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海棠在前院闹出的动静不小,但终究是阎家的家务事,林凡并未过多介入。阎解成好说歹说,最后似乎是于莉闻声出来,才把气鼓鼓的于海棠拉进了屋,具体缘由外人不得而知。
林凡的注意力很快回到了自己的计划上。买了自行车后,下一步就是购置收音机。这同样需要票,但厂里对技术能手的奖励是方方面面的,一张收音机票很快也到了林凡手中。
他再次来到百货大楼,精心挑选了一台“红灯”牌半导体收音机。这玩意儿比自行车更稀罕,价格也不菲,花了他大几十块钱。
当晚,林凡就将这台崭新的收音机摆在了小屋的桌子上。接通电源,拉出天线,小心翼翼地旋转调频旋钮。
一阵轻微的电流声后,一个清晰而富有磁性的男中音从喇叭里传了出来,正在播报新闻:
“……全国各地广大农村社员积极响应党的号召,春耕生产搞得热火朝天……一批农业机械和技术人员正奔赴田间地头,支援春耕……”
“……我某部在军事大比武中表现突出,涌现出大量神枪手、技术能手……部队首长赞扬了他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
林凡认真地听着,捕捉着每一个可能蕴含信息的关键词。新闻播报结束后,是文艺节目时间,播放了一些革命歌曲和样板戏选段。
虽然内容大多是这个时代的主旋律,但林凡依然听得津津有味。这小小的匣子,是他了解这个广阔世界、感知时代脉搏最重要的窗口。
他尤其注意收听一些经济建设和科学技术方面的报道。偶尔能听到一些关于技术革新、增产节约的先进事迹,或者某个工厂、某个地区完成生产任务的喜讯。
有一天晚上,他调到一个频率,正在播放一档关于工业发展的专题节目。主持人提到:“……在上海,一些老牌工业企业正在大胆尝试新技术改造,提高生产效率……而在东北重工业基地,援建项目也在紧张进行中,需要大量熟练的技术工人和支持……”
林凡心中一动。信息虽然模糊,但结合他之前的猜测,更印证了技术人才紧缺、工业求变求新的现状。这对他来说是极大的利好。
还有一次,他听到一则简讯,提到某地农村试点“包产到组”,虽然语焉不详,但林凡知道,这是变革的先声。
他不仅自己听,有时也会在天气好的傍晚,把收音机音量调大些,放在窗台上。院里一些老头老太太,比如后院的孙奶奶,就会搬个小板凳坐在自家门口,眯着眼睛,安静地听一会儿新闻或者戏曲。
这无形中又成了一种善意的分享,让一些邻居对他多了份好感。阎阜贵就经常背着手溜达过来,看似无意地听一会儿,偶尔还会就新闻里的某个事件发表几句“高见”,满足他的表达欲。
然而,林凡听收音机,绝不仅仅是为了消遣或者收获好感。他是在主动地、有目的地搜集信息,验证想法,寻找机遇。
他记得许大茂提过,李副厂长因为一个项目遇到困难而发愁。结合收音机里听到的关于“技术引进”、“设备调试”的零星信息,他越发确信,厂里很可能是在进口设备的消化吸收上卡了壳。
这个念头让他兴奋起来。如果真是这样,那对他来说,就是一个绝佳的机遇!他超越时代的技术视野和知识结构,正好能在这方面发挥巨大作用!
他开始更加有意识地关注这方面的信息,甚至在图书馆借阅了一些基础的外语手册和机械工程类的书籍,开始偷偷自学一些简单的德语单词(推测东欧设备可能使用德语),为可能到来的机会做着准备。
收音机,为他打开了一扇通往更广阔世界的大门,也让他更加明确了前进的方向。
林凡的注意力很快回到了自己的计划上。买了自行车后,下一步就是购置收音机。这同样需要票,但厂里对技术能手的奖励是方方面面的,一张收音机票很快也到了林凡手中。
他再次来到百货大楼,精心挑选了一台“红灯”牌半导体收音机。这玩意儿比自行车更稀罕,价格也不菲,花了他大几十块钱。
当晚,林凡就将这台崭新的收音机摆在了小屋的桌子上。接通电源,拉出天线,小心翼翼地旋转调频旋钮。
一阵轻微的电流声后,一个清晰而富有磁性的男中音从喇叭里传了出来,正在播报新闻:
“……全国各地广大农村社员积极响应党的号召,春耕生产搞得热火朝天……一批农业机械和技术人员正奔赴田间地头,支援春耕……”
“……我某部在军事大比武中表现突出,涌现出大量神枪手、技术能手……部队首长赞扬了他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
林凡认真地听着,捕捉着每一个可能蕴含信息的关键词。新闻播报结束后,是文艺节目时间,播放了一些革命歌曲和样板戏选段。
虽然内容大多是这个时代的主旋律,但林凡依然听得津津有味。这小小的匣子,是他了解这个广阔世界、感知时代脉搏最重要的窗口。
他尤其注意收听一些经济建设和科学技术方面的报道。偶尔能听到一些关于技术革新、增产节约的先进事迹,或者某个工厂、某个地区完成生产任务的喜讯。
有一天晚上,他调到一个频率,正在播放一档关于工业发展的专题节目。主持人提到:“……在上海,一些老牌工业企业正在大胆尝试新技术改造,提高生产效率……而在东北重工业基地,援建项目也在紧张进行中,需要大量熟练的技术工人和支持……”
林凡心中一动。信息虽然模糊,但结合他之前的猜测,更印证了技术人才紧缺、工业求变求新的现状。这对他来说是极大的利好。
还有一次,他听到一则简讯,提到某地农村试点“包产到组”,虽然语焉不详,但林凡知道,这是变革的先声。
他不仅自己听,有时也会在天气好的傍晚,把收音机音量调大些,放在窗台上。院里一些老头老太太,比如后院的孙奶奶,就会搬个小板凳坐在自家门口,眯着眼睛,安静地听一会儿新闻或者戏曲。
这无形中又成了一种善意的分享,让一些邻居对他多了份好感。阎阜贵就经常背着手溜达过来,看似无意地听一会儿,偶尔还会就新闻里的某个事件发表几句“高见”,满足他的表达欲。
然而,林凡听收音机,绝不仅仅是为了消遣或者收获好感。他是在主动地、有目的地搜集信息,验证想法,寻找机遇。
他记得许大茂提过,李副厂长因为一个项目遇到困难而发愁。结合收音机里听到的关于“技术引进”、“设备调试”的零星信息,他越发确信,厂里很可能是在进口设备的消化吸收上卡了壳。
这个念头让他兴奋起来。如果真是这样,那对他来说,就是一个绝佳的机遇!他超越时代的技术视野和知识结构,正好能在这方面发挥巨大作用!
他开始更加有意识地关注这方面的信息,甚至在图书馆借阅了一些基础的外语手册和机械工程类的书籍,开始偷偷自学一些简单的德语单词(推测东欧设备可能使用德语),为可能到来的机会做着准备。
收音机,为他打开了一扇通往更广阔世界的大门,也让他更加明确了前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