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秋水出生那年,月光县林家庄公社的冬天格外冷。北风卷着雪粒,抽打着村口那几间低矮的石头房,像在鞭笞一个沉睡的梦。那时,没人会想到,那个每天踩着泥泞小路、夹着公文包匆匆赶往修造站的瘦高男人,日后会成为撑起整个乡镇经济的脊梁。
他是林秋水的父亲,林承贤。
林承贤只上过几年私塾,十三岁就当上了村会计。在那个连识字都算本事的年代,一个孩子能拨算盘、记账目、管得清村里的账,已是“神童”般的存在。村里老人常说:“老林家这小子,眼神亮,心眼活,将来必成大器。”
可林承贤从不觉得自己有什么了不起。他只是比别人更早地明白了两件事:一是数字不会骗人,二是人要靠双手吃饭。
七十年代初,修造站还只是几间漏风的石头屋,院子里长满荒草,雨天泥泞得连鞋都拔不出来。一台旧车床,一张破工作台,便是全部家当。可就在这样的地方,林承贤一干就是十年。他白天跑业务、修农机,晚上趴在煤油灯下画图纸、算成本,常常熬到后半夜,眼睛熬得通红,手指冻得裂口流血。
“你这是何苦?”邻居王婶常站在院门口劝他,“城里那么多好单位,凭你的本事,哪不能去?偏要在这穷地方耗着。”
林承贤只是笑笑,不说话。他知道,自己不是在“耗”,而是在“种”,种一棵树,一棵能荫蔽整个公社的树。
1978年,改革的春风吹来。林承贤敏锐地嗅到了风向。他开始四处奔走,联系县里、跑银行、找技术员,把修造站一步步扩建成农机厂、化肥厂、麻纺厂、陶管厂……短短几年,竟发展成拥有十几家企业的乡镇企业集团。公社书记拍着他的肩膀说:“老林啊,你这是把荒地开成了良田!”
可林秋水知道,这“良田”是父亲用命换来的。
他记得那些夜晚,父亲披着旧棉袄在院子里来回踱步,嘴里叼着旱烟,烟头一明一灭,像一颗不肯安睡的心。他也记得那个寒冬,父亲为解决化肥厂设备问题,整整一天泡在车间,回来时头发结霜,脸冻得发紫,却笑着说:“机器修好了,春耕不误事。”
父亲抽烟,抽得讲究,也抽得深情。
他独处时,最爱抽旱烟。一张白纸,一小撮烟丝,卷得紧实利落,点燃后深吸一口,烟雾缓缓升腾,缭绕在他眉宇之间。他坐在老槐树下,面前摊着图纸,铅笔在纸上沙沙作响,偶尔停下来,吧嗒几口烟,眉头微蹙,仿佛在烟雾中寻找答案。
林秋水小时候最爱看父亲卷烟。那动作行云流水,像一场无声的仪式。他常问:“爹,您为啥总抽烟?”
父亲笑着摸摸他的头:“抽烟能提神。爹要动脑子,不动烟,脑子不动。”
他用的烟袋锅,是爷爷传下来的,清朝末年的物件,铜身玉嘴,烟竿油亮。烟袋上雕着松鹤延年,红缨随风轻摆,像一段凝固的岁月。父亲从不轻易示人,只有贵客来了,才郑重地取出来,装上烟丝,点燃,递给客人。
“老林,你这烟袋可是宝贝!”客人常惊叹。
父亲只是笑笑:“祖上传的,不值钱,就是个念想。”
可林秋水知道,那不是“不值钱”,而是父亲对过往的敬重,对生活的仪式感。
而招待客人时,父亲从不抽旱烟,必是拿出卷烟,太平烟厂产的“梅花”“太平”或“庆丰”。这三种烟,档次不同,价格不一,父亲从不乱用。
“梅花”一毛一盒,“太平”八分,“庆丰”一毛五。父亲买哪种,全看家里有多少钱。他从不花公款,哪怕是一根烟。
“爹,为啥不每次都买最好的?”林秋水曾不解地问。
父亲蹲下身,认真看着他:“客人来,是谈事的,不是来抽烟的。重要的是把事办好,不是靠烟的牌子。”
这话,林秋水记了一辈子。
在林秋水的记忆里,去供销社买烟,是童年最光荣的任务。供销社是公社里最体面的地方,玻璃柜台擦得锃亮,货架上摆满花布、肥皂、糖果、火柴,还有那一排排整齐的香烟。
“小秋水,又来给你爹买烟啦?”售货员张阿姨总是笑眯眯地问。
“嗯,梅花烟,一盒。”林秋水递上父亲给的一毛钱,像交出一份神圣的使命。
张阿姨麻利地取出烟,递给他。林秋水接过,小心翼翼地揣进衣兜,生怕压坏了烟盒上的梅花图案。然后,他一路小跑回家,脚步轻快,仿佛怀里揣着的不是一盒烟,而是一份荣耀。
在村里,买烟是件大事。谁家若去供销社买烟,旁人总会笑着问:“家里来客啦?”
那人便咧嘴一笑:“是啊,今早喜鹊在院里叫个不停,我就知道有贵客到。”
买烟,成了待客的象征,成了体面的标志。而林秋水家,因父亲常有公务往来,买烟的次数远超旁人。村里人都说:“老林家这日子,过得讲究。”
可林秋水知道,那“讲究”背后,是父亲的节俭与担当。他工资不低,却从不乱花。烟酒招待,全从自家出;企业运转,绝不沾公家一分。
他记得父亲的抽屉里,永远放着两个账本:一个是企业账,工整清晰;一个是家用账,密密麻麻记着每一笔开销。他曾偷偷翻过,发现父亲连买一盒烟,都要记上日期、品牌、价格。
“爹,您干吗记这么细?”他问。
“数字不会骗人。”父亲说,“你记清楚了,心里才有数。”
这话,像一颗种子,埋进了林秋水的心里。
后来,他考上了太平商贸学院,学了会计,写毕业论文《企业成本核算方法的8631模式》,发表在《商业会计》上。他不是为了出名,而是想弄明白:父亲那一代人,是如何在资源匮乏的年代,用最朴素的方式,撑起一个时代的经济脊梁。
而如今,他竟真的走进了太平烟厂的大门。
那天,他站在厂区门口,望着那熟悉的“梅花”牌香烟包装线,机器轰鸣,烟丝翻飞,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烟草香。他忽然觉得,这味道,竟与父亲旱烟袋里飘出的气息如此相似,微苦,却醇厚;朴素,却深远。
他想起小时候,父亲坐在槐树下,烟雾缭绕中画图纸的样子;想起他用烟卷敬客时的庄重;想起他坚持自掏腰包买烟的倔强。
“我来了,爹。”他在心里轻声说,“我替您圆梦了。”
太平烟厂,对他而言,从来不只是一个工作单位。它是父亲烟瘾的延续,是童年烟火的源头,是无数个夜晚,父亲在灯下思索时,那缕袅袅升腾的烟雾所指向的地方。
在这里,他不再是那个替父亲买烟的小孩,而是一个能读懂烟丝背后故事的会计,一个能看懂机器轰鸣中经济脉动的年轻人。
他走进财务科,坐在办公桌前,翻开账本,笔尖落在纸上,沙沙作响。他忽然明白,父亲当年为何如此执着于数字,因为数字,是沉默的见证者,它记录着汗水、智慧、责任,也记录着一个普通人,在时代洪流中,如何用一生去坚守一份清白与担当。
午休时,他走出办公楼,站在厂区中央。远处烟囱依旧吐着白烟,像一条通往过去的时光隧道。他看见张立青正蹲在车间门口,手里拿着图纸,和老师傅讨论设备改造。
“立青!”他喊了一声。
张立青回头,笑着走过来:“秋水,你看,我提的那个切丝机改造方案,厂里终于批了!虽然只批了两千块,但总算开了个头。”
林秋水笑了:“好事多磨。只要开始,就不算晚。”
两人并肩站着,望着厂区。阳光洒在屋顶,机器声轰鸣,工人们来来往往,像一条奔流不息的河。
“你说,咱们这代人,能干出点啥名堂?”张立青忽然问。
林秋水望着远处,轻声说:“我爹那一代人,从几间石头屋起家,建起了十几个厂的企业集团。咱们呢?也许不能复制他们的路,但至少,可以守住那份认真,那份责任。”
他顿了顿,又说:“就像那盒‘梅花’烟,包装再简单,只要烟丝是实诚的,抽起来,就有味道。”
张立青点点头,笑了。
林秋水也笑了。他知道,自己正站在一个时代的交接点上。父亲用旱烟袋点燃的那盏灯,如今,正通过一盒盒“梅花”烟,一串串财务数字,一滴滴汗水,传递到他的手中。
而这,就是他的卷烟情缘,不是风花雪月,而是血脉相连的传承;不是偶然相遇,而是命运早已写好的重逢。
他抬头望天,云卷云舒。他知道,前方的路不会平坦,但只要心中有那缕烟香,脚下有那本账册,他就能像父亲一样,走得踏实,走得坚定。
因为,真正的荣耀,从不写在烟盒上,而是刻在岁月里,藏在人心中。
他是林秋水的父亲,林承贤。
林承贤只上过几年私塾,十三岁就当上了村会计。在那个连识字都算本事的年代,一个孩子能拨算盘、记账目、管得清村里的账,已是“神童”般的存在。村里老人常说:“老林家这小子,眼神亮,心眼活,将来必成大器。”
可林承贤从不觉得自己有什么了不起。他只是比别人更早地明白了两件事:一是数字不会骗人,二是人要靠双手吃饭。
七十年代初,修造站还只是几间漏风的石头屋,院子里长满荒草,雨天泥泞得连鞋都拔不出来。一台旧车床,一张破工作台,便是全部家当。可就在这样的地方,林承贤一干就是十年。他白天跑业务、修农机,晚上趴在煤油灯下画图纸、算成本,常常熬到后半夜,眼睛熬得通红,手指冻得裂口流血。
“你这是何苦?”邻居王婶常站在院门口劝他,“城里那么多好单位,凭你的本事,哪不能去?偏要在这穷地方耗着。”
林承贤只是笑笑,不说话。他知道,自己不是在“耗”,而是在“种”,种一棵树,一棵能荫蔽整个公社的树。
1978年,改革的春风吹来。林承贤敏锐地嗅到了风向。他开始四处奔走,联系县里、跑银行、找技术员,把修造站一步步扩建成农机厂、化肥厂、麻纺厂、陶管厂……短短几年,竟发展成拥有十几家企业的乡镇企业集团。公社书记拍着他的肩膀说:“老林啊,你这是把荒地开成了良田!”
可林秋水知道,这“良田”是父亲用命换来的。
他记得那些夜晚,父亲披着旧棉袄在院子里来回踱步,嘴里叼着旱烟,烟头一明一灭,像一颗不肯安睡的心。他也记得那个寒冬,父亲为解决化肥厂设备问题,整整一天泡在车间,回来时头发结霜,脸冻得发紫,却笑着说:“机器修好了,春耕不误事。”
父亲抽烟,抽得讲究,也抽得深情。
他独处时,最爱抽旱烟。一张白纸,一小撮烟丝,卷得紧实利落,点燃后深吸一口,烟雾缓缓升腾,缭绕在他眉宇之间。他坐在老槐树下,面前摊着图纸,铅笔在纸上沙沙作响,偶尔停下来,吧嗒几口烟,眉头微蹙,仿佛在烟雾中寻找答案。
林秋水小时候最爱看父亲卷烟。那动作行云流水,像一场无声的仪式。他常问:“爹,您为啥总抽烟?”
父亲笑着摸摸他的头:“抽烟能提神。爹要动脑子,不动烟,脑子不动。”
他用的烟袋锅,是爷爷传下来的,清朝末年的物件,铜身玉嘴,烟竿油亮。烟袋上雕着松鹤延年,红缨随风轻摆,像一段凝固的岁月。父亲从不轻易示人,只有贵客来了,才郑重地取出来,装上烟丝,点燃,递给客人。
“老林,你这烟袋可是宝贝!”客人常惊叹。
父亲只是笑笑:“祖上传的,不值钱,就是个念想。”
可林秋水知道,那不是“不值钱”,而是父亲对过往的敬重,对生活的仪式感。
而招待客人时,父亲从不抽旱烟,必是拿出卷烟,太平烟厂产的“梅花”“太平”或“庆丰”。这三种烟,档次不同,价格不一,父亲从不乱用。
“梅花”一毛一盒,“太平”八分,“庆丰”一毛五。父亲买哪种,全看家里有多少钱。他从不花公款,哪怕是一根烟。
“爹,为啥不每次都买最好的?”林秋水曾不解地问。
父亲蹲下身,认真看着他:“客人来,是谈事的,不是来抽烟的。重要的是把事办好,不是靠烟的牌子。”
这话,林秋水记了一辈子。
在林秋水的记忆里,去供销社买烟,是童年最光荣的任务。供销社是公社里最体面的地方,玻璃柜台擦得锃亮,货架上摆满花布、肥皂、糖果、火柴,还有那一排排整齐的香烟。
“小秋水,又来给你爹买烟啦?”售货员张阿姨总是笑眯眯地问。
“嗯,梅花烟,一盒。”林秋水递上父亲给的一毛钱,像交出一份神圣的使命。
张阿姨麻利地取出烟,递给他。林秋水接过,小心翼翼地揣进衣兜,生怕压坏了烟盒上的梅花图案。然后,他一路小跑回家,脚步轻快,仿佛怀里揣着的不是一盒烟,而是一份荣耀。
在村里,买烟是件大事。谁家若去供销社买烟,旁人总会笑着问:“家里来客啦?”
那人便咧嘴一笑:“是啊,今早喜鹊在院里叫个不停,我就知道有贵客到。”
买烟,成了待客的象征,成了体面的标志。而林秋水家,因父亲常有公务往来,买烟的次数远超旁人。村里人都说:“老林家这日子,过得讲究。”
可林秋水知道,那“讲究”背后,是父亲的节俭与担当。他工资不低,却从不乱花。烟酒招待,全从自家出;企业运转,绝不沾公家一分。
他记得父亲的抽屉里,永远放着两个账本:一个是企业账,工整清晰;一个是家用账,密密麻麻记着每一笔开销。他曾偷偷翻过,发现父亲连买一盒烟,都要记上日期、品牌、价格。
“爹,您干吗记这么细?”他问。
“数字不会骗人。”父亲说,“你记清楚了,心里才有数。”
这话,像一颗种子,埋进了林秋水的心里。
后来,他考上了太平商贸学院,学了会计,写毕业论文《企业成本核算方法的8631模式》,发表在《商业会计》上。他不是为了出名,而是想弄明白:父亲那一代人,是如何在资源匮乏的年代,用最朴素的方式,撑起一个时代的经济脊梁。
而如今,他竟真的走进了太平烟厂的大门。
那天,他站在厂区门口,望着那熟悉的“梅花”牌香烟包装线,机器轰鸣,烟丝翻飞,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烟草香。他忽然觉得,这味道,竟与父亲旱烟袋里飘出的气息如此相似,微苦,却醇厚;朴素,却深远。
他想起小时候,父亲坐在槐树下,烟雾缭绕中画图纸的样子;想起他用烟卷敬客时的庄重;想起他坚持自掏腰包买烟的倔强。
“我来了,爹。”他在心里轻声说,“我替您圆梦了。”
太平烟厂,对他而言,从来不只是一个工作单位。它是父亲烟瘾的延续,是童年烟火的源头,是无数个夜晚,父亲在灯下思索时,那缕袅袅升腾的烟雾所指向的地方。
在这里,他不再是那个替父亲买烟的小孩,而是一个能读懂烟丝背后故事的会计,一个能看懂机器轰鸣中经济脉动的年轻人。
他走进财务科,坐在办公桌前,翻开账本,笔尖落在纸上,沙沙作响。他忽然明白,父亲当年为何如此执着于数字,因为数字,是沉默的见证者,它记录着汗水、智慧、责任,也记录着一个普通人,在时代洪流中,如何用一生去坚守一份清白与担当。
午休时,他走出办公楼,站在厂区中央。远处烟囱依旧吐着白烟,像一条通往过去的时光隧道。他看见张立青正蹲在车间门口,手里拿着图纸,和老师傅讨论设备改造。
“立青!”他喊了一声。
张立青回头,笑着走过来:“秋水,你看,我提的那个切丝机改造方案,厂里终于批了!虽然只批了两千块,但总算开了个头。”
林秋水笑了:“好事多磨。只要开始,就不算晚。”
两人并肩站着,望着厂区。阳光洒在屋顶,机器声轰鸣,工人们来来往往,像一条奔流不息的河。
“你说,咱们这代人,能干出点啥名堂?”张立青忽然问。
林秋水望着远处,轻声说:“我爹那一代人,从几间石头屋起家,建起了十几个厂的企业集团。咱们呢?也许不能复制他们的路,但至少,可以守住那份认真,那份责任。”
他顿了顿,又说:“就像那盒‘梅花’烟,包装再简单,只要烟丝是实诚的,抽起来,就有味道。”
张立青点点头,笑了。
林秋水也笑了。他知道,自己正站在一个时代的交接点上。父亲用旱烟袋点燃的那盏灯,如今,正通过一盒盒“梅花”烟,一串串财务数字,一滴滴汗水,传递到他的手中。
而这,就是他的卷烟情缘,不是风花雪月,而是血脉相连的传承;不是偶然相遇,而是命运早已写好的重逢。
他抬头望天,云卷云舒。他知道,前方的路不会平坦,但只要心中有那缕烟香,脚下有那本账册,他就能像父亲一样,走得踏实,走得坚定。
因为,真正的荣耀,从不写在烟盒上,而是刻在岁月里,藏在人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