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没想到云二这小子竟然是这么个主意,隋末乱世动荡这才结束多久?他可不想让好不容易才安稳下来的大唐疆土陷入战乱不休的局面。
“不可!”
“你这想法绝对不行!太过于激进了!朕可不愿意让大唐的百姓失去稳定的日子。你还是说一说稳妥的法子吧。”
云二眨巴眨巴眼睛,卧槽!不是你想要激进的吗?现在你要倒反天罡过来指责小爷激进?
不过碍于李二的王霸之气,他也只敢在心里吐槽一下罢了:“启禀陛下,稳妥的法子倒是有,不过推行时遇到的阻力可能比较大!”
“但说无妨!”李二大手一挥,霸气的说道:“有朕给你撑腰,你何惧之有!”
咽了一口唾沫,云二好像意识到自己上了这一大家子的当了,听着怎么越来越不对劲了,好像李二这老混蛋似乎要把自己当做对付世家大族的马前卒了?
猜疑归猜疑,现在气氛到了这里,不说明显是不成的。
“臣以为,针对世家大族数量巨大的门生故吏,咱们可以推行九年义务教育!
就如同开办的皇家医学院一般,免费教授老百姓的子弟们学习固定的学科,统一培养教授他们如何管理一个村,一个县,一个州,
经过考核,通过者全部下放到基层,一步步让他们凭政绩升官!
这样不仅从根子上对世家做了釜底抽薪,极大削弱了世家的话语权,
二来嘛,也是断绝了世家子弟垄断官场的路子,也给了百姓子弟一个翻身的机会!”
云二没等李世民等人询问,自顾自的端起手边的葡萄酿猛灌了一大口,润了润嗓子后继续说道。
“至于世家兼并老百姓的土地,享有不纳税的特权,臣亦有一个深埋在心里很久的想法,
陛下,现在推行的均田制,规定:凡成年男子(18岁以上)均有权受田。男子每人授田八十亩,死后由国家收回。这是主要的生产用地,所有权控制在国家手里。
其次是永业田,规定男子每人授田二十亩,可传给子孙,允许买卖(但有严格限制),这些永业田通常用于种植桑、榆、枣等作物。
然而,贵族及其官僚和世家却可按爵位和官职高低,获得大量的永业田。
分到农民手中的永业田相比较而言,却少的可怜!但农民要承担的义务却占据了大头!受田农民必须向国家承担租、庸、调。
【 租:每丁每年纳粟二石(作为田租)。庸:每丁每年服徭役二十天(或交纳绢、布代役,称为“输庸代役”)。调:根据地方特产,交纳绢(或绫、絁)二丈、绵三两,或布二丈五尺、麻三斤。】
臣知道此法使无地农民获得了土地,提高了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同时,国家控制了大量的自耕农,保证了赋税和兵役的来源,增强了国力(如唐代的府兵制就建立在均田制基础上)。并在
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土地兼并,加强了中央集权。但此法实则有着大大的局限性:
均田制实施的前提是国家拥有大量可供分配的无主荒地。随着人口增长,土地不敷分配,授田数额越来越不足。
土地兼并是历朝历代的痼疾,贵族、世家、地主总是想方设法侵占土地,均田制最终无法阻止这一趋势。”
李世民听完云二所言,深深地皱起了眉头,看向云二的眼神变的更加的深邃。
“你接着说,趁着今日,你把你所有的想法和不同的看法都说给朕好好的听一听!”
云二看出了李世民眼神中的复杂之色,有心就此住口,却已经骑虎难下!
他恨不得啪啪啪给自己几个大嘴巴子,就他娘数自己嘴能叨叨?安稳的苟着不好吗?
“陛下,臣给自己想的这两个法子取了名字,第一个叫摊丁入亩,第二个叫官绅一体纳粮!”
李二的眼睛一瞬间亮了起来,嘴中重复着云二的话语:“摊丁入亩,官绅一体纳粮!”
见云二没继续往下说,李世民这才反应过来:“你继续!”
“诺!”
“所谓摊丁入亩,其核心是将历代按人丁征收的丁银(人头税)摊入田亩中,按地亩的统一标准一并征收。
这样就能消除税制上不公平,土地兼并必然导致大量农民失去土地,但仍需承担沉重的人头税,达到一定的程度势必会造成“富者田连阡陌,竟少丁差;贫民地无立锥,反多徭役”的极不公平的局面。
若是放任不管,必然会造成社会矛盾尖锐,届时无地少地农民不堪重负,必定会纷纷逃亡或隐匿户口,导致国朝不稳定,税收也会受到影响。
所以臣主张废除人头税,将固定的丁银总额,按照各道的具体情况,平均摊入到该道的田赋银中。
并且统一征收,此后征税,只按地亩多少征收,不再问人丁数目,实现了从“税人”到“税地”的根本性转变!!!
摊丁入亩若是能推行下去,就会从根子上减轻了无地、少地农民的负担,税负与土地直接挂钩,实现了相对的税收公平。
这样一来,不仅能促进了人口增长还能稳定税收,保证了国家财政收入的稳定。
简化后的税制,将复杂的田赋、丁银合并征收,简化了税收程序,减少了官吏贪污的机会。”
李承乾和长孙无垢已经完全听懵了,看着平日里不着调的云二,此刻他们觉得是那么的陌生!
李承乾暗自在心里琢磨道:难道牧之平日里都在藏拙?那副惫懒的性子是他装出来的?他实则是心怀天下百姓的大才?!
李承乾想到此处,将疑惑的目光看向了自己的父亲,而被云二这条策论震惊的李世民则看向了云二。
“牧之,你实话告诉朕,这真的是你自己想法?当真不是别人告诉你的?”
面对李世民的质疑,云二丝毫没有心虚的表现,难不成你李二还能穿越到清朝去向雍正求证不成?
“回禀陛下,这是臣这些年来,闲着没事儿自个儿瞎琢磨的。”
…………
“不可!”
“你这想法绝对不行!太过于激进了!朕可不愿意让大唐的百姓失去稳定的日子。你还是说一说稳妥的法子吧。”
云二眨巴眨巴眼睛,卧槽!不是你想要激进的吗?现在你要倒反天罡过来指责小爷激进?
不过碍于李二的王霸之气,他也只敢在心里吐槽一下罢了:“启禀陛下,稳妥的法子倒是有,不过推行时遇到的阻力可能比较大!”
“但说无妨!”李二大手一挥,霸气的说道:“有朕给你撑腰,你何惧之有!”
咽了一口唾沫,云二好像意识到自己上了这一大家子的当了,听着怎么越来越不对劲了,好像李二这老混蛋似乎要把自己当做对付世家大族的马前卒了?
猜疑归猜疑,现在气氛到了这里,不说明显是不成的。
“臣以为,针对世家大族数量巨大的门生故吏,咱们可以推行九年义务教育!
就如同开办的皇家医学院一般,免费教授老百姓的子弟们学习固定的学科,统一培养教授他们如何管理一个村,一个县,一个州,
经过考核,通过者全部下放到基层,一步步让他们凭政绩升官!
这样不仅从根子上对世家做了釜底抽薪,极大削弱了世家的话语权,
二来嘛,也是断绝了世家子弟垄断官场的路子,也给了百姓子弟一个翻身的机会!”
云二没等李世民等人询问,自顾自的端起手边的葡萄酿猛灌了一大口,润了润嗓子后继续说道。
“至于世家兼并老百姓的土地,享有不纳税的特权,臣亦有一个深埋在心里很久的想法,
陛下,现在推行的均田制,规定:凡成年男子(18岁以上)均有权受田。男子每人授田八十亩,死后由国家收回。这是主要的生产用地,所有权控制在国家手里。
其次是永业田,规定男子每人授田二十亩,可传给子孙,允许买卖(但有严格限制),这些永业田通常用于种植桑、榆、枣等作物。
然而,贵族及其官僚和世家却可按爵位和官职高低,获得大量的永业田。
分到农民手中的永业田相比较而言,却少的可怜!但农民要承担的义务却占据了大头!受田农民必须向国家承担租、庸、调。
【 租:每丁每年纳粟二石(作为田租)。庸:每丁每年服徭役二十天(或交纳绢、布代役,称为“输庸代役”)。调:根据地方特产,交纳绢(或绫、絁)二丈、绵三两,或布二丈五尺、麻三斤。】
臣知道此法使无地农民获得了土地,提高了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同时,国家控制了大量的自耕农,保证了赋税和兵役的来源,增强了国力(如唐代的府兵制就建立在均田制基础上)。并在
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土地兼并,加强了中央集权。但此法实则有着大大的局限性:
均田制实施的前提是国家拥有大量可供分配的无主荒地。随着人口增长,土地不敷分配,授田数额越来越不足。
土地兼并是历朝历代的痼疾,贵族、世家、地主总是想方设法侵占土地,均田制最终无法阻止这一趋势。”
李世民听完云二所言,深深地皱起了眉头,看向云二的眼神变的更加的深邃。
“你接着说,趁着今日,你把你所有的想法和不同的看法都说给朕好好的听一听!”
云二看出了李世民眼神中的复杂之色,有心就此住口,却已经骑虎难下!
他恨不得啪啪啪给自己几个大嘴巴子,就他娘数自己嘴能叨叨?安稳的苟着不好吗?
“陛下,臣给自己想的这两个法子取了名字,第一个叫摊丁入亩,第二个叫官绅一体纳粮!”
李二的眼睛一瞬间亮了起来,嘴中重复着云二的话语:“摊丁入亩,官绅一体纳粮!”
见云二没继续往下说,李世民这才反应过来:“你继续!”
“诺!”
“所谓摊丁入亩,其核心是将历代按人丁征收的丁银(人头税)摊入田亩中,按地亩的统一标准一并征收。
这样就能消除税制上不公平,土地兼并必然导致大量农民失去土地,但仍需承担沉重的人头税,达到一定的程度势必会造成“富者田连阡陌,竟少丁差;贫民地无立锥,反多徭役”的极不公平的局面。
若是放任不管,必然会造成社会矛盾尖锐,届时无地少地农民不堪重负,必定会纷纷逃亡或隐匿户口,导致国朝不稳定,税收也会受到影响。
所以臣主张废除人头税,将固定的丁银总额,按照各道的具体情况,平均摊入到该道的田赋银中。
并且统一征收,此后征税,只按地亩多少征收,不再问人丁数目,实现了从“税人”到“税地”的根本性转变!!!
摊丁入亩若是能推行下去,就会从根子上减轻了无地、少地农民的负担,税负与土地直接挂钩,实现了相对的税收公平。
这样一来,不仅能促进了人口增长还能稳定税收,保证了国家财政收入的稳定。
简化后的税制,将复杂的田赋、丁银合并征收,简化了税收程序,减少了官吏贪污的机会。”
李承乾和长孙无垢已经完全听懵了,看着平日里不着调的云二,此刻他们觉得是那么的陌生!
李承乾暗自在心里琢磨道:难道牧之平日里都在藏拙?那副惫懒的性子是他装出来的?他实则是心怀天下百姓的大才?!
李承乾想到此处,将疑惑的目光看向了自己的父亲,而被云二这条策论震惊的李世民则看向了云二。
“牧之,你实话告诉朕,这真的是你自己想法?当真不是别人告诉你的?”
面对李世民的质疑,云二丝毫没有心虚的表现,难不成你李二还能穿越到清朝去向雍正求证不成?
“回禀陛下,这是臣这些年来,闲着没事儿自个儿瞎琢磨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