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第65章 信任危机-《四合院:从怒怼众禽开始走向巅峰》

  林凡被纪委谈话并暂停接触核心项目的消息,像一颗深水炸弹,在红星轧钢厂内部引发了更为剧烈的震荡。虽然调查仍在进行中,结论未明,但很多人已经下意识地开始重新评估与林凡的关系。

  “重生”项目组的气氛变得微妙起来。虽然林凡依旧是名义上的负责人,但暂停接触核心技术的命令一下,很多原本需要他决策的关键环节陷入了停滞。来自研究所和兄弟单位的专家们面面相觑,不好过多插手厂内事务,只能无奈等待。王师傅等老师傅们心急如焚,几次想去找领导说情,都被林凡劝住了。

  “等等看,清者自清。”林凡表现得出奇平静,每日只是整理技术笔记,或者去车间指导一些不涉密的基础工作。但他能清晰地感受到,那些曾经充满敬佩和热情的目光,如今掺杂了太多复杂的东西:怀疑、同情、观望,甚至幸灾乐祸。

  许大茂之流更是上蹿下跳,虽然不敢明目张胆,但阴阳怪气的风凉话却没少说。“哎呦,这不是林大工程师吗?怎么有空来我们这基层车间指导工作了?”“这人啊,爬得太快,容易摔着,还是得脚踏实地啊!”

  车间小组长之流也见风使舵,原本巴结讨好的嘴脸消失不见,分配任务时甚至带着几分刻意刁难。林凡对此一概泰然处之,该干嘛干嘛,仿佛那些暗箭从未存在。

  但压力并非不存在。李厂长虽然力挺,但调查组按程序办事,他也无法强行干预,只能私下里为林凡着急。刘副厂长则稳坐钓鱼台,时不时在厂务会上“关心”一下调查进度,强调“既要爱护人才,也要坚持原则”,暗中施压。

  最让林凡感到沉重的,是陈大校那边的沉默。项目停滞,军方必然焦急,但陈大校自调查开始后,就未再与他直接联系。这种沉默,让林凡无法准确判断军方的态度。

  调查似乎陷入了僵局。匿名信内容空泛,查无实据;林凡的解释合情合理,难以驳斥。但调查组也没有轻易下结论,似乎还在寻找着什么。

  这天下午,调查组的孙书记和干事再次来到了厂资料室。他们调阅了林凡入职以来的所有档案记录,特别是关于奖金发放、工业券来源的凭证,一一核对,确实与林凡所说吻合。

  “孙书记,看来经济来源和生活作风这方面,确实没什么问题。”干事小声说道。

  孙书记皱着眉,翻看着厚厚的档案:“技术来源呢?他说的自学,总得有点痕迹吧?”

  “借阅记录之前粗略查过,量很大,确实都是技术书籍。”干事回答。

  “再仔细查一遍!”孙书记吩咐道,“重点是时间!看看他借阅那些最深奥的外文技术书籍的时间点,是不是真的远在他解决那些技术难题之前!如果他是事后才借来看的,那就说明他之前的技术来源有问题!”

  这是一个调查思路的突破点!如果林凡是在崭露头角之后才临时抱佛脚,那他的技术来源就确实可疑!

  两人立刻埋头在厚厚的、纸页已经泛黄的借阅登记簿里,一页一页地仔细翻查,核对日期。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资料室里安静得只能听到翻动纸页的沙沙声。

  突然,干事发出一声低低的惊呼:“孙书记!您看这个!”

  孙书记立刻凑过去。干事手指颤抖地指着一连串的借阅记录。

  记录显示,早在一年多以前,林凡还只是个默默无闻的学徒工时,就已经开始频繁借阅《高等数学》、《理论力学》、《德语机械词典》以及大量国内外的先进机床、金属热处理方面的专著和期刊,其中不少还是晦涩难懂的影印外文资料!借阅频率之高、内容之深奥,远超普通学徒工甚至技术员的水平!

  而那个时候,林凡在厂里还只是个不起眼的、甚至有些懦弱的边缘人物!

  更重要的是,这些记录的时间,远在他修复进口设备、解决军械难题、一鸣惊人之前!

  这形成了一个无比坚实的证据链:林凡的技术提升,绝非一蹴而就,更不是有什么不可告人的来源,而是经过了长期、艰苦、甚至不为人知的刻苦自学!他的爆发,是厚积薄发,是水到渠成!

  孙书记看着那密密麻麻、时间跨度极长的借阅记录,久久无言。他仿佛看到了一个年轻人在无数个夜晚,就着昏暗的灯光,啃着硬邦邦的窝头,沉浸在那些艰深晦涩的文字和数据中,默默积蓄着力量。

  这需要何等的毅力和热爱?

  “我们……我们差点冤枉了一个好同志啊!”孙书记的声音带着一丝愧疚和激动,“这才是真正又红又专的青年榜样!”

  就在调查组为这意外发现而震撼时,林凡在车间里收到了两封意外的来信。

  一封来自宋运辉。信中用他一贯严谨又略带激动的笔触,写道他听闻了林凡的一些事迹(可能是通过杨教授渠道),对他解决技术难题的思路大为赞叹,并就几个具体的金属加工工艺问题提出了深入的探讨,洋洋洒洒写了好几页纸,完全沉浸在了技术的世界里,仿佛丝毫不知晓林凡正身处漩涡。信的末尾,他才似乎后知后觉地加了一句:“听闻林工近日偶遇小麻烦,然清者自清,吾辈当以技术立身,共勉之。”

  这封纯粹的技术交流信,在这个特殊时刻,给了林凡一种难以言喻的慰藉和力量。至少,在真正的同行者眼中,技术本身才是最重要的。

  另一封信,则歪歪扭扭地写着“林凡亲启”,没有落款。林凡疑惑地打开,里面只有寥寥几句话:“林哥,小心许大茂和刘光天他爹。他们没憋好屁。另,你要的旧唱机电机,我淘换到了,怎么给你?——一个看不惯小人得志的哥们儿”

  这封匿名信,虽然字迹丑陋,内容直白,却让林凡心中一暖。看来,即使在困境中,也并非所有人都选择了冷漠和背离。

  就在这时,调查组的孙书记和干事一脸郑重地找到了正在车间里的林凡。

  “林凡同志,”孙书记的语气前所未有的温和,甚至带着一丝敬意,“我们查阅了资料室所有的借阅记录。事实证明,你的刻苦学习和技术积累,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想象。那些记录,是最好的证明!”

  林凡愣了一下,随即释然。他几乎忘了自己那些年啃硬壳书的经历了。

  “孙书记,我只是做了我喜欢做的事情。”林凡平静地回答。

  “你放心,”孙书记郑重承诺,“调查已经有了明确方向。我们绝不会让踏实干事、为国出力的同志流汗又流泪!我们会尽快给你一个公正的结论!”

  调查组的态度发生了一百八十度转弯,消息很快传开。

  风向,又开始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