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门合上时发出的锈蚀声响,还在空旷的仓库里荡着余波。陈迹靠在门板上,看着周苓弯腰将最后一捆画框靠在墙根,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口袋里那枚冰凉的钥匙——这是苏曼昨天派人送来的,附带着一张签好字的解约协议,墨迹淋漓得像未干的血。他捏着钥匙转了半圈,金属边缘硌得掌心发疼,最终还是扔进了帆布包最底层,像埋葬一截早已腐朽的过往。
“墙角的裂缝得补一补,风大的时候能灌进沙子。”周苓的声音从仓库深处传来,带着细碎的回响。陈迹抬眼望去,暮色正顺着破损的窗棂往里爬,将她的身影拓在斑驳的水泥墙上,像幅未完成的素描。这仓库是周苓托做废品回收的亲戚找到的,原是八十年代的棉纺厂原料库,高阔的穹顶悬着盏孤零零的钨丝灯,电线裹着泛黄的绝缘胶布,在风里轻轻晃悠。
他走过去时,踢到了地上半块断裂的红砖。仓库地面坑洼不平,积着厚厚的灰尘,踩上去能留下清晰的脚印,倒让这空旷的空间多了点烟火气。周苓正蹲在墙角打量,指尖拂过墙皮剥落的痕迹,那里露出灰褐色的砖缝,像道陈年的伤疤。“明天我带点水泥来,”她转头看他,眼里映着窗外的落日余晖,“再找块塑料布把窗户糊上,晚上画图不会冷。”
陈迹没说话,只是走到仓库中央。这里足够宽敞,能容得下他想画的巨幅画布——苏曼的画廊从来不许他搞这些“费力不讨好的东西”,总说客户喜欢小巧精致的风景小品。他张开手臂比划了一下,想象着颜料在画布上泼洒的模样,父亲临终前攥着他手腕说的那句“泼胆泼墨,方见本心”,突然在耳边炸响,震得他太阳穴微微发烫。
接下来的日子,仓库渐渐有了画室的模样。周苓找来的旧木架靠在墙边,上面码着她从旧货市场淘来的颜料管,按色系排得整整齐齐,连标签褪色的都挑出来放在另一边。她还搬来一张掉漆的木桌,擦得锃亮当调色台,抽屉里垫着她自己织的粗布垫子,放着陈迹惯用的几支狼毫笔。陈迹则把那盏钨丝灯换了个一百瓦的灯泡,拉到画布正上方,夜里点亮时,光柱像根凝固的银柱,将画室切割成明暗两半。
他几乎是一头扎进了创作里。每天天不亮就骑着旧自行车赶来,直到仓库外的街道彻底安静才离开。起初只是在速写本上勾草图,铅笔线条从犹豫变得果断,后来直接绷开巨大的亚麻布,用刮刀蘸着浓稠的颜料往上抹。钛白与群青在画布上碰撞,像雪山融水漫过草原;赭石与熟褐层层叠加,堆出沟壑纵横的肌理,那是西北戈壁的模样,是他藏在心底多年的念想。
周苓总是在傍晚时分过来,提着一个保温桶,里面有时是温热的小米粥,有时是炒得喷香的青菜鸡蛋面。她从不多话,只是默默收拾散落的画稿,将蹭到地上的颜料用刮刀刮干净,再把磨秃的画笔泡进松节油里。有次陈迹卡在一处光影的处理上,对着画布发愣,指节因为用力攥着画笔而发白。周苓端来一杯温热的二锅头,瓶身上的标签都卷了边,是她从家里翻出来的老货。“我爸说,画画卡壳的时候,喝点辣的能通窍。”她把杯子递给他,指尖不经意碰到他的手背,像片羽毛轻轻划过。
陈迹接过杯子抿了一口,辛辣的液体顺着喉咙往下滑,烧得胸腔都热了起来。他转头看周苓,她正蹲在地上分拣颜料管,侧脸在灯光下柔和得像块上好的羊脂玉,脖颈弯出一道优美的弧线,头发用根简单的皮筋束在脑后,几缕碎发垂在颊边。他突然觉得,这空旷冰冷的仓库里,因为有了她,连松节油的刺鼻气味都变得温和起来。
这天夜里,月亮升得很高,银辉透过塑料布糊着的窗户,在地上投下细碎的光斑。陈迹终于放下了刮刀,画布上的戈壁已经有了雏形,风蚀地貌的褶皱里藏着细碎的金色,那是他记忆里的阳光。他往后退了两步,后腰撞到了堆在墙边的画框,发出沉闷的声响。太累了,指尖的颜料都已经干涸,结成硬硬的壳,肩颈更是酸得像灌了铅。他索性滑坐在画布旁的地板上,背靠着冰凉的画布,闭上眼睛喘着粗气。
钨丝灯发出轻微的嗡鸣,在寂静的画室里格外清晰。陈迹能听到周苓翻动纸张的声音,很轻,像风吹过树叶。他睁开眼,看见她坐在不远处的木桌旁,就着灯光翻看他放在桌上的速写本。那是他早年去西北采风时带的本子,封面已经磨得发白,边角卷了起来。她的坐姿很端正,双手捧着本子,头微微低着,灯光在她的睫毛上投下淡淡的阴影,连呼吸都放得极轻,仿佛怕惊扰了本子里的风景。
“看什么呢?”陈迹开口时,才发现自己的声音沙哑得厉害,是酒和疲惫共同作用的结果。他刚才又喝了半杯二锅头,此刻喉咙里还留着淡淡的辛辣。
周苓抬起头,眼里亮得惊人,像是盛着星光:“你笔下的西北。”她把速写本往他这边推了推,指尖点在其中一页上,“苍凉,但有血性。和我父亲描述的一模一样。”
陈迹愣了一下,才想起她说过,她的父亲是位地质学家,一辈子都在西北的山川戈壁里奔波,直到去年病逝。他站起身,脚步有些虚浮地走过去,在她身边的木凳上坐下。距离很近,能闻到她发间淡淡的皂角清香,干净又清爽,与他满身的松节油和酒精味截然不同,却奇异地交融在一起,让人安心。
他拿起那本速写本,指尖拂过粗糙的纸页,翻到周苓刚才看的那一页。那是幅风蚀地貌的草图,用炭笔勾勒的,线条粗粝,边缘还带着被风沙吹得模糊的痕迹。画纸右下角有个小小的日期,是六年前的秋天,他在塔里木盆地迷路的那几天。
“这里,”他的手指点在画纸中央,那是一片被风沙切割得千疮百孔的岩壁,不经意间,指腹擦过周苓放在纸页边缘的手背。两人都微微一顿,像被电流轻轻击了一下,指尖的温度透过薄薄的皮肤传过来,带着细微的战栗。陈迹定了定神,继续说道:“我差点渴死在这里。那天中午突然起了沙暴,天地都是黄的,什么都看不见,风刮在脸上像刀子割,只能趴在地上,感觉沙子要把自己埋了。”
他的声音很轻,却带着身临其境的质感。周苓能想象出那种场景:漫天黄沙,日月无光,连呼吸都带着沙子的粗糙,孤独和恐惧像潮水一样涌来,将人包裹得密不透风。她轻声问:“怕吗?”
“怕。”陈迹没有犹豫,坦诚地点点头。他不是什么无畏的英雄,面对那种能吞噬一切的自然伟力,恐惧是本能。但他顿了顿,眼神却亮了起来,带着一种近乎虔诚的光芒:“但过后,等沙暴停了,我爬起来看到那种被风沙千万年雕琢出的痕迹,看到夕阳把岩壁染成金红色,又觉得……值了。”
他转头看向周苓,灯光恰好落在她的脸上,在她的眼瞳里投下细碎的光点,像戈壁夜晚的星空,深邃又明亮。他的目光太过专注,带着一种前所未有的认真,周苓有些不自在地微微垂下眼睫,耳根悄悄泛起红晕,像被晚霞染透的云朵。
画室里陷入了寂静,只有钨丝灯的嗡鸣和窗外偶尔掠过的风声。一种无声的情绪在空旷的空间里缓缓流动,混合着颜料的涩味、酒精的辣味和夜晚的凉意,还有一丝说不清道不明的悸动,像藤蔓一样悄悄滋长,缠绕住两人的心跳。
陈迹看着她垂下去的眼睫,长长的,像蝶翼一样轻轻颤动。他忽然想起这些日子她的陪伴:在他画到深夜时默默递来的温水,在他因为挫败而摔画笔时悄悄收拾残局的身影,在他对着画布发呆时轻声说出的鼓励……她从来不说什么漂亮话,却用最实在的方式,填满了他生活里的空缺,像阳光照进了常年紧闭的房间。
他的心脏突然跳得快了起来,像要撞破胸膛。一种冲动顺着指尖蔓延开来,他抬起手,不是去碰那本承载着回忆的速写本,而是轻轻拂开了她颊边的一缕碎发。他的指尖因为常年握笔而布满老茧,粗糙得很,划过她细腻的皮肤时,带起一阵微不可察的战栗。周苓的身体几不可见地僵了一下,却没有躲开。
陈迹没有进一步的动作,只是保持着这个姿势,指尖悬在她的脸颊旁,目光紧紧锁住她。他能看到她细腻的皮肤下微微跳动的血管,能闻到她发间越来越清晰的皂角香,能听到两人逐渐变得急促的呼吸声,在寂静的画室里格外清晰。
周苓慢慢抬起眼,迎上他的目光。她的眼神里有惊讶,有羞涩,还有一丝不易察觉的期待,像藏在云层后的星光,终于勇敢地露了出来。她没有躲闪,就那样静静地看着他,瞳孔里清晰地映出他的模样。
时间仿佛在这一刻静止了。钨丝灯的光晕在他们周围晃动,将两人的影子拉得很长,投在身后巨大的画布上,与那些未干的色块重叠在一起,仿佛另一幅正在完成的、动态的作品。陈迹的呼吸越来越近,他能感受到她温热的气息拂过自己的唇瓣,带着淡淡的水汽。
他缓缓低下头,动作轻得像怕惊扰了什么。周苓闭上了眼睛,长长的睫毛在眼睑下投下浅浅的阴影,双手不自觉地攥紧了放在膝上的衣角,指节微微发白。
唇瓣相触的瞬间,像是有电流窜过全身。这是一个试探的、带着颜料和酒气的吻,起初只是轻柔的触碰,陈迹小心翼翼地描绘着她唇瓣的轮廓,像在画布上勾勒最珍贵的线条。周苓的身体微微颤抖着,却慢慢放松下来,她的唇瓣柔软而温热,像初春融化的雪水,带着一丝清甜。
很快,陈迹加深了这个吻。他像沙漠中跋涉已久的旅人遇到甘泉,贪婪地汲取着她口中的气息,舌尖轻轻撬开她的齿关,与她的舌尖缠绕在一起。周苓的手不自觉地攀上他的肩,抓住了他沾满颜料的旧T恤,布料粗糙,却让她感到前所未有的安心。她的回应带着青涩的热情,像破土而出的新芽,带着蓬勃的生命力。
陈迹的手慢慢移到她的后颈,指尖穿过她柔软的发丝,将她轻轻往自己这边带。两人的身体贴得更近了,他能感受到她温热的体温透过薄薄的衣衫传过来,能闻到她身上那股干净的皂角香与自己身上的松节油味彻底交融在一起,形成一种独属于他们的气息。
钨丝灯在头顶轻轻晃动,将他们交叠的影子投在巨大的画布上,影子随着他们的动作微微起伏,与画布上的戈壁、星空、风蚀地貌重叠在一起,仿佛那些静止的风景都活了过来,在见证着这场发生在深夜画室里的心动。
不知过了多久,陈迹才慢慢松开她。两人的唇瓣分开时,带出一丝细微的水渍,在灯光下泛着晶莹的光泽。周苓的脸颊绯红,气息有些不稳,她靠在陈迹的肩上,耳朵贴在他的胸膛,能听到他有力而急促的心跳声,像鼓点一样,与自己的心跳遥相呼应。
陈迹轻轻抚摸着她的头发,下巴抵在她的发顶,闻着她发间的清香,心中的空洞被填得满满的。这些日子积压在心底的疲惫、迷茫、痛苦,在这一刻都烟消云散了,只剩下满满的温暖和踏实。他低头看着画布上那片未完成的戈壁,突然觉得,那些曾经让他恐惧的风沙,那些让他绝望的困境,都成了生命里最珍贵的痕迹,而眼前的这个人,就是照亮他黑暗世界的那束微光。
周苓抬起头,看着陈迹的眼睛,眼里依旧有光,却比刚才更亮了。她伸出手,轻轻抚摸着他脸颊上沾着的一点颜料,那是抹鲜艳的赭石,像颗小小的朱砂痣。“明天,我们把那道裂缝补好。”她轻声说,声音里带着笑意。
“好。”陈迹点点头,握紧了她的手。他的掌心粗糙,她的掌心细腻,却异常契合。
画室里的孤灯依旧亮着,将两人的身影牢牢地印在画布上,印在这空旷而温暖的空间里。窗外的月光更亮了,透过塑料布的缝隙,洒下一地银辉,像是为他们铺上了一条通往未来的路。而画布上的《西北印象》,在灯光的映照下,那些粗粝的笔触里,仿佛也多了一丝温柔的暖意,那是爱情的模样,是希望的模样,是属于他们的,画室微光。
“墙角的裂缝得补一补,风大的时候能灌进沙子。”周苓的声音从仓库深处传来,带着细碎的回响。陈迹抬眼望去,暮色正顺着破损的窗棂往里爬,将她的身影拓在斑驳的水泥墙上,像幅未完成的素描。这仓库是周苓托做废品回收的亲戚找到的,原是八十年代的棉纺厂原料库,高阔的穹顶悬着盏孤零零的钨丝灯,电线裹着泛黄的绝缘胶布,在风里轻轻晃悠。
他走过去时,踢到了地上半块断裂的红砖。仓库地面坑洼不平,积着厚厚的灰尘,踩上去能留下清晰的脚印,倒让这空旷的空间多了点烟火气。周苓正蹲在墙角打量,指尖拂过墙皮剥落的痕迹,那里露出灰褐色的砖缝,像道陈年的伤疤。“明天我带点水泥来,”她转头看他,眼里映着窗外的落日余晖,“再找块塑料布把窗户糊上,晚上画图不会冷。”
陈迹没说话,只是走到仓库中央。这里足够宽敞,能容得下他想画的巨幅画布——苏曼的画廊从来不许他搞这些“费力不讨好的东西”,总说客户喜欢小巧精致的风景小品。他张开手臂比划了一下,想象着颜料在画布上泼洒的模样,父亲临终前攥着他手腕说的那句“泼胆泼墨,方见本心”,突然在耳边炸响,震得他太阳穴微微发烫。
接下来的日子,仓库渐渐有了画室的模样。周苓找来的旧木架靠在墙边,上面码着她从旧货市场淘来的颜料管,按色系排得整整齐齐,连标签褪色的都挑出来放在另一边。她还搬来一张掉漆的木桌,擦得锃亮当调色台,抽屉里垫着她自己织的粗布垫子,放着陈迹惯用的几支狼毫笔。陈迹则把那盏钨丝灯换了个一百瓦的灯泡,拉到画布正上方,夜里点亮时,光柱像根凝固的银柱,将画室切割成明暗两半。
他几乎是一头扎进了创作里。每天天不亮就骑着旧自行车赶来,直到仓库外的街道彻底安静才离开。起初只是在速写本上勾草图,铅笔线条从犹豫变得果断,后来直接绷开巨大的亚麻布,用刮刀蘸着浓稠的颜料往上抹。钛白与群青在画布上碰撞,像雪山融水漫过草原;赭石与熟褐层层叠加,堆出沟壑纵横的肌理,那是西北戈壁的模样,是他藏在心底多年的念想。
周苓总是在傍晚时分过来,提着一个保温桶,里面有时是温热的小米粥,有时是炒得喷香的青菜鸡蛋面。她从不多话,只是默默收拾散落的画稿,将蹭到地上的颜料用刮刀刮干净,再把磨秃的画笔泡进松节油里。有次陈迹卡在一处光影的处理上,对着画布发愣,指节因为用力攥着画笔而发白。周苓端来一杯温热的二锅头,瓶身上的标签都卷了边,是她从家里翻出来的老货。“我爸说,画画卡壳的时候,喝点辣的能通窍。”她把杯子递给他,指尖不经意碰到他的手背,像片羽毛轻轻划过。
陈迹接过杯子抿了一口,辛辣的液体顺着喉咙往下滑,烧得胸腔都热了起来。他转头看周苓,她正蹲在地上分拣颜料管,侧脸在灯光下柔和得像块上好的羊脂玉,脖颈弯出一道优美的弧线,头发用根简单的皮筋束在脑后,几缕碎发垂在颊边。他突然觉得,这空旷冰冷的仓库里,因为有了她,连松节油的刺鼻气味都变得温和起来。
这天夜里,月亮升得很高,银辉透过塑料布糊着的窗户,在地上投下细碎的光斑。陈迹终于放下了刮刀,画布上的戈壁已经有了雏形,风蚀地貌的褶皱里藏着细碎的金色,那是他记忆里的阳光。他往后退了两步,后腰撞到了堆在墙边的画框,发出沉闷的声响。太累了,指尖的颜料都已经干涸,结成硬硬的壳,肩颈更是酸得像灌了铅。他索性滑坐在画布旁的地板上,背靠着冰凉的画布,闭上眼睛喘着粗气。
钨丝灯发出轻微的嗡鸣,在寂静的画室里格外清晰。陈迹能听到周苓翻动纸张的声音,很轻,像风吹过树叶。他睁开眼,看见她坐在不远处的木桌旁,就着灯光翻看他放在桌上的速写本。那是他早年去西北采风时带的本子,封面已经磨得发白,边角卷了起来。她的坐姿很端正,双手捧着本子,头微微低着,灯光在她的睫毛上投下淡淡的阴影,连呼吸都放得极轻,仿佛怕惊扰了本子里的风景。
“看什么呢?”陈迹开口时,才发现自己的声音沙哑得厉害,是酒和疲惫共同作用的结果。他刚才又喝了半杯二锅头,此刻喉咙里还留着淡淡的辛辣。
周苓抬起头,眼里亮得惊人,像是盛着星光:“你笔下的西北。”她把速写本往他这边推了推,指尖点在其中一页上,“苍凉,但有血性。和我父亲描述的一模一样。”
陈迹愣了一下,才想起她说过,她的父亲是位地质学家,一辈子都在西北的山川戈壁里奔波,直到去年病逝。他站起身,脚步有些虚浮地走过去,在她身边的木凳上坐下。距离很近,能闻到她发间淡淡的皂角清香,干净又清爽,与他满身的松节油和酒精味截然不同,却奇异地交融在一起,让人安心。
他拿起那本速写本,指尖拂过粗糙的纸页,翻到周苓刚才看的那一页。那是幅风蚀地貌的草图,用炭笔勾勒的,线条粗粝,边缘还带着被风沙吹得模糊的痕迹。画纸右下角有个小小的日期,是六年前的秋天,他在塔里木盆地迷路的那几天。
“这里,”他的手指点在画纸中央,那是一片被风沙切割得千疮百孔的岩壁,不经意间,指腹擦过周苓放在纸页边缘的手背。两人都微微一顿,像被电流轻轻击了一下,指尖的温度透过薄薄的皮肤传过来,带着细微的战栗。陈迹定了定神,继续说道:“我差点渴死在这里。那天中午突然起了沙暴,天地都是黄的,什么都看不见,风刮在脸上像刀子割,只能趴在地上,感觉沙子要把自己埋了。”
他的声音很轻,却带着身临其境的质感。周苓能想象出那种场景:漫天黄沙,日月无光,连呼吸都带着沙子的粗糙,孤独和恐惧像潮水一样涌来,将人包裹得密不透风。她轻声问:“怕吗?”
“怕。”陈迹没有犹豫,坦诚地点点头。他不是什么无畏的英雄,面对那种能吞噬一切的自然伟力,恐惧是本能。但他顿了顿,眼神却亮了起来,带着一种近乎虔诚的光芒:“但过后,等沙暴停了,我爬起来看到那种被风沙千万年雕琢出的痕迹,看到夕阳把岩壁染成金红色,又觉得……值了。”
他转头看向周苓,灯光恰好落在她的脸上,在她的眼瞳里投下细碎的光点,像戈壁夜晚的星空,深邃又明亮。他的目光太过专注,带着一种前所未有的认真,周苓有些不自在地微微垂下眼睫,耳根悄悄泛起红晕,像被晚霞染透的云朵。
画室里陷入了寂静,只有钨丝灯的嗡鸣和窗外偶尔掠过的风声。一种无声的情绪在空旷的空间里缓缓流动,混合着颜料的涩味、酒精的辣味和夜晚的凉意,还有一丝说不清道不明的悸动,像藤蔓一样悄悄滋长,缠绕住两人的心跳。
陈迹看着她垂下去的眼睫,长长的,像蝶翼一样轻轻颤动。他忽然想起这些日子她的陪伴:在他画到深夜时默默递来的温水,在他因为挫败而摔画笔时悄悄收拾残局的身影,在他对着画布发呆时轻声说出的鼓励……她从来不说什么漂亮话,却用最实在的方式,填满了他生活里的空缺,像阳光照进了常年紧闭的房间。
他的心脏突然跳得快了起来,像要撞破胸膛。一种冲动顺着指尖蔓延开来,他抬起手,不是去碰那本承载着回忆的速写本,而是轻轻拂开了她颊边的一缕碎发。他的指尖因为常年握笔而布满老茧,粗糙得很,划过她细腻的皮肤时,带起一阵微不可察的战栗。周苓的身体几不可见地僵了一下,却没有躲开。
陈迹没有进一步的动作,只是保持着这个姿势,指尖悬在她的脸颊旁,目光紧紧锁住她。他能看到她细腻的皮肤下微微跳动的血管,能闻到她发间越来越清晰的皂角香,能听到两人逐渐变得急促的呼吸声,在寂静的画室里格外清晰。
周苓慢慢抬起眼,迎上他的目光。她的眼神里有惊讶,有羞涩,还有一丝不易察觉的期待,像藏在云层后的星光,终于勇敢地露了出来。她没有躲闪,就那样静静地看着他,瞳孔里清晰地映出他的模样。
时间仿佛在这一刻静止了。钨丝灯的光晕在他们周围晃动,将两人的影子拉得很长,投在身后巨大的画布上,与那些未干的色块重叠在一起,仿佛另一幅正在完成的、动态的作品。陈迹的呼吸越来越近,他能感受到她温热的气息拂过自己的唇瓣,带着淡淡的水汽。
他缓缓低下头,动作轻得像怕惊扰了什么。周苓闭上了眼睛,长长的睫毛在眼睑下投下浅浅的阴影,双手不自觉地攥紧了放在膝上的衣角,指节微微发白。
唇瓣相触的瞬间,像是有电流窜过全身。这是一个试探的、带着颜料和酒气的吻,起初只是轻柔的触碰,陈迹小心翼翼地描绘着她唇瓣的轮廓,像在画布上勾勒最珍贵的线条。周苓的身体微微颤抖着,却慢慢放松下来,她的唇瓣柔软而温热,像初春融化的雪水,带着一丝清甜。
很快,陈迹加深了这个吻。他像沙漠中跋涉已久的旅人遇到甘泉,贪婪地汲取着她口中的气息,舌尖轻轻撬开她的齿关,与她的舌尖缠绕在一起。周苓的手不自觉地攀上他的肩,抓住了他沾满颜料的旧T恤,布料粗糙,却让她感到前所未有的安心。她的回应带着青涩的热情,像破土而出的新芽,带着蓬勃的生命力。
陈迹的手慢慢移到她的后颈,指尖穿过她柔软的发丝,将她轻轻往自己这边带。两人的身体贴得更近了,他能感受到她温热的体温透过薄薄的衣衫传过来,能闻到她身上那股干净的皂角香与自己身上的松节油味彻底交融在一起,形成一种独属于他们的气息。
钨丝灯在头顶轻轻晃动,将他们交叠的影子投在巨大的画布上,影子随着他们的动作微微起伏,与画布上的戈壁、星空、风蚀地貌重叠在一起,仿佛那些静止的风景都活了过来,在见证着这场发生在深夜画室里的心动。
不知过了多久,陈迹才慢慢松开她。两人的唇瓣分开时,带出一丝细微的水渍,在灯光下泛着晶莹的光泽。周苓的脸颊绯红,气息有些不稳,她靠在陈迹的肩上,耳朵贴在他的胸膛,能听到他有力而急促的心跳声,像鼓点一样,与自己的心跳遥相呼应。
陈迹轻轻抚摸着她的头发,下巴抵在她的发顶,闻着她发间的清香,心中的空洞被填得满满的。这些日子积压在心底的疲惫、迷茫、痛苦,在这一刻都烟消云散了,只剩下满满的温暖和踏实。他低头看着画布上那片未完成的戈壁,突然觉得,那些曾经让他恐惧的风沙,那些让他绝望的困境,都成了生命里最珍贵的痕迹,而眼前的这个人,就是照亮他黑暗世界的那束微光。
周苓抬起头,看着陈迹的眼睛,眼里依旧有光,却比刚才更亮了。她伸出手,轻轻抚摸着他脸颊上沾着的一点颜料,那是抹鲜艳的赭石,像颗小小的朱砂痣。“明天,我们把那道裂缝补好。”她轻声说,声音里带着笑意。
“好。”陈迹点点头,握紧了她的手。他的掌心粗糙,她的掌心细腻,却异常契合。
画室里的孤灯依旧亮着,将两人的身影牢牢地印在画布上,印在这空旷而温暖的空间里。窗外的月光更亮了,透过塑料布的缝隙,洒下一地银辉,像是为他们铺上了一条通往未来的路。而画布上的《西北印象》,在灯光的映照下,那些粗粝的笔触里,仿佛也多了一丝温柔的暖意,那是爱情的模样,是希望的模样,是属于他们的,画室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