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 清蒸鳜鱼-《穿书小可怜,爹懒娘抠哥哥傻》

  春分至,又是一年好时节,桃花流水鳜鱼肥。

  李二力抓了两条鳜鱼,送了一条给林惊蛰。

  林小满第一次看到野生鳜鱼。

  鳜鱼,又称为桃花鳜,每年清明前后桃花盛开之际,就是鳜鱼最肥美的季节,桃花鳜就是由此命名。

  鳜鱼刺少而肉嫩,最适合清蒸。

  当晚,林小满便做了一道清蒸鳜鱼,最后淋上冒烟的热油,“刺啦”一声,香味扑鼻。

  林家人第一回吃清蒸鱼,以往林小满不是红烧就是片成片做酸菜鱼。

  习惯了吃重口味鱼,忽然吃一嘴鲜美的清蒸鳜鱼,肉质紧实而鲜嫩,鱼肉就像雪花一样在舌尖融化。

  最后一条鳜鱼不够一家人吃。

  林惊蛰意犹未尽,打算明日从谢辞安那边读书回来和二力哥去河里抓鱼。

  林小满算是看出来了,家里唯有哥哥是真吃货。

  只要想吃,他便想办法去把食材搞到手。

  ——

  去年抓来的鸡已经开始生蛋,如今家里有存银,李桃花便没打算拿鸡蛋去卖钱。

  全留在家里,由着林小满时不时做荷包蛋和鸡蛋羹。

  去年腊肠做得多,林小满便把腊肠用油纸包起来,给舅家、佟掌柜、顾老爷各送了六根。

  送的不多,就是尝尝味。

  如果反响好,今年冬天林小满打算做腊肠来卖。

  佟掌柜性子好,蒸了腊肠给少东家送过去。

  这一送,便把少东家的生意脑子带出来了。

  他亲自来如意酒楼,问林小满还剩多少腊肠。

  结果得知家里不多时,又问这气候还能做腊肠不。

  答案自然是否定的,惹得少东家捶胸顿足,直呼错过了一笔生意。

  少东家在腊肠上看到了无限商机,冬日里才能做的美食,春日便要和林家合作签契,惹得林大江频频皱眉。

  不就是小满做的众多美食里的一种么?

  至于这么着急么?

  林小满却知道少东家的想法。

  腊肠阴干后易于保存、运输,不仅可以运到临安府,还能运到其它州府去售卖。

  少东家可不是只想在如意酒楼售卖,而是要走量,卖到各地去。

  和如意楼合作这么久,也算是知道几分少东家的脾性。

  这回,林小满不打算直接卖方子了。

  不过具体怎么卖,自己还要再考虑考虑。

  少东家是个急性子,花钱把林小满家里的腊肠买了大半。

  少东家大方,直接给了十两银子。

  林小满给了李桃花八两银,剩余的银子她有用处。

  家里的母鸡每天一个鸡蛋,一天下来有七八个。

  她早就想多买些鸡鸭回来,等成了规模,家里就出钱在山脚下买块地,专门放养鸡鸭。

  鸡蛋拿去卖了,鸭蛋能做咸鸭蛋和皮蛋。

  于是林小满托三舅李石在沙垤村专门卖鸡鸭的农户那买了二十只鸡,三十只鸭,九成是母的。

  等毛茸茸的鸡鸭被李石送来,李桃花直接“花容失色”。

  “小满,你咋买这么多鸡鸭啊?”

  林谷雨则开心地飞起,她的小鸡队伍扩大了,除了鸡,还有好多小黄鸭。

  叽叽叽。

  吓吓吓。

  好不热闹。

  正好隔壁的苗苗和林谷雨一起在玩,立马撒丫子往家里跑,缠着李大娘,也要买小鸡小鸭。

  李大娘被缠着没法子,便让李二力等会跟着李石去一趟沙垤村,也买了十只鸡,十只鸭。

  这下苗苗不闹了,和林谷雨嘀嘀咕咕交流养鸡心得去了。

  李石看着林谷雨笑着道:“哈哈哈,桃花,你家几个娃,除了立冬,其他都派上大用处了。”

  “三哥,你就别取笑我了。”

  李桃花如今虽忙的脚不沾地,可全是自己当家做主。

  丈夫听她的,孩子又聪明,吃的又好,和去年比,简直像换了个人,年轻了五六岁。

  “哥哥,几个侄女渐渐大了,我瞧着你们也养一些鸡鸭。沙垤村靠山近,山脚下草多虫多,让鸡鸭啄草吃虫去。往后鸡蛋鸭蛋拿去镇上卖,也能得些钱财。”

  小满说要做皮蛋,虽然她不晓得皮蛋是什么,也不知道皮蛋做出来能不能卖钱。

  但不管如何,即便做不成皮蛋,鸡鸭生下来的蛋都能卖钱。

  要不然在老屋时,娘咋把两只老母鸡看的比孙女都重要。

  李石点头,“成,回去就跟爹娘说说,正好可以让小荷、小梅带着我家的小莲和四弟家的子升来喂鸡喂鸭。”

  说起鸡鸭,李石想到了家里的兔子。

  “对了桃花,家里的兔子都生了,原来的兔子窝不顶事了,这两天爹带着大哥、二哥准备把后院围起来,再搭个兔子窝。”

  说到兔子,李石的脸上全是笑。

  十几天时间,五只母兔,前前后后生了二十多只小兔子。

  养到秋天,就能卖钱了。

  李桃花听娘家的日子渐渐变好,止不住地高兴。

  想当初爹娘和几个兄弟日子不好过,还常带些咸腊肉给她。

  如今可算是苦尽甘来了。

  ——

  家里事多,李石说了会话就要走了。

  李二力跟着李石一起朝沙垤村走。

  路上遇见村民,纷纷和两人打招呼。

  “桃花他哥,又来看桃花啊?”

  “二力,你咋和桃花哥哥一道出去,干啥去嘞?”

  李石和李二力笑笑不说话,只说去镇上办事,出了村立刻疾步而走。

  路过的村民觉得不对劲,这两人匆匆忙忙的,一看就是有正事。

  林大江以前是猫狗都嫌的懒货,分了家摇身一变,和镇上如意楼搭上了关系。

  还成了临安城富商之子的义父。

  那顾少爷每回旬假,午时刚过,便乘着驴车赶来。

  不行啊,去年跟着林家种菜的少说赚了一二两银子。

  跟着林家抓鱼的,一月也有毛一两银子。

  这回,林家又要干啥了?

  村民站着不动,目送两人走远。

  和林家有关的,都是大事。

  八个村民你看我我看你,啥心思都没了,乌泱泱地往里正家里赶去。

  “里正叔,你倒是想个主意啊!”

  “大柱哥,大江媳妇她三哥和大江隔壁的二力急匆匆往村外赶,问他们干啥也不搭话,准是又有啥赚钱的门道了。”

  “里正叔,你可得帮我们去打听打听,起码和林大江说说,有啥好事把我们也带上。”

  ......

  村民七嘴八舌,里正恨不得捂上耳朵。

  “你们如今抓鱼的买卖不是大江撮合的?”

  里正看着村民又问:“当初林家没分家那会你们背地里是怎么数落林大江的,都忘记了?如今大江肯带着村里人做点小买卖,那是人家豁达,讲仁义,你们可擦亮眼睛,早点知足吧!”

  “叔,话是这么说,可是......”

  里正吹胡子瞪眼:“可是啥?要说你自己说去,我都这把老骨头了,也没那个脸面。”

  一众村民不甘心,离开里正家,八人想了个主意。

  轮流在村口守着,看李二力最终拿什么东西回来。

  ——

  申时过后,林惊蛰放下千字文,小心翼翼摆好。

  “辞安,河里鳜鱼正肥,前几日小满做了一道清蒸鳜鱼,那滋味——可鲜了!”

  过了一年,谢辞安也只是十四岁的半大小子。

  听林惊蛰说起鳜鱼,瞬间觉得肚子开始咕咕咕乱叫。

  他不动声色地摸了摸饥饿的肚子,很快拂开。

  想当初他跟着几个哥哥也是上蹿下跳,上房揭瓦,外祖宠着他,他爹下值后过家门而不入直奔十里外的街坊,就为了赏他一顿竹笋炒肉。

  饥饿战胜理智,他想也不想便欣然同意。

  “走,我带你去家里拿网。”林惊蛰自诩是抓鱼好手,一网在手,从未失手。

  两人风风火火出门。

  半道碰上谢家老仆,“少爷,你这是......”

  “章伯,我去去就来,让母亲和父亲先吃。”

  说完匆匆走过,带起一片衣角。

  林惊蛰带着谢辞安到了河边上,此时已是一片热闹景象。

  “惊蛰来了?”

  往日里村里头玩得好的小伙伴纷纷打招呼。

  待看清林惊蛰后头跟着人,又乌央乌央跑开。

  谢家青砖大瓦,谢少爷尊贵,万一和顾少爷那样体虚,回头磕了碰了赔不起。

  三月的天,河水还带着刺骨的凉意。

  两个少年却纷纷脱鞋卷裤子下河......

  当谢辞安拎着一条鳜鱼回去,老仆章伯已经点上了油灯。

  可惜他不会杀鱼,章伯处理鳜鱼时他便蹲在旁边毫无半分读书人的形象。

  等清蒸鳜鱼出锅已是一刻钟之后的事了。

  谢老爷盯着儿子裤脚上的泥,什么话也没讲,人一到齐,便上桌吃饭。

  谢辞安吃着自己抓、自己做的鳜鱼,只觉得比任何鱼都要好吃。

  谢老爷没吃多少便下桌了。

  谢辞安看见他娘桌底下的手捏着帕子,越捏越紧。

  “娘,鳜鱼不好吃吗?”

  “好吃,好吃。”

  王婉笑中带泪,硬着头皮吃了半饱。

  眼看着儿子融入乡野,她既心疼又欣慰。

  辞安又是抄书又是挖笋的,如今为了吃的和村里那些小子一样,去河里抓鱼。

  不像她,只会做些刺绣补贴家用。

  谢辞安低头吃鱼,假装没看到娘眼里的泪花。

  “娘,爹那边——”

  “不用管你爹,让他自己琢磨。”王婉心疼儿子,丈夫每日郁郁寡欢,不管家中生计。

  如不是她爹娘给的银子,他们连遮风避雨的房屋都没有。

  辞安小小年纪不仅要发奋读书还要算计家中生计,着实为难他了。

  一顿饭最后吃得没滋没味。

  鳜鱼再鲜,冲不淡心中失落。

  ——

  转眼清明将至。

  林小满开始研究清明粿子。

  半山腰上一大片艾草,上林村村民三天两头来割一把。

  艾草可是好东西,漫山遍地地长,可能是这一片艾草实在是多,镇上的药房并不收艾。

  林小满和林惊蛰两人便大把大把地割下来放背篓里往下运。

  李桃花见怪不怪了,只不过依旧好奇,“小满,你摘这么多艾草干嘛?”

  “做清明粿子。”

  “那也用不了这么多艾草吧?”

  “除了做清明粿子,剩下的艾草晒干后能做艾熏,回头熏蚊子苍蝇啥的。”

  “你这孩子就是闲不住。”

  李桃花笑着打趣,却停下手里的针线帮林小满一起处理艾草。

  新鲜的艾草尖摘下来,剩下的艾叶便收起来晒干。

  艾草尖鲜嫩,凑近鼻子,一股艾草清香扑鼻。

  新鲜的艾草尖焯水,捞出后在石臼里碾成泥状,深绿色的艾泥里加入糯米粉和面粉,粉和艾草纤维融合,不断搅和成一个柔软的面团子,放在盆里面备用。

  接下来就是做清明粿子的馅料了。

  遍山的雷笋,如今家家户户老小开动,蜂拥一般上山挖。

  林家两个大人加两个半大的出动,也才挖了两袋。

  新鲜的雷笋洗干净切成丁,去年做的酸菜洗净切成咸菜末。

  最后林惊蛰又被林小满挖来做壮丁,一手一刀,双手齐开。

  哐哐哐。

  剁肉的声音实在是美妙。

  最后便是炒馅料,锅里加油,把剁碎的肉沫倒入锅中翻炒出油,加入料酒提香。

  翻炒片刻后加入焯过水的雷笋丁和咸菜末,加入适量的盐、酱料后继续翻炒,直到炒出香味。

  林小满掐出一半面团放锅里蒸熟,忍着烫将刚出锅热腾腾的面团和生面团揉和在一起。

  生熟混合的面团能让做出来的清明粿子外皮吃起来更有嚼劲。

  最后便是和饺子差不多的做法,面团掐成小剂子,用擀面杖擀成薄片,加入馅料,包成饺状的清明粿子。

  上锅蒸一刻钟,艾草的香味透着蒸笼慢慢溢出来。

  “熟啦!”林小满迫不及待地拿出蒸笼,继续蒸下一锅。

  揭开蒸笼,熟透的清明馃子绿莹莹的,让人食欲大开。

  从没吃过清明馃子的谷雨在一旁眼巴巴地看着。

  就连李桃花,也没吃过咸口的清明馃子。

  那还是她未出嫁时,有一回家里拿野猪肉换了糯米粉和芝麻、红糖。

  娘带着她和两个嫂嫂一起做了回清明馃。

  也没多做,将将好一人一个尝尝味、甜甜嘴。

  出锅的清明粿子不能马上吃,要放一会稍凉了之后才不会粘手。

  三月底天气还凉,清明馃子放一会便没那么烫手了。

  林小满看着两只小馋猫,笑着道:“小谷雨,带着立冬洗手去!”

  “好嘞!”

  谷雨应了声,拿起舀水的瓢,带着立冬呼啦呼啦一阵风似的往院子里跑。

  没一会跑回来,双手一摊,“阿姐,洗好了。”

  立冬见状,也有样学样,软萌的奶音道:“阿姐,手白白啦!”

  喜欢穿书小可怜,爹懒娘抠哥哥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