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八章 失望的郭靖-《神雕:重生杨过,垂钓就变强》

  忽必烈的耐心和谋划。

  很快就以一种血淋淋的方式呈现在了襄阳众人面前。

  就在这日正午。

  一名丐帮的八袋弟子浑身浴血。

  拼死冲破了蒙古军的游骑封锁。

  将一封十万火急的密报送入了城中。

  消息传来之时。

  郭靖正在与黄蓉,杨过等人商议城防。

  当鲁有脚颤抖着双手展开那张被鲜血浸透的布帛时。

  所有人的心都沉了下去。

  密报上的内容触目惊心.....

  一支由临安派出的,号称五万精锐的援军。

  在距离襄阳不足两百里的荆山一带。

  遭遇了蒙古大军的伏击!

  忽必烈竟是早就算准了援军的必经之路。

  以逸待劳,布下了天罗地网。

  那支被寄予厚望的宋廷军队在毫无防备之下。

  被蒙古铁骑冲得七零八落,瞬间崩溃。

  一场惨烈的屠杀之后。

  五万大军损失过半。

  粮草辎重尽数被焚。

  领军主将更是贪生怕死。

  在首战受创之后,竟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掉头回撤。

  将襄阳这座孤城弃之不顾!

  “砰!”

  郭靖一掌拍在床沿的桌案上。

  那张结实的木桌应声碎裂。

  他本就苍白的脸色此刻更是毫无血色。

  嘴唇哆嗦着,眼中充满了失望与悲愤。

  此刻。

  郭靖的心。

  彻底凉了半截。

  “原来如此......原来如此!”

  鲁有脚恍然大悟,脸上满是苦涩与愤怒:“好个忽必烈!好一招‘围点打援’!他围困襄阳是假,真正的目的,根本不是我们,而是宋廷的援军!”

  这一下。

  所有人都明白了。

  忽必烈从一开始就没打算强攻坚城。

  他是在用襄阳城做诱饵。

  钓出朝廷的援兵。

  然后在野战中,用他最擅长的铁骑将其一口一口地吃掉!

  然而。

  就在襄阳城内人心惶惶。

  以为蒙古军在解决了后顾之忧后。

  必将发动雷霆一击的时刻,一个更加出人意料的消息传来了。

  在歼灭了这支援军之后。

  围困襄阳多日的忽必烈大军。

  竟然开始拔营起寨,井然有序地向北撤退了!

  这个消息让所有人都愣住了。

  郭靖靠在床头,满脸的疑惑不解:“怎么......怎么就撤军了?”

  黄蓉沉吟片刻,美眸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分析道:“或许,忽必烈这次南下,本就只是一次试探,他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剪除我大宋的有生力量,如今襄阳城中有靖哥哥你和过儿镇守,他深知强攻必然损失惨重,难以攻下。”

  鲁有脚也点头:“我认为郭夫人所言甚是,常言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既然他设伏打援的战略目的已经达到,重创了我方士气,与其在襄阳城下消耗兵力,倒不如暂且退去,另寻良机,这一仗,他虽未得城,却已胜了势。”

  “哼!那带领队伍的将军是谁?简直是个窝囊废!”

  一位丐帮的长老愤愤不平地骂道:“五万大军,就算不敌,拼死冲杀也能给蒙古人造成重创,他竟一触即溃,直接逃了!真是丢尽了我大宋军人的脸!”

  武三通站在一旁。

  经历了儿子们的事件后。

  他此刻不好插嘴。

  只能默默地听着,脸上同样是忧心忡忡。

  “不管怎么说。”

  郭靖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紧绷多日的神经终于有了一丝松懈:“蒙古人撤军了就好,襄阳......总算是暂时保住了。”

  他的声音里。

  带着一丝疲惫。

  也带着一丝劫后余生的庆幸。

  然而。

  这份劫后余生的庆幸。

  仅仅维持了不到两天。

  襄阳城刚刚喘过一口气,朝廷的“问罪使”便快马加鞭地赶到了。

  来的是一个面白无须的太监。

  穿着一身华丽的锦袍。

  身后跟着几名大内侍卫,排场十足!

  他甚至没有先去府衙,而是直接来到了郭靖的房间之中。

  一进门。

  连基本的问候都省了。

  那双细长的眼睛扫过床榻上脸色依旧苍白的郭靖。

  用一种尖细而傲慢的嗓音,开门见山地质问道:“郭靖,咱家问你,你前些时日,是不是私自去过蒙古人的大营?”

  郭靖也没有想到朝廷的使者会忽然造访。

  他下意识想要起身。

  太监却说:“郭大侠,不必如此了,回答咱家的问题就可以了!”

  郭靖闻言,他一生行事光明磊落,虽然不知道对方何意,但还是闻言坦然道:“确有此事,但郭某是为救故人之子,并非.....”

  “够了!”

  太监尖声打断,脸上露出讥诮之色:“好一个救故人之子!我大宋的几万大军先写全军覆没,你可知道?朝廷现在怀疑,正是你那次私入敌营,泄露了援军行军路线!”

  “如今朝堂之上,参你的奏本已经堆满了陛下的龙案!说你郭大侠通敌卖国,与蒙古鞑子私下勾结!”

  郭靖眉头骤然紧锁:“此言从何说起?郭某行事光明磊落,绝无......”

  “接旨吧!”

  太监不再给他辩解的机会,唰地展开圣旨,尖声宣读起来。

  尽管心中翻江倒海,但君臣之礼不可废。

  郭靖挣扎着想要下床,黄蓉连忙扶住他。

  太监清了清嗓子。

  用抑扬顿挫的语调宣读起来。

  圣旨的内容虽然辞藻华丽,但核心意思却像一把把尖刀,直戳郭靖的心窝。

  大致便是斥责郭靖擅离职守。

  私通敌营,导致朝廷援军的行踪被泄露。

  才有了此番之败。

  令大宋蒙受奇耻大辱。

  但念在他镇守襄阳多年,劳苦功高。

  最后以念其多年守城有功,暂不追究,以观后效作结。

  字里行间透着浓浓的猜忌与警告。

  郭靖的脑中一片轰鸣,气血翻涌,几乎要从胸口喷薄而出。

  此番援军之败。

  明明是领军将领无能怯懦。

  是朝廷调度失当。

  怎么......

  怎么会全都赖在了自己的头上?

  郭靖为了襄阳,为了大宋,九死一生从蒙古大营中逃出。

  这份赤胆忠心。

  换来的竟是“私通敌营”的罪名?

  五脏六腑都像是被一只冰冷的手狠狠攥住。

  那是一种比刀伤剑创更深、更痛的寒意,让他浑身发抖。

  太监将圣旨缓缓卷起。

  用眼角的余光瞥着跪在地上的郭靖。

  嘴角勾起一抹轻蔑的弧度,阴阳怪气地说道:“郭大侠,圣上已经格外开恩,不降罪惩罚你了,咱家在这里,就先恭喜你戴罪立功了,你好自为之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