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1章 倒反天罡-《连中六元,满朝文武皆为吾徒》

  “若无陛下恩宠,臣也无资格入鸿胪寺中,自然也就无法接触到这些来自远洋之外国家所生产的火器。”

  在场的吴国公几人在瞧见赵士桢这般作态时,他们都不由得叹息一声。

  在从工部来到御书房的这一路上,关于赵士桢的资料已然收拢到他们各自手中。

  他们也知道了赵士桢担任鸿胪寺主簿的来龙去脉。

  在他们手中的资料中,这赵士桢应当是一位不卑不亢的文人,是位书法大成的书法大家。

  当年陛下看重赵士桢,想要直接拔擢他一布衣,却被他婉言拒绝。

  可不料这些年过去,当年那位不卑不亢的英俊少年郎,也终究是成了这副谦卑的模样。

  不过吴国公几人却并未对赵士桢感到丝毫的不耻。

  因为只有这种人,才能在官场中生存下去。

  仁治皇帝听到赵士桢的这番话时,他的脸上不自觉的显露出一抹浅笑。

  这话他爱听。

  故而,仁治皇帝将手从面前的火绳枪上收回,继而望着台下的赵士桢开口道。

  “爱卿所言,朕心甚慰。”

  “只是应当是爱卿的功绩,那就是爱卿的功绩,朕不可不赏。”

  “此火绳枪可提升我大周国防,我大周各军皆将受益于爱卿所创之火绳枪。”

  “此功之大,让朕一时都不知该如何赏赐爱卿了。”

  仁治皇帝故作迟疑之际,站在仁治皇帝身边的“捧哏”海公公就非常有眼力劲的上前半步。

  将头凑到仁治皇帝的身边,接着便用一种看似低沉,却能让殿内几位大臣都能听到的声音劝谏道。

  “陛下,既然如此,那何不问问赵大人心中所需何物?”

  “如此赏之,既彰显陛下仁厚,又合乎赵大人所爱。”

  台下的几位国公爷瞧见台上这两位如此熟练的双簧之后,他们都在尽力憋笑。

  陛下虽言赵士桢功劳甚大,但如今国库,内帑皆是捉襟见肘。

  可陛下也不能不赏,要不然会让朝中其他臣子感到心寒。

  仁治皇帝闻言,也假意微微颔首。

  “此言有理。”

  言及于此,仁治皇帝转头看向台下的赵士桢开口道。

  “赵爱卿,内心可有想要之物?”

  “卿家对我大周功劳甚大,朕定不吝惜赏赐。”

  “官职,金银?亦或者是看中朝中哪位爱女,需要朕为你牵线做媒?”

  赵士桢听到仁治皇帝的这番话时,他整个人的神色兴奋无比。

  虽然在鸿胪寺中多年,磨平了当年的棱角,可毕竟未有参加朝会的机会,哪能明白其中的弯弯绕绕。

  在赵士桢心中,只觉得自己深得仁治皇帝看重,此前在鸿胪寺所受的委屈也在顷刻间烟消云散。

  一种士为知己者死的情感油然而生!

  心念至此,赵士桢连忙朝着仁治皇帝躬身而下,语气带着一丝哭腔。

  “微臣何德何能让陛下如此?”

  “微臣所行之事,不过微臣分内之事而已,当不得陛下赏赐!”

  “若真要微臣求一赏赐,微臣希望陛下能够让微臣继续留于鸿胪寺中。”

  “微臣认为,与这些来自远洋之外的国家交流是一件非常必要的事情。”

  “同时,微臣希望陛下能够允许臣继续钻研火器之道,并给予微臣一些微不足道的支持。”

  仁治皇帝听到赵士桢居然只提了这都算不上赏赐的请求的时,他的眼中终于动了一丝真意。

  如此股肱之臣,自己此前怎么就将其放到鸿胪寺去了呢?

  当真是被他那作态乱了心神,颇有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之意啊!

  心念至此,仁治皇帝大手一挥,语气兴奋的开口道。

  “爱卿所求,于公于私,朕都无法拒绝。”

  “着令赵爱卿拔擢鸿胪寺少卿一职,分掌宾客之事。”

  “同时着令工部,抽调各类工匠各三十人于鸿胪寺听赵爱卿调遣!”

  几位国公爷听到仁治皇帝对赵士桢的任命,他们并未有丝毫动容,想必那些文臣也无太大意见。

  毕竟像鸿胪寺这种“九寺”内的官员不属于大周中枢核心,他们手中的权力大多都远低于朝中六部。

  所以朝中这些文官为了不与仁治皇帝闹的太僵,对于这部分的官员升迁,他们也都不愿出面谏言。

  只是宁国公在听到赵士桢的这番话时,他有些不以为意的开口道。

  “赵主簿,你方才所言,与这些域外蛮夷交流学习,是否有些太坠我大周名头了?”

  “何时不是这些域外蛮夷主动来我大周学习?”

  “你此举可有倒反天罡之嫌啊!”

  赵士桢听到这话,他刚准备开口反驳,就见武国公开口道。

  “此言差矣,赵主簿所制之火器,不正是融合这些域外国家方才制成吗?”

  “由此可见,这些国家在火器一途上的研究,已不弱于我大周。”

  “须知,这火药可是我大周所创,可如今他们却已迎头赶上。”

  “若我等短视,闭门造车,或有被这些域外诸国赶超之日。”

  仁治皇帝听到武国公的这句话时,他面色凝重的点头道。

  “武国公此言对极,广东多份奏疏言明这些来自远洋的国度非我大周周遭小国能比。”

  “他们的战船能够渡过远洋至此,其造船之技艺不容小觑。”

  “且每番至我大周,所携金银之数巨大,说明其国内经济不弱。”

  “鸿胪寺中也曾有这些远洋而来的国外诗人,虽每次翻译都不尽人意,但也从侧面表现其文化不弱。”

  “如此有武,有商还有文的国度,实属一劲敌矣。”

  “为免各位卿家对这些远洋国度有所轻视,朕认为不可再称其为域外蛮夷,当称其国名,或再予其一代称。”

  几位国公爷听到仁治皇帝的这番分析时,他们心中对这些远洋国度的警惕再上一个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