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臻双目灿亮如星辰,宋尧不禁又对自己的疑惑产生怀疑,难不成她真觉得儿子哄老子是个容易的活儿。
想起这是他求来的,也算徐臻亲自拜托的正经事,并非什么顽笑,他到底还是压下心里的种种纷乱情绪,认真的请教:“我不会哄人,还请姑娘教我。”
徐臻差点就要说“你不用哄,只拿眼这样乌溜溜的看着安定候就行”,话到嘴边被她的理智使劲砸回去,才免了一场“灾祸”。
宋尧为庶子,却不是从小长在安定候身边,其母貌美命运多舛,宋尧对于自己的俊美想必也不是很满意。
“后日文先生会到此地,到时候你提前过来看着点吧。”能学多少就只看他自己的造化了。
宋尧能跟生父相认,文先生从中起到不少作用,更兼在未曾相认之前,文先生就令徐臻将高远跟自己两人送往军中,若是说从前宋尧还不明白文先生的意图,可随着时日的变化,他对这位老者早就充满了尊敬,所以一听徐臻的话,立即追问:“文先生要来?他现在在何地?我可以去迎接。”
徐臻扭头看了他一眼,“你这不是挺会哄人吗?”
宋尧的脸一下子红透了。
他那不是哄人,是发自真心。可这话要是说出来,不光显得矫情,而且好像暗示徐臻他对自己父亲没有什么真心似的……
徐臻站起来走到书柜边,假装看书,实则偷笑。
哄两个老头子都能脸红,她突然对宋尧未来的媳妇生出无数同情啊。
譬如夫妻俩两两对坐,你也脸红我也脸红。
“噗……”
宋尧寻声扭头,就见徐臻正对着书柜笑弯了腰。
徐臻笑了一阵才收声,为表示“歉意”,主动挑拣了几本书给宋尧:“这些都跟元洲本地风土人情有关,你拿回去看看,若是安定候问起来,也有话可讲。”
这个倒是宋尧真需要的,他宁肯背书,也不愿意绞尽脑汁想甜言蜜语,于是按住心里那点儿腹诽,面上郑重的谢过了徐臻。
婆子进来问晚饭,宋尧连忙站起来告辞,没等徐臻挽留,就“活蹦乱跳”的跑走了,等他出来之后被傍晚的凉风一吹,顿时扼腕的一拍额头,蹭饭他不需要,可他刚才还想问问徐臻到底大家要怎么应对安定候啊。
要是再返回去……
算了,太傻了。等文先生来了再说。
徐臻确实有逐客之意,她先前说叫宋尧拿书回去看,本来就是希望他“闻弦音知雅意”赶紧告辞,谁知他竟是一根下不了刀的朽木。现在好不容易走了,徐臻连忙吩咐:“摆饭摆饭,在锅里炖了有多久了?”
婆子笑道:“隔水炖了足有三个时辰,中间大锅里添了三回水呢。”
徐臻一听眼角都亮了,起身跟着婆子们去了灶上看。
锅盖掀开,里头是一个陶罐,婆子们将其上的系绳提起来,再掀开足三层的密封盖子,顿时香气扑鼻,很快就溢满了小小的灶房。
徐臻的第一反应:“快去锁好门,别再让人进来啦!”
两个婆子也闻着香味馋得不行,可还是被她的话给闹的笑了起来,“姑娘放心,这些尽够您吃的。”徐臻的饭量摆在那儿,她们不认为她能将这一陶罐都吃了。
刚出锅的大米还有白胖的馒头,徐臻几乎难以选择,最后她选择吃米饭浇上肉汤肉块,香甜味美的肉块入口即化,她一边吹着热气一边使劲往嘴里塞,还抽空跟两个吃馒头蘸肉汤的婆子说:“我都好几个月没有吃上一口肉了,再不叫我吃,估计我能从自己身上片一块下来煮煮。”
可她发下豪言壮语,其实那陶罐里头的肉也只吃了一半,两个婆子跟着放开吃,三个人也没有真的全部干掉一陶罐,但徐臻丝毫没有因此就愧疚自己把宋尧撵走的事,反而沾沾自喜的说:“掀开盖子晾凉了,赶紧放起来,明天早上跟中午还够我们吃两顿。”
婆子们家还在元洲南边,属于头一次吃这种炖肉,先煮再煸再隔水炖的做法更是闻所未闻(太麻烦了),不过好吃也是真好吃,驴肉龙肉都不换的好吃,就问徐臻:“姑娘这做法难不成是北方的吃法?真是太好吃了,恨不能将舌头也吞了。”
徐臻洋洋得意:“不是,是我新想出来的。”接近半年的时间疫情才平,可要说完全稳定,那谁也不敢保证,这时候吃肉,是为了解馋可不是为了送命,所以她才命人费上那么些功夫,最起码求个心安吧。
两个婆子自是对她夸了又夸,别看徐臻又抠又馋的,但她笼络人心简直手到擒来。
不说旁的,这俩婆子的伙食那都是跟她一样,她在炕上吃,她们俩在地上的桌子上吃,但碗里的饭绝对是出自一口锅,就这份待承,真可谓民以食为天的精髓,两个婆子对她那叫一个掏心掏肺。举例来说,这时候徐臻想要杀人放火出去打个劫,她们绝对没有二话。
饭后三个人没有例外的捧着肚子消食,婆子们趁机问她:“您还打算养狗吗?要是养的话,明儿我出去寻摸寻摸,捡那刚出生的淘换一只来……”
徐臻想了想,慢慢摇头,这里宋尧时不时的过来,她还是回到京城的时候再养好了。
想到回京,她嘴巴一抿,算计了一下太子跟太子妃成亲的日子,发现这俩人竟然没有造人成功。
这么一想,她又不愿意回去了。
太子大婚半年,太子妃没有动静,京中世家少不得蠢蠢欲动。
这事儿,首先该怪皇上。皇上态度不明,明摆着权力要交接,可太子一伸手,皇上就打,太子缩手缩脚的,估计小两口的日子不好过。
其次该怪太子。太子也算熟读史书了,自古以来,人以多子多女为福气,帝位传承尤重此事,太子妃没怀孕,便是为了储位稳固,太子也应先选良人怀孕,将自己头上那顶不能生的帽子摘走。
最后就是皇后了。皇后既是姑姑又是婆婆,为大局着相,也该为太子选择良妾繁衍子嗣,可很明显,皇后现在走的是温情路线,不仅不对太子妃开刀,还处处护着太子妃,堪称婆媳典范。
这样的婆媳关系,若是寻常百姓家,那简直就是做媳妇的天堂。可皇家又不一样了,子嗣绵延同时关系到江山稳固跟传承。想任性,也得有任性的本钱啊。
想起这是他求来的,也算徐臻亲自拜托的正经事,并非什么顽笑,他到底还是压下心里的种种纷乱情绪,认真的请教:“我不会哄人,还请姑娘教我。”
徐臻差点就要说“你不用哄,只拿眼这样乌溜溜的看着安定候就行”,话到嘴边被她的理智使劲砸回去,才免了一场“灾祸”。
宋尧为庶子,却不是从小长在安定候身边,其母貌美命运多舛,宋尧对于自己的俊美想必也不是很满意。
“后日文先生会到此地,到时候你提前过来看着点吧。”能学多少就只看他自己的造化了。
宋尧能跟生父相认,文先生从中起到不少作用,更兼在未曾相认之前,文先生就令徐臻将高远跟自己两人送往军中,若是说从前宋尧还不明白文先生的意图,可随着时日的变化,他对这位老者早就充满了尊敬,所以一听徐臻的话,立即追问:“文先生要来?他现在在何地?我可以去迎接。”
徐臻扭头看了他一眼,“你这不是挺会哄人吗?”
宋尧的脸一下子红透了。
他那不是哄人,是发自真心。可这话要是说出来,不光显得矫情,而且好像暗示徐臻他对自己父亲没有什么真心似的……
徐臻站起来走到书柜边,假装看书,实则偷笑。
哄两个老头子都能脸红,她突然对宋尧未来的媳妇生出无数同情啊。
譬如夫妻俩两两对坐,你也脸红我也脸红。
“噗……”
宋尧寻声扭头,就见徐臻正对着书柜笑弯了腰。
徐臻笑了一阵才收声,为表示“歉意”,主动挑拣了几本书给宋尧:“这些都跟元洲本地风土人情有关,你拿回去看看,若是安定候问起来,也有话可讲。”
这个倒是宋尧真需要的,他宁肯背书,也不愿意绞尽脑汁想甜言蜜语,于是按住心里那点儿腹诽,面上郑重的谢过了徐臻。
婆子进来问晚饭,宋尧连忙站起来告辞,没等徐臻挽留,就“活蹦乱跳”的跑走了,等他出来之后被傍晚的凉风一吹,顿时扼腕的一拍额头,蹭饭他不需要,可他刚才还想问问徐臻到底大家要怎么应对安定候啊。
要是再返回去……
算了,太傻了。等文先生来了再说。
徐臻确实有逐客之意,她先前说叫宋尧拿书回去看,本来就是希望他“闻弦音知雅意”赶紧告辞,谁知他竟是一根下不了刀的朽木。现在好不容易走了,徐臻连忙吩咐:“摆饭摆饭,在锅里炖了有多久了?”
婆子笑道:“隔水炖了足有三个时辰,中间大锅里添了三回水呢。”
徐臻一听眼角都亮了,起身跟着婆子们去了灶上看。
锅盖掀开,里头是一个陶罐,婆子们将其上的系绳提起来,再掀开足三层的密封盖子,顿时香气扑鼻,很快就溢满了小小的灶房。
徐臻的第一反应:“快去锁好门,别再让人进来啦!”
两个婆子也闻着香味馋得不行,可还是被她的话给闹的笑了起来,“姑娘放心,这些尽够您吃的。”徐臻的饭量摆在那儿,她们不认为她能将这一陶罐都吃了。
刚出锅的大米还有白胖的馒头,徐臻几乎难以选择,最后她选择吃米饭浇上肉汤肉块,香甜味美的肉块入口即化,她一边吹着热气一边使劲往嘴里塞,还抽空跟两个吃馒头蘸肉汤的婆子说:“我都好几个月没有吃上一口肉了,再不叫我吃,估计我能从自己身上片一块下来煮煮。”
可她发下豪言壮语,其实那陶罐里头的肉也只吃了一半,两个婆子跟着放开吃,三个人也没有真的全部干掉一陶罐,但徐臻丝毫没有因此就愧疚自己把宋尧撵走的事,反而沾沾自喜的说:“掀开盖子晾凉了,赶紧放起来,明天早上跟中午还够我们吃两顿。”
婆子们家还在元洲南边,属于头一次吃这种炖肉,先煮再煸再隔水炖的做法更是闻所未闻(太麻烦了),不过好吃也是真好吃,驴肉龙肉都不换的好吃,就问徐臻:“姑娘这做法难不成是北方的吃法?真是太好吃了,恨不能将舌头也吞了。”
徐臻洋洋得意:“不是,是我新想出来的。”接近半年的时间疫情才平,可要说完全稳定,那谁也不敢保证,这时候吃肉,是为了解馋可不是为了送命,所以她才命人费上那么些功夫,最起码求个心安吧。
两个婆子自是对她夸了又夸,别看徐臻又抠又馋的,但她笼络人心简直手到擒来。
不说旁的,这俩婆子的伙食那都是跟她一样,她在炕上吃,她们俩在地上的桌子上吃,但碗里的饭绝对是出自一口锅,就这份待承,真可谓民以食为天的精髓,两个婆子对她那叫一个掏心掏肺。举例来说,这时候徐臻想要杀人放火出去打个劫,她们绝对没有二话。
饭后三个人没有例外的捧着肚子消食,婆子们趁机问她:“您还打算养狗吗?要是养的话,明儿我出去寻摸寻摸,捡那刚出生的淘换一只来……”
徐臻想了想,慢慢摇头,这里宋尧时不时的过来,她还是回到京城的时候再养好了。
想到回京,她嘴巴一抿,算计了一下太子跟太子妃成亲的日子,发现这俩人竟然没有造人成功。
这么一想,她又不愿意回去了。
太子大婚半年,太子妃没有动静,京中世家少不得蠢蠢欲动。
这事儿,首先该怪皇上。皇上态度不明,明摆着权力要交接,可太子一伸手,皇上就打,太子缩手缩脚的,估计小两口的日子不好过。
其次该怪太子。太子也算熟读史书了,自古以来,人以多子多女为福气,帝位传承尤重此事,太子妃没怀孕,便是为了储位稳固,太子也应先选良人怀孕,将自己头上那顶不能生的帽子摘走。
最后就是皇后了。皇后既是姑姑又是婆婆,为大局着相,也该为太子选择良妾繁衍子嗣,可很明显,皇后现在走的是温情路线,不仅不对太子妃开刀,还处处护着太子妃,堪称婆媳典范。
这样的婆媳关系,若是寻常百姓家,那简直就是做媳妇的天堂。可皇家又不一样了,子嗣绵延同时关系到江山稳固跟传承。想任性,也得有任性的本钱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