关于边境军务、百姓生计的事情。

  袁泽一看话题是自已擅长的领域,立刻来了精神,侃侃而谈,从军队后勤说到农具改良,从官学教育说到税收政策,说得头头是道,甚至还引用了不少现代概念,当然进行了古代化包装。

  太皇太后听得频频点头,眼中露出赞赏之色:“嗯,泽儿确实长大了,心系黎民,思虑周全,比你父皇当年强。”

  一旁作陪的天玄帝莫名中枪,只能尴尬地咳嗽两声。

  袁泽心中窃喜:看来过关了?

  然而,他高兴得太早了。太皇太后话锋一转,慢悠悠地道:“泽儿啊,国事固然重要,但皇家开枝散叶,延续血脉,同样是关乎国本的大事。

  你如今已十六,寻常人家这个年纪,娃娃都会跑了。你父皇像你这么大时……”

  天玄帝赶紧打断:“母后,陈年旧事就不要再提了。” 看来皇帝陛下年轻时也有不少黑历史。

  太皇太后瞥了儿子一眼,继续对袁泽说:“哀家知道你不喜那些刻意的相看。这样吧,哀家也不逼你。

  但两年之期,一转眼即过。你总得开始留意、接触一下。

  听闻你近日忙于诸多政务,身边也没个知冷知热的人帮衬。

  哀家瞧着,不少世家千金也并非只会吟风弄月,或许也有能与你志同道合、分担政务的呢?”

  袁泽心里嘀咕:志同道合?她们懂什么叫流水线作业、什么叫标准化生产、什么叫宏观调控吗?

  但他嘴上不敢这么说,只好敷衍道:“皇祖母说的是,孙儿……会留意的。”

  太皇太后满意地笑了:“那就好。哀家倦了,你们去吧。”

  袁泽逃也似的离开了慈宁宫,感觉背后老祖宗的目光仿佛能穿透他,看透他那点“能拖就拖”的小心思。

  回到东宫,袁泽立刻召开了他的“核心团队”会议——诸葛明、白起,外加一个死活要蹭过来听八卦的诸葛婉。

  “诸位爱卿,情况就是这么个情况!”袁泽把太皇太后的话复述了一遍,然后摊手,“皇祖母这招以退为进,高明啊!她不说逼我,就说让我留意,这让我连拒绝的理由都没有!”

  诸葛明摇着羽扇:“太皇太后深明大义,殿下确实也需权衡。不过,‘留意’二字,范围甚广,操作空间亦不小。”

  白起皱眉:“末将只懂行军打仗,此事……恕末将无能为力。”

  让他去打仗可以,让他帮太子找媳妇?比让他单人冲阵还难。

  诸葛婉眼睛亮晶晶的:“太子哥哥,要不我帮你打听打听,哪些小姐是真的喜欢看书写字,不是只装装样子的?”

  袁泽揉了揉眉心,“当务之急,还是得把我那‘两年计划’做出点实实在在的成绩来!

  只要我忙得脚不沾地,忙到废寝忘食,忙到人尽皆知,到时候皇祖母和父皇母后看我这么辛苦,说不定就不好意思再拿婚事来烦我了!”

  说干就干!袁泽立刻进入了“工作狂魔”模式。

  他首先扑向了工部。凭借着苏嬷嬷的帮助和自已模糊的现代知识,新的炼铁炉还真的取得了突破,炼出的铁水质地更纯,韧性也有所提升。

  袁泽高兴得差点跳起来,立刻下令加大投入,批量生产,优先装备边防军。

  白起看着新打造出的刀剑,试了试手感,眼中精光一闪:“殿下,此刀锋利坚韧,远超以往!若全军换装,战力至少提升一成!”

  他对太子的“瞎鼓捣”彻底改观,佩服得五体投地。

  袁泽大手一挥:“换!必须换!钱不够……我去找商羊要!” 说完他就后悔了,找商羊要钱,堪比虎口拔牙。

  果然,户部商羊一听说又要钱,立刻抱着账本哭天抢地地跑到东宫:“殿下!不能再加了啊!工部的预算已经超支了!

  您看看这账本,国库都快被您掏空了啊!您这是要逼臣去跳太液池啊!”

  袁泽看着商羊那光溜溜的脑门因为激动而泛红,只好安抚道:“商爱卿,别激动!钱要花在刀刃上!这可是关系将士性命、国家安危的大事!

  这样,从……从我的东宫用度里扣一半!剩下的,你再想想办法?比如,内务府那边是不是可以节俭点?听说最近后宫采买的胭脂水粉有点多啊……”

  商羊一听能从东宫用度和后宫用度里抠钱,立刻停止了干嚎,眼睛滴溜溜地转:“殿下英明!臣这就去核算!” 说完一溜烟跑了,速度快得完全不像个整天哭穷的人。

  搞定工部,袁泽又扑向了农具改良。他画的那个“曲辕犁改进型”,工匠们好不容易理解了原理,造了出来。

  试用之后,发现果然比直辕犁省力,翻土更深。袁泽又下令在皇庄试点推广,并让户部跟进效果,准备有效就全国推广。

  接着是官学扩建和课程改革。王阳明那边进展不错,但阻力也不小。一些老学究坚决反对加入算学、格物等“杂学”。

  袁泽亲自跑去国子监,和那帮老博士辩论了一场。

  老博士:“殿下,圣人之道,在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学这些奇技淫巧,于德行何益?”

  袁泽:“老先生,格物致知,亦是圣人之训!不懂算学,如何管理赋税?不懂格物,如何兴修水利、改良农具?

  难道让百姓饿着肚子听我们讲仁义道德吗?这叫‘脚踏实地,仰望星空’!既要明理,也要实干!”

  一番话说得老博士哑口无言。虽然心里未必服气,但太子的道理似乎也挑不出错。课程改革总算艰难地推行了下去。

  袁泽就这么忙得团团转,每天不是在看奏折、开会,就是在去视察、督促进度的路上。他肉眼可见地瘦了一些,黑眼圈也出来了。

  效果也是显著的! 首先,关于太子的离奇传言渐渐少了。

  毕竟,一个每天忙得灰头土脸、不是钻作坊就是下田间的太子,实在很难让人联想到“断袖”、“出家”或者“私生子”上去。

  大家更倾向于相信——太子殿下可能真是个“工作狂”,或者……对女人真的没啥兴趣。

  其次,天玄帝和长孙皇后看着儿子这么拼,确实有点心疼了,催婚的力度不自觉就减小了。

  天玄帝甚至私下对皇后说:“看来泽儿是真的想把事情做好,罢了,暂且由他去吧。”

  最后,太皇太后那边,每次召见袁泽,发现他说的都是实打实的政绩,虽然偶尔还是会提一下“留意”之事,但也不再强求。反而常常叮嘱他注意身体,还送了不少补品。

  袁泽看着一桌子的补品,对诸葛明苦笑:“先生,你看,只要我忙到一定程度,大家就会关心我的身体,而不是我的婚事了!这招果然有效!”

  诸葛明笑道:“殿下勤政爱民,成绩斐然,陛下和太皇太后自然欣慰。

  只是……殿下也需谨防过犹不及,若真累坏了身子,岂非本末倒置?”

  袁泽摆摆手:“放心放心,我心里有数。就是有点费脑子,感觉头发掉得比以前快了……”

  他忧伤地摸了摸发际线。

  然而,袁泽的“清净”日子并没持续多久。他这边忙着搞建设,那边却无意中动了别人的奶酪。

  新农具推广,触动了某些靠出租劣质农具盘剥农民的地方豪强的利益。

  官学改革,得罪了一部分固步自封的旧式文人。 工部的订单调整,让一些原本靠着次等军械牟利的官员损失惨重。

  于是,暗地里的流言蜚语又开始了。这次不再是八卦太子性取向,而是更阴险的诋毁。

  有人说太子“急功近利,劳民伤财”。 有人说他“不尊圣贤,离经叛道”。

  甚至有人暗中向天玄帝进谗言,说太子“结交武将,私扩军备,恐有异心”。

  长孙皇后则开始送画。不是山水风景,也不是佛经典故,而是一些寓意“多子多福”、“瓜瓞绵绵”的工笔花鸟画,比如画着硕果累累的石榴、成群结队的鲤鱼、枝头嬉闹的雀鸟……

  袁泽收到后,一本正经地谢恩,然后转头就把画挂到了……东宫小厨房和仓库的墙上。

  理由是:“石榴多籽,象征粮食满仓;鲤鱼成群,象征年年有余;雀鸟活泼,象征六畜兴旺!甚好!甚好!”

  长孙皇后得知后,再次无语问苍天。

  就在这啼笑皆非的拉锯战中,袁泽艰难地守护着自已单身的权利(至少是暂时单身的权利),同时推进着他的各项计划。

  工部的新炉子终于在苏嬷嬷的帮助下取得了进展,白起汇报边防士兵的士气因饷银充足而有所提升,诸葛明负责的官学扩建也在商羊的哭哭啼啼中拨下了款项。

  袁泽甚至抽空,凭借模糊的现代记忆,画了一些奇奇怪怪的图纸,比如什么“高转筒车”、“曲辕犁改进型”、“手摇式鼓风机”等等,让工匠们去研究。

  工匠们看得一头雾水,但太子的命令又不敢不听,只好硬着头皮尝试,东宫后院时不时传来各种奇怪的声响和少量的爆炸声,惹得众人议论纷纷,觉得太子殿下自从拒婚后,行为是越發的……难以捉摸了。

  这日,袁泽正在书房对着自已画的“自行车”草图发呆,诸葛婉又像一阵风似的冲了进来,脸上表情复杂,既有同情,又有点看好戏的兴奋。

  “太子哥哥!不好了!”

  袁泽心里咯噔一下:“啥?匈奴打过来了?”

  “不是!比匈奴还可怕!”诸葛婉喘着气,“是太皇太后!她老人家从五台山礼佛回宫了!

  而且一回来就召见了皇后娘娘,听说……听说详细询问了选妃延期的事情,好像……不是很满意!”

  袁泽手里的炭笔“啪嗒”一声掉在纸上。

  太皇太后!那位可是比父皇母后辈分还高、说话更有分量的存在!而且老人家一向传统,最重视皇嗣传承……

  袁泽仿佛已经看到,一座名为“长辈的终极关怀”的大山,正缓缓地、坚定不移地向他压来……

  他眼前一黑,再次瘫倒在那张亲爱的黄花梨木椅上。

  “我的清净日子……到头了啊!”

  袁泽在黄花梨木椅上瘫了足足一炷香的时间,脑子里已经上演了八百种被太皇太后“关爱”至死的场景。

  诸葛婉在一旁戳了戳他:“太子哥哥,你还好吧?要不……你先装病?”

  袁泽有气无力地摆摆手:“没用的……婉儿,你是不知道皇祖母的厉害。

  她老人家眼睛毒得很,我要是装病,她立马能叫来十个太医给我会诊,然后发现我壮得能打死一头牛,后果更惨。”

  他深吸一口气,猛地坐起来,脸上露出一种“视死如归”的表情:“罢了!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大不了……一死,十八年后又是一条好汉。”

  果然,没过两天,太皇太后的召见就来了。袁泽怀着上刑场的心情去了慈宁宫。

  出乎意料的是,太皇太后并没有一上来就疾言厉色,反而很和蔼,问了他很多关于边境军务、百姓生计的事情。

  袁泽一看话题是自已擅长的领域,立刻来了精神,侃侃而谈,从军队后勤说到农具改良,从官学教育说到税收政策,说得头头是道,甚至还引用了不少现代概念,当然进行了古代化包装。

  太皇太后听得频频点头,眼中露出赞赏之色:“嗯,泽儿确实长大了,心系黎民,思虑周全,比你父皇当年强。”

  一旁作陪的天玄帝莫名中枪,只能尴尬地咳嗽两声。

  袁泽心中窃喜:看来过关了?

  然而,他高兴得太早了。太皇太后话锋一转,慢悠悠地道:“泽儿啊,国事固然重要,但皇家开枝散叶,延续血脉,同样是关乎国本的大事。

  你如今已十六,寻常人家这个年纪,娃娃都会跑了。你父皇像你这么大时……”

  天玄帝赶紧打断:“母后,陈年旧事就不要再提了。” 看来皇帝陛下年轻时也有不少黑历史。

  太皇太后瞥了儿子一眼,继续对袁泽说:“哀家知道你不喜那些刻意的相看。这样吧,哀家也不逼你。

  但两年之期,一转眼即过。你总得开始留意、接触一下。

  听闻你近日忙于诸多政务,身边也没个知冷知热的人帮衬。

  哀家瞧着,不少世家千金也并非只会吟风弄月,或许也有能与你志同道合、分担政务的呢?”

  袁泽心里嘀咕:志同道合?她们懂什么叫流水线作业、什么叫标准化生产、什么叫宏观调控吗?

  但他嘴上不敢这么说,只好敷衍道:“皇祖母说的是,孙儿……会留意的。”

  太皇太后满意地笑了:“那就好。哀家倦了,你们去吧。”

  袁泽逃也似的离开了慈宁宫,感觉背后老祖宗的目光仿佛能穿透他,看透他那点“能拖就拖”的小心思。

  回到东宫,袁泽立刻召开了他的“核心团队”会议——诸葛明、白起,外加一个死活要蹭过来听八卦的诸葛婉。

  “诸位爱卿,情况就是这么个情况!”袁泽把太皇太后的话复述了一遍,然后摊手,“皇祖母这招以退为进,高明啊!她不说逼我,就说让我留意,这让我连拒绝的理由都没有!”

  诸葛明摇着羽扇:“太皇太后深明大义,殿下确实也需权衡。不过,‘留意’二字,范围甚广,操作空间亦不小。”

  白起皱眉:“末将只懂行军打仗,此事……恕末将无能为力。”

  让他去打仗可以,让他帮太子找媳妇?比让他单人冲阵还难。

  诸葛婉眼睛亮晶晶的:“太子哥哥,要不我帮你打听打听,哪些小姐是真的喜欢看书写字,不是只装装样子的?”

  袁泽揉了揉眉心,“当务之急,还是得把我那‘两年计划’做出点实实在在的成绩来!

  只要我忙得脚不沾地,忙到废寝忘食,忙到人尽皆知,到时候皇祖母和父皇母后看我这么辛苦,说不定就不好意思再拿婚事来烦我了!”

  说干就干!袁泽立刻进入了“工作狂魔”模式。

  他首先扑向了工部。凭借着苏嬷嬷的帮助和自已模糊的现代知识,新的炼铁炉还真的取得了突破,炼出的铁水质地更纯,韧性也有所提升。

  袁泽高兴得差点跳起来,立刻下令加大投入,批量生产,优先装备边防军。

  白起看着新打造出的刀剑,试了试手感,眼中精光一闪:“殿下,此刀锋利坚韧,远超以往!若全军换装,战力至少提升一成!”

  他对太子的“瞎鼓捣”彻底改观,佩服得五体投地。

  袁泽大手一挥:“换!必须换!钱不够……我去找商羊要!” 说完他就后悔了,找商羊要钱,堪比虎口拔牙。

  果然,户部商羊一听说又要钱,立刻抱着账本哭天抢地地跑到东宫:“殿下!不能再加了啊!工部的预算已经超支了!

  您看看这账本,国库都快被您掏空了啊!您这是要逼臣去跳太液池啊!”

  袁泽看着商羊那光溜溜的脑门因为激动而泛红,只好安抚道:“商爱卿,别激动!钱要花在刀刃上!这可是关系将士性命、国家安危的大事!

  这样,从……从我的东宫用度里扣一半!剩下的,你再想想办法?比如,内务府那边是不是可以节俭点?听说最近后宫采买的胭脂水粉有点多啊……”

  商羊一听能从东宫用度和后宫用度里抠钱,立刻停止了干嚎,眼睛滴溜溜地转:“殿下英明!臣这就去核算!” 说完一溜烟跑了,速度快得完全不像个整天哭穷的人。

  搞定工部,袁泽又扑向了农具改良。他画的那个“曲辕犁改进型”,工匠们好不容易理解了原理,造了出来。

  试用之后,发现果然比直辕犁省力,翻土更深。袁泽又下令在皇庄试点推广,并让户部跟进效果,准备有效就全国推广。

  接着是官学扩建和课程改革。王阳明那边进展不错,但阻力也不小。一些老学究坚决反对加入算学、格物等“杂学”。

  袁泽亲自跑去国子监,和那帮老博士辩论了一场。

  老博士:“殿下,圣人之道,在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学这些奇技淫巧,于德行何益?”

  袁泽:“老先生,格物致知,亦是圣人之训!不懂算学,如何管理赋税?不懂格物,如何兴修水利、改良农具?

  难道让百姓饿着肚子听我们讲仁义道德吗?这叫‘脚踏实地,仰望星空’!既要明理,也要实干!”

  一番话说得老博士哑口无言。虽然心里未必服气,但太子的道理似乎也挑不出错。课程改革总算艰难地推行了下去。

  袁泽就这么忙得团团转,每天不是在看奏折、开会,就是在去视察、督促进度的路上。他肉眼可见地瘦了一些,黑眼圈也出来了。

  效果也是显著的! 首先,关于太子的离奇传言渐渐少了。

  毕竟,一个每天忙得灰头土脸、不是钻作坊就是下田间的太子,实在很难让人联想到“断袖”、“出家”或者“私生子”上去。

  大家更倾向于相信——太子殿下可能真是个“工作狂”,或者……对女人真的没啥兴趣。

  其次,天玄帝和长孙皇后看着儿子这么拼,确实有点心疼了,催婚的力度不自觉就减小了。

  天玄帝甚至私下对皇后说:“看来泽儿是真的想把事情做好,罢了,暂且由他去吧。”

  最后,太皇太后那边,每次召见袁泽,发现他说的都是实打实的政绩,虽然偶尔还是会提一下“留意”之事,但也不再强求。反而常常叮嘱他注意身体,还送了不少补品。

  袁泽看着一桌子的补品,对诸葛明苦笑:“先生,你看,只要我忙到一定程度,大家就会关心我的身体,而不是我的婚事了!这招果然有效!”

  诸葛明笑道:“殿下勤政爱民,成绩斐然,陛下和太皇太后自然欣慰。

  只是……殿下也需谨防过犹不及,若真累坏了身子,岂非本末倒置?”

  袁泽摆摆手:“放心放心,我心里有数。就是有点费脑子,感觉头发掉得比以前快了……”

  他忧伤地摸了摸发际线。

  然而,袁泽的“清净”日子并没持续多久。他这边忙着搞建设,那边却无意中动了别人的奶酪。

  新农具推广,触动了某些靠出租劣质农具盘剥农民的地方豪强的利益。

  官学改革,得罪了一部分固步自封的旧式文人。 工部的订单调整,让一些原本靠着次等军械牟利的官员损失惨重。

  于是,暗地里的流言蜚语又开始了。这次不再是八卦太子性取向,而是更阴险的诋毁。

  有人说太子“急功近利,劳民伤财”。 有人说他“不尊圣贤,离经叛道”。

  甚至有人暗中向天玄帝进谗言,说太子“结交武将,私扩军备,恐有异心”。

  长孙皇后则开始送画。不是山水风景,也不是佛经典故,而是一些寓意“多子多福”、“瓜瓞绵绵”的工笔花鸟画,比如画着硕果累累的石榴、成群结队的鲤鱼、枝头嬉闹的雀鸟……

  袁泽收到后,一本正经地谢恩,然后转头就把画挂到了……东宫小厨房和仓库的墙上。

  理由是:“石榴多籽,象征粮食满仓;鲤鱼成群,象征年年有余;雀鸟活泼,象征六畜兴旺!甚好!甚好!”

  长孙皇后得知后,再次无语问苍天。

  就在这啼笑皆非的拉锯战中,袁泽艰难地守护着自已单身的权利(至少是暂时单身的权利),同时推进着他的各项计划。

  工部的新炉子终于在苏嬷嬷的帮助下取得了进展,白起汇报边防士兵的士气因饷银充足而有所提升,诸葛明负责的官学扩建也在商羊的哭哭啼啼中拨下了款项。

  袁泽甚至抽空,凭借模糊的现代记忆,画了一些奇奇怪怪的图纸,比如什么“高转筒车”、“曲辕犁改进型”、“手摇式鼓风机”等等,让工匠们去研究。

  工匠们看得一头雾水,但太子的命令又不敢不听,只好硬着头皮尝试,东宫后院时不时传来各种奇怪的声响和少量的爆炸声,惹得众人议论纷纷,觉得太子殿下自从拒婚后,行为是越發的……难以捉摸了。

  这日,袁泽正在书房对着自已画的“自行车”草图发呆,诸葛婉又像一阵风似的冲了进来,脸上表情复杂,既有同情,又有点看好戏的兴奋。

  “太子哥哥!不好了!”

  袁泽心里咯噔一下:“啥?匈奴打过来了?”

  “不是!比匈奴还可怕!”诸葛婉喘着气,“是太皇太后!她老人家从五台山礼佛回宫了!

  而且一回来就召见了皇后娘娘,听说……听说详细询问了选妃延期的事情,好像……不是很满意!”

  袁泽手里的炭笔“啪嗒”一声掉在纸上。

  太皇太后!那位可是比父皇母后辈分还高、说话更有分量的存在!而且老人家一向传统,最重视皇嗣传承……

  袁泽仿佛已经看到,一座名为“长辈的终极关怀”的大山,正缓缓地、坚定不移地向他压来……

  他眼前一黑,再次瘫倒在那张亲爱的黄花梨木椅上。

  “我的清净日子……到头了啊!”

  袁泽在黄花梨木椅上瘫了足足一炷香的时间,脑子里已经上演了八百种被太皇太后“关爱”至死的场景。

  诸葛婉在一旁戳了戳他:“太子哥哥,你还好吧?要不……你先装病?”

  袁泽有气无力地摆摆手:“没用的……婉儿,你是不知道皇祖母的厉害。

  她老人家眼睛毒得很,我要是装病,她立马能叫来十个太医给我会诊,然后发现我壮得能打死一头牛,后果更惨。”

  他深吸一口气,猛地坐起来,脸上露出一种“视死如归”的表情:“罢了!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大不了……一死,十八年后又是一条好汉。”

  果然,没过两天,太皇太后的召见就来了。袁泽怀着上刑场的心情去了慈宁宫。

  出乎意料的是,太皇太后并没有一上来就疾言厉色,反而很和蔼,问了他很多关于边境军务、百姓生计的事情。

  袁泽一看话题是自已擅长的领域,立刻来了精神,侃侃而谈,从军队后勤说到农具改良,从官学教育说到税收政策,说得头头是道,甚至还引用了不少现代概念,当然进行了古代化包装。

  太皇太后听得频频点头,眼中露出赞赏之色:“嗯,泽儿确实长大了,心系黎民,思虑周全,比你父皇当年强。”

  一旁作陪的天玄帝莫名中枪,只能尴尬地咳嗽两声。

  袁泽心中窃喜:看来过关了?

  然而,他高兴得太早了。太皇太后话锋一转,慢悠悠地道:“泽儿啊,国事固然重要,但皇家开枝散叶,延续血脉,同样是关乎国本的大事。

  你如今已十六,寻常人家这个年纪,娃娃都会跑了。你父皇像你这么大时……”

  天玄帝赶紧打断:“母后,陈年旧事就不要再提了。” 看来皇帝陛下年轻时也有不少黑历史。

  太皇太后瞥了儿子一眼,继续对袁泽说:“哀家知道你不喜那些刻意的相看。这样吧,哀家也不逼你。

  但两年之期,一转眼即过。你总得开始留意、接触一下。

  听闻你近日忙于诸多政务,身边也没个知冷知热的人帮衬。

  哀家瞧着,不少世家千金也并非只会吟风弄月,或许也有能与你志同道合、分担政务的呢?”

  袁泽心里嘀咕:志同道合?她们懂什么叫流水线作业、什么叫标准化生产、什么叫宏观调控吗?

  但他嘴上不敢这么说,只好敷衍道:“皇祖母说的是,孙儿……会留意的。”

  太皇太后满意地笑了:“那就好。哀家倦了,你们去吧。”

  袁泽逃也似的离开了慈宁宫,感觉背后老祖宗的目光仿佛能穿透他,看透他那点“能拖就拖”的小心思。

  回到东宫,袁泽立刻召开了他的“核心团队”会议——诸葛明、白起,外加一个死活要蹭过来听八卦的诸葛婉。

  “诸位爱卿,情况就是这么个情况!”袁泽把太皇太后的话复述了一遍,然后摊手,“皇祖母这招以退为进,高明啊!她不说逼我,就说让我留意,这让我连拒绝的理由都没有!”

  诸葛明摇着羽扇:“太皇太后深明大义,殿下确实也需权衡。不过,‘留意’二字,范围甚广,操作空间亦不小。”

  白起皱眉:“末将只懂行军打仗,此事……恕末将无能为力。”

  让他去打仗可以,让他帮太子找媳妇?比让他单人冲阵还难。

  诸葛婉眼睛亮晶晶的:“太子哥哥,要不我帮你打听打听,哪些小姐是真的喜欢看书写字,不是只装装样子的?”

  袁泽揉了揉眉心,“当务之急,还是得把我那‘两年计划’做出点实实在在的成绩来!

  只要我忙得脚不沾地,忙到废寝忘食,忙到人尽皆知,到时候皇祖母和父皇母后看我这么辛苦,说不定就不好意思再拿婚事来烦我了!”

  说干就干!袁泽立刻进入了“工作狂魔”模式。

  他首先扑向了工部。凭借着苏嬷嬷的帮助和自已模糊的现代知识,新的炼铁炉还真的取得了突破,炼出的铁水质地更纯,韧性也有所提升。

  袁泽高兴得差点跳起来,立刻下令加大投入,批量生产,优先装备边防军。

  白起看着新打造出的刀剑,试了试手感,眼中精光一闪:“殿下,此刀锋利坚韧,远超以往!若全军换装,战力至少提升一成!”

  他对太子的“瞎鼓捣”彻底改观,佩服得五体投地。

  袁泽大手一挥:“换!必须换!钱不够……我去找商羊要!” 说完他就后悔了,找商羊要钱,堪比虎口拔牙。

  果然,户部商羊一听说又要钱,立刻抱着账本哭天抢地地跑到东宫:“殿下!不能再加了啊!工部的预算已经超支了!

  您看看这账本,国库都快被您掏空了啊!您这是要逼臣去跳太液池啊!”

  袁泽看着商羊那光溜溜的脑门因为激动而泛红,只好安抚道:“商爱卿,别激动!钱要花在刀刃上!这可是关系将士性命、国家安危的大事!

  这样,从……从我的东宫用度里扣一半!剩下的,你再想想办法?比如,内务府那边是不是可以节俭点?听说最近后宫采买的胭脂水粉有点多啊……”

  商羊一听能从东宫用度和后宫用度里抠钱,立刻停止了干嚎,眼睛滴溜溜地转:“殿下英明!臣这就去核算!” 说完一溜烟跑了,速度快得完全不像个整天哭穷的人。

  搞定工部,袁泽又扑向了农具改良。他画的那个“曲辕犁改进型”,工匠们好不容易理解了原理,造了出来。

  试用之后,发现果然比直辕犁省力,翻土更深。袁泽又下令在皇庄试点推广,并让户部跟进效果,准备有效就全国推广。

  接着是官学扩建和课程改革。王阳明那边进展不错,但阻力也不小。一些老学究坚决反对加入算学、格物等“杂学”。

  袁泽亲自跑去国子监,和那帮老博士辩论了一场。

  老博士:“殿下,圣人之道,在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学这些奇技淫巧,于德行何益?”

  袁泽:“老先生,格物致知,亦是圣人之训!不懂算学,如何管理赋税?不懂格物,如何兴修水利、改良农具?

  难道让百姓饿着肚子听我们讲仁义道德吗?这叫‘脚踏实地,仰望星空’!既要明理,也要实干!”

  一番话说得老博士哑口无言。虽然心里未必服气,但太子的道理似乎也挑不出错。课程改革总算艰难地推行了下去。

  袁泽就这么忙得团团转,每天不是在看奏折、开会,就是在去视察、督促进度的路上。他肉眼可见地瘦了一些,黑眼圈也出来了。

  效果也是显著的! 首先,关于太子的离奇传言渐渐少了。

  毕竟,一个每天忙得灰头土脸、不是钻作坊就是下田间的太子,实在很难让人联想到“断袖”、“出家”或者“私生子”上去。

  大家更倾向于相信——太子殿下可能真是个“工作狂”,或者……对女人真的没啥兴趣。

  其次,天玄帝和长孙皇后看着儿子这么拼,确实有点心疼了,催婚的力度不自觉就减小了。

  天玄帝甚至私下对皇后说:“看来泽儿是真的想把事情做好,罢了,暂且由他去吧。”

  最后,太皇太后那边,每次召见袁泽,发现他说的都是实打实的政绩,虽然偶尔还是会提一下“留意”之事,但也不再强求。反而常常叮嘱他注意身体,还送了不少补品。

  袁泽看着一桌子的补品,对诸葛明苦笑:“先生,你看,只要我忙到一定程度,大家就会关心我的身体,而不是我的婚事了!这招果然有效!”

  诸葛明笑道:“殿下勤政爱民,成绩斐然,陛下和太皇太后自然欣慰。

  只是……殿下也需谨防过犹不及,若真累坏了身子,岂非本末倒置?”

  袁泽摆摆手:“放心放心,我心里有数。就是有点费脑子,感觉头发掉得比以前快了……”

  他忧伤地摸了摸发际线。

  然而,袁泽的“清净”日子并没持续多久。他这边忙着搞建设,那边却无意中动了别人的奶酪。

  新农具推广,触动了某些靠出租劣质农具盘剥农民的地方豪强的利益。

  官学改革,得罪了一部分固步自封的旧式文人。 工部的订单调整,让一些原本靠着次等军械牟利的官员损失惨重。

  于是,暗地里的流言蜚语又开始了。这次不再是八卦太子性取向,而是更阴险的诋毁。

  有人说太子“急功近利,劳民伤财”。 有人说他“不尊圣贤,离经叛道”。

  甚至有人暗中向天玄帝进谗言,说太子“结交武将,私扩军备,恐有异心”。

  长孙皇后则开始送画。不是山水风景,也不是佛经典故,而是一些寓意“多子多福”、“瓜瓞绵绵”的工笔花鸟画,比如画着硕果累累的石榴、成群结队的鲤鱼、枝头嬉闹的雀鸟……

  袁泽收到后,一本正经地谢恩,然后转头就把画挂到了……东宫小厨房和仓库的墙上。

  理由是:“石榴多籽,象征粮食满仓;鲤鱼成群,象征年年有余;雀鸟活泼,象征六畜兴旺!甚好!甚好!”

  长孙皇后得知后,再次无语问苍天。

  就在这啼笑皆非的拉锯战中,袁泽艰难地守护着自已单身的权利(至少是暂时单身的权利),同时推进着他的各项计划。

  工部的新炉子终于在苏嬷嬷的帮助下取得了进展,白起汇报边防士兵的士气因饷银充足而有所提升,诸葛明负责的官学扩建也在商羊的哭哭啼啼中拨下了款项。

  袁泽甚至抽空,凭借模糊的现代记忆,画了一些奇奇怪怪的图纸,比如什么“高转筒车”、“曲辕犁改进型”、“手摇式鼓风机”等等,让工匠们去研究。

  工匠们看得一头雾水,但太子的命令又不敢不听,只好硬着头皮尝试,东宫后院时不时传来各种奇怪的声响和少量的爆炸声,惹得众人议论纷纷,觉得太子殿下自从拒婚后,行为是越發的……难以捉摸了。

  这日,袁泽正在书房对着自已画的“自行车”草图发呆,诸葛婉又像一阵风似的冲了进来,脸上表情复杂,既有同情,又有点看好戏的兴奋。

  “太子哥哥!不好了!”

  袁泽心里咯噔一下:“啥?匈奴打过来了?”

  “不是!比匈奴还可怕!”诸葛婉喘着气,“是太皇太后!她老人家从五台山礼佛回宫了!

  而且一回来就召见了皇后娘娘,听说……听说详细询问了选妃延期的事情,好像……不是很满意!”

  袁泽手里的炭笔“啪嗒”一声掉在纸上。

  太皇太后!那位可是比父皇母后辈分还高、说话更有分量的存在!而且老人家一向传统,最重视皇嗣传承……

  袁泽仿佛已经看到,一座名为“长辈的终极关怀”的大山,正缓缓地、坚定不移地向他压来……

  他眼前一黑,再次瘫倒在那张亲爱的黄花梨木椅上。

  “我的清净日子……到头了啊!”

  袁泽在黄花梨木椅上瘫了足足一炷香的时间,脑子里已经上演了八百种被太皇太后“关爱”至死的场景。

  诸葛婉在一旁戳了戳他:“太子哥哥,你还好吧?要不……你先装病?”

  袁泽有气无力地摆摆手:“没用的……婉儿,你是不知道皇祖母的厉害。

  她老人家眼睛毒得很,我要是装病,她立马能叫来十个太医给我会诊,然后发现我壮得能打死一头牛,后果更惨。”

  他深吸一口气,猛地坐起来,脸上露出一种“视死如归”的表情:“罢了!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大不了……一死,十八年后又是一条好汉。”

  果然,没过两天,太皇太后的召见就来了。袁泽怀着上刑场的心情去了慈宁宫。

  出乎意料的是,太皇太后并没有一上来就疾言厉色,反而很和蔼,问了他很多关于边境军务、百姓生计的事情。

  袁泽一看话题是自已擅长的领域,立刻来了精神,侃侃而谈,从军队后勤说到农具改良,从官学教育说到税收政策,说得头头是道,甚至还引用了不少现代概念,当然进行了古代化包装。

  太皇太后听得频频点头,眼中露出赞赏之色:“嗯,泽儿确实长大了,心系黎民,思虑周全,比你父皇当年强。”

  一旁作陪的天玄帝莫名中枪,只能尴尬地咳嗽两声。

  袁泽心中窃喜:看来过关了?

  然而,他高兴得太早了。太皇太后话锋一转,慢悠悠地道:“泽儿啊,国事固然重要,但皇家开枝散叶,延续血脉,同样是关乎国本的大事。

  你如今已十六,寻常人家这个年纪,娃娃都会跑了。你父皇像你这么大时……”

  天玄帝赶紧打断:“母后,陈年旧事就不要再提了。” 看来皇帝陛下年轻时也有不少黑历史。

  太皇太后瞥了儿子一眼,继续对袁泽说:“哀家知道你不喜那些刻意的相看。这样吧,哀家也不逼你。

  但两年之期,一转眼即过。你总得开始留意、接触一下。

  听闻你近日忙于诸多政务,身边也没个知冷知热的人帮衬。

  哀家瞧着,不少世家千金也并非只会吟风弄月,或许也有能与你志同道合、分担政务的呢?”

  袁泽心里嘀咕:志同道合?她们懂什么叫流水线作业、什么叫标准化生产、什么叫宏观调控吗?

  但他嘴上不敢这么说,只好敷衍道:“皇祖母说的是,孙儿……会留意的。”

  太皇太后满意地笑了:“那就好。哀家倦了,你们去吧。”

  袁泽逃也似的离开了慈宁宫,感觉背后老祖宗的目光仿佛能穿透他,看透他那点“能拖就拖”的小心思。

  回到东宫,袁泽立刻召开了他的“核心团队”会议——诸葛明、白起,外加一个死活要蹭过来听八卦的诸葛婉。

  “诸位爱卿,情况就是这么个情况!”袁泽把太皇太后的话复述了一遍,然后摊手,“皇祖母这招以退为进,高明啊!她不说逼我,就说让我留意,这让我连拒绝的理由都没有!”

  诸葛明摇着羽扇:“太皇太后深明大义,殿下确实也需权衡。不过,‘留意’二字,范围甚广,操作空间亦不小。”

  白起皱眉:“末将只懂行军打仗,此事……恕末将无能为力。”

  让他去打仗可以,让他帮太子找媳妇?比让他单人冲阵还难。

  诸葛婉眼睛亮晶晶的:“太子哥哥,要不我帮你打听打听,哪些小姐是真的喜欢看书写字,不是只装装样子的?”

  袁泽揉了揉眉心,“当务之急,还是得把我那‘两年计划’做出点实实在在的成绩来!

  只要我忙得脚不沾地,忙到废寝忘食,忙到人尽皆知,到时候皇祖母和父皇母后看我这么辛苦,说不定就不好意思再拿婚事来烦我了!”

  说干就干!袁泽立刻进入了“工作狂魔”模式。

  他首先扑向了工部。凭借着苏嬷嬷的帮助和自已模糊的现代知识,新的炼铁炉还真的取得了突破,炼出的铁水质地更纯,韧性也有所提升。

  袁泽高兴得差点跳起来,立刻下令加大投入,批量生产,优先装备边防军。

  白起看着新打造出的刀剑,试了试手感,眼中精光一闪:“殿下,此刀锋利坚韧,远超以往!若全军换装,战力至少提升一成!”

  他对太子的“瞎鼓捣”彻底改观,佩服得五体投地。

  袁泽大手一挥:“换!必须换!钱不够……我去找商羊要!” 说完他就后悔了,找商羊要钱,堪比虎口拔牙。

  果然,户部商羊一听说又要钱,立刻抱着账本哭天抢地地跑到东宫:“殿下!不能再加了啊!工部的预算已经超支了!

  您看看这账本,国库都快被您掏空了啊!您这是要逼臣去跳太液池啊!”

  袁泽看着商羊那光溜溜的脑门因为激动而泛红,只好安抚道:“商爱卿,别激动!钱要花在刀刃上!这可是关系将士性命、国家安危的大事!

  这样,从……从我的东宫用度里扣一半!剩下的,你再想想办法?比如,内务府那边是不是可以节俭点?听说最近后宫采买的胭脂水粉有点多啊……”

  商羊一听能从东宫用度和后宫用度里抠钱,立刻停止了干嚎,眼睛滴溜溜地转:“殿下英明!臣这就去核算!” 说完一溜烟跑了,速度快得完全不像个整天哭穷的人。

  搞定工部,袁泽又扑向了农具改良。他画的那个“曲辕犁改进型”,工匠们好不容易理解了原理,造了出来。

  试用之后,发现果然比直辕犁省力,翻土更深。袁泽又下令在皇庄试点推广,并让户部跟进效果,准备有效就全国推广。

  接着是官学扩建和课程改革。王阳明那边进展不错,但阻力也不小。一些老学究坚决反对加入算学、格物等“杂学”。

  袁泽亲自跑去国子监,和那帮老博士辩论了一场。

  老博士:“殿下,圣人之道,在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学这些奇技淫巧,于德行何益?”

  袁泽:“老先生,格物致知,亦是圣人之训!不懂算学,如何管理赋税?不懂格物,如何兴修水利、改良农具?

  难道让百姓饿着肚子听我们讲仁义道德吗?这叫‘脚踏实地,仰望星空’!既要明理,也要实干!”

  一番话说得老博士哑口无言。虽然心里未必服气,但太子的道理似乎也挑不出错。课程改革总算艰难地推行了下去。

  袁泽就这么忙得团团转,每天不是在看奏折、开会,就是在去视察、督促进度的路上。他肉眼可见地瘦了一些,黑眼圈也出来了。

  效果也是显著的! 首先,关于太子的离奇传言渐渐少了。

  毕竟,一个每天忙得灰头土脸、不是钻作坊就是下田间的太子,实在很难让人联想到“断袖”、“出家”或者“私生子”上去。

  大家更倾向于相信——太子殿下可能真是个“工作狂”,或者……对女人真的没啥兴趣。

  其次,天玄帝和长孙皇后看着儿子这么拼,确实有点心疼了,催婚的力度不自觉就减小了。

  天玄帝甚至私下对皇后说:“看来泽儿是真的想把事情做好,罢了,暂且由他去吧。”

  最后,太皇太后那边,每次召见袁泽,发现他说的都是实打实的政绩,虽然偶尔还是会提一下“留意”之事,但也不再强求。反而常常叮嘱他注意身体,还送了不少补品。

  袁泽看着一桌子的补品,对诸葛明苦笑:“先生,你看,只要我忙到一定程度,大家就会关心我的身体,而不是我的婚事了!这招果然有效!”

  诸葛明笑道:“殿下勤政爱民,成绩斐然,陛下和太皇太后自然欣慰。

  只是……殿下也需谨防过犹不及,若真累坏了身子,岂非本末倒置?”

  袁泽摆摆手:“放心放心,我心里有数。就是有点费脑子,感觉头发掉得比以前快了……”

  他忧伤地摸了摸发际线。

  然而,袁泽的“清净”日子并没持续多久。他这边忙着搞建设,那边却无意中动了别人的奶酪。

  新农具推广,触动了某些靠出租劣质农具盘剥农民的地方豪强的利益。

  官学改革,得罪了一部分固步自封的旧式文人。 工部的订单调整,让一些原本靠着次等军械牟利的官员损失惨重。

  于是,暗地里的流言蜚语又开始了。这次不再是八卦太子性取向,而是更阴险的诋毁。

  有人说太子“急功近利,劳民伤财”。 有人说他“不尊圣贤,离经叛道”。

  甚至有人暗中向天玄帝进谗言,说太子“结交武将,私扩军备,恐有异心”。

  长孙皇后则开始送画。不是山水风景,也不是佛经典故,而是一些寓意“多子多福”、“瓜瓞绵绵”的工笔花鸟画,比如画着硕果累累的石榴、成群结队的鲤鱼、枝头嬉闹的雀鸟……

  袁泽收到后,一本正经地谢恩,然后转头就把画挂到了……东宫小厨房和仓库的墙上。

  理由是:“石榴多籽,象征粮食满仓;鲤鱼成群,象征年年有余;雀鸟活泼,象征六畜兴旺!甚好!甚好!”

  长孙皇后得知后,再次无语问苍天。

  就在这啼笑皆非的拉锯战中,袁泽艰难地守护着自已单身的权利(至少是暂时单身的权利),同时推进着他的各项计划。

  工部的新炉子终于在苏嬷嬷的帮助下取得了进展,白起汇报边防士兵的士气因饷银充足而有所提升,诸葛明负责的官学扩建也在商羊的哭哭啼啼中拨下了款项。

  袁泽甚至抽空,凭借模糊的现代记忆,画了一些奇奇怪怪的图纸,比如什么“高转筒车”、“曲辕犁改进型”、“手摇式鼓风机”等等,让工匠们去研究。

  工匠们看得一头雾水,但太子的命令又不敢不听,只好硬着头皮尝试,东宫后院时不时传来各种奇怪的声响和少量的爆炸声,惹得众人议论纷纷,觉得太子殿下自从拒婚后,行为是越發的……难以捉摸了。

  这日,袁泽正在书房对着自已画的“自行车”草图发呆,诸葛婉又像一阵风似的冲了进来,脸上表情复杂,既有同情,又有点看好戏的兴奋。

  “太子哥哥!不好了!”

  袁泽心里咯噔一下:“啥?匈奴打过来了?”

  “不是!比匈奴还可怕!”诸葛婉喘着气,“是太皇太后!她老人家从五台山礼佛回宫了!

  而且一回来就召见了皇后娘娘,听说……听说详细询问了选妃延期的事情,好像……不是很满意!”

  袁泽手里的炭笔“啪嗒”一声掉在纸上。

  太皇太后!那位可是比父皇母后辈分还高、说话更有分量的存在!而且老人家一向传统,最重视皇嗣传承……

  袁泽仿佛已经看到,一座名为“长辈的终极关怀”的大山,正缓缓地、坚定不移地向他压来……

  他眼前一黑,再次瘫倒在那张亲爱的黄花梨木椅上。

  “我的清净日子……到头了啊!”

  袁泽在黄花梨木椅上瘫了足足一炷香的时间,脑子里已经上演了八百种被太皇太后“关爱”至死的场景。

  诸葛婉在一旁戳了戳他:“太子哥哥,你还好吧?要不……你先装病?”

  袁泽有气无力地摆摆手:“没用的……婉儿,你是不知道皇祖母的厉害。

  她老人家眼睛毒得很,我要是装病,她立马能叫来十个太医给我会诊,然后发现我壮得能打死一头牛,后果更惨。”

  他深吸一口气,猛地坐起来,脸上露出一种“视死如归”的表情:“罢了!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大不了……一死,十八年后又是一条好汉。”

  果然,没过两天,太皇太后的召见就来了。袁泽怀着上刑场的心情去了慈宁宫。

  出乎意料的是,太皇太后并没有一上来就疾言厉色,反而很和蔼,问了他很多关于边境军务、百姓生计的事情。

  袁泽一看话题是自已擅长的领域,立刻来了精神,侃侃而谈,从军队后勤说到农具改良,从官学教育说到税收政策,说得头头是道,甚至还引用了不少现代概念,当然进行了古代化包装。

  太皇太后听得频频点头,眼中露出赞赏之色:“嗯,泽儿确实长大了,心系黎民,思虑周全,比你父皇当年强。”

  一旁作陪的天玄帝莫名中枪,只能尴尬地咳嗽两声。

  袁泽心中窃喜:看来过关了?

  然而,他高兴得太早了。太皇太后话锋一转,慢悠悠地道:“泽儿啊,国事固然重要,但皇家开枝散叶,延续血脉,同样是关乎国本的大事。

  你如今已十六,寻常人家这个年纪,娃娃都会跑了。你父皇像你这么大时……”

  天玄帝赶紧打断:“母后,陈年旧事就不要再提了。” 看来皇帝陛下年轻时也有不少黑历史。

  太皇太后瞥了儿子一眼,继续对袁泽说:“哀家知道你不喜那些刻意的相看。这样吧,哀家也不逼你。

  但两年之期,一转眼即过。你总得开始留意、接触一下。

  听闻你近日忙于诸多政务,身边也没个知冷知热的人帮衬。

  哀家瞧着,不少世家千金也并非只会吟风弄月,或许也有能与你志同道合、分担政务的呢?”

  袁泽心里嘀咕:志同道合?她们懂什么叫流水线作业、什么叫标准化生产、什么叫宏观调控吗?

  但他嘴上不敢这么说,只好敷衍道:“皇祖母说的是,孙儿……会留意的。”

  太皇太后满意地笑了:“那就好。哀家倦了,你们去吧。”

  袁泽逃也似的离开了慈宁宫,感觉背后老祖宗的目光仿佛能穿透他,看透他那点“能拖就拖”的小心思。

  回到东宫,袁泽立刻召开了他的“核心团队”会议——诸葛明、白起,外加一个死活要蹭过来听八卦的诸葛婉。

  “诸位爱卿,情况就是这么个情况!”袁泽把太皇太后的话复述了一遍,然后摊手,“皇祖母这招以退为进,高明啊!她不说逼我,就说让我留意,这让我连拒绝的理由都没有!”

  诸葛明摇着羽扇:“太皇太后深明大义,殿下确实也需权衡。不过,‘留意’二字,范围甚广,操作空间亦不小。”

  白起皱眉:“末将只懂行军打仗,此事……恕末将无能为力。”

  让他去打仗可以,让他帮太子找媳妇?比让他单人冲阵还难。

  诸葛婉眼睛亮晶晶的:“太子哥哥,要不我帮你打听打听,哪些小姐是真的喜欢看书写字,不是只装装样子的?”

  袁泽揉了揉眉心,“当务之急,还是得把我那‘两年计划’做出点实实在在的成绩来!

  只要我忙得脚不沾地,忙到废寝忘食,忙到人尽皆知,到时候皇祖母和父皇母后看我这么辛苦,说不定就不好意思再拿婚事来烦我了!”

  说干就干!袁泽立刻进入了“工作狂魔”模式。

  他首先扑向了工部。凭借着苏嬷嬷的帮助和自已模糊的现代知识,新的炼铁炉还真的取得了突破,炼出的铁水质地更纯,韧性也有所提升。

  袁泽高兴得差点跳起来,立刻下令加大投入,批量生产,优先装备边防军。

  白起看着新打造出的刀剑,试了试手感,眼中精光一闪:“殿下,此刀锋利坚韧,远超以往!若全军换装,战力至少提升一成!”

  他对太子的“瞎鼓捣”彻底改观,佩服得五体投地。

  袁泽大手一挥:“换!必须换!钱不够……我去找商羊要!” 说完他就后悔了,找商羊要钱,堪比虎口拔牙。

  果然,户部商羊一听说又要钱,立刻抱着账本哭天抢地地跑到东宫:“殿下!不能再加了啊!工部的预算已经超支了!

  您看看这账本,国库都快被您掏空了啊!您这是要逼臣去跳太液池啊!”

  袁泽看着商羊那光溜溜的脑门因为激动而泛红,只好安抚道:“商爱卿,别激动!钱要花在刀刃上!这可是关系将士性命、国家安危的大事!

  这样,从……从我的东宫用度里扣一半!剩下的,你再想想办法?比如,内务府那边是不是可以节俭点?听说最近后宫采买的胭脂水粉有点多啊……”

  商羊一听能从东宫用度和后宫用度里抠钱,立刻停止了干嚎,眼睛滴溜溜地转:“殿下英明!臣这就去核算!” 说完一溜烟跑了,速度快得完全不像个整天哭穷的人。

  搞定工部,袁泽又扑向了农具改良。他画的那个“曲辕犁改进型”,工匠们好不容易理解了原理,造了出来。

  试用之后,发现果然比直辕犁省力,翻土更深。袁泽又下令在皇庄试点推广,并让户部跟进效果,准备有效就全国推广。

  接着是官学扩建和课程改革。王阳明那边进展不错,但阻力也不小。一些老学究坚决反对加入算学、格物等“杂学”。

  袁泽亲自跑去国子监,和那帮老博士辩论了一场。

  老博士:“殿下,圣人之道,在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学这些奇技淫巧,于德行何益?”

  袁泽:“老先生,格物致知,亦是圣人之训!不懂算学,如何管理赋税?不懂格物,如何兴修水利、改良农具?

  难道让百姓饿着肚子听我们讲仁义道德吗?这叫‘脚踏实地,仰望星空’!既要明理,也要实干!”

  一番话说得老博士哑口无言。虽然心里未必服气,但太子的道理似乎也挑不出错。课程改革总算艰难地推行了下去。

  袁泽就这么忙得团团转,每天不是在看奏折、开会,就是在去视察、督促进度的路上。他肉眼可见地瘦了一些,黑眼圈也出来了。

  效果也是显著的! 首先,关于太子的离奇传言渐渐少了。

  毕竟,一个每天忙得灰头土脸、不是钻作坊就是下田间的太子,实在很难让人联想到“断袖”、“出家”或者“私生子”上去。

  大家更倾向于相信——太子殿下可能真是个“工作狂”,或者……对女人真的没啥兴趣。

  其次,天玄帝和长孙皇后看着儿子这么拼,确实有点心疼了,催婚的力度不自觉就减小了。

  天玄帝甚至私下对皇后说:“看来泽儿是真的想把事情做好,罢了,暂且由他去吧。”

  最后,太皇太后那边,每次召见袁泽,发现他说的都是实打实的政绩,虽然偶尔还是会提一下“留意”之事,但也不再强求。反而常常叮嘱他注意身体,还送了不少补品。

  袁泽看着一桌子的补品,对诸葛明苦笑:“先生,你看,只要我忙到一定程度,大家就会关心我的身体,而不是我的婚事了!这招果然有效!”

  诸葛明笑道:“殿下勤政爱民,成绩斐然,陛下和太皇太后自然欣慰。

  只是……殿下也需谨防过犹不及,若真累坏了身子,岂非本末倒置?”

  袁泽摆摆手:“放心放心,我心里有数。就是有点费脑子,感觉头发掉得比以前快了……”

  他忧伤地摸了摸发际线。

  然而,袁泽的“清净”日子并没持续多久。他这边忙着搞建设,那边却无意中动了别人的奶酪。

  新农具推广,触动了某些靠出租劣质农具盘剥农民的地方豪强的利益。

  官学改革,得罪了一部分固步自封的旧式文人。 工部的订单调整,让一些原本靠着次等军械牟利的官员损失惨重。

  于是,暗地里的流言蜚语又开始了。这次不再是八卦太子性取向,而是更阴险的诋毁。

  有人说太子“急功近利,劳民伤财”。 有人说他“不尊圣贤,离经叛道”。

  甚至有人暗中向天玄帝进谗言,说太子“结交武将,私扩军备,恐有异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