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4章 臣幸不辱命-《我都天下无敌了,才开始夺嫡?》

  天策军以西戎为中心,兵分两路,一路沿着南北方向扫荡夏国边境小国。

  所到之处,各国皆是望风而降。

  三天西戎被打灭国,而西戎是西域靠近大夏的中部地区,最强盛的国家之一。

  天策军这等势如破竹,又有哪一小国可以抵抗?

  然而,天策军拒不受降,一上来就屠掉了直接赶赴边境投降的几个小国的首脑。

  别的小国见天策军如此蛮不讲理,有的国家的首脑,直接道心破碎,在原地等死。

  而有的胆小怕死的,则连夜选择跑路。

  这一场战争,完完全全就是单方面的屠杀。

  波及范围囊括大夏西边界线超四万里,逾一百小国遭受战争的践踏。

  其中最惨的是西戎,以及跟西戎紧密相连的几个实力强一点的国家。

  这几个国家,都城全部都被打烂了,几乎全境都遭受到了影响。

  而其他的国家,皆是死伤惨重。

  自从天策军入西戎境内,一直到天策军班师,时间不到八十天。

  在这之前,曾拜访大夏的三十九国,基本上全部覆灭。

  他们在从白玉京返回西域,所带回去的怒火,也只能带进土壤里了。

  此战造成的死难者不计其数,逃亡者更是如同过江之鲫。

  恐怕在他们的有生之年,他们再也不敢返回自已的故土,不敢待在大夏的旁边。

  王嘉升曾在宴会上,说西戎八百人长驱直入几百里的时候,西域诸国的首脑都非常想笑。

  觉得这是一件丢脸的事情,如果是他们,压根就不会说出来。

  可是现在,大夏出动一千人灭了这么多国家,他们连讲道理的地方都没有。

  至于那些暂时没受到影响的邻国,基本上都是弹丸小国,而且都没怎么进犯大夏,对大夏的进贡也从来没断过。

  也就是熊文敬,杀是杀了不少人,但跟王嘉升对比,多少有点仁慈。

  如果是王嘉升来了,就算拼着三个月逾期,一点功勋都不要,也要把边境两百多小国通通锤一个遍。

  除了与大夏接壤的小国之外,那些更远一点的国家,也得挨王嘉升几巴掌。

  如此一来,整个西域,乃至西大陆的国家,才会知道什么叫做东方巨龙。

  当天策军回到白玉京的时候,姜宁亲自带领群臣出城五里迎接。

  而前来观摩的老百姓,更是排满了官道两侧,一直从城外排到了承天门广场。

  飞舟从天边飞来,缓缓降落。

  一千甲士落下飞舟,立马列成严整的军阵。

  熊文敬一甩衣袍,单膝跪地,拱手行礼。

  “陛下,臣幸不辱命。”熊文敬朗声道。

  姜宁走上前去,将熊文敬托扶起来。

  熊文敬倒是挺会卡时间节点的,还差三天,他就要逾期了。

  “不错。今晚朕亲自在御花园设宴,为诸位将士举办庆功宴。”姜宁沉声道。

  “臣谢主隆恩!”

  “我等谢主隆恩!”

  “回城。”

  姜宁与熊文敬一同乘龙辇,进入城门。

  熊文敬站在姜宁的侧后方,与老猿和石像魔站在一排。

  沿途的老百姓,将两侧的道路挤得水泄不通,甚至连房顶上都站满了人。

  他们主要是为了看看姜宁。

  虽然他们与姜宁生活在同一座城当中,可他们极少有机会能看到龙颜。

  哪怕看一看这位庇护他们,让他们过上比以往好了无数倍生活的君主,他们都觉得是荣幸。

  “那就是陛下,好清秀的一张脸!”

  “那叫威严,那叫帝王气象,不会说话不要乱说!”

  “对对对,帝王气象!”

  “真想不到啊,大夏有朝一日,能从白玉京直接发兵,打到西域去!”

  “听说西边的老百姓生活艰苦,都是那些西蛮子给造成的。”

  “这下好了,西边的老百姓们终于有好日子过了。”

  ……

  熊文敬一手扶着佩刀,昂首挺胸,一张霸气的脸上,写满了春风得意。

  与陛下同乘龙辇,从朱雀大街一路到皇城,受老百姓瞻仰,这是何等的殊荣?

  “陛下,臣以前真没想到,原来白玉京有这么多老百姓。”熊文敬略微感慨的说道。

  “六百万人,放眼整个离阳大陆,也是第一城。”姜宁淡淡说道。

  “陛下,跟边境相比,这京师简直如同天堂。臣第一次到边境,所见所闻,触目惊心。”熊文敬感慨道。

  “说说看。”姜宁淡淡道。

  “边境的老百姓,生活艰苦。具体怎么形容,臣也说不上来。

  可是边境的县城,统统都没有一座像样的城墙。不是土石随便堆砌而成,就是烂木篱笆。

  一座县城,多则七八千人,少则……空无一人。

  边境跟京畿道相比,简直就是天堂跟地狱的差别。”

  熊文敬一边说着,一边回忆在边境的所见所闻,心中愈发的感慨不已。

  “那里的老百姓,过的一点也不……”

  熊文敬斟酌了半天,总算是想到了一个非常贴切的形容词:“一点也不体面。”

  “都会好起来的。有你们这群心怀天下的官员,一切都会好起来的。”姜宁淡淡道。

  龙辇穿过朱雀大街,来到承天门广场。

  姜宁与官员们一同进了承天门,兵卒们则在外候旨。

  到现在,所有的大臣心中都非常的感慨。

  想当初他们煞有介事的在朝会上讨论这件事情的时候,甚至还为此争论了一番,就好像是一件天大的事情似得。

  可是到头来呢?

  一千精兵出征,轻而易举的就解决了边境的事情。

  连一兵一卒都没损耗,完完全全就是不费吹灰之力。

  他们之所以会有这种感慨,是因为他们对天策军的真正实力,并不清楚。

  当初那场朝会上的讨论,完完全全就是小题大做。

  大夏王朝就跟做了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而这件小事不仅仅可以弘扬国威,还能抬高朝廷的声威。

  这一场仗,也就是国库出了一些法器丹药,可以说打的几乎没有什么损耗,还劫掠回来一大批物资。

  他们以为这一仗绝对赚了。

  实际上也赚了,但并不算多。

  因为培养这支军队所耗费的资源,早就已经不计其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