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9章 琼楼玉宇落凡尘-《当诸朝开始围观我的法考备战》

  海*岱楼便是第一站。

  距离孟棠上一次来这里的时候,大约是两年前的事情了。

  当时还没有钟书阁的重新修建。

  来到这里,在那个时候还没有旅游性的扩展。

  当时,有个MV录制,需要在片尾加上大学生的神采风扬。

  于是学院为鼓励大家积极参加,就采取报销来回路费并增加学分。

  孟棠的宿舍都报名了。

  第一次见海*岱楼,在孟棠等人的眼中,便是一幅徐徐展开的画卷,静静伫立在她们的眼前。

  依水而建,倒影在碧波中轻轻摇曳,倾斜破旧的三楼,似乎是刚才从历史深处浮出的。

  登二楼远眺,飞檐翘角、雕梁画栋在晨雾中若隐若现。

  而这一次,孟棠带着初来乍到的田晓冉,此时依旧登上二楼远眺,又是不一样的感受,远处的田野与城市天际线交织。

  随着日头渐低,阳光穿透云层,海岱楼的顶部泛起金光,整座建筑仿佛被镀上一层神圣的光辉。

  “糖糖!拍照!哇!这一刻,实在是太美了!”田晓冉想要将这一刻定格。

  “好的呢!”孟棠应声。

  “咔嚓”复“咔嚓”,等到二人缓过神来,还没有人景合一,单是照景,就有二十多张绝美照片诞生。

  此时,楼前的湖面波光粼粼,柳枝轻拂水面,偶有飞鸟掠过,划出一道道灵动的弧线,宛如一幅流动的工笔画。

  “晓冉!来,我给你拍几张!”孟棠提醒田晓冉。

  田晓冉还是沉溺在美景当中,难以自拔。

  此时听到孟棠的提醒,才缓过神来。

  “那我摆好pose!”田晓冉回想起自己新学的几个动作。

  “一二!很好!再来几张!”孟棠边拍边继续鼓舞。

  傍晚,天色微阴,云层低垂,海岱楼又换了一副沉静的面容。

  雨水轻轻洒落,湖面泛起细密的涟漪,楼阁在雨幕中显得朦胧而诗意。

  待到夕阳西下,天边染上橙红与紫灰,海岱楼的轮廓在晚霞中愈发清晰,灯光次第亮起,从楼顶蔓延至每一层飞檐,最终整座建筑宛如一座发光的灯塔,照亮了整个夜空。

  夜幕降临,海*岱楼与湖中的倒影交相辉映,水光与灯火交融,恍若星河倾落人间,令人恍惚。

  孟棠和田晓冉忘记了时间,只一个劲在欣赏与拍照之间徘徊循环。

  *

  天幕依旧转播海*岱楼的绝美画卷。

  从午光熹喜到夜幕流光,从烟雨朦胧到星河倒悬,引得诸朝时空的围观者们无不屏息凝神,沉醉其中。

  楼阁依水而立,倒影成双,似是琼楼玉宇落凡尘。

  良久,一位书生率先打破沉寂,道:“此楼名为‘海岱’,莫非‘海’者,即指那浩瀚无垠的东海?而‘岱’字,正是五岳之首的泰山?”

  他话音未落,身旁一位头戴幞头、腰佩玉带的儒生抚掌而笑:

  “应是!‘海岱’合称,其意宏远——从东海之滨,直至泰山之麓的广袤之域!

  此名一出,齐鲁之地的山河气象,尽在其中矣!”

  此时,须发皆白的老者缓缓踱步而出,目光深邃如古井,轻捋长须,声音苍劲而庄重道:“诸位所言极是。

  ‘海岱’之名,实有典据。

  其概源可溯至上古《尚书·禹贡》——‘海岱惟青徐’一句,明载此地为古青州与徐州之辖境。

  东海为界,泰山为镇,其间沃野千里,人文荟萃!”

  “原来如此!”众人恍然大悟,纷纷赞叹。

  有人兴奋不已,立言:“此楼立于海岱之地,登临可望山海之壮,俯仰可接古今之思。

  此景此情,真真令人胸中豪气顿生,恨不能提笔泼墨,赋诗百篇!”

  另一人接称:“我亦心潮澎湃,若不以此景为题,各展诗才,岂不辜负这天赐良机?方令老先生所言‘人文荟萃’如其名也?”

  “妙极!”

  “不那我等便在此设下‘天幕诗会’,以‘海岱楼’为题,即兴赋诗,或五言,或七律,或小令,各展所长,比试高下,如何?”

  “甚好!甚好!”

  众人齐声应和,群情激昂。

  刹那间,诸朝的时空因一座楼、一首诗而贯通。

  有人提笔,有人吟哦,有人击节而歌,有人凝神……

  天幕之下,诗韵流淌,文采飞扬。

  有人咏:“飞檐映碧水,灯火照星河”;

  有人叹:”“千年齐韵在,一阁纳山河”;

  更有豪放者高歌:“欲借天风上九霄,海岱楼头看今朝”……

  诗句在诸朝间流转,才情在天幕下碰撞,海*岱楼作为纽带,连接古今、凝聚文心。

  喜欢当诸朝开始围观我的法考备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