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氏看著朱元璋紧握著朱允炆的手不放的那只大手,隱去眼中的笑意,恭恭敬敬向朱元璋呈上朱橚写的那封信。
“回陛下,周王殿下给您写了一封信,妾给您带来了。”
“允炆,你拿过来。”朱元璋没力气动,他鬆开了握住朱允炆那双手的手,吩咐朱允炆。
朱允炆从吕氏手中接过那封信,走回朱元璋跟前。
“允炆,你把它打开。”
“是。”朱允炆老老实实地帮朱元璋拆信件。
朱元璋说什么,他就做什么,一句忤逆和怨言都没有,这倒是让朱元璋非常满意。
“爷爷。”朱允炆撕开信封后,一个字都没看,一副不会去看的样子,恭恭敬敬用双手把信递给朱元璋。
一个字都不能看,这是吕氏教他的。
看到朱允炆这么有分寸,朱元璋对这个皇长孙更满意了。
他浑浊的视线往朱橚的信上移过去,刚看了几行,就猛然一瞪眼,剧烈咳嗽起来。
“咳咳……咳咳咳……咳咳咳咳……”
“混帐!混帐东西!从前就敢私自离开封地,被朕罚了,还被朕流放,这都不长记性!”
“他竟然敢这时候回京!在朕重病的时候回京!他怎么敢的!这是催咱去死!!”
……
朱元璋气坏了,气得面色通红,也不知道他哪里来的力气,中气十足地骂著。
吕氏隱去眼里的笑意拉著朱允炆一同跪下。
“陛下恕罪,都怪妾,妾分明知道周王不安分,却还把他的信拿过来给陛下,害陛下咳嗽至此,是妾的错!”
“你起来,这不怪你,你没扣下,你会拿来给咱,才说明你值得信任。
混帐的是朱橚!”
朱元璋简直咬牙切齿。
朱橚一个已经就藩的藩王,趁著皇帝病重回京,这种事放在哪个朝代的帝王眼里都是容不得之事。
朱橚难不成还想逼宫
就算不是逼宫,在皇帝病重的时候写信要求回京,那也会让皇帝气恼,气病了,后果也很严重。
这和逼宫一样都是逼皇帝去死。
混帐东西!
“爷爷,別生气……”朱允炆温声细语地哄。
朱元璋见到他这副乖巧的模样,顿时心情舒畅多了。
还好,还好。
虽然有朱橚那么一个一身反骨的混帐儿子,最起码他有朱允炆这个听话的孙子让他舒心的。
“爷爷,那五叔他……”
“不见,他老老实实在封地待著,那混帐玩意简直不像话。”
听到朱元璋这气恼的声音,朱允炆和吕氏对视一眼,心照不宣。
朱允炆终於明白吕氏非得把朱橚的信送给朱元璋,还说这样比扣下好是什么原因了。
现在看来,这封信,带给朱元璋,確实是对他们母子最好的。
“你出去吧,让允炆留下来陪陪咱。”
“是。”
吕氏给了朱允炆一个鼓励的笑,就退了下去。
……
皇宫外不到五里地的地方,一个临街大宅子里,气氛也非常不寻常。
这是朱元璋很宠信的太监杜安道的宅邸。
杜安道的亲娘生病了,朱元璋允许他告假回家先照顾母亲。
杜安道回家后没多久,就听说皇帝病重,他不放心,回宫里,朱元璋却让他继续回家照顾母亲。
朱元璋的逻辑很清晰。
杜安道的母亲病重著,杜安道到了宫中也会牵掛母亲,伺候他怕是不能尽心尽力,那还不如等杜安道的母亲病好后再让他服侍在自己身边。
哪想到,这些日子杜母的身体是每况日下,找了多个大夫来,都说回天乏术。
杜安道都害怕自己重回朱元璋身边,不是因为母亲痊癒,而是母亲过世了。
杜安道真的非常害怕。
他是个阉人,他没有后代,也没有別的血亲了,只剩下一个老母亲,如果老母亲真去了,他都不知道自己將来会怎样。
就在这天,他收到了一个匣子,是有人从开封送来的。
杜安道一打开,知道是朱橚送来的匣子,顿时嚇得脸色苍白。
这是周王寄来的东西。
如今皇帝病重,这种敏感的时候,他一个皇帝近身太监,收到来自藩王的东西,这要是传到皇帝的耳朵里,他命都要没了。
“安道,怎么了”一个温柔的女声传来。
是曾经伺候在敬懿皇太子妃常氏身边的李嬤嬤。
自敬懿皇太子妃常氏生下朱允熥產后血崩去世后,先前伺候在她身边的宫女嬤嬤太监都被新一任的太子妃吕氏针对。
李嬤嬤作为曾经常氏宠信的贴身嬤嬤,更是受到了无数凌辱。
李嬤嬤长得好看,长得好看的人总是更容易惹人怜惜,杜安道怜惜她,便在吕氏为难她的时候將她救了下来,安排出宫,再帮她改名换姓,养在了自己府中。
作为皇帝身边的贴身太监,杜安道操作这些事並不困难。
“这是周王殿下送来的。”杜安道像是抓著一个烫手山芋一样把小匣子一扔。
李嬤嬤动作很迅速地接住,没让匣子落地。
“你干什么这是周王殿下寄来的东西,我们拿著很危险。
现在陛下他的情况你也知道,我们可不能做傻事。
我们赶紧拿去烧了,就当什么都不知晓,什么都没发生。
如若不然,不管是陛下知道,还是皇长孙知道,我们都不好过。”
“你先別衝动。
现在这里只有你我俩人,无旁人在场,我们不如先看看周王殿下让我们做什么。”
李嬤嬤说著,不等杜安道回答,就把匣子里的东西全都拿出来。
里面有朱橚的信。
还有半个红色塑胶袋。
杜安道和李嬤嬤当然也不认识塑胶袋,只觉得那东西十分神奇,不像是这世间应该存在的东西啊。
朱橚的信里把目的写得很清楚。
匣子的底部有一封给朱元璋的信,要杜安道把那封信,还有这个红色的东西,一起送去给朱元璋。
並且要悄悄送过去,不可让任何別人知道,尤其是不能让吕氏和朱允炆知道。
“杜中官,我们一定要帮周王殿下!瞒著皇长孙和太子妃,把这些送给陛下!”李嬤嬤声音有些颤抖地说。
“回陛下,周王殿下给您写了一封信,妾给您带来了。”
“允炆,你拿过来。”朱元璋没力气动,他鬆开了握住朱允炆那双手的手,吩咐朱允炆。
朱允炆从吕氏手中接过那封信,走回朱元璋跟前。
“允炆,你把它打开。”
“是。”朱允炆老老实实地帮朱元璋拆信件。
朱元璋说什么,他就做什么,一句忤逆和怨言都没有,这倒是让朱元璋非常满意。
“爷爷。”朱允炆撕开信封后,一个字都没看,一副不会去看的样子,恭恭敬敬用双手把信递给朱元璋。
一个字都不能看,这是吕氏教他的。
看到朱允炆这么有分寸,朱元璋对这个皇长孙更满意了。
他浑浊的视线往朱橚的信上移过去,刚看了几行,就猛然一瞪眼,剧烈咳嗽起来。
“咳咳……咳咳咳……咳咳咳咳……”
“混帐!混帐东西!从前就敢私自离开封地,被朕罚了,还被朕流放,这都不长记性!”
“他竟然敢这时候回京!在朕重病的时候回京!他怎么敢的!这是催咱去死!!”
……
朱元璋气坏了,气得面色通红,也不知道他哪里来的力气,中气十足地骂著。
吕氏隱去眼里的笑意拉著朱允炆一同跪下。
“陛下恕罪,都怪妾,妾分明知道周王不安分,却还把他的信拿过来给陛下,害陛下咳嗽至此,是妾的错!”
“你起来,这不怪你,你没扣下,你会拿来给咱,才说明你值得信任。
混帐的是朱橚!”
朱元璋简直咬牙切齿。
朱橚一个已经就藩的藩王,趁著皇帝病重回京,这种事放在哪个朝代的帝王眼里都是容不得之事。
朱橚难不成还想逼宫
就算不是逼宫,在皇帝病重的时候写信要求回京,那也会让皇帝气恼,气病了,后果也很严重。
这和逼宫一样都是逼皇帝去死。
混帐东西!
“爷爷,別生气……”朱允炆温声细语地哄。
朱元璋见到他这副乖巧的模样,顿时心情舒畅多了。
还好,还好。
虽然有朱橚那么一个一身反骨的混帐儿子,最起码他有朱允炆这个听话的孙子让他舒心的。
“爷爷,那五叔他……”
“不见,他老老实实在封地待著,那混帐玩意简直不像话。”
听到朱元璋这气恼的声音,朱允炆和吕氏对视一眼,心照不宣。
朱允炆终於明白吕氏非得把朱橚的信送给朱元璋,还说这样比扣下好是什么原因了。
现在看来,这封信,带给朱元璋,確实是对他们母子最好的。
“你出去吧,让允炆留下来陪陪咱。”
“是。”
吕氏给了朱允炆一个鼓励的笑,就退了下去。
……
皇宫外不到五里地的地方,一个临街大宅子里,气氛也非常不寻常。
这是朱元璋很宠信的太监杜安道的宅邸。
杜安道的亲娘生病了,朱元璋允许他告假回家先照顾母亲。
杜安道回家后没多久,就听说皇帝病重,他不放心,回宫里,朱元璋却让他继续回家照顾母亲。
朱元璋的逻辑很清晰。
杜安道的母亲病重著,杜安道到了宫中也会牵掛母亲,伺候他怕是不能尽心尽力,那还不如等杜安道的母亲病好后再让他服侍在自己身边。
哪想到,这些日子杜母的身体是每况日下,找了多个大夫来,都说回天乏术。
杜安道都害怕自己重回朱元璋身边,不是因为母亲痊癒,而是母亲过世了。
杜安道真的非常害怕。
他是个阉人,他没有后代,也没有別的血亲了,只剩下一个老母亲,如果老母亲真去了,他都不知道自己將来会怎样。
就在这天,他收到了一个匣子,是有人从开封送来的。
杜安道一打开,知道是朱橚送来的匣子,顿时嚇得脸色苍白。
这是周王寄来的东西。
如今皇帝病重,这种敏感的时候,他一个皇帝近身太监,收到来自藩王的东西,这要是传到皇帝的耳朵里,他命都要没了。
“安道,怎么了”一个温柔的女声传来。
是曾经伺候在敬懿皇太子妃常氏身边的李嬤嬤。
自敬懿皇太子妃常氏生下朱允熥產后血崩去世后,先前伺候在她身边的宫女嬤嬤太监都被新一任的太子妃吕氏针对。
李嬤嬤作为曾经常氏宠信的贴身嬤嬤,更是受到了无数凌辱。
李嬤嬤长得好看,长得好看的人总是更容易惹人怜惜,杜安道怜惜她,便在吕氏为难她的时候將她救了下来,安排出宫,再帮她改名换姓,养在了自己府中。
作为皇帝身边的贴身太监,杜安道操作这些事並不困难。
“这是周王殿下送来的。”杜安道像是抓著一个烫手山芋一样把小匣子一扔。
李嬤嬤动作很迅速地接住,没让匣子落地。
“你干什么这是周王殿下寄来的东西,我们拿著很危险。
现在陛下他的情况你也知道,我们可不能做傻事。
我们赶紧拿去烧了,就当什么都不知晓,什么都没发生。
如若不然,不管是陛下知道,还是皇长孙知道,我们都不好过。”
“你先別衝动。
现在这里只有你我俩人,无旁人在场,我们不如先看看周王殿下让我们做什么。”
李嬤嬤说著,不等杜安道回答,就把匣子里的东西全都拿出来。
里面有朱橚的信。
还有半个红色塑胶袋。
杜安道和李嬤嬤当然也不认识塑胶袋,只觉得那东西十分神奇,不像是这世间应该存在的东西啊。
朱橚的信里把目的写得很清楚。
匣子的底部有一封给朱元璋的信,要杜安道把那封信,还有这个红色的东西,一起送去给朱元璋。
並且要悄悄送过去,不可让任何別人知道,尤其是不能让吕氏和朱允炆知道。
“杜中官,我们一定要帮周王殿下!瞒著皇长孙和太子妃,把这些送给陛下!”李嬤嬤声音有些颤抖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