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后的长庚镇还浸在年味里,蓝花田里已冒出星星点点的嫩芽。李薇蹲在田埂上,手里捏着片刚展开的“蓝星映月”新叶,对着阳光看——银色纹路在嫩绿叶片上若隐若现,像撒了把碎星。“今年这品种长势比去年还好,说不定能提前半个月开花。”她回头喊林砚青,声音里满是雀跃。
林砚青刚送完一批冬奥会剩余的蓝染样品回来,闻言快步走过来。他顺着李薇的目光看去,田埂旁立着的新灌溉设备正匀速转动,水珠落在嫩芽上,折射出细碎的光。“省农科院新送的智能灌溉系统真管用,不用再靠天吃饭了。”他说着,从口袋里掏出份文件,“还有个好消息,上海设计师团队刚发来消息,想把长庚蓝染布用到春季童装系列里,还特意让小石头当小模特呢。”
这话刚好被跑来田埂玩的小石头听到,他立马停下脚步,攥着衣角眼睛发亮:“真的吗?我能穿用蓝染布做的衣服拍照?”林砚青笑着点头,伸手揉了揉他的头发:“不仅拍照,到时候还会印在童装的吊牌上,让全国的小朋友都知道长庚蓝。”小石头兴奋地蹦起来,转身就往村里跑,嘴里喊着要把好消息告诉妞妞。
没过多久,上海的摄影师团队就来了。他们把拍摄地点选在蓝花田旁的老槐树下,树干上缠绕着去年留下的蓝花藤蔓,新抽的芽苞缀在上面,透着生机。小石头穿着蓝染背带裤,上面绣着小小的“蓝星映月”图案,妞妞则穿着蓝染连衣裙,裙摆处是渐变的靛蓝色。两个孩子起初还有些拘谨,直到摄影师拿出用蓝染布做的小风车,他们举着风车在田埂上跑,笑声顺着风飘得很远,摄影师趁机按下快门,定格下最鲜活的画面。
拍摄结束后,设计师团队还带来了个新想法——联合工坊推出“蓝花亲子体验套餐”,让家长带着孩子来长庚镇,既能逛花田、学蓝染,还能穿上定制的蓝染亲子装。林砚青觉得这个主意好,立马和李薇、张磊商量细节。张磊的民宿特意腾出几间房,布置成“蓝花亲子房”,床单、枕套都是用浅蓝染布做的,还在房间里放了蓝染小玩偶;李薇则在蓝染体验区准备了儿童版的染布工具,让孩子们能安全地体验扎染。
套餐推出的第一个周末,就有三户家庭从省城赶来。其中一户家庭里,妈妈带着六岁的女儿,小女孩第一次见蓝花,蹲在花田边看了好久,还小心翼翼地摘了片花瓣夹在笔记本里。在蓝染体验区,小女孩跟着李薇学扎布,虽然扎得歪歪扭扭,却格外认真,最后染出一块浅紫色的方巾,她举着方巾对妈妈说:“这是我做的,要送给奶奶。”妈妈笑着拍下照片,说要把长庚镇推荐给身边的朋友。
春末的时候,“蓝星映月”终于开花了。成片的蓝花在阳光下绽放,花瓣上的银色纹路像被月光吻过,吸引了大批游客来打卡。县文旅局特意联合工坊,推出了“长庚蓝赏花专线”,每天有两趟旅游大巴从县城开往长庚镇。大巴车上,导游会给游客讲解长庚蓝的故事,还会分发用蓝花精油做的香薰片,让大家提前感受长庚蓝的香气。
游客多了,村里的街坊们也忙了起来。张敬山带着几个老人在花田旁摆了个小摊,卖自己做的蓝花饼和蓝花茶,花饼里夹着切碎的蓝花瓣,咬一口满是花香;王顺则在木工房外摆了张桌子,现场给游客雕刻小木雕,大多是蓝花和长庚星的图案,游客们看得入迷,不少人都定制了专属木雕。
有天,一位来自杭州的茶商路过小摊,尝了蓝花茶后眼前一亮。他找到林砚青,说想把蓝花茶带到杭州的茶馆里卖,还想合作开发蓝花红茶。“蓝花的香气独特,和红茶的醇厚很搭,肯定能受欢迎。”茶商说着,拿出自己带来的红茶样品,和林砚青一起泡了杯蓝花红茶。茶汤呈琥珀色,入口既有红茶的绵柔,又有蓝花的清香,两人当即敲定合作,茶商留下联系方式,说过几天就派团队来谈具体细节。
初夏的时候,杭州茶商的团队如约而至。他们和李薇一起研究蓝花红茶的制作工艺,从蓝花的采摘时间到与红茶的配比,反复试验了十几次,终于确定了最佳方案。第一批蓝花红茶制作出来后,茶商带着样品回了杭州,没过多久就传来好消息——杭州的几家知名茶馆都愿意上架蓝花红茶,首单就订了五百盒。
消息传到长庚镇,街坊们都特别高兴。张敬山笑着说:“以前只知道蓝花能做精油、染布,现在还能做茶,真是块宝啊!”林砚青则想着,要把蓝花红茶的制作过程也加入到游客体验项目里,让游客能亲手制作蓝花红茶,带走属于自己的长庚味道。
这年夏天,长庚镇还迎来了一群特殊的客人——来自新疆的考察团。他们是援疆企业介绍来的,想学习长庚镇发展特色产业的经验,把当地的特色植物也打造成品牌。考察团在长庚镇待了三天,跟着林砚青逛花田、看工坊、体验蓝染,还参加了蓝染培训班。临走时,考察团的负责人握着林砚青的手说:“长庚镇的经验太宝贵了,回去后我们也要像你们一样,让家乡的特色植物发光发热。”林砚青笑着把一包“蓝星映月”的种子递给他们:“希望这些种子能在新疆生根发芽,也希望我们能一起把特色产业做得更好。”
入秋的时候,长庚蓝产业联盟又有了新动作——联合电商平台,开设“长庚蓝官方旗舰店”。店里除了精油、蓝染布、蓝花红茶,还新增了蓝花护肤品系列,都是李薇团队用蓝花提取物研发的,有面霜、护手霜、面膜等。旗舰店上线的第一天,订单量就突破了两千单,客服忙不过来,村里的几个年轻人主动来帮忙,每天加班加点处理订单、打包发货。
有天晚上,林砚青在办公室整理订单数据,李薇端着杯蓝花茶走进来。“今天看到有个客户在评论里说,用了蓝花面霜后,皮肤敏感的情况好多了。”李薇说着,把茶杯递给林砚青,“没想到咱们的产品能帮到这么多人。”林砚青接过茶杯,喝了一口,茶香在嘴里散开。他看着窗外,村里的路灯亮着,蓝花田旁的小路上还有游客在散步,心里满是踏实。
深秋的时候,工坊接到了一个特别的订单——为一场国际环保论坛提供伴手礼。客户要求伴手礼既要体现环保理念,又要带有地方特色。林砚青和团队商量后,决定用蓝染布做环保袋,里面装着蓝花精油香皂和蓝花种子包。环保袋上印着“守护绿色,传递蓝韵”的字样,种子包里则装着“蓝星映月”的种子,附上手写的种植说明。
伴手礼送出去后,很快就收到了反馈。论坛主办方发来消息,说不少参会嘉宾都很喜欢这份伴手礼,还有人特意问起长庚镇,想了解更多关于长庚蓝的故事。林砚青趁机把长庚镇的宣传片发给主办方,希望能让更多人知道这个藏在边疆的蓝花小镇。
冬天来临的时候,长庚镇又迎来了一个好消息——被评为“全国乡村特色产业示范镇”。颁奖那天,林砚青代表长庚镇去省城领奖。站在领奖台上,他手里拿着奖牌,心里满是感慨。他想起刚回长庚镇的时候,这里还是个冷清的小镇,如今却成了全国知名的特色产业镇,这背后是所有街坊的努力,是无数人的支持。
从省城回来后,林砚青在广场上举办了个简单的庆祝仪式。街坊们聚在一起,陈建军敲着铜锣,唱起了新编的歌:“长庚蓝,美名扬,全国示范把奖扛,街坊齐心加油干,幸福日子万年长!”歌声里,大家一起举起手里的蓝花茶,为长庚镇的未来干杯。
这年除夕,小雨带着几个同学从大学里回来。他们在长庚镇待了一个寒假,跟着李薇做蓝花研究,还帮着打理蓝染体验区。除夕晚上,大家聚在广场上吃年夜饭,小雨拿出自己做的蓝花标本册,给街坊们看:“这是我这几年收集的长庚蓝标本,有普通蓝花,还有‘蓝星映月’,以后我想把这些标本捐给文化馆,让更多人了解长庚蓝。”林砚青笑着点头,说要在文化馆里专门设一个“蓝花标本展区”。
饭后,大家一起放烟花。当烟花在夜空中绽放出蓝色的光芒时,照亮了满镇的蓝花藤蔓,也照亮了街坊们的笑脸。林砚青望着天上的长庚星,又看了看身边的人们——小雨和同学们在讨论明年的实习计划,小石头和妞妞举着蓝染小灯笼在广场上跑,王顺正拿着木雕给大家展示新做的蓝花摆件,张磊则在给游客添茶,李薇在一旁和赵研究员商量明年的新品种培育计划。
他知道,长庚蓝的故事还在继续。未来,他们会培育出更多的蓝花品种,开发出更多的蓝花产品;会把长庚蓝的技术分享给更多的乡村,让更多人靠特色产业致富;会让更多的孩子了解长庚蓝的故事,让蓝花的梦想代代相传。
晚风拂过广场,带来蓝花的清香,也带来了新年的希望。街坊们的笑声、孩子们的欢呼声、铜锣的敲击声,交织在一起,成了长庚镇最温暖的新年乐章。天上的长庚星依旧明亮,它守护着这片土地,守护着这里的人们,也守护着他们关于蓝花的梦想,直到永远。
第十七章 蓝韵新程
开春的时候,长庚镇的蓝花大道旁又多了几间新铺子。有卖蓝染文创产品的,里面摆着蓝染笔记本、蓝染钥匙扣,还有用蓝染布做的小钱包;有开咖啡馆的,主打蓝花拿铁,拉花是小小的蓝花图案;还有间“蓝花书屋”,书架上摆着不少关于植物、蓝染、乡村发展的书籍,角落里还放着几张桌子,供游客看书、休息。
这些铺子大多是村里的年轻人开的。其中一间文创店的老板叫周婷,以前在城里做设计,去年回村后,看到长庚蓝的发展前景,就决定开家文创店。她把现代设计理念和长庚蓝元素结合起来,设计出的产品既好看又实用,很受游客欢迎。“以前总觉得城里好,回来后才发现,家乡也有这么多机会。”周婷一边整理货架上的蓝染笔记本,一边对来店里参观的林砚青说。
林砚青看着店里热闹的景象,心里很是欣慰。他知道,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回村,会给长庚镇带来更多的活力。为了支持年轻人创业,工坊还推出了“蓝花创业扶持计划”,为创业的年轻人提供蓝染布料、蓝花精油等原材料,还会帮他们对接销售渠道。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没过多久,周婷就接到了一个大订单——为一所小学定制蓝染文创礼盒,作为学生们的毕业礼物。礼盒里有蓝染笔记本、蓝染书签,还有一张印着蓝花田的明信片。周婷和工坊合作,加班加点赶制礼盒,最后按时交货。小学的老师发来反馈,说孩子们收到礼盒后特别开心,还特意在明信片上写下感谢的话,寄给了周婷。
春末的时候,省教育厅的工作人员来长庚镇考察,看到蓝染文创产品后,提出想在全省的中小学推广“蓝染文化进校园”活动,让孩子们通过体验蓝染,了解传统文化和乡村特色产业。林砚青和李薇当即表示支持,还和教育厅的工作人员一起制定了活动方案——由工坊提供蓝染材料和技术指导,学校组织学生开展蓝染课程,最后还会举办蓝染作品展览。
活动在五月份正式启动。第一站是长庚希望小学,李薇带着蓝染工具来到学校,给孩子们上了第一堂蓝染课。她从蓝花的种植讲到蓝染的历史,再教孩子们扎布、染布。孩子们听得格外认真,纷纷动手尝试,虽然染出的作品各不相同,却都充满了童趣。有个小男孩染了块方形的布,上面扎出了星星的形状,染出来后像一片星空,他兴奋地举着布说:“我要把它做成窗帘,挂在我的房间里。”
“蓝染文化进校园”活动很快在全省推广开来,不少学校都来长庚镇采购蓝染材料,还组织学生来长庚镇开展研学活动。长庚希望小学也和省城的一所小学结成了“蓝花手拉手”学校,两校的学生通过书信交流,分享蓝染作品,还一起开展线上蓝染活动。
夏天的时候,长庚镇又迎来了一个重要的项目——建设“长庚蓝产业园区”。园区规划了种植区、加工区、体验区、文创区,还会建设一个大型的蓝花展览馆,展示长庚蓝的发展历程、产品种类和文化内涵。省发改委特意拨了专项资金支持园区建设,施工队很快就进驻了长庚镇。
开工那天,街坊们都来现场看热闹。张敬山看着正在平整土地的施工机械,笑着对身边的王顺说:“以后咱长庚镇就更像样了,说不定还能吸引更多的企业来合作。”王顺点点头,手里还拿着个刚雕好的小木雕,上面是园区的效果图:“我要把这个木雕送给施工队,祝他们早日完工。”
园区建设期间,工坊也没闲着。李薇团队又培育出了一个新的蓝花品种——“蓝雾轻烟”,这种蓝花的花瓣更薄,颜色是淡淡的雾蓝色,开花时像笼罩着一层薄雾,特别好看。县农业局为“蓝雾轻烟”举办了品鉴会,邀请了不少花卉经销商、旅游企业来参加。品鉴会上,不少经销商都当场签下订单,想把“蓝雾轻烟”引进到自己的花卉市场;旅游企业则表示,要把“蓝雾轻烟”作为长庚镇的新名片,推荐给更多的游客。
初秋的时候,长庚蓝产业园区的第一期工程完工了。种植区里种满了“蓝星映月”和“蓝雾轻烟”,加工区里引进了新的精油提取设备和蓝染生产线,体验区里建了几间宽敞的蓝染教室,文创区则入驻了十几家文创企业。蓝花展览馆也正式对外开放,馆内用图片、文字、实物展示了长庚蓝从无人知晓到走向全国的历程,还有互动体验区,游客可以通过VR设备,沉浸式感受蓝花田的美景和蓝染的
喜欢大陆第一邪修
林砚青刚送完一批冬奥会剩余的蓝染样品回来,闻言快步走过来。他顺着李薇的目光看去,田埂旁立着的新灌溉设备正匀速转动,水珠落在嫩芽上,折射出细碎的光。“省农科院新送的智能灌溉系统真管用,不用再靠天吃饭了。”他说着,从口袋里掏出份文件,“还有个好消息,上海设计师团队刚发来消息,想把长庚蓝染布用到春季童装系列里,还特意让小石头当小模特呢。”
这话刚好被跑来田埂玩的小石头听到,他立马停下脚步,攥着衣角眼睛发亮:“真的吗?我能穿用蓝染布做的衣服拍照?”林砚青笑着点头,伸手揉了揉他的头发:“不仅拍照,到时候还会印在童装的吊牌上,让全国的小朋友都知道长庚蓝。”小石头兴奋地蹦起来,转身就往村里跑,嘴里喊着要把好消息告诉妞妞。
没过多久,上海的摄影师团队就来了。他们把拍摄地点选在蓝花田旁的老槐树下,树干上缠绕着去年留下的蓝花藤蔓,新抽的芽苞缀在上面,透着生机。小石头穿着蓝染背带裤,上面绣着小小的“蓝星映月”图案,妞妞则穿着蓝染连衣裙,裙摆处是渐变的靛蓝色。两个孩子起初还有些拘谨,直到摄影师拿出用蓝染布做的小风车,他们举着风车在田埂上跑,笑声顺着风飘得很远,摄影师趁机按下快门,定格下最鲜活的画面。
拍摄结束后,设计师团队还带来了个新想法——联合工坊推出“蓝花亲子体验套餐”,让家长带着孩子来长庚镇,既能逛花田、学蓝染,还能穿上定制的蓝染亲子装。林砚青觉得这个主意好,立马和李薇、张磊商量细节。张磊的民宿特意腾出几间房,布置成“蓝花亲子房”,床单、枕套都是用浅蓝染布做的,还在房间里放了蓝染小玩偶;李薇则在蓝染体验区准备了儿童版的染布工具,让孩子们能安全地体验扎染。
套餐推出的第一个周末,就有三户家庭从省城赶来。其中一户家庭里,妈妈带着六岁的女儿,小女孩第一次见蓝花,蹲在花田边看了好久,还小心翼翼地摘了片花瓣夹在笔记本里。在蓝染体验区,小女孩跟着李薇学扎布,虽然扎得歪歪扭扭,却格外认真,最后染出一块浅紫色的方巾,她举着方巾对妈妈说:“这是我做的,要送给奶奶。”妈妈笑着拍下照片,说要把长庚镇推荐给身边的朋友。
春末的时候,“蓝星映月”终于开花了。成片的蓝花在阳光下绽放,花瓣上的银色纹路像被月光吻过,吸引了大批游客来打卡。县文旅局特意联合工坊,推出了“长庚蓝赏花专线”,每天有两趟旅游大巴从县城开往长庚镇。大巴车上,导游会给游客讲解长庚蓝的故事,还会分发用蓝花精油做的香薰片,让大家提前感受长庚蓝的香气。
游客多了,村里的街坊们也忙了起来。张敬山带着几个老人在花田旁摆了个小摊,卖自己做的蓝花饼和蓝花茶,花饼里夹着切碎的蓝花瓣,咬一口满是花香;王顺则在木工房外摆了张桌子,现场给游客雕刻小木雕,大多是蓝花和长庚星的图案,游客们看得入迷,不少人都定制了专属木雕。
有天,一位来自杭州的茶商路过小摊,尝了蓝花茶后眼前一亮。他找到林砚青,说想把蓝花茶带到杭州的茶馆里卖,还想合作开发蓝花红茶。“蓝花的香气独特,和红茶的醇厚很搭,肯定能受欢迎。”茶商说着,拿出自己带来的红茶样品,和林砚青一起泡了杯蓝花红茶。茶汤呈琥珀色,入口既有红茶的绵柔,又有蓝花的清香,两人当即敲定合作,茶商留下联系方式,说过几天就派团队来谈具体细节。
初夏的时候,杭州茶商的团队如约而至。他们和李薇一起研究蓝花红茶的制作工艺,从蓝花的采摘时间到与红茶的配比,反复试验了十几次,终于确定了最佳方案。第一批蓝花红茶制作出来后,茶商带着样品回了杭州,没过多久就传来好消息——杭州的几家知名茶馆都愿意上架蓝花红茶,首单就订了五百盒。
消息传到长庚镇,街坊们都特别高兴。张敬山笑着说:“以前只知道蓝花能做精油、染布,现在还能做茶,真是块宝啊!”林砚青则想着,要把蓝花红茶的制作过程也加入到游客体验项目里,让游客能亲手制作蓝花红茶,带走属于自己的长庚味道。
这年夏天,长庚镇还迎来了一群特殊的客人——来自新疆的考察团。他们是援疆企业介绍来的,想学习长庚镇发展特色产业的经验,把当地的特色植物也打造成品牌。考察团在长庚镇待了三天,跟着林砚青逛花田、看工坊、体验蓝染,还参加了蓝染培训班。临走时,考察团的负责人握着林砚青的手说:“长庚镇的经验太宝贵了,回去后我们也要像你们一样,让家乡的特色植物发光发热。”林砚青笑着把一包“蓝星映月”的种子递给他们:“希望这些种子能在新疆生根发芽,也希望我们能一起把特色产业做得更好。”
入秋的时候,长庚蓝产业联盟又有了新动作——联合电商平台,开设“长庚蓝官方旗舰店”。店里除了精油、蓝染布、蓝花红茶,还新增了蓝花护肤品系列,都是李薇团队用蓝花提取物研发的,有面霜、护手霜、面膜等。旗舰店上线的第一天,订单量就突破了两千单,客服忙不过来,村里的几个年轻人主动来帮忙,每天加班加点处理订单、打包发货。
有天晚上,林砚青在办公室整理订单数据,李薇端着杯蓝花茶走进来。“今天看到有个客户在评论里说,用了蓝花面霜后,皮肤敏感的情况好多了。”李薇说着,把茶杯递给林砚青,“没想到咱们的产品能帮到这么多人。”林砚青接过茶杯,喝了一口,茶香在嘴里散开。他看着窗外,村里的路灯亮着,蓝花田旁的小路上还有游客在散步,心里满是踏实。
深秋的时候,工坊接到了一个特别的订单——为一场国际环保论坛提供伴手礼。客户要求伴手礼既要体现环保理念,又要带有地方特色。林砚青和团队商量后,决定用蓝染布做环保袋,里面装着蓝花精油香皂和蓝花种子包。环保袋上印着“守护绿色,传递蓝韵”的字样,种子包里则装着“蓝星映月”的种子,附上手写的种植说明。
伴手礼送出去后,很快就收到了反馈。论坛主办方发来消息,说不少参会嘉宾都很喜欢这份伴手礼,还有人特意问起长庚镇,想了解更多关于长庚蓝的故事。林砚青趁机把长庚镇的宣传片发给主办方,希望能让更多人知道这个藏在边疆的蓝花小镇。
冬天来临的时候,长庚镇又迎来了一个好消息——被评为“全国乡村特色产业示范镇”。颁奖那天,林砚青代表长庚镇去省城领奖。站在领奖台上,他手里拿着奖牌,心里满是感慨。他想起刚回长庚镇的时候,这里还是个冷清的小镇,如今却成了全国知名的特色产业镇,这背后是所有街坊的努力,是无数人的支持。
从省城回来后,林砚青在广场上举办了个简单的庆祝仪式。街坊们聚在一起,陈建军敲着铜锣,唱起了新编的歌:“长庚蓝,美名扬,全国示范把奖扛,街坊齐心加油干,幸福日子万年长!”歌声里,大家一起举起手里的蓝花茶,为长庚镇的未来干杯。
这年除夕,小雨带着几个同学从大学里回来。他们在长庚镇待了一个寒假,跟着李薇做蓝花研究,还帮着打理蓝染体验区。除夕晚上,大家聚在广场上吃年夜饭,小雨拿出自己做的蓝花标本册,给街坊们看:“这是我这几年收集的长庚蓝标本,有普通蓝花,还有‘蓝星映月’,以后我想把这些标本捐给文化馆,让更多人了解长庚蓝。”林砚青笑着点头,说要在文化馆里专门设一个“蓝花标本展区”。
饭后,大家一起放烟花。当烟花在夜空中绽放出蓝色的光芒时,照亮了满镇的蓝花藤蔓,也照亮了街坊们的笑脸。林砚青望着天上的长庚星,又看了看身边的人们——小雨和同学们在讨论明年的实习计划,小石头和妞妞举着蓝染小灯笼在广场上跑,王顺正拿着木雕给大家展示新做的蓝花摆件,张磊则在给游客添茶,李薇在一旁和赵研究员商量明年的新品种培育计划。
他知道,长庚蓝的故事还在继续。未来,他们会培育出更多的蓝花品种,开发出更多的蓝花产品;会把长庚蓝的技术分享给更多的乡村,让更多人靠特色产业致富;会让更多的孩子了解长庚蓝的故事,让蓝花的梦想代代相传。
晚风拂过广场,带来蓝花的清香,也带来了新年的希望。街坊们的笑声、孩子们的欢呼声、铜锣的敲击声,交织在一起,成了长庚镇最温暖的新年乐章。天上的长庚星依旧明亮,它守护着这片土地,守护着这里的人们,也守护着他们关于蓝花的梦想,直到永远。
第十七章 蓝韵新程
开春的时候,长庚镇的蓝花大道旁又多了几间新铺子。有卖蓝染文创产品的,里面摆着蓝染笔记本、蓝染钥匙扣,还有用蓝染布做的小钱包;有开咖啡馆的,主打蓝花拿铁,拉花是小小的蓝花图案;还有间“蓝花书屋”,书架上摆着不少关于植物、蓝染、乡村发展的书籍,角落里还放着几张桌子,供游客看书、休息。
这些铺子大多是村里的年轻人开的。其中一间文创店的老板叫周婷,以前在城里做设计,去年回村后,看到长庚蓝的发展前景,就决定开家文创店。她把现代设计理念和长庚蓝元素结合起来,设计出的产品既好看又实用,很受游客欢迎。“以前总觉得城里好,回来后才发现,家乡也有这么多机会。”周婷一边整理货架上的蓝染笔记本,一边对来店里参观的林砚青说。
林砚青看着店里热闹的景象,心里很是欣慰。他知道,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回村,会给长庚镇带来更多的活力。为了支持年轻人创业,工坊还推出了“蓝花创业扶持计划”,为创业的年轻人提供蓝染布料、蓝花精油等原材料,还会帮他们对接销售渠道。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没过多久,周婷就接到了一个大订单——为一所小学定制蓝染文创礼盒,作为学生们的毕业礼物。礼盒里有蓝染笔记本、蓝染书签,还有一张印着蓝花田的明信片。周婷和工坊合作,加班加点赶制礼盒,最后按时交货。小学的老师发来反馈,说孩子们收到礼盒后特别开心,还特意在明信片上写下感谢的话,寄给了周婷。
春末的时候,省教育厅的工作人员来长庚镇考察,看到蓝染文创产品后,提出想在全省的中小学推广“蓝染文化进校园”活动,让孩子们通过体验蓝染,了解传统文化和乡村特色产业。林砚青和李薇当即表示支持,还和教育厅的工作人员一起制定了活动方案——由工坊提供蓝染材料和技术指导,学校组织学生开展蓝染课程,最后还会举办蓝染作品展览。
活动在五月份正式启动。第一站是长庚希望小学,李薇带着蓝染工具来到学校,给孩子们上了第一堂蓝染课。她从蓝花的种植讲到蓝染的历史,再教孩子们扎布、染布。孩子们听得格外认真,纷纷动手尝试,虽然染出的作品各不相同,却都充满了童趣。有个小男孩染了块方形的布,上面扎出了星星的形状,染出来后像一片星空,他兴奋地举着布说:“我要把它做成窗帘,挂在我的房间里。”
“蓝染文化进校园”活动很快在全省推广开来,不少学校都来长庚镇采购蓝染材料,还组织学生来长庚镇开展研学活动。长庚希望小学也和省城的一所小学结成了“蓝花手拉手”学校,两校的学生通过书信交流,分享蓝染作品,还一起开展线上蓝染活动。
夏天的时候,长庚镇又迎来了一个重要的项目——建设“长庚蓝产业园区”。园区规划了种植区、加工区、体验区、文创区,还会建设一个大型的蓝花展览馆,展示长庚蓝的发展历程、产品种类和文化内涵。省发改委特意拨了专项资金支持园区建设,施工队很快就进驻了长庚镇。
开工那天,街坊们都来现场看热闹。张敬山看着正在平整土地的施工机械,笑着对身边的王顺说:“以后咱长庚镇就更像样了,说不定还能吸引更多的企业来合作。”王顺点点头,手里还拿着个刚雕好的小木雕,上面是园区的效果图:“我要把这个木雕送给施工队,祝他们早日完工。”
园区建设期间,工坊也没闲着。李薇团队又培育出了一个新的蓝花品种——“蓝雾轻烟”,这种蓝花的花瓣更薄,颜色是淡淡的雾蓝色,开花时像笼罩着一层薄雾,特别好看。县农业局为“蓝雾轻烟”举办了品鉴会,邀请了不少花卉经销商、旅游企业来参加。品鉴会上,不少经销商都当场签下订单,想把“蓝雾轻烟”引进到自己的花卉市场;旅游企业则表示,要把“蓝雾轻烟”作为长庚镇的新名片,推荐给更多的游客。
初秋的时候,长庚蓝产业园区的第一期工程完工了。种植区里种满了“蓝星映月”和“蓝雾轻烟”,加工区里引进了新的精油提取设备和蓝染生产线,体验区里建了几间宽敞的蓝染教室,文创区则入驻了十几家文创企业。蓝花展览馆也正式对外开放,馆内用图片、文字、实物展示了长庚蓝从无人知晓到走向全国的历程,还有互动体验区,游客可以通过VR设备,沉浸式感受蓝花田的美景和蓝染的
喜欢大陆第一邪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