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金西坠,玉兔东升。
沈月疏斜倚窗前,指尖无意识地捻着袖口暗绣的流云纹,目光望向院外——那丛牡丹还未到花期,铁褐色的枝干却已嶙峋地撑起一片峥嵘气象。
叶片肥厚如墨玉,层层叠叠地压着枝子,仿佛底下藏着无数个欲说还休的骨朵,只等一场透雨就要炸破沉默。
沈月疏从前总嫌牡丹开得倨傲,并不怎么喜欢。
后来她有一次给牡丹松土,发现其向下扎根三丈深,哪怕旱地裂痕如龟背,它却攥紧土石蓄力。
她便突然明白,一寸根须一寸挣扎,吸饱了冷雨与孤寂,才攒出地面之上那十几日的泼天盛大。
人间荣华亦是如此,不过是把狼狈都吞进根里,熬枯了旱季,才敢开出一身嚣张的明艳。
看着这丛牡丹,她便觉得像极了现在的自己,只要潜心扎根,总有一天能等到花期,秾艳灼天。
“青桔,这几日天气干燥,你去给那丛牡丹浇些水罢。”
沈月疏的目光自窗外那簇浓绿收回,声气柔和。
说罢,她迤然转身,在窗前的紫檀椅上安然落座。
青桔依言浇完了牡丹,又顺手将邻近的几盆月季与芍药一一浇溉。
世间万事皆讲分寸,浇花亦如此——多则烂根,少则干枯,总要知轻重才好。
想起姑娘往日这句话,她手下动作便更缓了几分,细致匀水,不急不徐。
“奇怪。”
青桔低语一声,发现一盆月季的花盆底下,竟压着一枚被折成方胜状的纸笺。
她移开花盆,取出纸笺,只见上面写着:“沈月疏亲启!”
什么人会给姑娘写信,还直呼她的闺名?又是谁将这纸笺悄放在此处?
青桔将纸笺匆匆塞入袖中,心头莫名一紧——总觉得有人暗中算计姑娘,手指竟不自觉地微微发颤。
她警惕地四下张望,见园中空无一人,便快步走进厅内,反手将门轻轻掩上,随后又将雕花木窗一扇一扇仔细关严。
沈月疏此时正坐在窗前看书,听见响动,放下手中的书卷,微微抬头,心中满是疑虑,青桔这是要干嘛?
“姑娘。”
青桔回到沈月疏身边,声音压得极低,将袖中那枚纸笺递到沈月疏手上,“在院内月季花盘下发现的。”
沈月疏眉头微蹙,展开对折的纸张,目光刚落在纸上的一行字上,脸色就变了。
那纸条上写着“初八戌时,北关街石桥下的柳树下见。宁修年”
“姑娘,那位榜眼……是不是对您有意呀?”
青桔捏着纸条,身子微微一僵,声调里夹着几分紧张,又抑不住一丝兴奋:
“那日您为他解围时,他就一直望着您,眼神片刻都未移开——只怕是动了心呢。”
她忽然想起,那日榜眼曾悄悄向她打听过姑娘的闺名。
那时她便隐约察觉他待姑娘不同,只是当时姑娘身边已有程怀瑾,而那人身份未明、前程未卜,她便未曾多言。
如今想来,若早知姑娘会被程怀瑾抛弃,被卓鹤卿怠慢,倒不如当初悄悄为榜眼牵一回线,毕竟——他是年轻多才又有钱。
啧啧……说不定如今姑娘已是风风光光的榜眼夫人了。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卓大人啊卓大人,您可别端着了!
您不将姑娘放在心上,可还有年轻俊朗的新科榜眼眼巴巴地在后头排着队递荷包呢。
待姑娘真将心挪了个位置——您就抱着那本《洗冤集录》过去吧!
青桔越想越是欣喜,仿佛已瞧见又一只“金鸡”振翅欲来。
沈月疏没搭话,将纸张靠近烛光,细细端详上面的字迹,她不认识宁修年的笔迹,但那这字迹力透纸背,倒像是男子的。
她心中暗忖:会是宁修年写的吗?可细细一想,又觉得不该是他。
他们不过只有一面之缘,她自信自己的才情相貌还不足以让一个风华正盛的榜眼冒这般风险去做这龌龊之事。
那究竟是谁?除了青桔,根本没人知道他们相识……
初八!
每月的初八皆是卓鹤卿在大理寺当值的日子,他总要等到亥时三刻过后方能踏月归家。
能精准挑中这个日子留纸笺之人,定是对他日常行踪了如指掌的亲近者。
再者,这纸笺能神不知鬼不觉地送进卓府梅园,若无内应接应,绝难成事。
更耐人寻味的是,她与宁修年的相识,恐怕唯有当日家宴上的那些人,能从两人间那几乎难以察觉的表情微澜里,窥见些许端倪。
如此细细推敲,要揪出此人,倒也不算太难。
突然,沈月疏心头一跳,脑海中闪过一个人影。
她捏着纸笺的指尖微微一颤。
“青桔,”
她语气凝重,“这纸笺的事,切莫向旁人提起,尤其是桂嬷嬷。她年纪大了,别让她平白担心。”
沈月疏将纸笺仔细折好,夹进案头的一本书中,心中却仍在思忖——这件事,到底该不该让卓鹤卿知道?
只是将这纸笺交给卓鹤卿,他……会信她的吧?
这世间并非所有事都能说得清、道得明。
有些误会,是心口缠绕的结,愈是急着扯那解释的线,反倒在慌乱中将它越缠越紧,最终连自己也困入其中。
如今身在卓府,已是身陷囹圄。
那日家宴偶遇宁修年,她刻意装作不识,便是不愿再生枝节。
用晚膳时,沈月疏魂思不属,一双银箸在碗碟间轻划几下,不过浅尝几口,便没了胃口。
好不容易熬到众人皆用完膳,她刚欲起身向卓老夫人行礼告退,魏紫芸却抢先一步开口道:
“伯母,姐夫,咱们大家许久都未曾聚在一起好好聊聊天了。我今日特意亲手做了些糕点,不如大家用完膳后,都到院子里坐一坐,拉拉家常,可好?”
卓老夫人听后,微微点头应下,卓鹤卿则未置可否。
如此一来,事情便算是定了下来。
沈月疏无奈,只得在院子里寻了个离卓老夫人较近的位置,缓缓坐下。
魏紫芸唤来勤颜,叮嘱她将糕点分与众人,末了又特意加重语气吩咐:
“方形的口味清淡,是给祖母、父亲和小姨的,圆形的我特意加了蜂蜜,是给母亲、你和洛洛的。”
沈月疏在一旁听着,心头那股烦躁愈发翻涌——不过是几块糕点罢了,竟也要这般泾渭分明地划出阵营。
咸也好、甜也罢,卓鹤卿何时碰过这些点心一口?
你倒好,非把他和你归作一处,单单将我撇在外面。
呵,真是显着你了。
沈月疏斜倚窗前,指尖无意识地捻着袖口暗绣的流云纹,目光望向院外——那丛牡丹还未到花期,铁褐色的枝干却已嶙峋地撑起一片峥嵘气象。
叶片肥厚如墨玉,层层叠叠地压着枝子,仿佛底下藏着无数个欲说还休的骨朵,只等一场透雨就要炸破沉默。
沈月疏从前总嫌牡丹开得倨傲,并不怎么喜欢。
后来她有一次给牡丹松土,发现其向下扎根三丈深,哪怕旱地裂痕如龟背,它却攥紧土石蓄力。
她便突然明白,一寸根须一寸挣扎,吸饱了冷雨与孤寂,才攒出地面之上那十几日的泼天盛大。
人间荣华亦是如此,不过是把狼狈都吞进根里,熬枯了旱季,才敢开出一身嚣张的明艳。
看着这丛牡丹,她便觉得像极了现在的自己,只要潜心扎根,总有一天能等到花期,秾艳灼天。
“青桔,这几日天气干燥,你去给那丛牡丹浇些水罢。”
沈月疏的目光自窗外那簇浓绿收回,声气柔和。
说罢,她迤然转身,在窗前的紫檀椅上安然落座。
青桔依言浇完了牡丹,又顺手将邻近的几盆月季与芍药一一浇溉。
世间万事皆讲分寸,浇花亦如此——多则烂根,少则干枯,总要知轻重才好。
想起姑娘往日这句话,她手下动作便更缓了几分,细致匀水,不急不徐。
“奇怪。”
青桔低语一声,发现一盆月季的花盆底下,竟压着一枚被折成方胜状的纸笺。
她移开花盆,取出纸笺,只见上面写着:“沈月疏亲启!”
什么人会给姑娘写信,还直呼她的闺名?又是谁将这纸笺悄放在此处?
青桔将纸笺匆匆塞入袖中,心头莫名一紧——总觉得有人暗中算计姑娘,手指竟不自觉地微微发颤。
她警惕地四下张望,见园中空无一人,便快步走进厅内,反手将门轻轻掩上,随后又将雕花木窗一扇一扇仔细关严。
沈月疏此时正坐在窗前看书,听见响动,放下手中的书卷,微微抬头,心中满是疑虑,青桔这是要干嘛?
“姑娘。”
青桔回到沈月疏身边,声音压得极低,将袖中那枚纸笺递到沈月疏手上,“在院内月季花盘下发现的。”
沈月疏眉头微蹙,展开对折的纸张,目光刚落在纸上的一行字上,脸色就变了。
那纸条上写着“初八戌时,北关街石桥下的柳树下见。宁修年”
“姑娘,那位榜眼……是不是对您有意呀?”
青桔捏着纸条,身子微微一僵,声调里夹着几分紧张,又抑不住一丝兴奋:
“那日您为他解围时,他就一直望着您,眼神片刻都未移开——只怕是动了心呢。”
她忽然想起,那日榜眼曾悄悄向她打听过姑娘的闺名。
那时她便隐约察觉他待姑娘不同,只是当时姑娘身边已有程怀瑾,而那人身份未明、前程未卜,她便未曾多言。
如今想来,若早知姑娘会被程怀瑾抛弃,被卓鹤卿怠慢,倒不如当初悄悄为榜眼牵一回线,毕竟——他是年轻多才又有钱。
啧啧……说不定如今姑娘已是风风光光的榜眼夫人了。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卓大人啊卓大人,您可别端着了!
您不将姑娘放在心上,可还有年轻俊朗的新科榜眼眼巴巴地在后头排着队递荷包呢。
待姑娘真将心挪了个位置——您就抱着那本《洗冤集录》过去吧!
青桔越想越是欣喜,仿佛已瞧见又一只“金鸡”振翅欲来。
沈月疏没搭话,将纸张靠近烛光,细细端详上面的字迹,她不认识宁修年的笔迹,但那这字迹力透纸背,倒像是男子的。
她心中暗忖:会是宁修年写的吗?可细细一想,又觉得不该是他。
他们不过只有一面之缘,她自信自己的才情相貌还不足以让一个风华正盛的榜眼冒这般风险去做这龌龊之事。
那究竟是谁?除了青桔,根本没人知道他们相识……
初八!
每月的初八皆是卓鹤卿在大理寺当值的日子,他总要等到亥时三刻过后方能踏月归家。
能精准挑中这个日子留纸笺之人,定是对他日常行踪了如指掌的亲近者。
再者,这纸笺能神不知鬼不觉地送进卓府梅园,若无内应接应,绝难成事。
更耐人寻味的是,她与宁修年的相识,恐怕唯有当日家宴上的那些人,能从两人间那几乎难以察觉的表情微澜里,窥见些许端倪。
如此细细推敲,要揪出此人,倒也不算太难。
突然,沈月疏心头一跳,脑海中闪过一个人影。
她捏着纸笺的指尖微微一颤。
“青桔,”
她语气凝重,“这纸笺的事,切莫向旁人提起,尤其是桂嬷嬷。她年纪大了,别让她平白担心。”
沈月疏将纸笺仔细折好,夹进案头的一本书中,心中却仍在思忖——这件事,到底该不该让卓鹤卿知道?
只是将这纸笺交给卓鹤卿,他……会信她的吧?
这世间并非所有事都能说得清、道得明。
有些误会,是心口缠绕的结,愈是急着扯那解释的线,反倒在慌乱中将它越缠越紧,最终连自己也困入其中。
如今身在卓府,已是身陷囹圄。
那日家宴偶遇宁修年,她刻意装作不识,便是不愿再生枝节。
用晚膳时,沈月疏魂思不属,一双银箸在碗碟间轻划几下,不过浅尝几口,便没了胃口。
好不容易熬到众人皆用完膳,她刚欲起身向卓老夫人行礼告退,魏紫芸却抢先一步开口道:
“伯母,姐夫,咱们大家许久都未曾聚在一起好好聊聊天了。我今日特意亲手做了些糕点,不如大家用完膳后,都到院子里坐一坐,拉拉家常,可好?”
卓老夫人听后,微微点头应下,卓鹤卿则未置可否。
如此一来,事情便算是定了下来。
沈月疏无奈,只得在院子里寻了个离卓老夫人较近的位置,缓缓坐下。
魏紫芸唤来勤颜,叮嘱她将糕点分与众人,末了又特意加重语气吩咐:
“方形的口味清淡,是给祖母、父亲和小姨的,圆形的我特意加了蜂蜜,是给母亲、你和洛洛的。”
沈月疏在一旁听着,心头那股烦躁愈发翻涌——不过是几块糕点罢了,竟也要这般泾渭分明地划出阵营。
咸也好、甜也罢,卓鹤卿何时碰过这些点心一口?
你倒好,非把他和你归作一处,单单将我撇在外面。
呵,真是显着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