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算是开眼了-《掏空家产后,糙汉他冷脸洗床单》

  那师傅姓卫,是个五十来岁的汉子。

  他一见刘芮英来了,立刻放下手中的凿子,笑着迎了出来。

  “刘嫂子,稀客啊!今儿怎么有空来我这儿?”

  “老卫,给你介绍下,这是我儿媳妇,林嘉。我们想请人做鸡圈和鸭圈,想着你手艺靠谱,又有证,就直接找你来了。”

  卫师傅一听,脸上的笑容更浓了。

  忙招呼两人进屋坐。

  “我这鸡圈要靠墙,得留个小门,能开能关,清粪方便。顶上要防雨,还要装活动的网,免得鸡飞出去刨人家菜地。”

  刘芮英指着院子的一角,一边比划一边讲解。

  “鸡圈一定要靠墙建,小门得用铁扣……”

  “鸭圈得靠近水缸,鸭子爱扑腾,排水沟也通畅,不能积水……”

  ……

  跟着刘芮英忙了一下午。

  林嘉算是开了眼。

  从位置到设计结构。

  从材料清单到工钱结算。

  刘芮英事无巨细地问了个遍。

  林嘉还亲眼看着刘芮英如何与师傅讨价还价。

  如何确认工期,如何叮嘱每一个细节。

  自己不由得心生佩服。

  她空间里的鸡鸭有自动系统对其管理。

  自己根本不用操心。

  光是这繁琐的准备工作,就够她头疼半个月。

  这边,卫师傅给画了张草图。

  刘芮英反复看了几遍,确认无误后,才拍板定下。

  “就按这个做,鸡圈两个,鸭圈一个,三天后能完工吧?”

  卫师傅点头。

  “没问题,我明天就开工,三天后准能交活。”

  刘芮英掏出三张工票和一叠钞票递到他手里。

  “这是定金,尾款做完再付。老卫,我信你,可也得按规矩来。”

  卫师傅笑着收下。

  “您放心,我老卫做事,从不含糊。”

  鸡圈鸭圈要3天后才能做好。

  林嘉心里盘算着,这三天正好可以准备饲料和垫料。

  顺便再去空间里挑些体质好的鸡鸭预备着。

  刘芮英精力旺盛。

  她刚办完这事,立马又有了新主意。

  “光有圈不行,还得有鸡鸭。走!咱们先去换几只小的回来,养着练手。”

  林嘉点头应下,跟着她重新踏上了巷道。

  刘芮英对这一片的人家都熟悉。

  哪家养鸡,哪家养鸭,她心里都有数。

  而那田大娘养的芦花鸡,可是出了名的下蛋高手。

  所以她们先去了田大娘家。

  “芮英!稀客啊!哟,这位就是庭樾对象吧?长得真俊!”

  田大娘声音洪亮,满脸热情,一边拍手一边打量林嘉。

  刘芮英笑着挽住她的手。

  “她叫林嘉,刚过门,以后得多照应。”

  田大娘连连点头。

  “那是自然!庭樾可是咱们大院里的好小伙,他娶的媳妇,肯定错不了!”

  刘芮英寒暄了几句,脸上带着亲切的笑容。

  “田大姐,最近家里要办喜事,心里高兴,想着热闹热闹,就打算养上几只鸡鸭。我想着跟你换几只鸡,你看行不行?”

  “哎哟,这有啥不行的!我家那只花母鸡最近一窝接一窝地孵。现在鸡崽多了都快顾不过来。你要的话,连老母鸡带小鸡一块儿拿走,省得我操心,也好养!”

  “那可真是太好了!”

  刘芮英眉眼弯弯,脸上满是欣喜。

  “那我就要三只带崽的母鸡,再加一只壮实的小公鸡。对了,我记得你家养鸭子了,是不是?”

  田大娘点点头,语气里透着几分热情。

  “是啊,鸭子就养了两只母的。前些天才刚孵出小鸭崽,还不到十天大,毛茸茸的,走路都摇摇晃晃的。你要真想要,母鸭和小鸭崽全给你,我再搭上一只小公鸭,配个对儿,将来也能繁衍。”

  田大娘很是大方,答应得干脆利落,没半点犹豫。

  其实她也不是全凭着交情就答应得这么痛快。

  谁不知道沈家在大院里的地位不一般?

  加上平时为人又低调厚道。

  大伙儿自然愿意结个善缘,拉近点关系。

  接下来,就到了谈交换的事了。

  那年头,明面上做买卖容易惹人闲话。

  上纲上线的不少,能给你扣上帽子。

  所以人们之间往来,讲究的是情分。

  刘芮英早有准备。

  “田大姐,你家里最近缺啥用的?布头?针线?还是缺粮?回头我好顺道送些过来,咱们街坊邻居的,不讲究那些虚的。”

  说完,她从衣兜里掏出一个小布包。

  一层层打开,里面整齐地码着几张票证和一小叠折好的现钱。

  “田大姐,这是三斤全国通用粮票,两张肥皂票,再加五块钱。”

  她一边说,一边将东西递过去,语气诚恳。

  “不算多,是我们一点心意,您千万别推辞。要是您不收,我们拿了鸡鸭回去,心里也过意不去。”

  林嘉见状,心里不由得暗自点头。

  而田大娘嘴上还在推辞。

  “哎哟,这哪儿行,都是街坊,哪能要钱要票的!”

  话是如此,可她的手却早已自然地将布包接过。

  这一幕让林嘉心里又泛起一阵感慨。

  这年头活着不容易。

  一碗米、一块肥皂都得精打细算。

  人和人之间的来往更是微妙得很。

  最后,两人都挺满意,脸上都挂着笑。

  她们说好了等鸡圈和鸭圈修整好了。

  再挑个晴天,就把这群“小家伙”一起领回去。

  鸡鸭的事搞定了,还差一件事给窝里铺稻草。

  刘芮英以前确实顺手捡过一些稻草带回家。

  但那原本是打算留着换床铺时用的。

  这铺床用的稻草得尽量软和些,免得硌得人不舒服。

  而孵蛋用的稻草则必须蓬松、干爽。

  不能有一点潮气,否则会影响小鸡出壳。

  所以,之前捡回来的那些并不合适。

  还得重新准备才行。

  这事儿也不用求谁。

  刘芮英直接叫上林嘉,一块儿推上家里那辆独轮车。

  吱呀吱呀地往大院的晒谷场走去。

  那宽阔的场地上,堆着好几堆金黄的草垛。

  空气中弥漫着一股干燥而清新的谷香。

  这是营地农场的晒场。

  专门用来晾晒刚打下来的稻谷。

  稻子脱粒后的稻草由集体统一管理,归生产队分配。

  不过,按照场里的惯例,家属如果想拿一点回家是可以的。

  “咱们不用多拿,两捆就够了。”

  刘芮英一边说,一边卷起袖子。

  动作麻利地踩着草垛边缘往上爬。

  她站在草垛顶上。

  伸手抓起一大把松软干燥的稻草往下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