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王文先拔头筹!-《大明:从景泰开始中兴》

  “拜见陛下!”

  “见过诸位阁老,诸位尚书!”

  王文进入文化殿后,先是向朱祁鈺躬身揖礼,而后调整了神態,才向诸位大臣见礼。

  他自知朱祁鈺召他来,就是来与诸位大臣论战的,自然少不得一番先礼后兵。

  诸臣也知道这王文,王侍郎,就是所谓的年轻后进了,自然不敢小视,也纷纷向王文回礼,一番客套之后,双方入座各自草擬腹稿,准备接下来的大战。

  朱祁鈺急忙吩咐成敬上茶,作为掌权者是不能亲自下场的,只要自己的目的达到了,再以实权行裁判之举便可。

  待到上茶的宦官退下之后,早就在殿外准备多时的王文率先发难:

  “此前在殿外听彭学士所言,嫡庶有別,不可紊也,在下不敢苟同。”

  未待彭时有所反应,王文起身朝著朱祁鈺揖礼后,接著说道:

  “臣以为,礼有经有权,若上皇尚在北狩,陛下以宗子入大统,自当守嫡庶之制。”

  “然今陛下已正位宸极,圣母诞育之功不可泯,岂可仍以藩邸之礼待之此所谓,权其轻重,而不失其正者也。”

  朱祁鈺暗自给王文竖起了大拇指。

  这王文不但一心为主,政治智慧也高,开口就是上皇北狩,陛下正位宸极,把自己的地位拔高,压了朱祁镇一头。

  彭时作为正统十三年的状元,各种经义也是信手拈来,很快就找到了王文的逻辑破绽,隨即起身开始反驳:

  “陛下之立,因上皇北狩、宗社危殆,乃以兄终弟及之义继统,非以子承父业之制嗣位。”

  “按礼,为人后者,为人子,陛下既继上皇大统,当以孙太后为母,吴氏为本生之母,若加皇太后之號,是使陛下有二母,既违大宗无二本之理,又陷陛下於背大统、崇本生之不义,昔汉哀帝尊定陶太后,终至王莽篡汉,当以之为鑑!”

  朱祁鈺瞭然,若不是之前去补了一番宗法礼制,他还真以为当上了皇帝就可以为所欲为了。

  现在看来,这宗法礼制还真是深入人心了,以后世的眼光来看,这宗法礼制就是荼毒人心的糟粕,但在封建帝王时代,为了维护统治却不得不用这一套。

  又看了一眼王文,这位王侍郎面色坚毅,看不出任何退却之意。

  他突然看向彭时,一脸求学地样子道:

  本书首发.,提供给你无错章节,无乱序章节的阅读体验

  “彭卿所言极是,唐太宗有言,以史为鑑,可以知兴替,看来日后得让卿为朕多讲讲这史书。”

  搞政治嘛,讲究一个能屈能伸。

  拉拢一番彭时还是有必要的,他明知道自己的本意却不行阿諛奉承之事,想来是有点本事的,即便其不堪大任,留在身边为自己查缺补漏也是极好的,如同唐太宗身边的魏徵。

  顺便也暗示王文,举点例子回击啊,不然朕很难办。

  彭时不卑不亢地回道:

  “陛下以贞观为范,实乃社稷之幸,臣於史籍不过粗通皮毛。”

  “今陛下临御之初,正需广纳忠言以固国本,臣虽駑钝,愿效微末,於经筵讲读之外,辑录歷代兴衰要略进呈御览。”

  “唯望陛下鑑古知今,使朝堂如明镜照尘,奸佞无所匿形。”

  朱祁鈺坐在主位上差点咳出声来,不愧是而立之年就能步入內阁之人,自己都要甘拜下风。

  其锋芒藏於温厚辞令之下,如璞玉初琢,已见其温润而坚的底色。

  只是一这对答下来,王侍郎就变成奸佞之臣了。

  朱祁鈺忍不住看向王文。

  只见王文移步到文化殿正中,面无表情却声震瓦殿:

  “昔商君治秦立木为信,非恃经史空谈,乃以刑赏立威;汉相萧何收秦图籍,方知天下厄塞。彭学士言『邪佞无所匿形』,固是正论,然今瓦剌未退、边储未充,若只论古鉴而忽实务,若使魏徵復生,怕也要先理清通州漕运再陈十思。”

  “臣駑钝,只知这庙堂之上,当有明镜照尘,亦需凿石斧斤。”

  说到此处,王文侧身看著与他对站的彭时,眼里充满不屑,又是一个只会空谈的腐儒。

  又想到之前胡灐提到的解文毅公也,就是解縉,於是也以彭时借古讽今之道回应他:

  “彭学士辑录兴衰要略,固然是文臣本分,然若论匿形,解文毅公以经筵讲官论证,终因恃才废事,此等前鉴,更值得我辈惕厉!”

  朱祁鈺听著王文的话,末了的前鉴二字咬得极重,既未直面奸佞之诬,反而给彭时套了一顶空谈的大帽子,让彭时和他的那句奸佞落进了不知实务的陷阱里。

  “在下谨受教!”彭时向著王文行了一个师礼,然后又朝著朱祁鈺躬身一揖,说道:

  “陛下,臣闻大厦之成非一木之材,治平之功需九域之验,臣於经史虽略通一二,然於州县钱粮、河工漕运实缺歷练。”

  “明日臣会上疏,自请外放偏远州县,亲察民间疾苦、习练刑名钱穀,他日归朝辅政,方敢言经纬合契,还望陛下批准。”

  彭时也自知理亏,自己入仕还没多久就回家守孝去了,论实干经验確实比不上在座的诸公。

  朱祁鈺也在心中给彭时打上了一个知错就改的好同志標籤,思变则通,为政者確实需要脚踏实地,而不是像那些四体不勤、五穀不分的儒生,每天只会无病呻吟,写文章抒发自己怀才不遇、抨击圣上宠幸奸佞……

  而立之年步入內阁,不知这大明境內多少文官望其项背而不得,却肯自请下放州府为官,需知京官大三品,这份心性,著实让朱祁鈺喜爱不已。

  “今日廷议之事不是治国理政,彭卿不必妄自菲薄,以后多向诸位前辈学习就是。”朱祁鈺安抚了下彭时,想到此人培养一番能堪大任,至少也是封疆大吏级別的,培养的好的话,或许是一位王佐之才!

  陈循在一旁默默鬆了口气,还好朱祁鈺没同意彭时自请下放的请求,不然自己这首辅算是白当了。

  啥事没办成,內阁成员先少了一位,自己作为內阁首辅脸往哪放

  当今这位天子的种种表现,当真不是位好糊弄的主,再想事事和稀泥可行不通了。

  为聪明人办事,既要揣摩上意,又要考虑名声,还要兼顾各方利益,陈循感觉自己现在像被架在火上烤一般,左右为难。

  不过天子朝纲独断,可不是啥好事,无论是对自己,还是对大明,稍有不慎,恐怕就会遗臭万年。

  只得將求助的目光投向王直,他不站出来,自己只得妥协或者致仕还乡了。

  当然,他自然是不愿选择后者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