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二十四章 榜样-《大明:我!千古一帝,开局登基》

  书生柯潜大声说道。

  柯潜从小聪明好学,十岁就会写诗,正统十三年第一次参加春闱考试,没考上,后来进了太学当国子生。

  在这些书生中,他是成绩最好的一个。

  “你怎么能断定这东西没用?”

  另一个书生刘升皱着眉头问:“朱熹说过,农学、医学、百工技艺,都有它的道理,宋朝的时候,冯继升改进了配方,朝廷还赏赐他衣服和绸缎呢。”

  可是太祖的时候,司天监进贡了一件水晶漏壶,里面有两个木偶人,到了规定时间就会敲钟打鼓。太祖看到后觉得没什么用,就把它砸了,说这不过是些玩物。

  越来越多的读书人开始参与讨论。

  这是大明朝,不是清朝,从宋朝开始,对那些奇巧技艺的限制已经放松了很多。

  朱熹认为自然科学和成为圣贤、治理国家的知识都是正道。

  但朱元璋出身农民,一直看不起“奇巧技艺”。

  现在的大明,从洪武到现在不过八十多年,到了明朝中期的党争还没出现,学术上的争论也还没到生死相搏的地步。

  所以国子监里才会出现陶有道这样的人。

  也会有刘升这样,虽然不懂,但也不讨厌这些技术的人。

  一直到晚明时期,还会出现徐光启、宋应星这样的士大夫。

  这些学子并不知道,等到清朝入关之后,会彻底排斥所有学问。

  除了《四库全书》里收录的一些农学、医学和天文类的书籍外,其他的统统被禁。

  那时候,国子监的学生都会以自称“奴才”为荣。

  “宋朝又怎么样?割地赔款,和亲纳贡,你想让国家再走这条路吗?”

  陈英一拍桌子,瞪着刘升说。

  刘升立刻缩了回去。

  “陈兄别生气。”

  旁边的胡钦赶紧劝道:“大家都是为了国家百姓,别动气。”

  “胡兄,你一向最讨厌不学儒家学问的人,怎么现在替他说话?”

  陈英看着胡钦,皱着眉头问:“如果不是你说,我都不知道陶有道的事,他这种人,心术不正,胡兄你认可吗?”

  “我不是以前以为飞天只是胡说八道,是想迷惑皇上,可现在,陶有道真的上天了。”

  胡钦眯着眼笑着说:“我当然支持陈兄,但事情摆在眼前,我们这点力量,就像螳螂挡车,无济于事。”

  “那又怎么样,我陈英愿意在端门痛哭进谏,如果不行,为国而死,也毫无怨言。”

  陈英语气坚定,胸中豪气顿生。

  胡钦眼中闪过一丝精光,拍手说道:“既然陈兄有这份胆量,必定会名留青史,在下佩服,自然愿意陪着陈兄一起去劝皇上回头。”

  听到这话,陈英更加有了信心,在众人的夸赞声中,渐渐迷失在“陈兄”一声声的称呼里。

  不管怎么说,国子监还是以儒家思想为主,辅佐君王走正道,本来就是臣子的责任。

  朱祁钰没有直接回王府,而是去了隔壁。

  这么好的机会,当然要跟孩子们分享。

  和景泰学校不同,这个院子更像是朱祁钰自己的教学场所。

  但和景泰学校一样,学生们坐在那里,老师也都在场。

  朱祁钰站在黑板前,认真地讲着热气球是怎么飞起来的。

  不管他们有没有听明白,他就是想说就说。

  他讲了热气球的构造、火焰产生的热空气等等,把自己知道的东西全说了出来。

  在场的学生和老师虽然脸上都写着“听不懂”,但还是觉得他挺厉害。

  提问环节是这个院子最特别的地方。

  一开始由老师先问问题,作为军人,他们更关心热气球能不能用来打仗。

  “当侦察兵用的话,好像没什么用,你们也看到了,升到三十丈高,一有风就晃,而且对天气要求还高,最怕大风天。”

  朱祁钰背着手,看着那位老师继续说道:“你听说过显微镜吗?”

  老师点点头:“知道。”

  之前朱祁钰已经给他们看过。

  “把显微镜的管子拆开,就是望远镜,顾名思义,能看到很远的地方,就像看细胞那样放大。”

  随着朱祁钰的解释,老师若有所思地点点头,这并不难懂。

  “建一座结实的瞭望塔,装上望远镜,比这热气球实用多了。”

  朱祁钰笑着说。

  “那热气球除了能载人飞天,还有别的用处吗?”

  一个当兵的老师还是没搞明白。

  “没用?你以前想过人能飞上天吗?”

  朱祁钰挑了挑眉毛问。

  对方摇头:“没想过。”

  “现在呢?”

  朱祁钰接着问。

  “我想上去看看。”

  对方挠了挠头,有点不好意思地回答。

  “这就对了。”

  朱祁钰点点头,让他坐下,接着说:“热气球是人类第一次飞向天空,就算不谈它象征的意义,站得越高看得越远,可以帮助我们画出更准确的地图,感受高空的风……”

  学生们认真听着,时不时提出各种稀奇古怪的问题。

  朱祁钰一一回答。

  “所以,要通过研究事物来明白道理,别小看任何东西,保持好奇心,它会带你看到更广阔的世界。”

  讲完后,大家热烈鼓掌。

  朱祁钰也离开了院子,给众人留出单独说话的空间。

  回到王府后,看见范广在门口等着。

  “走吧,进府。”

  朱祁钰没多说什么,范广就跟着进去了。

  到了大厅,范广才开口问:“陛下让我护送马权度,我不敢自己做主,特地来请示陛下。”

  “一方面是因为马权度这次惹了不少麻烦,所以才派你去护送;另一方面,朕想让你去见一个人。”

  朱祁钰让下人端来茶,然后对范广说。

  “陛下要末将见谁?”

  范广皱着眉头想了想,问道。

  “陈懋将军。”

  朱祁钰说:“你去问问陈懋将军,他现在还能不能吃饭。”

  范广听完,沉默了一会儿,然后拱手道:“末将遵命。”

  “我已经跟张三说好了,你带人出发,一定要把他们安全带回来。这不是在要求你,而是你应该明白自己肩负的责任。”

  范广听了这话,眼神顿时亮了起来。他原本就是临时统领神武卫,对这种战事早就熟悉了。

  而且,跟着圣人学了不少战术,但一直没机会用上。这次或许是个好机会。

  不过,他也想到,圣人之所以这么交代,可能是因为这次任务危险重重,否则不会特别强调要带回所有人。

  “末将一定不辱使命。”

  范广郑重地说。

  “还有什么事吗?”

  朱祁钰看着他,语气轻松地问。

  “末将有个疑问,前几天那起刺杀,为什么陛下没有深究?”

  这是范广一直想不通的问题,想了很久,还是决定问出来,毕竟他马上就要离开京城,圣人的安全至关重要。

  “你有这份心很好。”

  朱祁钰微微一笑,伸手拿起刚泡好的茶,揭开茶盖,吹掉浮在上面的茶叶,喝了一口。

  “不过是些小角色,不用太在意。要是天天提心吊胆,把自己搞得疑神疑鬼,那就正中了他们的下怀。”

  范广听了,心里顿时踏实了许多,看来圣人已经安排妥当,自己不用再操心了。

  一杯茶的功夫,范广又聊起了热气球,知道这东西对打仗没什么用,也就没再继续问。

  等范广离开后,朱祁钰回到内院。

  皇后册封典礼快到了,他能感觉到汪招娣心里很紧张。

  毕竟那是国母的位置。

  册封之后,她就成了天下女子的榜样。

  缓解紧张的办法很简单,就是让自己忙起来,别去想。

  正好现在内衣卖得火热,汪招娣让陈凝香把账目拿给她看看。

  所以这时候王府内院,陈凝香也在。

  透过窗户,朱祁钰看到两个风格相似但气质不同的女子。

  一个站着,一个坐着。

  坐着的那个不断向站着的那个问这问那,还时不时在纸上写写画画。

  朱祁钰没让下人通报,而是走到窗边,双手扶在窗台上。

  轻轻咳了两声,引起了屋内人的注意。

  “在忙什么呢?”

  看到两人,朱祁钰开口问道。

  “陛下!”

  两个人都被吓了一跳,一个惊讶,一个责备。

  “民女参见陛下,陛下万福。”

  陈凝香行了个礼。

  “陛下怎么有空来我这儿?”

  汪招娣微微低头说道。

  “热气球都飞完了,自然有空,你们没看见吗?”

  朱祁钰抬起头问:

  “倒是看见了,没想到人还能飞上天。”

  汪招娣的目光越过朱祁钰,望向窗外的天空。

  “陛下真是厉害,普通人做不到啊……”

  “别说了,你们这是在算账?”

  朱祁钰一听陈凝香的话,立刻打断并转移话题。

  “是啊,现在订单多了,银子存进库房,我得经常检查才行。”

  汪招娣抿了抿嘴说。

  朱祁钰摸着下巴,盯着汪招娣,总觉得这个王妃兼准皇后有什么事瞒着他。

  他也没管陈凝香还在旁边,嘴角一扬问道:“这几天,还疼吗?”

  汪招娣听了,低头看了看胸口,然后瞪了朱祁钰一眼,像是在说:这里还有别人呢!

  范广带着队伍离开京城,回头望了眼高大的城墙。

  而马权度带着商队,在士兵的护送下,心里感到特别自豪。

  京,是都城。

  城名叫紫禁。

  但因为皇帝不在,所以紫禁宫虽然名字响亮,其实只是个空名。

  天气越来越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