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泰的态度很是明确,他若是那个孩子,对宇文士及这个生父不会有半点的感情.
有的只是滔天的恨意,他想要的不是陪伴,更不是赔偿,而是寻仇。
陆清却没有什么态度,只是一味的发呆,半晌也没有说出一句话来。
“陆清”李承乾轻轻地唤了声他的名字,柔和地追问道:“若换作是你,你想如何?”
“哦”陆清缓缓地回过了神,先是冲着李承乾点了一下头,低眉垂目地答道:“既然彼此都不知晓对方的存在,十几年前不曾相逢,十几年后更不必相逢。”
李承乾没想到陆清会给出这样一个答案。
他以为陆清会想认下他,毕竟是自己的生父,血脉两个字是没什么道理可讲的。
他以为陆清会向他索要一笔赔偿,既然你是我爹,那我从小到大的衣食住行就该你负责。
他以为陆清会恨、会怨,也或许会疑惑、会理解,万没想到陆清的反应竟会是如此的平静。
是啊,自己说的只是个假设,事不关己谁会真的走心呢?
若是告诉他实情,让他知道自己真的是宇文士及的儿子,他受得了吗?会不会像前世一样哭得天崩地裂?
应该不会吧,前世他的身份使他被迫留在草原,无法回到长安,他才会因为妻离子散、家国俱丧而嚎啕大哭。
现在他还没有成亲,也不会因为这个身份改变他的生活,他或许更好接受一些。
李承乾的脸色缓和了许多,微笑着说道:“其实抛开私德不谈,宇文士及这个人还是很有才华的,殿中监也是要职了。”
殿中监何止是要职,负责着皇帝的衣食住行,可以说是既有实权又是绝对的天子近臣。
寻常百姓也就罢了,当官的人谁不懂得朝中有人好做官?
在官场上若是没背景,仕途会异常坎坷,谁不想抱住一个三品重臣的大腿?
宇文士及这条大腿是相当的茁壮,腿毛比树都粗。
李泰见李承乾的目光一直在陆清的身上,心下便也跟着起疑。
李承乾不会无的放矢,他这比方打得如此明显,难道他意有所指?
李泰从没调查过陆清的身世,这其实是一种疏忽,准备带在身边的人,是应该仔仔细细地查查的。
李承乾是极有可能对陆清做过调查的,莫非陆清竟是宇文士及的儿子?
李泰心里犯着嘀咕,没有出声,陆清则缓缓地开了口。
“我听说,他这个殿中监是从中书令降下来的,可是真的么?”
李承乾点头道:“是真的。”
“我还听说,”陆清略停顿了一下,缓缓地说道:“他被降的原因是谄言媚主,对吗?”
说起宇文士及被降的原因,简直令人啼笑皆非。
有一天李世民在后花园里散步,宇文士及随行在侧,李世民看着御花园的风景,随口对一棵大树赞了句:“此嘉木也。”
宇文士及一看皇帝都夸这棵树了,那自己必须得跟上,于是乎他对着树木大加赞美,搜肠刮肚恨不得把所有的好词都挂树上。
李世民当即正色道:“魏征常劝我远离佞人,我不知佞人为谁,如今看来就是你啊。”
李世民深知,宇文士及这类一心揣摩君意、专事逢迎之人,若委以朝政重责,难免因私心误判大局,绝非治国理政的合适人选。
但他也看清,宇文士及擅长体察君主情绪、时刻以君主心意优先,这份“共情顺承”的特质,恰恰适合打理宫廷内务、照料君主衣食起居。
既能让君主得享妥帖,又可避免其涉足核心政务。
念及此处,李世民当即下诏,免去宇文士及中书令之职,改任其为殿中监,专司宫廷礼仪、御服车驾、膳食起居等内务,将其职能精准框定在“近侍照料”而非“朝政决策”的范畴之内。
殿中监这个重要的职务,在很多人的眼里是一种荣耀,但对于一个从中书令那个位置降下来的人来说,这无异于是一种耻辱。
中书令主导诏令草拟、政事堂议事、掌中书省,是名副其实的“百官之首”。
殿中监管的不过是皇帝的生活起居而已,这两者如何能相提并论?
陆清忽然这么问,李承乾也不知他是何用意,却也只能实话实说道:“是的,有什么问题?”
“没什么问题,就是觉得他这人”陆清撩眼皮望了一眼门口的方向,“骨头有点软。”
说人骨头软,这话骂得很难听了。这就是极端的看不起,不屑与之交往的意思。
陆清从小在民间长大,关于朝堂上的大人物,他几乎是一无所知。
他听说过最多的就是宇文士及和南阳公主的事迹,他也不知道老爹怎么就这么了解并且这么爱和他说这两个人的事。
现在他一下子就明白了,太子不可能浪费大好时光和自己闲磨牙。
他当着自己的面提出这样的设想,如果自己还不知道宇文士及和自己是什么关系,那自己脖子上顶着的可能不是脑袋而是个榆木疙瘩。
李承乾微微地叹了口气,话既然提起来,那不如索性说个透,话不说透总感觉眼前有层窗户纸挡着。
“我刚提的设想,其实并不是单纯的一个假设,而是一个事实,那个孩子就是”
李承乾的目光一直紧紧地锁死在陆清的身上,陆清“腾”的一下站了起来,冲着李承乾抱拳道:“不是我,绝对不是。”
李承乾轻轻地笑问:“你怎么就能肯定不是你呢?”
李泰的目光也锁定在陆清的脸上,只见他平静得像一湖秋月。
“家父陆静武,长年在外经商,生意失败后回返家园,自我记事起便不曾离开过,继母待我虽冷漠,衣食冷暖也无差池,陆清自小在江南乡村长大,太子若是不信,可派人前去调查。”
李承乾摆摆手示意他坐下,又笑着说道:“你自小有许多的拳脚师父吧?其中至少有两个是在长安居住的,你把长安翻了个遍,找不到你舅父也就罢了,你的两个师父是不是也毫无踪迹?”
有的只是滔天的恨意,他想要的不是陪伴,更不是赔偿,而是寻仇。
陆清却没有什么态度,只是一味的发呆,半晌也没有说出一句话来。
“陆清”李承乾轻轻地唤了声他的名字,柔和地追问道:“若换作是你,你想如何?”
“哦”陆清缓缓地回过了神,先是冲着李承乾点了一下头,低眉垂目地答道:“既然彼此都不知晓对方的存在,十几年前不曾相逢,十几年后更不必相逢。”
李承乾没想到陆清会给出这样一个答案。
他以为陆清会想认下他,毕竟是自己的生父,血脉两个字是没什么道理可讲的。
他以为陆清会向他索要一笔赔偿,既然你是我爹,那我从小到大的衣食住行就该你负责。
他以为陆清会恨、会怨,也或许会疑惑、会理解,万没想到陆清的反应竟会是如此的平静。
是啊,自己说的只是个假设,事不关己谁会真的走心呢?
若是告诉他实情,让他知道自己真的是宇文士及的儿子,他受得了吗?会不会像前世一样哭得天崩地裂?
应该不会吧,前世他的身份使他被迫留在草原,无法回到长安,他才会因为妻离子散、家国俱丧而嚎啕大哭。
现在他还没有成亲,也不会因为这个身份改变他的生活,他或许更好接受一些。
李承乾的脸色缓和了许多,微笑着说道:“其实抛开私德不谈,宇文士及这个人还是很有才华的,殿中监也是要职了。”
殿中监何止是要职,负责着皇帝的衣食住行,可以说是既有实权又是绝对的天子近臣。
寻常百姓也就罢了,当官的人谁不懂得朝中有人好做官?
在官场上若是没背景,仕途会异常坎坷,谁不想抱住一个三品重臣的大腿?
宇文士及这条大腿是相当的茁壮,腿毛比树都粗。
李泰见李承乾的目光一直在陆清的身上,心下便也跟着起疑。
李承乾不会无的放矢,他这比方打得如此明显,难道他意有所指?
李泰从没调查过陆清的身世,这其实是一种疏忽,准备带在身边的人,是应该仔仔细细地查查的。
李承乾是极有可能对陆清做过调查的,莫非陆清竟是宇文士及的儿子?
李泰心里犯着嘀咕,没有出声,陆清则缓缓地开了口。
“我听说,他这个殿中监是从中书令降下来的,可是真的么?”
李承乾点头道:“是真的。”
“我还听说,”陆清略停顿了一下,缓缓地说道:“他被降的原因是谄言媚主,对吗?”
说起宇文士及被降的原因,简直令人啼笑皆非。
有一天李世民在后花园里散步,宇文士及随行在侧,李世民看着御花园的风景,随口对一棵大树赞了句:“此嘉木也。”
宇文士及一看皇帝都夸这棵树了,那自己必须得跟上,于是乎他对着树木大加赞美,搜肠刮肚恨不得把所有的好词都挂树上。
李世民当即正色道:“魏征常劝我远离佞人,我不知佞人为谁,如今看来就是你啊。”
李世民深知,宇文士及这类一心揣摩君意、专事逢迎之人,若委以朝政重责,难免因私心误判大局,绝非治国理政的合适人选。
但他也看清,宇文士及擅长体察君主情绪、时刻以君主心意优先,这份“共情顺承”的特质,恰恰适合打理宫廷内务、照料君主衣食起居。
既能让君主得享妥帖,又可避免其涉足核心政务。
念及此处,李世民当即下诏,免去宇文士及中书令之职,改任其为殿中监,专司宫廷礼仪、御服车驾、膳食起居等内务,将其职能精准框定在“近侍照料”而非“朝政决策”的范畴之内。
殿中监这个重要的职务,在很多人的眼里是一种荣耀,但对于一个从中书令那个位置降下来的人来说,这无异于是一种耻辱。
中书令主导诏令草拟、政事堂议事、掌中书省,是名副其实的“百官之首”。
殿中监管的不过是皇帝的生活起居而已,这两者如何能相提并论?
陆清忽然这么问,李承乾也不知他是何用意,却也只能实话实说道:“是的,有什么问题?”
“没什么问题,就是觉得他这人”陆清撩眼皮望了一眼门口的方向,“骨头有点软。”
说人骨头软,这话骂得很难听了。这就是极端的看不起,不屑与之交往的意思。
陆清从小在民间长大,关于朝堂上的大人物,他几乎是一无所知。
他听说过最多的就是宇文士及和南阳公主的事迹,他也不知道老爹怎么就这么了解并且这么爱和他说这两个人的事。
现在他一下子就明白了,太子不可能浪费大好时光和自己闲磨牙。
他当着自己的面提出这样的设想,如果自己还不知道宇文士及和自己是什么关系,那自己脖子上顶着的可能不是脑袋而是个榆木疙瘩。
李承乾微微地叹了口气,话既然提起来,那不如索性说个透,话不说透总感觉眼前有层窗户纸挡着。
“我刚提的设想,其实并不是单纯的一个假设,而是一个事实,那个孩子就是”
李承乾的目光一直紧紧地锁死在陆清的身上,陆清“腾”的一下站了起来,冲着李承乾抱拳道:“不是我,绝对不是。”
李承乾轻轻地笑问:“你怎么就能肯定不是你呢?”
李泰的目光也锁定在陆清的脸上,只见他平静得像一湖秋月。
“家父陆静武,长年在外经商,生意失败后回返家园,自我记事起便不曾离开过,继母待我虽冷漠,衣食冷暖也无差池,陆清自小在江南乡村长大,太子若是不信,可派人前去调查。”
李承乾摆摆手示意他坐下,又笑着说道:“你自小有许多的拳脚师父吧?其中至少有两个是在长安居住的,你把长安翻了个遍,找不到你舅父也就罢了,你的两个师父是不是也毫无踪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