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阳漫过码头的石阶时,穿蓝布衫的妇人忽然听见陶罐里传来细碎的声响。揭开罐盖,见那缺角瓷碗正浮在青烟里打转,碗沿的缺口处竟渗出些米浆,顺着不锈钢边缘滴落在石墩上,瞬间长出丛嫩绿色的稻禾。稻穗沉甸甸地弯着腰,穗粒里裹着不同年代的谷香:有1950年代合作社的新米香,有1980年代杂交稻的清甜,还有2020年代智能温室里的温润,混着海风在空气里织成张细密的网。
海魂衫男孩蹲在稻禾旁数指南针,忽然发现那些贝壳珠子拼成的红针开始微微发烫。他把指南针凑到耳边,听见里面滚出串模糊的声音:有1930年代侨批里的闽南语叮咛,有1960年代越洋电话里的潮汕话问候,有2010年代视频里的普通话玩笑,最后都化作句清晰的“回来就好”,惊得停在稻穗上的蝴蝶振翅飞起,翅尖的海水溅在男孩手背上,凉丝丝的像外婆当年扇的蒲扇。
小沙弥翻开画本,那片菩提叶正慢慢舒展,叶脉间的梵文顺着纸页漫下来,在“归”字凝成的水晶旁洇出片浅绿。他伸手去触,指尖沾到些黏糊糊的汁液,凑近看竟是橡胶树的胶乳——1910年代华工在南洋胶园割出的乳汁,此刻正与2023年海南橡胶林的晨露融在一起,在画纸上画出条弯弯的河,河面上漂着些小小的木船,船头都插着褪色的红绸,像极了老照片里祖辈远航时的模样。
穿工装的年轻人摸着舱壁那幅家谱的残影,忽然觉出后颈有些发痒。抬手去摸,摸到串细小的籽粒,细看竟是耐盐碱的芦苇种子与多肉植物的叶片缠在一处。他把籽粒撒在码头的石缝里,不过片刻,石缝间便冒出簇嫩芽,芦苇的长叶与多肉的肥瓣交缠向上,叶面上滚动的露珠里,映着1890年代挑着担子的背影与2020年代拉着行李箱的自己,两个影子在露珠里慢慢重合,像枚被时光磨亮的图章。
码头上的人渐渐多起来。有提着菜篮的阿婆经过,看见那丛稻禾便停下脚步,从篮里摸出个竹编的小簸箕,说是1978年从香港带回的,当年装过给孙辈的奶糖。簸箕刚放在稻禾旁,就有粒稻穗落在里面,化作块奶糖,糖纸上映着旧码头的剪影,剥开糖纸,甜味里混着维多利亚港的海风与今日码头便利店的奶茶香。
穿蓝布衫的妇人摘下银镯子,轻轻放在簸箕里。镯子内侧的茉莉花瓣忽然飘落,贴在每个经过的人衣襟上:沾在穿校服的小姑娘身上,花瓣里飘出2025年校园里的琅琅书声;落在戴老花镜的老先生袖口,花瓣里浮出1955年侨校黑板上的粉笔字;就连牵着导盲犬的年轻人衣角,也沾了片带着高铁站广播声的花瓣,所有声音在风里搅成团,竟像场热闹的家庭聚
喜欢破产后,我成了顶流明星
海魂衫男孩蹲在稻禾旁数指南针,忽然发现那些贝壳珠子拼成的红针开始微微发烫。他把指南针凑到耳边,听见里面滚出串模糊的声音:有1930年代侨批里的闽南语叮咛,有1960年代越洋电话里的潮汕话问候,有2010年代视频里的普通话玩笑,最后都化作句清晰的“回来就好”,惊得停在稻穗上的蝴蝶振翅飞起,翅尖的海水溅在男孩手背上,凉丝丝的像外婆当年扇的蒲扇。
小沙弥翻开画本,那片菩提叶正慢慢舒展,叶脉间的梵文顺着纸页漫下来,在“归”字凝成的水晶旁洇出片浅绿。他伸手去触,指尖沾到些黏糊糊的汁液,凑近看竟是橡胶树的胶乳——1910年代华工在南洋胶园割出的乳汁,此刻正与2023年海南橡胶林的晨露融在一起,在画纸上画出条弯弯的河,河面上漂着些小小的木船,船头都插着褪色的红绸,像极了老照片里祖辈远航时的模样。
穿工装的年轻人摸着舱壁那幅家谱的残影,忽然觉出后颈有些发痒。抬手去摸,摸到串细小的籽粒,细看竟是耐盐碱的芦苇种子与多肉植物的叶片缠在一处。他把籽粒撒在码头的石缝里,不过片刻,石缝间便冒出簇嫩芽,芦苇的长叶与多肉的肥瓣交缠向上,叶面上滚动的露珠里,映着1890年代挑着担子的背影与2020年代拉着行李箱的自己,两个影子在露珠里慢慢重合,像枚被时光磨亮的图章。
码头上的人渐渐多起来。有提着菜篮的阿婆经过,看见那丛稻禾便停下脚步,从篮里摸出个竹编的小簸箕,说是1978年从香港带回的,当年装过给孙辈的奶糖。簸箕刚放在稻禾旁,就有粒稻穗落在里面,化作块奶糖,糖纸上映着旧码头的剪影,剥开糖纸,甜味里混着维多利亚港的海风与今日码头便利店的奶茶香。
穿蓝布衫的妇人摘下银镯子,轻轻放在簸箕里。镯子内侧的茉莉花瓣忽然飘落,贴在每个经过的人衣襟上:沾在穿校服的小姑娘身上,花瓣里飘出2025年校园里的琅琅书声;落在戴老花镜的老先生袖口,花瓣里浮出1955年侨校黑板上的粉笔字;就连牵着导盲犬的年轻人衣角,也沾了片带着高铁站广播声的花瓣,所有声音在风里搅成团,竟像场热闹的家庭聚
喜欢破产后,我成了顶流明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