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升的坦诚,让大臣们都感到意外。
“没关系,先去办公厅吧,想必各位大人也有不少问题要问。”
朱祁钰笑着,拍了拍刘升的肩膀,然后带着大家走出了教室。
所谓的办公厅,其实并不是某个官员的办公室,老师们平时就在那里整理教材和其他工作。
刘升坐下后,圣人也坐在旁边,其他老师则由兴安带领依次坐下。
高谷面对刘升,急切地问:“那个拼音到底是什么?怎么学的?我刚才听学生们说话特别清楚,是不是跟拼音有关?俗体字有没有成书?刘老师是怎么学的?还有那个奇怪的标点符号又是怎么回事?”
一连串的问题让刘升有点应接不暇,但他稳住心神,说道:“拼音是陛下根据音韵,结合外文符号整理出来的,学生能说得这么清楚,当然靠的是拼音。”
“那个标点符号是用来告诉学生哪里该停顿,哪一段是一个完整的句子或段落。”
“至于俗体字,我们叫它简体字,现在还没有正式出版的书,只有老师在备课的时候,发现合适的就会改用。”
刘升说完,朱祁钰又成了众人关注的焦点,毕竟他是真正的校长。
高谷点点头,接着回忆刚才上课的情形,慢慢体会其中的深意。
高谷问完,王直接着说:“老夫听刘老师讲课,怎么这么直接?”
“不直接的话,学生听不懂。要是让他们自己去想,说不定会想偏了。教书也是育人,陛下就是这么要求的。”
刘升再次提到朱祁钰,解释说在学校里不能有错误的理解和歪曲的解释,别说百家争鸣,这事是有前提的,朱祁钰也不能把自己送进死路。
王直点头,又问:“诗词是这样讲的,那《论语》呢?要是教《论语》,也是这样吗?”
“当然。”
刘升说着拿出课本,这本书是圣人亲自排版监制,工匠一刀一刀刻出来的,非常用心,皇家也亲自挑选过。
翻开后,刘升说:“《论语》不仅有直译,注释也是用白话写的,至于理解,有了直译之后,再参考历代大儒的说法,从中选出一些,这些也有标注。”
一听这话,大臣们都愣住了。
老师不只是现实中教学生的那个老师,课本上那些清晰明了的名字,也是学生的老师。
大臣们很快意识到,所谓的名留千古、万世师表,其实就是印在教科书上的名字。
一时间,大家又把目光投向了圣人。
朱祁钰耸耸肩说:“民间传言说朕打压儒家,其实不是这样。朕一直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除了孔子,还有孟子、荀子等,除了儒家,还有道家、墨家等。朕要的是百家争鸣,但谁能进教科书,必须经过朕的认可。”
这才是真正的釜底抽薪!
王直看明白了,学校里的学生学习速度比外面私塾、学院的学生快得多。
学校用一种非常直接、强硬的方式灌输知识,虽然能不能成才还不知道,但识字已经没问题了。
再说一遍,一旦学校在全国各地建起来,那些想要留名的人,肯定也会关注教科书。
那些所谓的隐士,其实一直在写书,但圣人已经不知不觉间建立了一种权威,一种能让人不敢抬头的权威。
高谷觉得自己已经很激进了,但跟圣人的境界比起来,他还差得远。
有些人站得太高,不愿低头看看底层,回头一看才发现,自己不过是个小山丘上的人,以前还看不起老百姓。
所谓慢慢来、潜移默化,就是这样。
想看明白这些事,必须看得远一些,而看得远的人,也不会拒绝这个让自己名留后世的机会。
就像史书一样,只有某些人被写进历史。
天下农民开始识字了,读书人就要拼命了。
一旦铺开,这就是大势所趋。
高谷感觉自己又学到了一课。
圣人啊,我高某真是比不上你啊!
“陛下,这教科书的标准到底是什么?”
王直拿着课本,这对他来说,就是一生追求的东西。
“朕觉得行,就行。”
朱祁钰说话很直接,没绕圈子,也没说啥大道理。
“这……”
王直一时不知如何回答,愣住了。
“现在小学主要学语文、数学,还有历史和思想品德,再加上体育、画画这些课程,王卿想教哪一门?”
朱祁钰明白王直的想法,但王直当翰林学士时最擅长的是写文章,如果不涉及现代史,作为吏部尚书的他,现在还没资格进课本。
“语文。”
王直手里的就是语文课本,他自己也能写文章。
“王卿,你先看看,能进这本教材的都是些什么人。”
朱祁钰揉了揉太阳穴,抬眼看着王直越来越难堪的脸。
几千年来华夏的文章,在散文还没有出现之前,书里不是苏轼就是李白,还有历代文豪的作品,更不用说孔孟的语录了。
除非王直脸皮够厚,否则还真不好意思和这些古人放在一起。
这也说明,能进课本的人有多厉害。
“王卿别灰心,这只是小学课本,以后要是涉及现代史,大家可曾想过,你们正在写历史。”
这句话听起来挺激励人,但朱祁钰说得平淡,神情也没有波动。
“没错!各位正在创造历史!”
一旁的刘升握紧拳头,其他老师也都看向大臣们。
“于尚书,你也在现代历史里啊!”
刘升和其他老师都把目光投向了于谦。
朱祁钰答应过工匠们,将来一定会让他们名垂青史,所以关于现代历史的部分,他让老师们试试看,其中除了工匠,最重要的就是京城之战。
于谦并不知道,他对大家的反应感到有些意外。
“从太祖开始,到京城保卫战,朕称之为近代史,往后就是现代史,也就是现在,正是眼前这一刻。”
朱祁钰接着说道。
一瞬间,众人都觉得头皮发麻,连于谦也一样。
“说起来,周忱推行的平米法,陈循去年坚持开放海禁,于谦力挽狂澜,还有王振专权,胡濙……这些都会写进课本。”
周忱再次被点到名字,这次他的眼眶有些湿润。
士人为了赏识自己的人而死,没有什么比被人认可更让人感动的了。
陈循如此,于谦也如此,年纪一大把,满腹才华,却不知道如何表达此刻的心情。
至于金濂和王直,六部尚书中有四个上了名单,虽然其中一人名声不太好,但明显自己差得远了。
这就是情绪的价值,金钱和权力都换不来。
“臣远远比不上陛下万分之一,不敢居功。”
过了许久,于谦向皇帝行礼说道。
“朕明白,但如果当初于卿不信朕,现在朕可能就不在京城了。”
谦虚?那可不现实!
富贵了不回老家,就像穿着漂亮衣服在夜里走路!
难道要让后人以为皇位是捡来的,然后为了抢皇位才除掉皇兄吗?
皇兄的坟头草早就长两米高了,又没有夺门之变,凭什么这么说?
朱祁钰心里想着这些,于谦当然不知道,但他不由自主地想起了土木堡之战时的情景。
“好了,这种事,你们谦虚也没用,到底办不办,还得朕说了算。”
他挥了挥手,把话题拉回来,对高侍郎说:“高侍郎,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吗?”
“回陛下,有,而且很多,臣想留下来多学一点。”
高谷脑子里全是问题,却不知从哪里问起。
“陛下,这是又搞什么新花样吗?”
刘升也好奇地问道。
“这是一张邸报,能让人们不出门就知道天下大事。”
朱祁钰摸着下巴想了想,站起身走到黑板前,拿起粉笔和直尺,在黑板上画出几个区域。
他在不同的地方写下内容,比如诗词、对联、一些小故事,再配上简单的图画,很快就把一块黑板报做出来了。
放下粉笔,朱祁钰拍了拍手,灰尘纷纷扬扬地飞起来。
“大致就是这样,诗词除了经典作品,也可以包括现在某些人的作品,而这些白话故事,可以是最近发生的事,也可以是虚构的。”
朱祁钰拿起教鞭,指着不同版面的不同风格给高谷讲解。
“至于识字这一块,高侍郎以后是通政使,自己必须先懂,才能知道怎么教别人识字。”
这部分只能靠自己学习,没有学习意愿的人,光靠一张邸报也学不进去。
各位老师,以后学生过节的时候,也可以让他们做黑板报,分分工合作,这样就能看出谁字写得好,谁会写文章,谁会画画等等,这些特长都能在黑板报里体现出来。
既然今天可以做,不如就趁现在给学生们布置点任务吧。
朱祁钰看的不只是这张邸报,还包括相关的产业,比如造纸、印刷,还有卖报纸的小贩等等。
这些都是能提供工作的机会。
随着朱祁钰不断讲解,大家对邸报有了新的理解。
除了国家大事,邸报最重要的还是各地的最新消息。
在北京城里,主要刊登朝廷发布的命令,中间穿插一些民事纠纷,顺便发表经过审核的文章和作品。
一举多得,但因为是在皇帝眼皮底下,高谷压力很大。
不过经历了刚才的教科书事件后,高谷觉得这也是个展示自己的好机会。
“陛下,臣一定把邸报办好!”
想明白了之后,高谷郑重地跪下磕头。
朱祁钰离开景泰学校后,大臣们留下继续学习。
从今天起,除了高谷之外,其他人就不能随便进学校了,大家要抓紧时间学习。
海面上,一支舰队正迎着风浪前进。
“没关系,先去办公厅吧,想必各位大人也有不少问题要问。”
朱祁钰笑着,拍了拍刘升的肩膀,然后带着大家走出了教室。
所谓的办公厅,其实并不是某个官员的办公室,老师们平时就在那里整理教材和其他工作。
刘升坐下后,圣人也坐在旁边,其他老师则由兴安带领依次坐下。
高谷面对刘升,急切地问:“那个拼音到底是什么?怎么学的?我刚才听学生们说话特别清楚,是不是跟拼音有关?俗体字有没有成书?刘老师是怎么学的?还有那个奇怪的标点符号又是怎么回事?”
一连串的问题让刘升有点应接不暇,但他稳住心神,说道:“拼音是陛下根据音韵,结合外文符号整理出来的,学生能说得这么清楚,当然靠的是拼音。”
“那个标点符号是用来告诉学生哪里该停顿,哪一段是一个完整的句子或段落。”
“至于俗体字,我们叫它简体字,现在还没有正式出版的书,只有老师在备课的时候,发现合适的就会改用。”
刘升说完,朱祁钰又成了众人关注的焦点,毕竟他是真正的校长。
高谷点点头,接着回忆刚才上课的情形,慢慢体会其中的深意。
高谷问完,王直接着说:“老夫听刘老师讲课,怎么这么直接?”
“不直接的话,学生听不懂。要是让他们自己去想,说不定会想偏了。教书也是育人,陛下就是这么要求的。”
刘升再次提到朱祁钰,解释说在学校里不能有错误的理解和歪曲的解释,别说百家争鸣,这事是有前提的,朱祁钰也不能把自己送进死路。
王直点头,又问:“诗词是这样讲的,那《论语》呢?要是教《论语》,也是这样吗?”
“当然。”
刘升说着拿出课本,这本书是圣人亲自排版监制,工匠一刀一刀刻出来的,非常用心,皇家也亲自挑选过。
翻开后,刘升说:“《论语》不仅有直译,注释也是用白话写的,至于理解,有了直译之后,再参考历代大儒的说法,从中选出一些,这些也有标注。”
一听这话,大臣们都愣住了。
老师不只是现实中教学生的那个老师,课本上那些清晰明了的名字,也是学生的老师。
大臣们很快意识到,所谓的名留千古、万世师表,其实就是印在教科书上的名字。
一时间,大家又把目光投向了圣人。
朱祁钰耸耸肩说:“民间传言说朕打压儒家,其实不是这样。朕一直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除了孔子,还有孟子、荀子等,除了儒家,还有道家、墨家等。朕要的是百家争鸣,但谁能进教科书,必须经过朕的认可。”
这才是真正的釜底抽薪!
王直看明白了,学校里的学生学习速度比外面私塾、学院的学生快得多。
学校用一种非常直接、强硬的方式灌输知识,虽然能不能成才还不知道,但识字已经没问题了。
再说一遍,一旦学校在全国各地建起来,那些想要留名的人,肯定也会关注教科书。
那些所谓的隐士,其实一直在写书,但圣人已经不知不觉间建立了一种权威,一种能让人不敢抬头的权威。
高谷觉得自己已经很激进了,但跟圣人的境界比起来,他还差得远。
有些人站得太高,不愿低头看看底层,回头一看才发现,自己不过是个小山丘上的人,以前还看不起老百姓。
所谓慢慢来、潜移默化,就是这样。
想看明白这些事,必须看得远一些,而看得远的人,也不会拒绝这个让自己名留后世的机会。
就像史书一样,只有某些人被写进历史。
天下农民开始识字了,读书人就要拼命了。
一旦铺开,这就是大势所趋。
高谷感觉自己又学到了一课。
圣人啊,我高某真是比不上你啊!
“陛下,这教科书的标准到底是什么?”
王直拿着课本,这对他来说,就是一生追求的东西。
“朕觉得行,就行。”
朱祁钰说话很直接,没绕圈子,也没说啥大道理。
“这……”
王直一时不知如何回答,愣住了。
“现在小学主要学语文、数学,还有历史和思想品德,再加上体育、画画这些课程,王卿想教哪一门?”
朱祁钰明白王直的想法,但王直当翰林学士时最擅长的是写文章,如果不涉及现代史,作为吏部尚书的他,现在还没资格进课本。
“语文。”
王直手里的就是语文课本,他自己也能写文章。
“王卿,你先看看,能进这本教材的都是些什么人。”
朱祁钰揉了揉太阳穴,抬眼看着王直越来越难堪的脸。
几千年来华夏的文章,在散文还没有出现之前,书里不是苏轼就是李白,还有历代文豪的作品,更不用说孔孟的语录了。
除非王直脸皮够厚,否则还真不好意思和这些古人放在一起。
这也说明,能进课本的人有多厉害。
“王卿别灰心,这只是小学课本,以后要是涉及现代史,大家可曾想过,你们正在写历史。”
这句话听起来挺激励人,但朱祁钰说得平淡,神情也没有波动。
“没错!各位正在创造历史!”
一旁的刘升握紧拳头,其他老师也都看向大臣们。
“于尚书,你也在现代历史里啊!”
刘升和其他老师都把目光投向了于谦。
朱祁钰答应过工匠们,将来一定会让他们名垂青史,所以关于现代历史的部分,他让老师们试试看,其中除了工匠,最重要的就是京城之战。
于谦并不知道,他对大家的反应感到有些意外。
“从太祖开始,到京城保卫战,朕称之为近代史,往后就是现代史,也就是现在,正是眼前这一刻。”
朱祁钰接着说道。
一瞬间,众人都觉得头皮发麻,连于谦也一样。
“说起来,周忱推行的平米法,陈循去年坚持开放海禁,于谦力挽狂澜,还有王振专权,胡濙……这些都会写进课本。”
周忱再次被点到名字,这次他的眼眶有些湿润。
士人为了赏识自己的人而死,没有什么比被人认可更让人感动的了。
陈循如此,于谦也如此,年纪一大把,满腹才华,却不知道如何表达此刻的心情。
至于金濂和王直,六部尚书中有四个上了名单,虽然其中一人名声不太好,但明显自己差得远了。
这就是情绪的价值,金钱和权力都换不来。
“臣远远比不上陛下万分之一,不敢居功。”
过了许久,于谦向皇帝行礼说道。
“朕明白,但如果当初于卿不信朕,现在朕可能就不在京城了。”
谦虚?那可不现实!
富贵了不回老家,就像穿着漂亮衣服在夜里走路!
难道要让后人以为皇位是捡来的,然后为了抢皇位才除掉皇兄吗?
皇兄的坟头草早就长两米高了,又没有夺门之变,凭什么这么说?
朱祁钰心里想着这些,于谦当然不知道,但他不由自主地想起了土木堡之战时的情景。
“好了,这种事,你们谦虚也没用,到底办不办,还得朕说了算。”
他挥了挥手,把话题拉回来,对高侍郎说:“高侍郎,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吗?”
“回陛下,有,而且很多,臣想留下来多学一点。”
高谷脑子里全是问题,却不知从哪里问起。
“陛下,这是又搞什么新花样吗?”
刘升也好奇地问道。
“这是一张邸报,能让人们不出门就知道天下大事。”
朱祁钰摸着下巴想了想,站起身走到黑板前,拿起粉笔和直尺,在黑板上画出几个区域。
他在不同的地方写下内容,比如诗词、对联、一些小故事,再配上简单的图画,很快就把一块黑板报做出来了。
放下粉笔,朱祁钰拍了拍手,灰尘纷纷扬扬地飞起来。
“大致就是这样,诗词除了经典作品,也可以包括现在某些人的作品,而这些白话故事,可以是最近发生的事,也可以是虚构的。”
朱祁钰拿起教鞭,指着不同版面的不同风格给高谷讲解。
“至于识字这一块,高侍郎以后是通政使,自己必须先懂,才能知道怎么教别人识字。”
这部分只能靠自己学习,没有学习意愿的人,光靠一张邸报也学不进去。
各位老师,以后学生过节的时候,也可以让他们做黑板报,分分工合作,这样就能看出谁字写得好,谁会写文章,谁会画画等等,这些特长都能在黑板报里体现出来。
既然今天可以做,不如就趁现在给学生们布置点任务吧。
朱祁钰看的不只是这张邸报,还包括相关的产业,比如造纸、印刷,还有卖报纸的小贩等等。
这些都是能提供工作的机会。
随着朱祁钰不断讲解,大家对邸报有了新的理解。
除了国家大事,邸报最重要的还是各地的最新消息。
在北京城里,主要刊登朝廷发布的命令,中间穿插一些民事纠纷,顺便发表经过审核的文章和作品。
一举多得,但因为是在皇帝眼皮底下,高谷压力很大。
不过经历了刚才的教科书事件后,高谷觉得这也是个展示自己的好机会。
“陛下,臣一定把邸报办好!”
想明白了之后,高谷郑重地跪下磕头。
朱祁钰离开景泰学校后,大臣们留下继续学习。
从今天起,除了高谷之外,其他人就不能随便进学校了,大家要抓紧时间学习。
海面上,一支舰队正迎着风浪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