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明朝的大航海-《天幕:开局一首不妙曲,老朱哭了》

  “大航海时代?”

  大秦,咸阳宫。

  嬴政默念着这五个字。

  他刚立下为大秦铸造不朽之魂的决心,这天幕就抛出一个充满征服与掠夺意味的词。

  “航海?”

  东吴,建业宫。

  紫髯碧眼的孙权霍然起身,眼中精光迸射。他此生基业,皆与大江、大海息息相关!这天幕,终于要说到他的主场了!

  大唐,神都,则天楼。

  武则天凤目微眯,猩红的天幕光芒映照在她雍容的脸上,平添了几分妖异的威严。

  “能被冠以‘时代’二字,必是足以颠覆江山社稷的大事。”她轻声自语,指尖在御座扶手上轻轻一点。

  开元盛世的太极殿中,李隆基对此颇有自信。大唐万国来朝,四海宾服,若论“航海”,谁能与大唐的开放繁荣相比?

  而紫禁城中,乾隆皇帝却不屑地撇了撇嘴。蛮夷舟船,不过是海上商贾逐利的小道,何足挂齿?天朝上国,岂会对这些奇技淫巧感兴趣。

  就在此刻,天幕画面骤然一变!

  没有千军万马,没有帝王将相。

  只有一片无垠的,蔚蓝色的海洋。

  下一瞬,一支庞大到超乎想象的舰队,遮天蔽日,破开海平线,碾压而来!

  “轰——!”

  所有时空,所有帝王的脑海,都在这一刻,被这无与伦比的视觉冲击,炸成了一片空白!

  为首的,是一艘巨舰。

  它大如山岳,高耸如楼,十二面巨帆如燃烧的血色云霞,鼓风而动。其上雕梁画栋,旌旗猎猎,那不是船,而是一座会移动的海上宫殿!

  在它身后,是上百艘大小不一,却同样威武雄壮的舰船,组成一个庞大的阵列,犁开万顷碧波,浩浩荡荡,仿佛要将整片海洋都踩在脚下!

  “这……这是何物?!”

  孙权失声惊呼,整个人从王座上弹了起来,死死盯着天幕,呼吸急促。他引以为傲的楼船,与天幕上那艘巨舰相比,简直是澡盆里的一只木勺!

  “此等巨舶,怕是能载兵数千……”李世民瞬间进入了统帅的角色,心中飞速盘算着这支舰队的战力。这若是去征伐,而非宣威,天下哪个国度的港口能挡住其雷霆一击?

  奉天殿内,朱元璋先是一愣,随即,一股难以言喻的狂喜与自豪,从胸膛直冲天灵盖!

  他认得那旗帜!

  那面迎风招展的,绣着“明”字的大旗!

  这是他大明的舰队!

  【明,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

  【明太宗朱棣,命正使太监郑和,率领舟师,出使西洋。】

  画面中,一个身形高大,面容坚毅的宦官,立于巨舰船头,目光沉静地望向远方。

  【这支舰队,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庞大的“宝船”。】

  【船长四十四丈,宽十八丈,排水量近万吨,是名副其实的海上巨兽。】

  天幕很贴心地做了一个对比。

  画面一分为二。

  左边,是郑和那艘雄伟的宝船。

  右边,则出现了一艘小小的,看起来有些寒酸的三桅帆船。

  【八十七年后,欧洲航海家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时,其旗舰“圣玛利亚”号,长度不足宝船一半,排水量仅为一百吨。】

  “噗——”

  某个时空里,有人直接笑出了声。

  这对比太过残忍,太过直观。

  这就是巨象与蝼蚁的区别,充满了降维打击的快感。

  “哈……哈哈哈哈!”

  朱元璋终于忍不住,放声大笑,笑声震得大殿嗡嗡作响。

  他指着天幕,对着殿下的朱标和朱棣,意气风发,“好!好!好!这就是咱大明的国威!咱老朱家的气派!”

  宣德皇帝朱瞻基,正坐在龙椅上,看着这一幕,神情复杂。

  他记得,这支无敌舰队,最后一次出航,正是在他的治下。

  【郑和船队,前后七次下西洋,历时二十八年。】

  【船队规模最大时,拥有船只两百余艘,官兵、水手、工匠、医士等,共计两万七千余人。】

  【他们携带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航海罗盘与《郑和航海图》,运用“过洋牵星术”进行天文导航,航迹遍布东南亚、印度洋,最远抵达了红海沿岸与非洲东海岸,访问了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天幕之上,航线图被清晰地标注出来,那是一张几乎覆盖了半个世界的蓝色网络。

  【然而,这支无令舰队出海的目的,却与后来的西方航海家,截然不同。】

  【它不为掠夺,不为殖民。】

  【其核心目的只有一个——宣扬国威,厚往薄来,构建以大明为核心的“朝贡体系”。】

  画面中,郑和的船队抵达异国港口。

  他们带去的,是精美的丝绸、瓷器与茶叶。

  而换回来的,则是长颈鹿、狮子、鸵鸟等珍禽异兽,以及大量的香料和珠宝。

  外国的使臣,跟随着船队,来到南京,对大明皇帝行三跪九叩之礼,献上国书与贡品。

  而大明皇帝的赏赐,其价值,往往数倍于贡品。

  “万国来朝,这才是天子气象!”武则天抚掌赞叹,眼中尽是欣赏。这才是大国该有的手笔。

  “愚蠢!”

  咸阳宫内,嬴政冷哼一声,脸上满是鄙夷,“用真金白银去换取虚无的朝拜,用自己的国库去填满蛮夷的口袋?荒唐!朕若有此舰队,当令四海之内,皆为秦土!所有财富,尽归咸阳!”

  天幕的旁白,似乎印证了他的看法。

  【这种不计成本的政治巡游,极大地消耗了明朝的国力。】

  【随着明太宗的去世,与国力的衰退,朝堂之上,反对之声四起。】

  【最终,宣德八年(公元1433年),郑和在第七次下西洋的归途中病逝。】

  【从此,中国的宝船舰队,再未远航。那片曾经由中国人主宰的海洋,陷入了长久的沉寂。】

  画面,渐渐暗淡下去。

  宣德三年的朱瞻基闭上眼睛,长长地叹了口气。

  就在所有人都以为,这个“大航海时代”的故事,已经以一种虎头蛇尾的方式结束时。

  天幕,画面急转!

  依旧是那片海洋。

  但这一次,海上不再风平浪静,而是卷起了滔天巨浪。

  一艘比“圣玛利亚”号大不了多少的欧洲帆船,正在风暴中艰难前行,仿佛随时都会被巨浪吞噬。

  船头,一个衣衫褴褛,满脸狂热的欧洲人,正死死地抓着船舷,用嘶哑的声音,对着同样恐惧的水手们,疯狂地咆哮着:

  “黄金!香料!财富!”

  “上帝的荣光,就在那片未知的土地上!”

  猩红的天幕之上,一行冰冷的大字,缓缓浮现,仿佛是对之前那场盛世巡游的无情嘲讽。

  【当巨舰选择归隐,贪婪的风帆,才刚刚升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