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4章 威尔逊內阁会议-《如何拯救德意志》

  “尊敬的纽约市民们,你们一定都已经听说了,大西洋上发生了一件极其可怕、令人痛心的事情。”

  1914年4月2日,严冬的寒意渐渐退去,温暖的春风开始拂过大地。

  虽然已经卸任总统多时,但依旧渴望成为焦点的男人,西奥多罗斯福,站在他的故乡、他的地盘,纽约,面对聚集的人群,满脸愤怒地发表演讲。

  “是的,法国再次用潜艇袭击了载有美国公民的船只!而且,还是毫无预警、毫不留情地用鱼雷击沉了rs茅利塔尼亚號——就在不久前,它还停泊在纽约港!理由呢他们说船上运载著根本不存在的武器!”

  当然,法国並非毫无预警,而船上確实装载了武器。

  但就像那些说谎不带一丝犹豫的英国人一样,正在听罗斯福演讲的美国民眾並不关心真相。

  对他们来说,唯一重要的事实只有一个,法国的潜艇再次无视美国的警告发动攻击,导致超过100名美国人丧生。

  “我今天不是以前总统的身份,而是以一名美国公民的身份向总统伍德罗威尔逊发问!”

  法国的潜艇袭击不断威胁著美国的中立立场,总统和政府究竟在做什么

  美国的商船在大西洋上航行,美国的公民远赴公海拼搏,如今他们正流血牺牲,而我们的政府却打算沉默到什么时候

  “欧洲的战爭已经近在咫尺,正威胁著我们的家庭!威尔逊总统不能再像懦夫一样以中立之名软弱的躲在背后,他必须採取行动,为法国的暴行追责!他必须用力量捍卫美国公民的生命、安全,以及比一切都重要的自由!”

  “泰迪!泰迪!泰迪!”

  “让欧洲见识美国的力量!”

  “惩罚法国!”

  罗斯福的演讲一结束,支持共和党的民眾与主张参战的人群顿时爆发出热烈的欢呼,掌声雷动。

  实际上,美国国內的民族派別之分早已变得模糊不清,但主流中的主流,英裔美国人和德裔美国人仍纷纷走上演讲台,与罗斯福握手致意,场面蔚为壮观。

  “见鬼的日耳曼杂种......”

  而远远旁观这一切的法裔和意裔美国人,则有人无奈嘆息,有人暗自咬牙。

  至於近年来因躲避革命而不断涌入美国的俄裔移民,他们的祖国正处於崩溃的边缘,早已无暇顾及美国的战爭舆论。

  然但无论不同族裔心中如何挣扎,要求放弃中立、参战欧洲的呼声却一天天高涨。

  毕竟这已经不是法国潜艇第一次攻击美国船只了,也不会是最后一次。

  事实上,法国潜艇早已开始不分国籍地袭击一切驶往英国的船只。

  而即便在茅利塔尼亚號沉没、舆论汹涌之际,法国仍未停止无限制潜艇战。

  当然,法国国內也並非没有反对的声音。

  “美国国內的参战呼声已经沸腾了,我们是否应该暂停无限制潜艇战”

  “不行,绝对不行!俄罗斯隨时可能退出战爭,现在还管得了美国我们已经搭上了这列失控的列车,別无选择,只能一路疾驰到底!”

  然而,这种谨慎的声音,在法国政坛早已显得微不足道。

  比起反思战爭策略,法国政府更担忧的是国內风雨飘摇的局势——此时的俄国临时政府比沙皇时代更加不堪一击,隨时可能崩溃。而一旦俄国倒下,部署在东线的百万德军势必转战西线。

  因此为了儘可能在德军压境前给予协约国更大的压力,法国根本无法放弃已经被证明有效的无限制潜艇战,现在的他们就像被逼入绝境的赌徒,早已没有回头的余地。

  於是,就在西奥多罗斯福每日不厌其烦地在公眾面前鼓吹战爭、让伍德罗威尔逊头痛欲裂的同时,美国的战爭钟声,也正在一步步逼近......

  ......

  “目前的舆论如何”

  “各界对法国的愤怒已经衝上云霄,要求参战的呼声远远压过了保持中立的声音。而且,『茅利塔尼亚號』沉没事件的影响比我们预想的还要严重。”

  “情况不妙啊。无辜的美利坚公民流血牺牲,確实令人惋惜。但也正因如此,罗斯福那群嗜血的战爭狂人和霸权主义者的声音愈发高涨。”

  伍德罗威尔逊傲慢地勾起嘴角,脑海中却不自觉浮现出西奥多罗斯福那张大肆斥责他是懦夫、卖国贼的脸,顿时感到一阵噁心。

  战爭与霸权交织而生的怪胎,那个傢伙,居然能拿到诺贝尔和平奖至今仍让他百思不得其解。

  诺贝尔和平奖本该属於真正热爱和平的人,比如他自己。

  这世界,真是偶尔会荒唐得让人无语。

  “此外,英裔与德裔也通过游说等手段,极力推动参战论。支持共和党的企业和资本家们亦是如此。”

  在美国的英裔与德裔主导下,法裔与义大利裔的声音几乎被彻底压制,愤怒的他们在各地引发了不少骚乱。

  尤其是法裔美国人聚居的纽奥良,几乎每天都有激烈的示威、肢体衝突,甚至是破坏行动,导致当地警方不堪重负。

  这一切的发展,令威尔逊极为不满。

  “战爭正在撕裂美国。作为合眾国总统,我不能再坐视不理,必须儘快解决这个问题。”

  当然,威尔逊个人並不想因为区区一艘英国客轮被击沉,就贸然捲入战爭。

  更不想让罗斯福及其支持者们如愿以偿。

  但现在,欧洲的战爭已到了无可迴避的地步。尤其是俄罗斯革命的爆发,更让本就头疼的局势雪上加霜,令威尔逊的烦恼越发深重。

  “唉......要是俄罗斯临时政府还算稳固,局势可能会好一点。”

  俄国那个腐朽的封建帝国垮台倒也无妨。

  而新建立的临时政府,打著共和主义与自由主义的旗號,本该是个值得期待的伙伴。

  但问题在於,他们选择了继续战爭,不仅主动对德宣战,结果反而被德军反杀,导致那些希望他们下台的人气焰高涨,而威尔逊最不愿看到的,就是德意志帝国影响力的大幅增长。

  “......也许,是时候由我们出手了。”

  “阁下”

  不能再这样下去了。

  若放任欧洲的平衡被打破,任由德国的影响力蚕食整个大陆,那对美国绝非好事。

  原本,他是期待最热衷於维持欧洲均势的英国能自行制衡德国。

  但英军在伊普尔战役和加里波利战役的惨败,令英国背上了过重的债务,完全丧失了独立对抗德国的能力。

  如今,大卫劳合乔治內阁甚至开始与德意志帝国积极合作。

  照此发展下去,威尔逊原本寄望於英国牵制德国的想法,恐怕只会沦为一场南柯一梦。

  “必须有人阻止普鲁士战爭狂人的铁蹄、汉斯冯乔的黑手,以及那些邪恶的红色阴谋蔓延至整个欧洲,维持世界的平衡!”

  为了守护他最珍视的和平与自由——

  “虽然不愿意让那头老灰熊罗斯福高兴,但美国的外交政策,確实到了需要重新评估的时候。”

  “阁下”

  当年,塞拉耶佛的枪声和剧烈的爆炸,使整个欧亚非旧大陆燃起战火,而美国只是静静地隔岸旁观。

  这本是理所当然的。

  毕竟这场战爭只是欧洲列强及其盟友之间的廝杀,和美国毫无关係。

  美国人没有理由为欧洲人的战爭流血牺牲。

  而如今,战爭的阴影已逼近美国本土,美国再也无法置身事外。

  威尔逊深吸一口气,缓缓开口——

  “召集內阁会议。”

  这片沉睡的新大陆,终將要甦醒。

  ......

  数小时后。

  在伍德罗威尔逊的召集令下,美国內阁部长们匆忙赶往白宫。

  所有人都疑惑地窃窃私语,不明白为何突然召开这场原本没有安排的会议。而在一片低语声中,保持沉默的伍德罗威尔逊终於开口了。

  “想必各位都已知晓『茅利塔尼亚號』的悲剧。”

  “愿主的仁慈庇佑那些可怜的亡者。”

  隨著美国財政部长,同时也是威尔逊最小的女儿埃莉诺威尔逊的未婚夫、即將於一个月后迎娶她的威尔逊的准女婿,威廉吉布斯麦卡杜(willia gibbs cadoo jr.)的低声祷告,在场的部长们亦纷纷低头,为遇难者哀悼。

  “法国的行为已经越界。他们无视我们立即停止潜艇攻击的要求,至今仍在继续无限制潜艇战。美国的中立受到了挑战,美国公民的生命正面临威胁。现在,是时候採取行动了。”

  这番话违背了威尔逊一贯推崇的和平与孤立主义原则,但有时候,为了守护和平,人们不得不拔剑而起。

  比起空喊和平的口號,毫无实际行动才是最可悲的吧

  “......您是认真的吗”

  部长们的第一反应,是这位昨日还在高喊“爱与和平”的总统是怎么了,是不是吃错了什么药

  尤其是美国陆军部长林德利米勒加里森(ldley iller garrison),他的表情简直称得上五味杂陈,复杂至极。

  这也难怪,加里森与威尔逊不同,他一直主张美国应该介入大战,结果因此遭到总统的打压,处处受掣肘,甚至他提出的“扩军计划”也未能获得白宫的全力支持。

  可现在,威尔逊这位坚定的中立主义者突然一百八十度大转弯,开始討论参战他到底是怎么想的

  如此迅猛的態度转变,简直让加里森的脸色异常搞笑,不知该是哭是笑。

  但不管加里森怎么想,威尔逊依旧像往常一样,对他的表情视若无睹,继续说下去。

  “民意也在转向支持参战。我个人也不愿將美国捲入战爭,但战爭已然逼近,我们再也无法置身事外。美利坚合眾国,必须参战,投入这场终结一切的战爭。”

  虽然在场的大臣们仍有些茫然,但他们已经隱约明白了威尔逊的意图,並纷纷点头表示理解。

  確实,从扩张主义者的角度来看,这场战爭不仅能让美国的影响力更进一步,还能摆脱“二流列强”的標籤,真正与欧洲列强比肩。

  说到底,如果参战真的对美国毫无益处,威尔逊就算再怎么勉为其难,也不会连考虑都不考虑。

  威尔逊或许是个充满矛盾和偽善的人,但他的执政能力却毋庸置疑。

  “那么,您打算何时参战”

  “我个人希望在夏天来临前派遣部队前往欧洲,但......”

  “很抱歉,阁下,那恐怕不现实。”加里森直接打断了威尔逊的话,语气中带著几分强硬,“扩军计划尚未完成,即便我们从现在开始全力推进,最快也要等到夏天,才能集结足够的军队。”

  “如果是大规模派兵,自然如此,加里森部长。”威尔逊微微皱眉,语气依旧平静,“但英国陆军最初也是先派遣一支小规模部队登陆欧洲,隨后才逐步增援。我们也可以效仿,先派遣一至两万人赴欧,后续再逐步增加兵力。”

  加里森闻言不禁皱紧了眉头,正欲反驳,威尔逊却不给他机会,继续说道:

  “因此,我希望你能儘快与总参谋长休l斯科特(hugh l. stt)一同擬定详细的作战计划,並呈交至我的办公桌上。同时——”

  威尔逊目光转向国务卿。

  “布莱恩国务卿。”

  “是,总统阁下。”美国国务卿威廉詹寧斯布莱恩(willia jenngs bryan)立即起身回应。他曾三次竞选总统失败,但在他的影响下,原本保守的民主党最终转变为进步党派。

  不过,由於威尔逊向来亲自主导外交事务,使得国务卿的存在感相对较低。

  “请向英国和德国传达,我们正在考虑参战的可能性。当然,说服国会才是首要任务,但这类事情,提前准备不会有坏处。”

  “明白。”

  布莱恩点头,隨后立即著手执行总统的命令。

  不久之后,横跨大西洋的消息传至欧洲,威尔逊的提议分別递交至德国与英国。

  “......美国要参战真的吗”

  而当这份情报传到德国某平平无奇的官员汉斯身边时,他脸上的震惊丝,毫不亚於几个小时前听到这番话的美国內阁部长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