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9章 被休弃的下堂妻12-《快穿:宿主手持空间一心囤货》

  白瑾微觉诧异,仍郑重答道:“本地知县姓周,出身清河周氏。”

  “周氏一门诗礼传家,门风清肃,其伯父正是当今户部尚书周文彦大人。”

  “周知县为官清正,勤勉政事,尤其重视农耕,堪称难得的良吏。”

  他稍作停顿,看向苏月,“姑娘忽然问起这个,可是有什么打算?”

  苏月思忖片刻,方道:“眼下稻麦虽获丰收,但仅此一季,良种数目有限,尚未经多地试种验证。”

  “我意待来年,培育出更多稳产高收的种子,再行呈报,方为稳妥。只是……”

  她微蹙眉头,“若要扩大育种,家中田亩恐不敷使用,若雇请外人帮手,又担忧技艺外泄或人心难测。”

  白瑾听罢,目光一亮,即刻应道:“田产之事,姑娘无须挂怀!我在城外尚有几顷祖传良田,一向租与佃户耕种,收成平平。”

  “姑娘若不嫌弃,尽可拿去使用!至于人手……”

  他略作沉吟,“周知县与家父有旧谊,我可前去恳请相助。”

  “县中大户陆家,与周家是姻亲,其家中有不少签了死契、世代为仆的家生子,最为稳妥可靠。”

  “请周知县出面,暂借数人前来相助,应非难事。”

  苏月未料他思虑如此周全,且竟能与知县及地方大户说得上话,不由再次对他的身份生出疑虑:“白掌柜,你……”

  白瑾似已察其疑,神色微黯,随即坦然相告:“事已至此,不敢再瞒姑娘。我……本是京城白国公府幼子,名瑾,字怀瑜。”

  “家父白国公,昔年在朝时因直言进谏,开罪柳贵妃,被寻衅斥责,心灰意冷之下上表辞官,欲携家眷归隐故里。

  途中,我身染恶疾,几近不治,幸得一位云游神医相救,并收我为徒,传授岐黄之术。

  师父仙逝后,我本欲归家,却得知柳贵妃气焰愈盛,对昔日忤逆之家多番打压。

  父亲为避祸端,保全于我,遂对外宣称幼子已病殁于途中。

  我故而隐姓埋名,在此定居,以行医售药为生。”

  苏月听毕,心中虽讶,更多却是“果然如此”的明悟,以及因这相似际遇而悄然生出的几分亲近与释然。

  白瑾行事极为利落。

  他当即修书一封,亲往县衙拜会周知县。

  周知县闻听竟有亩产逾六百斤的稻麦,又见白瑾作保,顿时极为重视,立即亲自出面与陆家协商。

  陆家爽快拨了数名老实本分、世代为仆的家生子前来相助。

  白瑾也迅速收回了出租的良田,悉数交与苏月调度。

  苏月带领这些可靠人手,一边收割晾晒首批丰收的稻麦,精选良种,一边指挥他们于新划的田亩中深耕蓄肥,为来年扩种充分准备。

  整个冬日,苏家及新得田庄皆是一片繁忙景象。

  其间,苏月与白瑾婚事亦依约而行。

  因双方情形特殊,并未张扬,只低调设宴两席,请周知县及几位与白瑾相熟的乡绅见证。

  白瑾仍设法送信回京。

  白家虽不能明面相认,还是遣了一位远亲,携厚礼前来道贺,全了礼数。

  婚后,白瑾依旧经营药铺,苏月则全心投入农事。

  二人同住苏家小院,白日各自忙碌,晚间常共坐灯下研读医书,探讨方剂。

  白瑾对苏月的医道见解深为佩服,而苏月亦从白瑾处系统知悉此间医药体系,相处颇为融洽默契。

  开春后,万物生发。

  苏月将精选的高产稻种麦种,分播于自家田地及白瑾所提供的良田之中,带着陆家遣来的可靠仆役,悉心照料,未敢有半分懈怠。

  与此同时,京城之中,李轩已借柳贵妃侄女柳宁姻缘,顺利留任吏部京官,还得赠一处宽敞宅院。

  李林氏对这位出身“显赫”的儿媳极尽逢迎巴结。

  随李轩一同进京的表妹林九娘,原存着给表兄为妾之心,今却成了柳宁的眼中钉。

  柳宁几番欲将林九娘遣返故里,皆因李林氏苦求而作罢。

  林九娘惧被驱赶,竟一时糊涂,试图引诱李轩造成事实,却被柳宁当场撞破。

  柳宁勃然震怒,立时狠狠掌掴林九娘,并厉声诘问李林氏。

  李林氏为保儿子前程,只得忍痛提议,让林九娘签下卖身契,充作低贱通房。

  柳宁冷笑离去。

  次日,李轩便在衙门遭上司严词警告。

  他惊惧之下,只得听从母劝,逼迫林九娘签下死契。

  自此,林九娘从表小姐沦为了任打任骂的奴仆,受尽柳宁折辱虐待,苦不堪言。

  李轩虽偶有不忍,但忌惮柳家权势,只得视若无睹。李

  林氏更是常劝其隐忍,以图将来。

  春夏交替,风雨调和。

  在苏月的悉心管理和众人勤勉劳作下,新一季稻麦长势极佳,穗实低垂,远非寻常庄稼可比。

  收割之日,周知县甚至提前得白瑾消息,亲至田边等候。

  待金黄稻谷与饱满麦粒尽数归仓,经仔细称量,所得数目令见多识广的周知县也激动得双手微颤——稻米亩产竟达八百一十三斤,麦子亦高达七百八十六斤!

  这几乎是当下寻常沃田亩产的四倍有余!

  周知县原本是看在白国公府与周家情分才行方便,万未料到竟真能亲见如此丰绩!

  他不敢延误,立即返回县衙,挥毫疾书,写下辞情恳切、数据详实的奏章,并将精选的稻穗麦穗装入锦匣,一同遣快马加急直送京城。

  他特嘱心腹,务必将奏章通过伯父户部尚书周文彦之途径,直达天听。

  奏章与锦匣迅即呈至景和帝御案。

  正值各地频传饥荒讯息,景和帝为此深为忧烦。

  骤见这亩产八百余斤的奏报及那颗粒硕大、远胜平常的稻麦样本,他先是难以置信,随即涌起巨大欣喜!

  若天下田亩皆能产出如此丰硕食粮,何愁百姓不丰足,国家不安泰?

  何惧饥饿之忧?他仿佛目睹海内升平、仓廪盈实的盛世图景!

  激动之下,景和帝即刻下旨:命清源县周知县速遣得力人手,护送高产粮种及培育者立即进京!朕要亲自垂询详情,并予以重赏!

  圣旨抵达清源县,苏家顿时忙碌起来。

  苏月与父母迅速整理行装。

  白瑾则快速安顿药铺事宜,并再次送信回白家。

  很快,一行人便在朝廷军士护卫及白家暗中派出人手的接应下,启程赴京。

  一路畅通,仅用两日,便安然抵达京城,入住于陆家早已备好的别院暂歇。

  在别院休整两日后,宫中传旨太监便至,宣召高产粮种培育者苏月即刻入宫觐见。

  苏建国与张桂兰既为女儿深感骄傲与激动,又不禁深深忧虑——皇宫是何等所在?

  女儿此去,吉凶实在难测。他们尤恐苏月知悉身世后难以自持,或在宫中冲撞贵人,更惧那权倾朝野的柳贵妃趁机加害。

  苏月看出双亲忧虑,轻抚其手宽慰道:“爹娘放心。女儿懂得分寸,此行只为献上粮种,别无他念。”

  言毕,她整肃衣襟,随传旨太监步出别院。

  乘着宫中派来的青绸小轿,苏月一路无言,直至行至巍峨宫阙前,下轿步行入紫辰殿。

  殿内,一身明黄龙袍的景和帝端坐御座之上。

  苏月依礼跪拜,口称万岁。

  她悄然抬目快速扫视,只见这位皇帝年约五旬,面容依稀可见英挺轮廓,但眼下青黑深重,精神似有不济,眉宇间带着难以言喻的倦怠与郁沉,仿佛被什么重负耗尽了心力。

  “平身。”景和帝的声音含着一丝不易察的急切,“你便是那培育出高产粮种的苏月?抬起头来回话。”

  “民女正是。”苏月依言抬头,目光恭顺低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