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创业维艰:资金与选址-《回头无岸》

  当市场调研的蓝图在脑海中日渐清晰,那份由理性分析带来的兴奋与笃定,很快便被冰冷坚硬的现实撞得生疼。创业,这个充满激情与想象力的词汇,其最基础、最残酷的基石,是资金。它像一道深不见底的鸿沟,横亘在蓝溪精心绘制的理想图景与现实的土地之间,冷漠地提醒着她:梦想需要代价,而这份代价,沉重得远超她最初的预估。

  她坐在渔村小屋那盏昏黄的白炽灯下,摊开笔记本,开始进行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财务预算。数字是世界上最客观也最无情的东西。她一项项罗列:房租押金(至少需预付三个月)、装修费用(即便极简风格,水电改造、墙面地面、定制基础功能区、照明、通风除湿系统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设备采购(专业的皮肤检测仪、光谱仪、消毒柜、操作床、工具推车、特效化妆专用工具箱及耗材)、产品备货(高端院线品牌护肤品的首批进货成本极高)、资质办理、前期推广、至少支撑半年的运营成本及人员工资…

  她反复核算,将每一项开支都压缩到理论上的最低值,甚至考虑了自己动手完成部分基础装修以节省人工费。但最终得出的那个启动资金总额,依然像一块巨石,沉甸甸地压在她的心头,让她几乎喘不过气。

  她自己的积蓄,是这两年省吃俭用、兼职打工,加上偶尔获得的一点奖学金攒下的。这笔钱在韩国维持生存已属不易,对于创业而言,简直是杯水车薪。

  郑大山和李秀兰察觉到了她的沉默和眉宇间的愁绪。一天晚饭后,郑大山默默抽完一袋旱烟,走进里屋,窸窸窣窣地摸索了半天,拿出一个用旧手帕层层包裹的小布包。他走到蓝溪面前,粗糙的手指微微颤抖着,一层层打开。里面是一小叠新旧不一、面额各异的纸币,还有一些更小面值的硬币,被摩挲得发亮。最下面,是一张皱巴巴的、颜色泛黄的存折,上面的数字渺小得可怜。

  “溪啊…”郑大山的声音干涩沙哑,带着一种近乎卑微的窘迫,“爸…爸没本事,就这点…还是当年…当年那点赔偿金剩下的,和你妈平时抠唆下来的…你拿着,看能不能…顶点用。”那叠钱,可能是一家子一年的油盐酱醋,是他们应对任何突发疾病的最后屏障,是他们全部的安全感。

  蓝溪的鼻子瞬间酸涩难当,眼眶发热。她看着父亲那双因常年劳作而关节粗大、布满裂口和老茧的手,捧着那微薄得令人心酸的“全部家当”,她猛地别过头,强忍住几乎夺眶而出的泪水。她不能要,绝不能要。这不仅仅是钱,这是二老的命根子,是她最后一道心理防线。如果连这个都投进去,她将背负上无法承受的情感债务和压力。

  “爸,妈,这钱你们收好,绝对不能用。”她的声音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决,将布包推了回去,“我自己有办法,你们别操心。”

  她开始向外寻求资金。第一步是银行贷款。她穿上最正式的衣服,将商业计划书反复修改打磨,力求清晰严谨,带着全部身份证明和毕业证书,走进了县里和市里的几家商业银行。面对信贷部的经理,她尽可能冷静、有条理地阐述项目前景、市场分析和还款计划。

  然而,过程远比她想象的艰难。她太年轻,没有可抵押的固定资产(房产、车),没有稳定的收入证明和信用历史,创业项目属于**险的服务业,且她所描述的那种“高端”、“专业”的概念,在小城的银行经理听来,过于抽象和前沿,缺乏成功的本地案例支撑。尽管她的计划书做得漂亮,言辞也恳切,但对方审视的目光中,更多的是谨慎和怀疑。

  “小姑娘,想法是好的,但创业不是过家家。你这个…风险太大了吧?”

  “没有抵押物,光靠一个计划,我们很难审批通过啊。”

  “美容院?现在满大街都是,你这有什么特别的?凭什么能做得起来?”

  一次次礼貌的接待,一次次程式化的询问,一次次无奈的婉拒。她像皮球一样被踢来踢去,填了无数张表格,留下了无数份计划书复印件,最终都石沉大海。那扇看似规范、专业的融资大门,对她紧紧关闭,冰冷的玻璃门映照出她日益焦虑和疲惫的身影。

  她甚至尝试接触过一两位本地的、据说对新兴项目有兴趣的“投资人”。那是在一些氛围尴尬的茶座或饭局上,对方往往更感兴趣的是她这个人本身,而非项目计划。言语间的轻浮、对行业的无知和急功近利的短期回报要求,让她感到不适和警惕。她迅速意识到,这条路并非坦途,甚至可能布满陷阱,与她所追求的專業、严谨背道而驰。

  挫败感像潮水般一波波袭来。深夜,她独自一人走在冷清的街道上,寒风吹在脸上,带来刺骨的冰凉。她开始怀疑自己,那个在首尔课堂上自信满满、在尹教授口中天赋异禀的自己,是否只是一个错觉?现实社会的运行规则,似乎与她所熟悉的那个凭技术、凭努力就能获得认可的环境截然不同。它更粗暴,更现实,更看重那些她目前最缺乏的东西——资本、背景、资源。

  那段时间,她迅速消瘦下去,眼下的乌青愈发明显。但在郑大山和李秀兰面前,她总是强打精神,挤出笑容说“还在谈,有进展”。她不愿让他们看到自己的无助和挣扎,那只会加重他们的心理负担。

  就在她几乎要被资金这座大山压垮,甚至开始考虑是否要暂时放弃,先找一家美容院打工积累资本时,转机出现在一次看似不经意的闲聊中。她之前为了做市场调研,曾拜访过那个位于城市边缘、由旧厂房改造而成的“798艺术园区”的管理办公室,询问过租金情况。当时觉得位置稍偏,客流可能不足,便没有优先考虑。

  园区的一位负责人,一位四十岁左右、颇有文艺气质的大姐,对她这个带着独特创业想法的海归女孩印象颇深。一次偶然的机会,蓝溪再次路过园区,遇到这位大姐,便聊起了近况,难免流露出筹资困难的无奈。

  大姐听后,沉吟片刻,说道:“小郑啊,你的项目其实挺特别的,和我们园区想打造的‘创意、设计、个性化’的调性还挺搭。我们这儿吧,虽然现在人气不算特别旺,但政府有扶持文创产业的计划,租金比市中心便宜一大截,而且入驻的多是设计师、摄影师、画廊、咖啡馆这类,氛围安静,格调也有。你那种高端工作室,需要的就是环境和私密性,不一定非得扎在闹市区。我们最近正好有个临街的小铺位空出来,面积不大,但格局方正,采光也好,以前是个小画室。你要不要…再去看看?价格可以再谈谈。”

  这番话,像在黑暗的隧道里终于看到了一丝微光。蓝溪立刻跟着大姐去看了那个铺位。它确实不大,只有六十平米左右,位于园区相对安静的次干道转角,但正如大姐所说,方正规整,层高足够,有一面很大的落地窗,窗外是一小片竹林,环境清幽。最重要的是,租金价格,经过园区的一些优惠政策折算后,竟然落在了她咬牙能够承受的范围边缘!

  她站在空荡荡的毛坯房里,环顾四周,阳光透过干净的玻璃窗洒进来,在地上投下明亮的光斑。她仿佛能看见这里被改造成什么样子:极简的接待区、专业的操作间、明亮的化妆台、陈列工具的墙面…虽然小,但可以做得极其精致和专业。这里没有市中心商业街的喧嚣和浮躁,反而有一种专注于“内容”和“品质”的沉静气质,这与她想要打造的工作室内核不谋而合。

  “退而求其次”。这个词在她脑海中闪过,但此刻,它不再意味着妥协和失落,而是代表了一种基于现实条件的、更为理性和智慧的选择。她无法一步登天,在黄金地段打造一个旗舰店,但她可以在这里,用一个更可控的成本,先精心打磨出一个专业的、具有独特格调的“样板间”,用技术和口碑去吸引那些真正识货的客户。

  “就这里了。”她转过身,对那位大姐露出了许久未见的、发自内心的、带着坚定光芒的笑容。

  资金的问题,通过最大限度压缩预算、动用全部个人积蓄、以及园区提供的租金优惠,算是勉强解决了。虽然依然紧巴巴,每一分钱都要掰成两半花,但至少,那扇紧闭的大门,被她撬开了一道缝隙。

  她签下了租赁合同,手里握着那串冰冷的钥匙,感觉它重若千钧。这不仅仅是一把钥匙,这是一张通往未知挑战的入场券,是她用坚持和理性从现实手中夺下的、最初的、也是最坚实的阵地。创业维艰,她才刚刚迈出了踉跄却无比关键的第一步。前方,还有更多艰难险阻,在等待着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