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八十九章 出征的经历-《大明:我!千古一帝,开局登基》

  在对照组观察下,最后有一瓶金黄色的液体从管子里滴进烧杯里。

  这还只是大蒜油,还没提炼出精油,但此刻,董宿看着烧杯里的液体,既兴奋又担心。

  兴奋是因为实验成功了,担心的是,到底有没有效果。

  传统医学的改变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完成的,华夏几千年的药方,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就连后人到现在也没完全弄清楚。

  大蒜油和大蒜素,后来主要用来喂牲畜,但眼下看来,给人用和给牲畜用,差别其实也不大。

  “我们,这是成功了吗?”

  董宿拿着烧杯,看着李言闻问。

  他咽了口唾沫,因为参与了整个过程,新世界的大门仿佛被打开了。

  原来药材还能这样提取!

  “这个应该是大蒜的精华,使用的时候要特别注意用量,作为主药,可能还需要其他药物配合。”

  李言闻自言自语地说,这是中医判断药效强弱的方式。

  这种说法很合理。

  “取一点,用热水冲开,我来试试。”

  这已经是别无选择的办法了,医疗的发展总是伴随着生命的代价,就像神农尝百草一样,很多时候,制作药物的人自己就成了第一个试验者。

  刘纯可以用死囚做实验,现在也没那么多讲究。

  “学生来吧,院使。”

  李言闻看着董宿说:“学生年轻,身体不容易受邪气影响,更适合试。”

  “哼,老夫虽然年纪大,但现在正是时候,城里的老人,怎么能不管呢?”

  在华夏人的观念里,从不讲牺牲老人这种话,如果是外族,却常常会丢弃老弱病残,比如医院床位紧张时,让老人让出床位等死。

  “可是,院使一个人如果连续服用,药物会在体内积累,不符合对照组的实验要求。”

  李言闻给出了一个董宿无法拒绝的理由。

  “那就我们四个人,各自按不同年龄、不同剂量来试一下吧。”

  在场只有四个人,董宿提议,其他人也同意了,亲自体验比问病人更直接。

  一百份大蒜油被分装好,倒进温水里。董宿年纪大,用的量最少。李言闻正值壮年,主动要求用了最多的一份。

  四个人都懂医术,彼此对视一眼,一口气全都喝了下去。营帐里顿时安静下来。

  “一个时辰过去了,大家有没有哪里不舒服?”

  董宿看了眼时间,环顾四周问道。

  “没有。”

  “没有。”

  两位医生仔细检查了一下,摇头表示没事。

  “有点恶心,肚子胀,不过应该没事。”

  只有李言闻皱着眉头,感觉喉咙发堵,肚子像是鼓起来一样。

  “刚才李医生的剂量记下来了吗?”

  董宿立刻问另外两人。

  “记下了。”一个人指着桌上的小本子说。

  “好,再等一等,一个时辰后如果没危险,就确定剂量。”

  董宿说着,拉住李言闻的手,让他坐下,给他把脉。因为李言闻出现了异常反应,所以他是重点观察对象。

  一个时辰过去,李言闻还是觉得恶心,董宿检查后发现,除了心跳稍快一点,其他没什么大问题。

  暂时只能观察到这一步,见李言闻暂时没事,董宿才笑着说:“如果明天没事的话,明天试着多蒸馏一些。”

  实验和量产不一样,光会做不行,如果不能大量生产,就没实际意义,至少现在还救不了全城的人,算不上真正的治病救人。

  “是,院使。”李言闻三人恭敬地行礼。

  第二天一早,大部分医师就聚集在一起了。

  董宿让李言闻拿出大蒜油给大家演示了一遍,接着说:“这些器具是皇上赏赐的,非常珍贵,现在我们已经掌握了方法,接下来要大量制造,大家有什么好的建议都可以提出来。”

  这些器具确实很贵重,毕竟无色玻璃不是随便能烧出来的,技术还不稳定,但只要知道怎么做,替代品有很多。

  陶瓷、竹子、瓦罐等等,医师们根据流程提出了不同的方案。

  之后,在士兵的帮助下,各种方案开始尝试制作。

  好在这些士兵不再是以前那种什么都不懂的兵,他们掌握了一些基本的医疗知识,所以能帮得上忙。

  只是大蒜用量很大,很快就把仓库里的存货用完了。

  在几种方案中,陶瓷和竹管搭配蒸馏出的蒜油颜色最金黄清澈,足以供应四分之一城的居民。

  本来大蒜油的用量就不高。

  第二天,这个区域就开始使用这种蒜油,董宿也把整个过程详细记录下来,并亲自写信给皇帝,请求朝廷多送些大蒜过来。

  作为抗生素,蒜油含有大量大蒜素,效果非常显著,不像普通药方那样需要长时间观察。

  吃了蒜油后,病人自己就能感觉到咳嗽减轻了,发烧也慢慢退了。

  这个发现让整个医疗团队和大宁的百姓都感到非常振奋。

  每次医生来的时候,百姓都会打开门,站在屋里跪下磕头。

  李言闻从一个医学生一下子被董宿提拔成医师,待遇几乎和宫廷御医一样。

  在京城,朱祁钰看到董宿的信后,惊讶得睁大了眼睛。

  他知道大蒜素,但具体怎么提取却不清楚。

  “这个李言闻是谁?”

  朱祁钰看到信里提到这个名字,就问哆啦兴安。

  兴安没有让他失望,立刻回答:“李言闻是蕲州瓦硝坝人,家里几代都是郎中。”

  “他有没有成家?”

  朱祁钰想到一个人,对这个名字印象很深。

  “回陛下,应该还没娶亲,陛下要给他赐婚吗?”

  圣人这么问,兴安以为皇帝是要给他赐婚,心里已经开始琢磨京城合适的人选了。

  “不,不行,顺其自然,别多管闲事。”

  朱祁钰赶紧说道,他想起李言闻虽然名声不大,但他儿子可是很有名!

  朱祁钰之前就担心过,怕自己的举动会带来什么变化。

  就像一只蝴蝶掀起的风暴。

  但后来,他的身份让他不得不做出改变,就像猛地拉紧吉他弦一样。

  作为郕王,他的选择其实不多。

  现在,当他可能影响到别人的时候,朱祁钰心里开始有些犹豫了。

  你发现了一个伟人的父亲,而这个人的人生轨迹不知不觉已经被你改变了,难免会想,这位伟人还能不能顺利成长起来?

  在线等,挺急的。

  以前朱祁钰身边不是于谦、范广这种早死的人,就是石亨、金英这种死不死他也不太担心的人。

  李时珍的父亲出现,让朱祁钰心里有点慌。

  “算了,就这样吧。”

  朱祁钰叹了口气,正准备向兴安要赏赐,下人就进来了,说:“陛下,范广求见。”

  “哦?范广回来了?快请他进来。”

  朱祁钰听了,挑了挑眉,笑着说。

  范广回来,说明福建没什么大事,而且他的舰队也已经靠岸了。

  没过多久,范广就走进了书房。

  “末将范广,参见陛下,陛下万福金安。”

  他双手抱拳,单膝跪地,声音都有点发抖。

  “起来吧,坐下。”

  朱祁钰走过去,亲自扶起范广,问道:“跟朕说说福建的情况。”

  “是,陛下。”

  范广很感动,只坐了一半,就开始讲起这次出征的经历。

  虽然不算太累,但南方的局势混乱,大家都能看出来。

  朱祁钰静静地听着,那些地方远在天边,也不是什么稀奇事。

  陈懋只是个武将,没办法完全控制福建,但按照范广的说法,陈懋并没有反叛的意思,只是他也担心京城的局势复杂,不知道怎么保全自己。

  这些,朱祁钰都能明白。范广见皇帝神色平静,也松了口气,接着说起他一路

  把这些人招进神武卫的事。

  “陛下,其实那些山匪没像话本里说的那么厉害,一个个瘦得皮包骨,什么喝酒吃肉,我灭了几个山寨,根本不堪一击。”

  范广皱着眉头,神情严肃地说道。

  “朕知道,如果不是活不下去了,谁愿意当山匪,南方乱到这个地步,

  污吏到处都是,现在朕也无能为力。”

  事情有轻重缓急,朱祁钰虽然清楚,但眼下不是重点。

  “对了,陛下,我这次带回来三千多船工,一千水手,剩下的就是山匪和水兵,现在正在大沽口等着陛下指示。”

  范广并不是什么事都坏,圣人一直惦记的船工,他已经完好无损地带回来了。

  “三千!”

  朱祁钰惊讶地说:“好,好,兴安,那古今通集库里应该还有宝船的图纸和航海图,以后肯定用得上。”

  他还记得,当初太后让他监国的时候,在文华殿议事之后,他就想进去看看。

  但那时候他还是郕王,没有那个权力,而且当时王直还在试探他。

  可现在当了皇帝,差点就把这事忘了。

  “回陛下,之前陛下让臣好好保管,自然不会出事。”

  兴安低头说道,因为南京文渊阁曾经失火,现在这些书库里的书可以说是孤本了。

  蝴蝶翅膀早就在远方掀起了风暴,只是它自己并不知道罢了。

  兴安清理内廷,从上到下大扫除,没人敢这个时候放火,更何况现在主强臣弱,一旦

  烧的不只是书库,还有自己的性命。

  “去让人拿出来,做个备份。”

  朱祁钰想了想说:“书不该只存在库房里,这件事得赶紧办。”

  说完,他转头看向范广,问:“大沽口那边怎么样?如果以你的看法,能不能在那里建个军港和船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