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这些年是在怨恨他对景昀的放逐罢,但要不是你过分偏心,我何须如此防备?
想着想着,正明帝口气也不大好了,“今天看到景忱,便想起了老九,今年过年是来不及了,明年便召他入宫罢,也全了母亲的思念之情。”
这话听着好听,却要结合背景,这是正明帝在警告母后,你钟爱的小儿子,命运都掌控在我手中,我想让他怎样就怎样,你最好不要太过分。
邹太后果然又生气了,但也被拿捏住,半天才从鼻孔里哼出一声,“那还要等一年?来年七月我寿辰,正好五十九岁了,虚岁六十,我想让昀儿进京,你不会还要挡着吧。”
本朝风俗,过生日“过九不过十”,都是过虚年生日,相当于邹太后是过六十大寿,六十知天命,自然盼着心爱的小儿子能在寿宴上出现。
正明帝心下了然,阴阴一笑道,“母亲是太后,该以举国之力奉养,九弟进京给您贺寿而已,多大个事,值得母亲一再提起。”
他说话也是别扭,总要给对方找些不痛快,他心里才痛快些。
邹太后忍了又忍,还是忍不住提起,“翅膀硬了,忘记皇位是怎么得来的了。”
这话就严重了,正明帝赶紧半跪下行礼,“母亲的扶持,孩儿终生难忘。”
“那你可记得答应过我什么。”邹太后话头都提了,索性兜个底朝天。
正明帝咬牙道:“孩儿答应过母亲,先由我占上并坐稳皇位,然后……兄终弟及。”
邹太后冷冷道:“希望你记得自己的话。”
“孩儿记下了。”三十八岁的皇帝,迫于礼教和孝道,咬牙在母亲面前说违心的话语。
此一时彼一时,居然还提兄终弟及?多么可笑的事情,他有五个儿子呢,为什么要让位给虎视眈眈的景昀,就因为他有母亲的偏爱?一个深宫妇人的偏爱,居然打算决定一个国家的储君之位?荒唐!
邹太后可不知道他的想法,又哼一声道:“你没忘本就好。”
跪的有些腿麻,正明帝只得自己起身,因为门外有宫人通报,“太后,三殿下来给您请安,是否通传?”
三殿下即正明帝的第三子景成章,今年十六岁,一向往祖母这边走的勤快,走的是靠强势祖母上位的路线。
邹太后其实并不待见他,她满眼里只有自己的小儿子,又哪里容得下孙子这一代的纠葛,所以态度很是冷淡,正明帝的其他儿子都和她不亲近,唯独景成章是个例外,不顾祖母的冷眼,恪尽孙辈的孝道,每日必来请安。
景成章跪下行礼,“孙儿给皇祖母请安,见过父皇,给父皇请安。”
正明帝笑着看向邹太后,“平身。想不到我这些儿子中,最有孝心的是老三。”
景成章赶紧谢恩,“谢父皇夸奖,尽孝道是儿臣的本分。”
“可惜本分二字,已少有人记起了。”邹太后冷不丁的接话。
正明帝立马跟上,“母后说的对,做兄弟的也该恪守兄弟的本分。”
他说的明显是九弟景昀,意思是他不该有即位的想法,不该来和他的儿子争。
他今天才意识到,原来对皇位最有威胁性的,不是景忱,而是自己的亲弟弟景昀,因为母亲的存在。
这样的母亲……是不是不该留了?
“兄友才能弟恭,成章你说呢。”邹太后笑吟吟的看向景成章。
景成章冒起冷汗,不知道如何接话,他本能觉得父皇和皇祖母之间在较劲,他则是被夹在了中间……
只能硬着头皮接话了,“成章位列第三,一直得两位兄长照拂,成章也很尊敬他们……”
这话没啥问题,是顺着邹太后的话说的,邹太后很满意,当即赏景成章一块自己亲手做的糕点,“成章果然是五位皇子中,书读的最好的,以后要常来给祖母讲书。”
景成章欣喜的答应着。
只是,他的话在正明帝看来,明显是亲儿子没有向着他,明显是向着母亲,还是预备着抱紧皇祖母的腿,走上位之路。
看来在你心中,真说了算的不是贵为一国之君的父皇我,是你皇祖母。
看来,邹太后的强势,已经深入人心朝野尽知,以至于亲生儿子都认为,她一直压他一头,她的话,他会听。
开什么玩笑!
正明帝靠向榻背,端出一副慈祥笑容,“成章今年十六岁,该自行开衙建府了,只是古人讲究先成家再立业,父皇便给你指一门亲事吧,前几日听闻公孙戊家的孙女到了成婚年龄,和你很是般配。”
景成章和邹太后均是猝不及防,刚还说兄友弟恭呢,怎么又成开衙建府娶亲了?
且,公孙戊家的孙女是不错,知书达理娇俏可人,可公孙家在先皇时期就已经因获罪没落了啊,这样的岳家,如何配得上皇子呢?
景成章沉不住气,直接问出了口:“多谢父皇为孩儿着想,只是和那只有爵位没有实权的公孙家联姻,是不是会拉低皇家的颜面?”
“公孙家再没落也是侯门,你还想娶谁,边境小国的嫡出公主?”正明帝不阴不阳的答道,顺便瞥母亲一眼。
邹太后脸色变了,她就是北部边境小国的公主,但不是嫡出,是庶出,亲儿子今天心有不爽,直接讽刺了她的出身。
她的出身和凌荔桐母子一样,明明是禁.忌,而今天这两者都被明着暗着提起了。
正明帝话还没完呢,盯着低头不敢吭声的景成章继续不阴不阳,“公孙家好歹是侯门,那姜鉴呢?他不过是在朝为官罢了,没有任何爵位,前阵不还指了他的庶女给你十一叔?老十一第一时间给朕上了谢恩表,言辞恳切真情流露,你莫不是还不如他?”
景成章直接惊出了一身冷汗,“儿臣绝无此意!”
“哦,我的儿子,肯定不能跟你十一叔一样。你跪安吧,回头朕会吩咐内务府操办你的婚事。”正明帝挥挥手,景成章擦着冷汗下去了。
想着想着,正明帝口气也不大好了,“今天看到景忱,便想起了老九,今年过年是来不及了,明年便召他入宫罢,也全了母亲的思念之情。”
这话听着好听,却要结合背景,这是正明帝在警告母后,你钟爱的小儿子,命运都掌控在我手中,我想让他怎样就怎样,你最好不要太过分。
邹太后果然又生气了,但也被拿捏住,半天才从鼻孔里哼出一声,“那还要等一年?来年七月我寿辰,正好五十九岁了,虚岁六十,我想让昀儿进京,你不会还要挡着吧。”
本朝风俗,过生日“过九不过十”,都是过虚年生日,相当于邹太后是过六十大寿,六十知天命,自然盼着心爱的小儿子能在寿宴上出现。
正明帝心下了然,阴阴一笑道,“母亲是太后,该以举国之力奉养,九弟进京给您贺寿而已,多大个事,值得母亲一再提起。”
他说话也是别扭,总要给对方找些不痛快,他心里才痛快些。
邹太后忍了又忍,还是忍不住提起,“翅膀硬了,忘记皇位是怎么得来的了。”
这话就严重了,正明帝赶紧半跪下行礼,“母亲的扶持,孩儿终生难忘。”
“那你可记得答应过我什么。”邹太后话头都提了,索性兜个底朝天。
正明帝咬牙道:“孩儿答应过母亲,先由我占上并坐稳皇位,然后……兄终弟及。”
邹太后冷冷道:“希望你记得自己的话。”
“孩儿记下了。”三十八岁的皇帝,迫于礼教和孝道,咬牙在母亲面前说违心的话语。
此一时彼一时,居然还提兄终弟及?多么可笑的事情,他有五个儿子呢,为什么要让位给虎视眈眈的景昀,就因为他有母亲的偏爱?一个深宫妇人的偏爱,居然打算决定一个国家的储君之位?荒唐!
邹太后可不知道他的想法,又哼一声道:“你没忘本就好。”
跪的有些腿麻,正明帝只得自己起身,因为门外有宫人通报,“太后,三殿下来给您请安,是否通传?”
三殿下即正明帝的第三子景成章,今年十六岁,一向往祖母这边走的勤快,走的是靠强势祖母上位的路线。
邹太后其实并不待见他,她满眼里只有自己的小儿子,又哪里容得下孙子这一代的纠葛,所以态度很是冷淡,正明帝的其他儿子都和她不亲近,唯独景成章是个例外,不顾祖母的冷眼,恪尽孙辈的孝道,每日必来请安。
景成章跪下行礼,“孙儿给皇祖母请安,见过父皇,给父皇请安。”
正明帝笑着看向邹太后,“平身。想不到我这些儿子中,最有孝心的是老三。”
景成章赶紧谢恩,“谢父皇夸奖,尽孝道是儿臣的本分。”
“可惜本分二字,已少有人记起了。”邹太后冷不丁的接话。
正明帝立马跟上,“母后说的对,做兄弟的也该恪守兄弟的本分。”
他说的明显是九弟景昀,意思是他不该有即位的想法,不该来和他的儿子争。
他今天才意识到,原来对皇位最有威胁性的,不是景忱,而是自己的亲弟弟景昀,因为母亲的存在。
这样的母亲……是不是不该留了?
“兄友才能弟恭,成章你说呢。”邹太后笑吟吟的看向景成章。
景成章冒起冷汗,不知道如何接话,他本能觉得父皇和皇祖母之间在较劲,他则是被夹在了中间……
只能硬着头皮接话了,“成章位列第三,一直得两位兄长照拂,成章也很尊敬他们……”
这话没啥问题,是顺着邹太后的话说的,邹太后很满意,当即赏景成章一块自己亲手做的糕点,“成章果然是五位皇子中,书读的最好的,以后要常来给祖母讲书。”
景成章欣喜的答应着。
只是,他的话在正明帝看来,明显是亲儿子没有向着他,明显是向着母亲,还是预备着抱紧皇祖母的腿,走上位之路。
看来在你心中,真说了算的不是贵为一国之君的父皇我,是你皇祖母。
看来,邹太后的强势,已经深入人心朝野尽知,以至于亲生儿子都认为,她一直压他一头,她的话,他会听。
开什么玩笑!
正明帝靠向榻背,端出一副慈祥笑容,“成章今年十六岁,该自行开衙建府了,只是古人讲究先成家再立业,父皇便给你指一门亲事吧,前几日听闻公孙戊家的孙女到了成婚年龄,和你很是般配。”
景成章和邹太后均是猝不及防,刚还说兄友弟恭呢,怎么又成开衙建府娶亲了?
且,公孙戊家的孙女是不错,知书达理娇俏可人,可公孙家在先皇时期就已经因获罪没落了啊,这样的岳家,如何配得上皇子呢?
景成章沉不住气,直接问出了口:“多谢父皇为孩儿着想,只是和那只有爵位没有实权的公孙家联姻,是不是会拉低皇家的颜面?”
“公孙家再没落也是侯门,你还想娶谁,边境小国的嫡出公主?”正明帝不阴不阳的答道,顺便瞥母亲一眼。
邹太后脸色变了,她就是北部边境小国的公主,但不是嫡出,是庶出,亲儿子今天心有不爽,直接讽刺了她的出身。
她的出身和凌荔桐母子一样,明明是禁.忌,而今天这两者都被明着暗着提起了。
正明帝话还没完呢,盯着低头不敢吭声的景成章继续不阴不阳,“公孙家好歹是侯门,那姜鉴呢?他不过是在朝为官罢了,没有任何爵位,前阵不还指了他的庶女给你十一叔?老十一第一时间给朕上了谢恩表,言辞恳切真情流露,你莫不是还不如他?”
景成章直接惊出了一身冷汗,“儿臣绝无此意!”
“哦,我的儿子,肯定不能跟你十一叔一样。你跪安吧,回头朕会吩咐内务府操办你的婚事。”正明帝挥挥手,景成章擦着冷汗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