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一章 提审-《九河漕案》

  她沉吟片刻,还是忍不住试探着开口问道:“即便是孙承宗招供,可赵德才身为七品漕运官,背后牵扯的关系错综复杂,牵一发而动全身。如今距离月底仅剩七日,本月内便开庭审理,会不会太过匆忙了?

  裴惊寒抬眸看她,声音沉了几分,“刚刚孙承宗招供时,提到赵德才上月曾往京城递过三封密信,收件人不明。此案再拖下去,恐生变数。”

  沈青梧心头一凛。

  原来如此,怪不得向来按章程办案的裴惊寒,今日的行为会如此反常和冒进,之前在码头时,他就想要当场收押周琛,这次更是决定月底就提审山阳县赈灾粮一案。

  赵德才既然敢伙同乡绅,如此大批量的挪用赈灾粮款,背后必定有人撑腰,若真等对方腾出手来销毁证据,此案怕是真要不了了之。

  “可是仅凭孙承宗的口供,怕是难以定赵德才的罪。”沈青梧蹙眉,“按照赵德才做事的秉性,他定会狡辩是孙承宗栽赃陷害。”

  裴惊寒转身,从袖中取出一份供词,递到她面前:“这是漕运司库管的供词,他已承认,上月曾按赵德才的指令,将一千石赈灾粮转移至城郊粮仓,而那粮仓的主人,正是赵德才的远房表亲。”

  沈青梧接过供词,快速浏览一遍,眼中闪过喜色:“有了这份供词,再加上孙承宗,老郑作证,便能形成闭环了!”

  “不止这些。”裴惊寒补充道,“我已让人去城郊粮仓取证,不出三日,便能将人证物证一并带回。七日时间,足够审理此案。”

  沈青梧望着裴惊寒胸有成竹的模样,忽然明白过来。

  他白日里说证据不足,容后再议,恐怕是故意放的烟雾弹,实则早已在暗中布下天罗地网,就等孙承宗招供的这一刻,好一举收网。

  好家伙,原来在这儿跟她玩“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呢!

  沈青梧暗自感慨,能在官场走到这个位置的,果然没一个是省油的灯,这心思缜密得让人不得不服。

  内心吐槽归吐槽,她面上却立刻换上一副钦佩至极的神情,拱手道:“原来裴大人早有全盘安排,是下官愚钝,方才多有顾虑,让大人见笑了。”

  裴惊寒抬眼看向她,面无表情道,“沈知县当真是钦佩本官?莫不是在心里觉得,本官白日里是故意蒙骗了你吧?”

  沈青梧嘴角一抽,这人的洞察力也太敏锐了吧。

  但这种话,她是万万不能承认的。

  她立刻收敛了脸上的笑意,神色一正:“裴大人怎会这般看待下官?下官对大人的为人与为官之道,是发自内心的敬佩!早在海陵城任职时,下官便久闻大人刚正不阿、断案如神的盛名,正是因为信任大人,才会第一时间将证据呈来,请大人裁断。若下官心存疑虑,又怎会如此行事?”

  裴惊寒闻言神色一怔,看向她的目光多了几分迟疑。

  他张了张嘴,似乎还想再问些什么。

  可没等他开口,沈青梧已退后一步,眼尾微微泛红,原本清亮的眼眸里都蒙上了一层水光:“既然裴大人始终不信下官的一片赤诚,那下官便是解释再多,也是徒劳。多说无益,下官这便告辞!”

  说罢,她作势转身,一副被误解后心灰意冷的模样。

  裴惊寒眼中瞬间闪过一丝慌乱,下意识伸手拦住了沈青梧,有些不自在的开口解释道,“本官并无此意,刚刚是本官……失言了。沈知县莫要放在心上。”

  他顿了顿,似乎想弥补方才的直白,又补充道,“你一心查案,本官看在眼里,并未怀疑你的初衷。”

  沈青梧心里憋着笑,面上却依旧维持着那副悲愤模样。

  她故意顿了片刻才缓缓转身,声音带着一丝沙哑:“既然裴大人并非此意,那下官便放心了。方才是下官反应过激,还望大人海涵。”

  裴惊寒松了口气,语气不自觉放软:“无妨,是本官话说得欠妥。”

  他似乎不太习惯这般温和的对话,有些生硬的转移了话题,“你且放心查案,提审赵德才一事,本官已安排妥当,不会让你腹背受敌。”

  沈青梧见他神色窘迫,也见好就收,收敛了面上神色,重新换上严肃表情:“多谢裴大人。那下官就不打扰大人了。”

  “嗯。”裴惊寒点头,目光落在她手中的《江南水漕志》上,又添了一句,“书中批注是前几任按察使留下的,多与漕运旧案相关,若有看不懂之处,随时来问。”

  沈青梧应了声“是”,转身快步离开。

  刚走出书房,就见鸿影候在门外,见她出来,立刻上前:“大人,事情顺利吗?”

  “顺利。”沈青梧压低声音,嘴角已经忍不住的上扬。

  只能说,千穿万穿马屁不穿……

  鸿影眼底满是好奇,却也识趣地没多问,只跟着沈青梧往苏曼卿的厢房走去。

  回到厢房时,苏曼卿正坐在桌前等着她。见她回来,苏曼卿笑着问:“怎么样?借书还顺利吗?”

  沈青梧将书放在桌上,面色轻松,“当然。”

  苏曼卿眼底闪过一丝笑意,没有再说话。

  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苏曼卿已将册子上的密文按段落拆分,正用炭笔在纸上记录着数字。

  “你看这里,”苏曼卿对照着密文上的数字,先找到对应的页码,又数出行数与字数,“第一个词应该是淤塞。”

  沈青梧凑过去一看,果然,对应页码的那一行文字中,第三个字正是“淤塞”。

  两人顿时来了精神,一个查书,一个记录,不知不觉间,窗外的天色渐渐暗了下来。

  当最后一组密文被破解,纸上的文字串联起来,沈青梧的脸色顿时沉了下去。

  她完全没想到,这密文竟然是一份漕运河道的淤塞记录。

  上面不但详细记录了近三年来,江南多条漕运河道被人为淤塞的时间、地点,而每次淤塞后,都有一批不明货物通过支流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