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京。
皇太极得到了一个消息。
多尔衮和范先生交易圆满成功,花费了二十万两的白银,就购买到了二十万斤的好铁。
这些铁的质地极好,即便和那些百炼钢相比,也只是差了两个档次而已。
可比寻常好铁,却又要好上许多,用来打造盔甲兵器,绝对是极好的。
这让皇太极非常高兴,直接回信一封,称赞范先生和多尔衮好样的。
不得不说,这完全算是捡了一个大漏了!
陕西的那些商人,当真是被叶狗给欺负惨了,让那些商人不得不想尽办法对付叶铭。
所以这些商人,反而成了他们的助力,如果当真是那么好的铁,一两银子一斤铁,真不算贵!
得到这个消息之后,皇太极心情一下变得极好,同时心中的斗志更加浓重,那些改革措施,盯得愈发紧了。
官制这些暂时不动,等范先生回来再说,有没有范先生的大金国,当真是两个大金国。
但是可以先动的,也有很多,比如研究火器、建造高炉,这些可以提前准备。
想要真正强大,这些东西就不能假借于外人,如今明人不太好抢了,那就只能自己想办法。
一支强大的重甲骑兵,并不是一锤子买卖,后续还需要有持续不断地投入,甲片损坏,需要重新打造,再重新编排。
即便没有损坏,也需要不断地保养,才能保证甲片光亮如新。
兵器火器损坏,也需要定期更换,不是一个小工程。
更何况需要这些的,仅仅是重甲骑兵?不是的,八旗……呃七旗的兵马,不都需要这些东西?
于是乎,在皇太极的敦促下,一座座的高炉拔地而起,一座座工坊开始修建,到处都是一片生机勃勃,万物竞发的模样。
皇太极不断提高明人工匠的地位,给他们足够的报酬。
可即便如此,工匠依旧不够用,说实话,在这些方面,和明人当真是没办法比的。
于是皇太极让人在边关用弓箭射小纸条,说只要有明人愿意投奔,一定会给他们足够多的利益,多到他们根本就没有办法拒绝!
如果是工匠,那更好,一定会给他们享不尽的荣华富贵!
这一举措,不能说是毫无作用,只能说是用处不大!
不过皇太极也并不着急,事情总归是在往好的方向发展,而且比预期的要更好。
虽然整个大金国的绝大多数人,都会因此而勒紧裤腰带过日子,但无所谓,过些年,这些苦日子就会变成历史。
他们就可以再度以强大的军力,打得明狗哇哇叫。
凭此掳掠明狗的人口和钱财。
他很高兴,只是并没有高兴太久。
没过多久,又有一个消息传来,明军在曹文昭的带领下,偷袭了他们。
关宁铁骑外加苏布地的蒙古兵,对他们发起了猛烈冲击。
多尔衮为了保护购买的物资和好铁,不得不与明军的关宁铁骑死战,死伤有点惨重。
足足有三千八百位兄弟,交代在了那里。
皇太极当时就有些受不了了,那天晚上,他一个人在崇政殿坐了很久很久。
三千八百位兄弟啊!不是什么阿猫阿狗,就这样死了?
他们不是明廷啊,没有如此充足的后备兵源,死了三千八百人,让他的心在滴血!
他都忍不住想要将多尔衮给杀了!心中的杀意弥漫了很久很久,直到第二天阳光撒在崇政殿的地砖上,一晚上没睡好觉的皇太极或许是因为疲惫,心中的杀意总算是按捺了下去。
杀不得,真杀不得。
如今大金正是用人之际,阿敏如今还在顺天府,莽古尔泰天生反骨,注定是不能重用。
而代善,当然好用,只是代善可能不太适合打仗了。
不止是因为连续的失败消磨掉了他的精气神,也因为代善的岁数的确越来越大,不适合在战场上到处奔波。
原本岳托是可以委以重任的,只是岳托……可惜了岳托。
原本济尔哈朗也是可以委以重任的,只是济尔哈朗……可惜了济尔哈朗。
而多铎、确实展现出了常人所不具备的天赋,但是他毕竟太年轻了,还没有到可以独当一面的时候。
还有一个阿济格,再没有其他可以独当一面的骁勇善战之臣!
仅仅是阿济格一个人够吗?当然不够,所以多尔衮不能杀,得留着他!
至于额亦都、费英东等人,的确骁勇善战,但毕竟他们不是爱新觉罗的后代。
皇太极颓然起身,走到桌案上,摊开纸张,拿起笔,开始写信
“十五弟亲启。”
“弟一路辛苦护持物资,却遭文昭小儿偷袭,战事不利,兄于崇政殿中夜不能寐,披衣起坐,烛下执笔,心绪如潮涌。”
“此战虽挫,然兄已知弟倾尽全力,血染征袍,犹自横刀立马,保护好铁,此等肝胆,天地可鉴,岂是一时之胜负所能掩盖?”
“今日小挫,不过是雄鹰暂敛羽翼,终须再哮长空!兄之心痛,非为疆场得失,唯忧弟之安危,兄常说你我兄弟,需同心协力,共担山河!弟且安心养伤,勿以败绩自缚!”
“纸短情长,泪墨交融,兄盼弟早归!”
写完之后,皇太极从一旁的水仙花盆里面蘸了一点水,滴在纸张上。
这些水滴,最后都会化作某种痕迹,外人看了,都会觉得是书写此信之人,情难自禁,以至于泪如泉涌。
皇太极是一个极为出色的政治家,既然决定了不杀多尔衮,那就一定要出言安抚,如此,才能将利益最大化!
所以这封信感情之真挚,不怕多尔衮不感激涕零。
但感情虽然真挚,但实际上的好处,却是一点都没有的。
这封信送出之后,约莫过了数日的时间,多尔衮和范文程,就回到了盛京。
和他一同回来的,是一些急需的物资,和最重要的二十万斤铁。
每一匹的骡马、骆驼,都可以说是负重而行,一路而来,极为辛苦了。
皇太极在盛京城外,亲自等候着多尔衮。
皇太极得到了一个消息。
多尔衮和范先生交易圆满成功,花费了二十万两的白银,就购买到了二十万斤的好铁。
这些铁的质地极好,即便和那些百炼钢相比,也只是差了两个档次而已。
可比寻常好铁,却又要好上许多,用来打造盔甲兵器,绝对是极好的。
这让皇太极非常高兴,直接回信一封,称赞范先生和多尔衮好样的。
不得不说,这完全算是捡了一个大漏了!
陕西的那些商人,当真是被叶狗给欺负惨了,让那些商人不得不想尽办法对付叶铭。
所以这些商人,反而成了他们的助力,如果当真是那么好的铁,一两银子一斤铁,真不算贵!
得到这个消息之后,皇太极心情一下变得极好,同时心中的斗志更加浓重,那些改革措施,盯得愈发紧了。
官制这些暂时不动,等范先生回来再说,有没有范先生的大金国,当真是两个大金国。
但是可以先动的,也有很多,比如研究火器、建造高炉,这些可以提前准备。
想要真正强大,这些东西就不能假借于外人,如今明人不太好抢了,那就只能自己想办法。
一支强大的重甲骑兵,并不是一锤子买卖,后续还需要有持续不断地投入,甲片损坏,需要重新打造,再重新编排。
即便没有损坏,也需要不断地保养,才能保证甲片光亮如新。
兵器火器损坏,也需要定期更换,不是一个小工程。
更何况需要这些的,仅仅是重甲骑兵?不是的,八旗……呃七旗的兵马,不都需要这些东西?
于是乎,在皇太极的敦促下,一座座的高炉拔地而起,一座座工坊开始修建,到处都是一片生机勃勃,万物竞发的模样。
皇太极不断提高明人工匠的地位,给他们足够的报酬。
可即便如此,工匠依旧不够用,说实话,在这些方面,和明人当真是没办法比的。
于是皇太极让人在边关用弓箭射小纸条,说只要有明人愿意投奔,一定会给他们足够多的利益,多到他们根本就没有办法拒绝!
如果是工匠,那更好,一定会给他们享不尽的荣华富贵!
这一举措,不能说是毫无作用,只能说是用处不大!
不过皇太极也并不着急,事情总归是在往好的方向发展,而且比预期的要更好。
虽然整个大金国的绝大多数人,都会因此而勒紧裤腰带过日子,但无所谓,过些年,这些苦日子就会变成历史。
他们就可以再度以强大的军力,打得明狗哇哇叫。
凭此掳掠明狗的人口和钱财。
他很高兴,只是并没有高兴太久。
没过多久,又有一个消息传来,明军在曹文昭的带领下,偷袭了他们。
关宁铁骑外加苏布地的蒙古兵,对他们发起了猛烈冲击。
多尔衮为了保护购买的物资和好铁,不得不与明军的关宁铁骑死战,死伤有点惨重。
足足有三千八百位兄弟,交代在了那里。
皇太极当时就有些受不了了,那天晚上,他一个人在崇政殿坐了很久很久。
三千八百位兄弟啊!不是什么阿猫阿狗,就这样死了?
他们不是明廷啊,没有如此充足的后备兵源,死了三千八百人,让他的心在滴血!
他都忍不住想要将多尔衮给杀了!心中的杀意弥漫了很久很久,直到第二天阳光撒在崇政殿的地砖上,一晚上没睡好觉的皇太极或许是因为疲惫,心中的杀意总算是按捺了下去。
杀不得,真杀不得。
如今大金正是用人之际,阿敏如今还在顺天府,莽古尔泰天生反骨,注定是不能重用。
而代善,当然好用,只是代善可能不太适合打仗了。
不止是因为连续的失败消磨掉了他的精气神,也因为代善的岁数的确越来越大,不适合在战场上到处奔波。
原本岳托是可以委以重任的,只是岳托……可惜了岳托。
原本济尔哈朗也是可以委以重任的,只是济尔哈朗……可惜了济尔哈朗。
而多铎、确实展现出了常人所不具备的天赋,但是他毕竟太年轻了,还没有到可以独当一面的时候。
还有一个阿济格,再没有其他可以独当一面的骁勇善战之臣!
仅仅是阿济格一个人够吗?当然不够,所以多尔衮不能杀,得留着他!
至于额亦都、费英东等人,的确骁勇善战,但毕竟他们不是爱新觉罗的后代。
皇太极颓然起身,走到桌案上,摊开纸张,拿起笔,开始写信
“十五弟亲启。”
“弟一路辛苦护持物资,却遭文昭小儿偷袭,战事不利,兄于崇政殿中夜不能寐,披衣起坐,烛下执笔,心绪如潮涌。”
“此战虽挫,然兄已知弟倾尽全力,血染征袍,犹自横刀立马,保护好铁,此等肝胆,天地可鉴,岂是一时之胜负所能掩盖?”
“今日小挫,不过是雄鹰暂敛羽翼,终须再哮长空!兄之心痛,非为疆场得失,唯忧弟之安危,兄常说你我兄弟,需同心协力,共担山河!弟且安心养伤,勿以败绩自缚!”
“纸短情长,泪墨交融,兄盼弟早归!”
写完之后,皇太极从一旁的水仙花盆里面蘸了一点水,滴在纸张上。
这些水滴,最后都会化作某种痕迹,外人看了,都会觉得是书写此信之人,情难自禁,以至于泪如泉涌。
皇太极是一个极为出色的政治家,既然决定了不杀多尔衮,那就一定要出言安抚,如此,才能将利益最大化!
所以这封信感情之真挚,不怕多尔衮不感激涕零。
但感情虽然真挚,但实际上的好处,却是一点都没有的。
这封信送出之后,约莫过了数日的时间,多尔衮和范文程,就回到了盛京。
和他一同回来的,是一些急需的物资,和最重要的二十万斤铁。
每一匹的骡马、骆驼,都可以说是负重而行,一路而来,极为辛苦了。
皇太极在盛京城外,亲自等候着多尔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