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赐福粥太子难为-《弄娇娥》

  徐臻自来懂得“己事不密则失身”的道理,因此这些事除了春雨知道个皮毛,剩下的也就高寒跟她晓得了,她跟高寒没有什么好推心置腹的,剩下的人里头竟无人可诉,无从排解。

  幸好年关将近,姑娘们总有事忙。

  午睡过后她带着二姑娘三姑娘一起重新进了厨房,将挑好的豆米都洗干净,然后用水泡起来,冬季寒冷,倒是减免了她们中间换水的步骤,不过冷水浸手,也很挑战人了。

  这一忙碌起来,将昨日压下的怒火散掉不少,理智使得她开始条理的考虑报仇的事,而不是命人直接将王茹嬿丢到蛇窟里头。

  临入夜,她已经躺下了,听得外头春雨春桃在嘀咕。

  “也不知道明日宫里的腊八粥先赐给哪家?”

  春桃略带鄙夷:“还能赐给哪家?”

  一贯爱唠叨的春雨难得的没有回嘴,两个丫头不知想到了什么,同时叹了口气。

  徐臻本来已经“心平气和”,一听这个顿时又给气笑了,她都沦落到被自家丫头同情的地步!

  过了丑时,有婆子们过来请说去熬粥,春雨春桃忙将徐臻叫起来。

  等徐臻出门,文国公府的院子里已经灯火通明。徐臻伸手哈了一口气,天越冷,过年的气氛越浓郁。不过朝堂之上的陛下跟臣属却不能歇着,无他,疫情跟水患不会因为过年就放大家一马。今日虽是腊八,可吃了饭,该上朝的上朝,该当值的当值,并没有人可以松散下来。

  她起的早,东宫几乎一夜不曾入睡。

  小儿手臂粗的蜡烛燃着,地龙热热的烧着,来福却只觉得冷。

  皇上歇下的晚,再者有了年纪,谁也不敢打搅,腊八赐福的事便由东宫主持。

  此刻太子的属官已经等在外头,请示太子今年这福该如何赐。

  太子眼睛盯着属官递上来的条陈,承恩侯府自是排了个第一,而威远侯府紧随文国公府之后,竟然跑到了安定候府的前头。

  太子竭力控制,才没有将面前的桌子掀翻。

  来福不敢催促,不过站的时间实在太长,他感觉自己已经长在地上了。

  跳动的烛火唤回了太子的神智,他深吸一口气,拿起毛笔重新写了一份,写完没等墨迹变干,便交给来福:“按这个顺序赐下去。”

  来福接过来,瞄了一眼,顿时眼中一亮,长期养成的拍马屁习惯立即犯病:“殿下高明!”

  嗯,这四个出口换来的是太子将他踢出门。来福本来想领一份去文国公府送粥的差事,见状也不敢了,只好扼腕的叫了自己的徒弟小桂子过来……

  “府上,安定候府,承恩侯府,是头一批送出来的,奴才想着给老太君并夫人姑娘请个安,这才领了这份差。”

  老太君笑:“公公辛苦了。”自有人送上红封。

  小桂子瞅了一眼徐臻,知道自己这次恐怕没法单独拜见,只好走了。

  从晨起熬粥,直到接了宫里的赏赐下来,这才算告一段落,不说老太君,光是底下的媳妇跟孙女孙子们脸上也带了困倦,老太君看了一圈,大手一挥,喝完粥就都回去吧,该上学上学,该唠嗑唠嗑,想睡个回笼觉也没问题:“我累了,要歇歇,你们中午再来陪我老婆子吃饭。”

  大夫人等人其实到了中年,觉反而少些,便聚在一起说话,无非是今年虽然是三府并列,好歹没有被个侯府给压过去,这面子总算是周全了,省下叫亲戚们担心,对头们笑话。

  徐丛等公子们不必进厨房熬粥,相对的还多睡了会儿,这时候他们就不困了,吃了饭该做什么做什么。

  姑娘们则要随着主母们熬粥,还要不住的搅动,免得糊锅,这个活计又不能用下人来代替,因此每个人都很累,得了长辈首肯,她们实在的多,各自回屋去睡觉。

  徐臻熬过了劲,步子很慢,听身后春雨跟春桃叨叨,一会儿说:“殿下实在英明,竟然让三府并列。”一会儿又替太子叹息:“殿下也不容易啊!”

  春桃快将春雨鄙视死了,快嘴快舌的道:“你能不能有点立场?不过是一碗粥,还不知道是哪个煮的,当我们稀罕啊!”

  春雨虽然能叨叨,但一时说不过她,只好拿出杀手锏:“这不是姑娘教导我们,要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考虑考虑么……”

  徐臻,中箭!绣鞋里头的脚趾头动了动,有种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的痛!

  她站定,转身,等春雨傻儿吧唧的走过来,伸手摸了摸她的脸蛋,和风细雨的温声道:“你说的对,太子是很不容易,这样吧,要不我将你送给太子,给他暖暖被窝儿,也算是我们做臣子的一片孝心,你说好不好?”

  春雨一翻白眼,晕了过去。

  春桃一手托着坚持要晕的春雨,一手从头上抽出簪子:“姑娘,天这么冷,我又背不动她,不过听说晕掉的人用簪子扎人中很管用!让奴婢试试吧!”

  春雨一下子从她身上爬起来:“姑娘我错了!”跟断了尾巴的壁虎一样,跳着脚逃走了。

  徐臻跟春桃:“……”

  自古至今,嘴皮子最会得罪人并且求生欲最强的人是谁?

  望着春雨遁逃的身影,徐臻嘴角微微扬起,春桃却看得嘴角直抽还有点想打人。

  徐臻:“看来是对春草的惩罚轻了,大家都不怎么长记性呢。”

  自家主子自家知道,春桃腿一软,指天发誓:“姑娘,我跟他们绝对绝对不是一路货色!”

  徐臻侧头看她一眼,无奈道:“你还是多念点书吧。”

  说丫头“一路货色”,她这个当主子的岂不是成了“不是什么好东西”?

  太子的做法为他赢了不少世家大臣的好感,不过徐臻却反映平平,就像春桃说的“不过是一碗粥”。

  文国公自朝上下来,脸上平静,看不出喜怒,徐臻请了安很识时务的没有多待,回了院子。

  无法从长辈这里得到确切的消息,她就只能等外头的人给打听。

  好在第二天也就知道朝廷的安排了,初步商定派三十六位官员前往西北,美其名曰“辅助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