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庚镇的秋意渐浓时,后山的长庚蓝迎来了第二次盛花期。不同于盛夏的热烈,霜露浸润后的蓝花更添了几分温润,花瓣深处泛着月光般的银辉,风过时,漫山的蓝浪裹着清苦的香气,飘得满镇都是。林砚青清晨去基地巡查,刚转过山坳就见田埂上蹲着个熟悉的身影——是李薇,她穿着沾了泥土的帆布鞋,手里捧着笔记本,正对着一株开得格外繁茂的长庚蓝写写画画。
“怎么来得这么早?”林砚青走过去,发现她笔记本上不仅画着蓝花的形态,还标注着叶片厚度、花瓣层数,甚至连土壤湿度都记了详细数据。李薇抬头时眼睛亮得像沾了晨露,晃了晃手里的检测仪:“我想试试能不能找出让长庚蓝耐寒的办法,要是冬天也能种,工坊就能全年开工了。”
这话让林砚青心里一动。前阵子县农业局来考察,提过北方市场对药用花卉的需求很大,可长庚蓝受温度限制,每年只能收获两季,若真能突破耐寒难题,不仅能扩种,还能打通北方销路。两人蹲在田埂上聊了一早上,从品种选育说到大棚技术,直到小石头提着早饭来喊人,才发现露水已经打湿了裤脚。
没过多久,李薇就带着农业大学的团队风风火火地赶到了基地。他们马不停蹄地开始忙碌起来,在基地旁边迅速搭建起了三个宽敞明亮的温室大棚。这些大棚就像三座坚固的城堡,矗立在基地旁边,为蓝花苗提供了一个温暖舒适的生长环境。
不仅如此,团队还拉来了大量的专业仪器,这些仪器在阳光下闪烁着金属的光芒,仿佛是一群沉默的守护者。白天,团队成员们认真地测量着光照强度,记录下每一丝阳光的变化;夜晚,他们则专注地记录温度数据,不放过任何一个细微的波动。
镇上的人们也纷纷赶来帮忙,大家齐心协力,共同为这个项目贡献自己的力量。张磊热情地腾出了民宿的两间房间,让学生们能够有一个舒适的休息场所。王顺则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手艺,用竹子编织了许多精致的防护筐,小心翼翼地将仪器保护起来,生怕山里的松鼠会不小心碰倒它们。
就连平日里沉默寡言的张敬山也被这热闹的场景所感染,他每天都会来到大棚里转一转,帮忙给蓝花苗松松土,嘴里还不停地念叨着:“要是冬天也能看见蓝花,那可真是件稀奇事啊!”他的眼中透露出对蓝花的喜爱和期待,仿佛已经看到了冬天里那一抹独特的蓝色在雪中绽放。
可试验刚开始没多久就出了问题。一场突如其来的寒潮让大棚里的温度骤降,凌晨时李薇发现几株刚培育的幼苗叶片开始发黄,急得眼圈都红了。林砚青连夜带着街坊们赶来,有的烧柴火提温,有的用塑料布加固棚顶,忙到天快亮时,总算保住了大部分幼苗。看着李薇蹲在棚里小心翼翼给幼苗套保温袋的样子,林砚青递过一杯热姜茶:“别着急,咱们再想办法,总会成的。”
那天之后,大家更上心了。陈建军带着老伙计们去山里砍了些耐寒的松柏枝,铺在大棚周围挡风;小石头每天放学就往基地跑,帮着记录温度;妞妞则把奶奶腌咸菜的陶缸搬来,装满热水放在大棚角落,说这样能多添点热气。慢慢地,幼苗不仅恢复了生机,还长出了新的嫩叶,李薇拿着检测仪兴奋地说:“温度再低五度,它们也能活!”
霜降那天,基地里举办了场小小的“耐寒试验庆功会”。大家围着大棚里的长庚蓝,看着蓝色的花瓣在暖光下轻轻颤动,张敬山忍不住伸手摸了摸叶片,笑着说:“这花要是能在冬天开,咱们过年都能闻着香味了。”周教授也特意赶来,带来了新的深加工方案——用耐寒培育的长庚蓝做蓝花精油,既能护肤,还能入药。林砚青看着手里的方案,又看了看满棚的蓝花,突然觉得,长庚镇的冬天,要热闹起来了。
第十章 雪映工坊
长庚镇的第一场雪来得比往年早。清晨推开窗时,整个镇子都裹上了白霜,后山的蓝花田盖上了层薄雪,像撒了把碎银子,而温室大棚里却暖意融融,蓝色的花瓣上沾着水珠,在阳光下亮得晃眼。林砚青刚走到工坊门口,就听见里面传来机器运转的声音——蓝花精油的提取设备已经安装好了,工人们正忙着处理新鲜采摘的蓝花。
王顺拿着块新刻的木牌从工坊里出来,上面雕着“蓝香凝露”四个字,边缘还绕着一圈雪花纹。“这是给精油瓶做的木托,”他把木牌递给林砚青,“咱们的精油要配最好的包装,让城里人知道,咱长庚镇的东西不仅好用,还好看。”正说着,张磊提着个保温桶过来,掀开盖子,里面是热气腾腾的蓝花粥:“刚在店里熬的,大家忙活一早上,先暖暖身子。”
工坊里的气氛格外热闹。负责提取精油的工人时不时报出数据:“这次的出油率比上次高了三成!”打包的阿姨们则一边分装精油,一边聊着家常:“我闺女在城里打工,说早就盼着咱们的精油了,说比她买的进口货还香。”林砚青走到设备旁,看着透明的精油缓缓流进玻璃瓶,心里满是踏实——从最初的蓝苷液,到后来的蓝花软糖,再到现在的精油,长庚蓝的价值,正在一点点被挖掘出来。
林砚青站在广场中央,看着眼前的街坊们,看着满镇的蓝花,心里满是感慨。从最初回到长庚镇,只是想完成父母的心愿,守护好这片土地,到现在,长庚蓝不仅改变了长庚镇的面貌,还让更多人过上了好日子。他知道,这只是一个开始,未来,还有更多的事情要做——要让长庚蓝的产品走进更多家庭,要让长庚镇的故事被更多人知道,要让这片土地永远充满生机与希望。
晚风拂过广场,带来长庚蓝的清香,也带来了孩子们的笑声。小石头拉着妞妞的手,在广场上提着蓝星灯跑,王顺则在一旁雕刻着新的木雕,张磊忙着给大家添茶,陈建军则敲着铜锣,唱起了自己编的歌:“长庚蓝,蓝又蓝,长庚镇,笑开颜;好日子,天天有,幸福生活万万年!”林砚青望着天上的长庚星,觉得心里格外踏实——他知道,只要大家一起努力,一起坚守,长庚镇的明天,一定会越来越好。
雾散后的长庚镇,不仅有永远明亮的长庚星,还有永远绽放的长庚蓝,更有永远热爱这片土地的人们。这里的故事,会像长庚山的泉水一样,源源不断地流淌下去,成为岁月里最温暖的传奇。而林砚青和小石头,还有所有长庚镇人,都会带着这份初心,继续守护着这片土地,守护着这里的草木、这里的人,守护着每一个平凡而美好的日子。
喜欢大陆第一邪修
“怎么来得这么早?”林砚青走过去,发现她笔记本上不仅画着蓝花的形态,还标注着叶片厚度、花瓣层数,甚至连土壤湿度都记了详细数据。李薇抬头时眼睛亮得像沾了晨露,晃了晃手里的检测仪:“我想试试能不能找出让长庚蓝耐寒的办法,要是冬天也能种,工坊就能全年开工了。”
这话让林砚青心里一动。前阵子县农业局来考察,提过北方市场对药用花卉的需求很大,可长庚蓝受温度限制,每年只能收获两季,若真能突破耐寒难题,不仅能扩种,还能打通北方销路。两人蹲在田埂上聊了一早上,从品种选育说到大棚技术,直到小石头提着早饭来喊人,才发现露水已经打湿了裤脚。
没过多久,李薇就带着农业大学的团队风风火火地赶到了基地。他们马不停蹄地开始忙碌起来,在基地旁边迅速搭建起了三个宽敞明亮的温室大棚。这些大棚就像三座坚固的城堡,矗立在基地旁边,为蓝花苗提供了一个温暖舒适的生长环境。
不仅如此,团队还拉来了大量的专业仪器,这些仪器在阳光下闪烁着金属的光芒,仿佛是一群沉默的守护者。白天,团队成员们认真地测量着光照强度,记录下每一丝阳光的变化;夜晚,他们则专注地记录温度数据,不放过任何一个细微的波动。
镇上的人们也纷纷赶来帮忙,大家齐心协力,共同为这个项目贡献自己的力量。张磊热情地腾出了民宿的两间房间,让学生们能够有一个舒适的休息场所。王顺则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手艺,用竹子编织了许多精致的防护筐,小心翼翼地将仪器保护起来,生怕山里的松鼠会不小心碰倒它们。
就连平日里沉默寡言的张敬山也被这热闹的场景所感染,他每天都会来到大棚里转一转,帮忙给蓝花苗松松土,嘴里还不停地念叨着:“要是冬天也能看见蓝花,那可真是件稀奇事啊!”他的眼中透露出对蓝花的喜爱和期待,仿佛已经看到了冬天里那一抹独特的蓝色在雪中绽放。
可试验刚开始没多久就出了问题。一场突如其来的寒潮让大棚里的温度骤降,凌晨时李薇发现几株刚培育的幼苗叶片开始发黄,急得眼圈都红了。林砚青连夜带着街坊们赶来,有的烧柴火提温,有的用塑料布加固棚顶,忙到天快亮时,总算保住了大部分幼苗。看着李薇蹲在棚里小心翼翼给幼苗套保温袋的样子,林砚青递过一杯热姜茶:“别着急,咱们再想办法,总会成的。”
那天之后,大家更上心了。陈建军带着老伙计们去山里砍了些耐寒的松柏枝,铺在大棚周围挡风;小石头每天放学就往基地跑,帮着记录温度;妞妞则把奶奶腌咸菜的陶缸搬来,装满热水放在大棚角落,说这样能多添点热气。慢慢地,幼苗不仅恢复了生机,还长出了新的嫩叶,李薇拿着检测仪兴奋地说:“温度再低五度,它们也能活!”
霜降那天,基地里举办了场小小的“耐寒试验庆功会”。大家围着大棚里的长庚蓝,看着蓝色的花瓣在暖光下轻轻颤动,张敬山忍不住伸手摸了摸叶片,笑着说:“这花要是能在冬天开,咱们过年都能闻着香味了。”周教授也特意赶来,带来了新的深加工方案——用耐寒培育的长庚蓝做蓝花精油,既能护肤,还能入药。林砚青看着手里的方案,又看了看满棚的蓝花,突然觉得,长庚镇的冬天,要热闹起来了。
第十章 雪映工坊
长庚镇的第一场雪来得比往年早。清晨推开窗时,整个镇子都裹上了白霜,后山的蓝花田盖上了层薄雪,像撒了把碎银子,而温室大棚里却暖意融融,蓝色的花瓣上沾着水珠,在阳光下亮得晃眼。林砚青刚走到工坊门口,就听见里面传来机器运转的声音——蓝花精油的提取设备已经安装好了,工人们正忙着处理新鲜采摘的蓝花。
王顺拿着块新刻的木牌从工坊里出来,上面雕着“蓝香凝露”四个字,边缘还绕着一圈雪花纹。“这是给精油瓶做的木托,”他把木牌递给林砚青,“咱们的精油要配最好的包装,让城里人知道,咱长庚镇的东西不仅好用,还好看。”正说着,张磊提着个保温桶过来,掀开盖子,里面是热气腾腾的蓝花粥:“刚在店里熬的,大家忙活一早上,先暖暖身子。”
工坊里的气氛格外热闹。负责提取精油的工人时不时报出数据:“这次的出油率比上次高了三成!”打包的阿姨们则一边分装精油,一边聊着家常:“我闺女在城里打工,说早就盼着咱们的精油了,说比她买的进口货还香。”林砚青走到设备旁,看着透明的精油缓缓流进玻璃瓶,心里满是踏实——从最初的蓝苷液,到后来的蓝花软糖,再到现在的精油,长庚蓝的价值,正在一点点被挖掘出来。
林砚青站在广场中央,看着眼前的街坊们,看着满镇的蓝花,心里满是感慨。从最初回到长庚镇,只是想完成父母的心愿,守护好这片土地,到现在,长庚蓝不仅改变了长庚镇的面貌,还让更多人过上了好日子。他知道,这只是一个开始,未来,还有更多的事情要做——要让长庚蓝的产品走进更多家庭,要让长庚镇的故事被更多人知道,要让这片土地永远充满生机与希望。
晚风拂过广场,带来长庚蓝的清香,也带来了孩子们的笑声。小石头拉着妞妞的手,在广场上提着蓝星灯跑,王顺则在一旁雕刻着新的木雕,张磊忙着给大家添茶,陈建军则敲着铜锣,唱起了自己编的歌:“长庚蓝,蓝又蓝,长庚镇,笑开颜;好日子,天天有,幸福生活万万年!”林砚青望着天上的长庚星,觉得心里格外踏实——他知道,只要大家一起努力,一起坚守,长庚镇的明天,一定会越来越好。
雾散后的长庚镇,不仅有永远明亮的长庚星,还有永远绽放的长庚蓝,更有永远热爱这片土地的人们。这里的故事,会像长庚山的泉水一样,源源不断地流淌下去,成为岁月里最温暖的传奇。而林砚青和小石头,还有所有长庚镇人,都会带着这份初心,继续守护着这片土地,守护着这里的草木、这里的人,守护着每一个平凡而美好的日子。
喜欢大陆第一邪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