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片被黄土覆盖的山坳里,有个名叫青石沟的小村庄。村子不大,几十户人家依山而建,房前屋后是层层叠叠的梯田,春种秋收,靠天吃饭。这里的人面朝黄土背朝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清苦却也安稳。可就在几十年前,村里流传着一个关于“老牛成精”的诡异传说,至今仍让年长者心头一紧,夜里不敢提,白日不敢看牛的眼睛。
故事的主角是一头母黄牛,通体金黄,四蹄如柱,眼神温顺,是老宋家唯一的耕牛。老宋家人口稀少,只有宋老头夫妇和一个远嫁的女儿。在那个年代,一头壮实的耕牛就是全家的命根子。这头大黄牛力气惊人,犁地翻土从不偷懒,村里谁家农忙缺人手,只要备上一篮鸡蛋或半瓶烧酒,宋老头便赶着牛去帮工。它性情温和,连寡妇家的小孩都能牵着它在田埂上走,从不发脾气。村里人都说:“老宋家这头牛,怕不是成精了,怎么这么通人性?”
可奇怪的是,这头金贵的母牛却多年不育。宋老头为此没少抱怨,添草料时总要嘟囔几句:“白吃这么多精料,不下崽,养你何用?”说着便扬起鞭子抽一下。大黄牛只是默默低头吃草,漆黑的眼珠静静望着主人,仿佛懂得他的无奈与焦躁。它从不反抗,也不叫唤,只是在夜深人静时,偶尔对着月亮低低呜咽,声音悠长,像是在诉说某种无法言说的哀愁。
直到有一年春天,大黄牛终于怀上了崽。宋老头喜得合不拢嘴,特意给它搭了暖棚,每日喂上等的豆渣和嫩草。几个月后,一头健壮的小牛犊降生了,通体赤红,角尖微翘,一落地就蹦跳不止,像是带着一股野性。起初大家还觉得是好兆头,可没过多久,问题来了——这小牛犊桀骜不驯,根本不听使唤,常常挣脱绳索,冲进别人家的菜园,踩坏庄稼,撞翻鸡笼。村里人怨声载道,纷纷上门讨说法。宋老头气急败坏,可无论怎么打骂,小牛犊都毫无畏惧,反而越发放肆。
更诡异的是,每当宋老头动手打大黄牛,小牛犊哪怕跑得再远,只要听到母亲的哀鸣,便会立刻折返,冲回院子,眼中怒火燃烧,仿佛要拼命。村里人开始嘀咕:“这小牛不对劲,怕是带了煞气。”可宋老头不信邪,他认定这小畜生只是野性未驯,必须狠心管教。于是,他请来村里的屠夫,准备给小牛犊穿鼻环,用铁链拴住,彻底驯服它。
穿鼻那天,全村人都来看热闹。铁钎烧得通红,几个壮汉合力按住小牛犊。就在火红的铁头即将刺入鼻孔的瞬间,小牛犊猛地抬头,对着母亲发出一声凄厉的长鸣,随后奋起全身力气,一头撞向院中的石井沿!只听“砰”的一声巨响,小牛犊脑浆迸裂,当场毙命,那对刚长出的小角,竟将半边井沿撞得粉碎。
所有人都惊呆了。大黄牛站在牛栏边,漆黑的双眼忽然泛起一层血光,直勾勾地盯着众人,那目光冰冷而怨毒,仿佛来自另一个世界。没人敢与它对视,纷纷退后,心头涌起莫名的寒意。
悲剧的序曲
小牛犊的惨死并未平息宋老头的怒火,反而点燃了他更深的怨恨。在他看来,这头畜生不仅毁了自家的“金疙瘩”,还让全村人看笑话。他怒吼着:“白养你一场,竟生出这么个祸害!”不顾妻子劝阻,执意要在院子里当场宰杀小牛,将其分尸下锅。妻子颤抖着拉住他,低声哀求:“把大黄牛牵走吧,别让它看见……”宋老头一把推开她,冷笑道:“牲口家家的,懂什么?就是懂,也得让它看看,生了这么个孽障,活该下锅!”
说罢,他挥刀开膛,血水溅满院墙。小牛的骨肉被一块块分割,堆成几堆。他将一半肉分给前来帮忙的村民,说是“压惊”,另一半则自己留下,当晚便煮了一锅牛杂汤,连同牛头一起炖得滚烂。那晚,整个村子都弥漫着浓烈的肉香,可不知为何,那香气中似乎夹杂着一丝腥甜,令人隐隐不安。
夜深人静,万籁俱寂。突然,一声牛吼划破长空,震得屋瓦微颤。那不是平日里“哞哞”的低鸣,而是一种低沉、悠长、近乎人语的“门——丧”之声,仿佛从地底深处传来,又似在耳边低语。全村人都被惊醒,胆小的孩子吓得钻进被窝,老人则脸色发白,喃喃道:“这是报丧的叫声,牛成精了!”
第二天天刚亮,噩耗传来——宋老头死在了床上。他腹部高高隆起,如鼓胀的皮球,皮肤紧绷发亮,摸上去硬如石头,肠子扭曲打结,显然是极度痛苦中死去。可他的妻子就睡在身旁,竟说整夜未闻动静,连一声呻吟都没有。村中老者摇头叹息:“这是‘腹胀煞’,非怨气冲天不能致此。”
大黄牛被关在牛栏里,一动不动,双眼直勾勾地望着院子,仿佛在等待什么。前来吊唁的人谁也不敢靠近牛栏,更不敢与它对视。宋老头的女儿闻讯赶来,可她正怀着第四个孩子,婆家怕“冲喜”,死活不让她进门。不到两个月,一个深夜,那“门——丧”的牛吼再次响起,次日午后,宋老婆子接到噩耗——女儿难产而亡,母子俱丧。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宋家只剩老妇一人,她给女儿烧了纸钱,便闭门不出,整日以泪洗面。几天后,那“门——丧”之声再度响起,音调比前两次更加凄厉。村人惊恐万分,翻墙进入宋家,只见老妇吊死在房梁上,脚边是打翻的板凳,井沿上的血迹虽被黄沙掩盖,却仍隐隐渗出暗红。
宋家三口,尽数毙命。村中人心惶惶,传言四起:“大黄牛是来报仇的,它儿子被活活撞死,它亲眼看着被分尸下锅,怨气冲天,已成精怪!它一张嘴,就要死人!”那些分吃过小牛肉的人,夜里开始做噩梦,梦见一头赤红小牛站在床前,眼眶流血,低声呜咽。有人甚至在自家门口发现带血的牛蹄印,从井边一直延伸到屋檐下。
宋老头有个堂侄,本可继承家业,可他连牛栏都不敢靠近,更别说牵牛杀马。他思来想去,干脆将大黄牛锁在牛圈,断水断粮,心想:“饿死渴死,总不关我事。”可没过几天,村人发现牛栏门锁完好,绳索整齐垂地,鼻环仍在,可大黄牛却不见了踪影,仿佛凭空蒸发,连一丝挣扎的痕迹都没有。
无声的复仇
大黄牛的消失并未让村庄恢复平静,反而让恐惧如瘟疫般蔓延。村中老人说,牛精已脱形化影,不再受凡俗束缚。自那以后,每当夜深人静,半空中便会响起那熟悉的“门——丧”之声,低沉、悠长,仿佛从四面八方传来,又似贴着耳根低语。那声音无根无由,久久不散,如同为亡魂引路的号角,又似丧钟敲响,预示着死亡的降临。
起初,人们还不敢确信。可没过多久,事实便残酷地印证了一切——每一次“门——丧”响起的当天,村里必定有人离世。死者并无明显外伤,多是突发急病:有人清晨倒地,七窍流血;有人夜里睡去,再未醒来;更有甚者,白日好端端坐着,突然口吐白沫,抽搐而亡。最诡异的是,这些死者生前都曾分食过那头小牛犊的肉,或喝过那锅牛杂汤。村中长者颤声说道:“这是牛精在点名,它记得每一口肉是谁吃的。”
恐惧如毒藤缠绕着青石沟。婚嫁之事首当其冲。外村人家听说此地有“报丧牛精”,无人敢与青石沟结亲。有媒婆曾为村中青年说合邻村姑娘,女方家长一听是青石沟的,立刻变色:“那地方的人身后跟着无常鬼,短命相!谁敢把女儿嫁过去?”于是,村中适婚男女日渐增多,却无人敢娶嫁,青年们只能在绝望中蹉跎岁月。
更令人胆寒的是,那些曾吃过小牛肉的人,寿命竟出奇地短。二十岁出头便病倒的有之,三十未到便撒手人寰的有之。短短二三十年间,参与过小牛分食的村民几乎尽数离世,仿佛被一只无形的手逐一收割。村中孩童从小就被告诫:“莫要靠近老宋家的废院,夜里听见牛叫,立刻捂住耳朵,闭眼装睡,切莫应声!”
奶奶曾告诉我,她年少时亲眼见过一次“门——丧”的源头。那是一个无月的夜晚,她因腹痛醒来,透过窗纸的破洞向外望去。只见半空中,一团浓重的黑影悬浮在老宋家废院上空,形似一头巨牛,双目赤红如炭,口中缓缓吐出那“门——丧”的低吼。声音未落,黑影便如烟消散,只留下满院寒霜。次日清晨,村东头一位曾喝过牛杂汤的老汉猝然离世。
那二三十年里,青石沟仿佛被诅咒笼罩。人口凋零,田地荒芜,连鸟兽都不愿在此栖息。外人路过,只见破败屋舍间杂草丛生,偶有乌鸦嘶鸣,更添阴森。村中幸存者皆活在阴影之下,每日提心吊胆,生怕那“门——丧”之声在自家屋檐响起。
### 宿命的终结
时间如流水,冲刷着记忆的棱角,却未能彻底抹去那段血腥的过往。三十年光阴转瞬即逝,当年参与分食小牛肉的村民,或因“门——丧”的诅咒,或因岁月的自然消磨,已尽数离世。青石沟的年轻一代,大多外出谋生,村庄愈发冷清,只剩下几户守着祖屋的老人,和一片片无人耕种的荒田。
那头大黄牛,自消失后便再未现身。牛精复仇的传说,也随着老一辈人的相继离去,渐渐被尘封在村史的角落,成了孩子们夏夜纳凉时半信半疑的谈资。直到有一天,村里最后一位曾喝过那锅牛杂汤的老人——九叔公,在一个雷雨交加的夜晚寿终正寝。他临终前,神智清明,拉着孙儿的手,断断续续地说:“……那牛……它等了三十年……如今……债清了……”
就在九叔公咽下最后一口气的瞬间,一道惨白的闪电撕裂夜空,照亮了整个山谷。紧接着,一声牛吼响彻云霄——那不是平日的“哞哞”,也不是令人毛骨悚然的“门——丧”,而是一种低沉、悠长、饱含解脱与哀伤的呜咽,仿佛跨越了三十年的时光,从地底深处传来,又似在云端回荡。那声音响彻整个村庄,惊醒了所有沉睡的人。人们冲出家门,只见雨幕中,一道模糊的金黄色轮廓在老宋家废院上空一闪而过,随即消散于雷电之中。
自那夜之后,青石沟再未响起过“门——丧”的叫声。村庄的死亡率回归正常,外出的青年也开始带着伴侣返乡,婚嫁之事不再受阻。荒芜的田地被重新开垦,屋檐下又挂起了新收的玉米。那股笼罩了村庄三十多年的阴霾,似乎真的随着最后一个“食肉者”的逝去而烟消云散。
然而,奶奶说,直到她晚年,每逢清明或中元,村里的老牛总会莫名地躁动不安,朝着老宋家的方向长鸣不止。而那些曾听闻过故事的老人,依旧不敢直视牛的眼睛,尤其是母牛。他们说,那双漆黑的眼眸深处,仿佛藏着看透轮回的沧桑与无法言说的悲悯。
### 牛眼之谜
多年后,我重返青石沟,村庄已大变样,水泥路取代了黄土道,新盖的楼房掩映在绿树之间。老宋家的废院早已夷为平地,上面建起了一座小超市。只有那口被小牛犊撞裂的石井,还孤零零地立在角落,井沿上的裂痕如一道狰狞的伤疤,默默诉说着过往。
我在村口遇到一位放牛的老汉,他正牵着一头健壮的黄牛。我随口问起“老牛成精”的传说,老人愣了一下,随即苦笑着摇头:“都是老黄历了,那时穷,人狠,对牲口也不仁。那头牛,听说是母的,护犊子心切……小牛被逼得撞井,它心里得多恨啊。”
我望着那头黄牛,它正低头啃食青草,眼神温顺而平静。可当我试图与它对视时,心头却莫名一紧。那双漆黑的眼眸深处,仿佛有某种难以言喻的东西一闪而过——是记忆?是怨恨?还是历经沧桑后的淡然?我不得而知。
临走时,老汉低声说:“现在日子好了,牛也少了。可我还是不敢打怀孕的母牛,更不敢在它面前杀小牛。牲口也是有灵性的,你看它的眼睛就知道,它什么都懂……”
我默默点头,转身离去。夕阳西下,余晖洒在田野上,那头黄牛缓缓抬起头,对着晚霞发出一声悠长的低鸣。那声音,轻柔而安详,再没有一丝“门——丧”的凄厉,仿佛一个漫长的诅咒,终于在岁月的尽头,得到了安息。
喜欢精选民间鬼故事
故事的主角是一头母黄牛,通体金黄,四蹄如柱,眼神温顺,是老宋家唯一的耕牛。老宋家人口稀少,只有宋老头夫妇和一个远嫁的女儿。在那个年代,一头壮实的耕牛就是全家的命根子。这头大黄牛力气惊人,犁地翻土从不偷懒,村里谁家农忙缺人手,只要备上一篮鸡蛋或半瓶烧酒,宋老头便赶着牛去帮工。它性情温和,连寡妇家的小孩都能牵着它在田埂上走,从不发脾气。村里人都说:“老宋家这头牛,怕不是成精了,怎么这么通人性?”
可奇怪的是,这头金贵的母牛却多年不育。宋老头为此没少抱怨,添草料时总要嘟囔几句:“白吃这么多精料,不下崽,养你何用?”说着便扬起鞭子抽一下。大黄牛只是默默低头吃草,漆黑的眼珠静静望着主人,仿佛懂得他的无奈与焦躁。它从不反抗,也不叫唤,只是在夜深人静时,偶尔对着月亮低低呜咽,声音悠长,像是在诉说某种无法言说的哀愁。
直到有一年春天,大黄牛终于怀上了崽。宋老头喜得合不拢嘴,特意给它搭了暖棚,每日喂上等的豆渣和嫩草。几个月后,一头健壮的小牛犊降生了,通体赤红,角尖微翘,一落地就蹦跳不止,像是带着一股野性。起初大家还觉得是好兆头,可没过多久,问题来了——这小牛犊桀骜不驯,根本不听使唤,常常挣脱绳索,冲进别人家的菜园,踩坏庄稼,撞翻鸡笼。村里人怨声载道,纷纷上门讨说法。宋老头气急败坏,可无论怎么打骂,小牛犊都毫无畏惧,反而越发放肆。
更诡异的是,每当宋老头动手打大黄牛,小牛犊哪怕跑得再远,只要听到母亲的哀鸣,便会立刻折返,冲回院子,眼中怒火燃烧,仿佛要拼命。村里人开始嘀咕:“这小牛不对劲,怕是带了煞气。”可宋老头不信邪,他认定这小畜生只是野性未驯,必须狠心管教。于是,他请来村里的屠夫,准备给小牛犊穿鼻环,用铁链拴住,彻底驯服它。
穿鼻那天,全村人都来看热闹。铁钎烧得通红,几个壮汉合力按住小牛犊。就在火红的铁头即将刺入鼻孔的瞬间,小牛犊猛地抬头,对着母亲发出一声凄厉的长鸣,随后奋起全身力气,一头撞向院中的石井沿!只听“砰”的一声巨响,小牛犊脑浆迸裂,当场毙命,那对刚长出的小角,竟将半边井沿撞得粉碎。
所有人都惊呆了。大黄牛站在牛栏边,漆黑的双眼忽然泛起一层血光,直勾勾地盯着众人,那目光冰冷而怨毒,仿佛来自另一个世界。没人敢与它对视,纷纷退后,心头涌起莫名的寒意。
悲剧的序曲
小牛犊的惨死并未平息宋老头的怒火,反而点燃了他更深的怨恨。在他看来,这头畜生不仅毁了自家的“金疙瘩”,还让全村人看笑话。他怒吼着:“白养你一场,竟生出这么个祸害!”不顾妻子劝阻,执意要在院子里当场宰杀小牛,将其分尸下锅。妻子颤抖着拉住他,低声哀求:“把大黄牛牵走吧,别让它看见……”宋老头一把推开她,冷笑道:“牲口家家的,懂什么?就是懂,也得让它看看,生了这么个孽障,活该下锅!”
说罢,他挥刀开膛,血水溅满院墙。小牛的骨肉被一块块分割,堆成几堆。他将一半肉分给前来帮忙的村民,说是“压惊”,另一半则自己留下,当晚便煮了一锅牛杂汤,连同牛头一起炖得滚烂。那晚,整个村子都弥漫着浓烈的肉香,可不知为何,那香气中似乎夹杂着一丝腥甜,令人隐隐不安。
夜深人静,万籁俱寂。突然,一声牛吼划破长空,震得屋瓦微颤。那不是平日里“哞哞”的低鸣,而是一种低沉、悠长、近乎人语的“门——丧”之声,仿佛从地底深处传来,又似在耳边低语。全村人都被惊醒,胆小的孩子吓得钻进被窝,老人则脸色发白,喃喃道:“这是报丧的叫声,牛成精了!”
第二天天刚亮,噩耗传来——宋老头死在了床上。他腹部高高隆起,如鼓胀的皮球,皮肤紧绷发亮,摸上去硬如石头,肠子扭曲打结,显然是极度痛苦中死去。可他的妻子就睡在身旁,竟说整夜未闻动静,连一声呻吟都没有。村中老者摇头叹息:“这是‘腹胀煞’,非怨气冲天不能致此。”
大黄牛被关在牛栏里,一动不动,双眼直勾勾地望着院子,仿佛在等待什么。前来吊唁的人谁也不敢靠近牛栏,更不敢与它对视。宋老头的女儿闻讯赶来,可她正怀着第四个孩子,婆家怕“冲喜”,死活不让她进门。不到两个月,一个深夜,那“门——丧”的牛吼再次响起,次日午后,宋老婆子接到噩耗——女儿难产而亡,母子俱丧。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宋家只剩老妇一人,她给女儿烧了纸钱,便闭门不出,整日以泪洗面。几天后,那“门——丧”之声再度响起,音调比前两次更加凄厉。村人惊恐万分,翻墙进入宋家,只见老妇吊死在房梁上,脚边是打翻的板凳,井沿上的血迹虽被黄沙掩盖,却仍隐隐渗出暗红。
宋家三口,尽数毙命。村中人心惶惶,传言四起:“大黄牛是来报仇的,它儿子被活活撞死,它亲眼看着被分尸下锅,怨气冲天,已成精怪!它一张嘴,就要死人!”那些分吃过小牛肉的人,夜里开始做噩梦,梦见一头赤红小牛站在床前,眼眶流血,低声呜咽。有人甚至在自家门口发现带血的牛蹄印,从井边一直延伸到屋檐下。
宋老头有个堂侄,本可继承家业,可他连牛栏都不敢靠近,更别说牵牛杀马。他思来想去,干脆将大黄牛锁在牛圈,断水断粮,心想:“饿死渴死,总不关我事。”可没过几天,村人发现牛栏门锁完好,绳索整齐垂地,鼻环仍在,可大黄牛却不见了踪影,仿佛凭空蒸发,连一丝挣扎的痕迹都没有。
无声的复仇
大黄牛的消失并未让村庄恢复平静,反而让恐惧如瘟疫般蔓延。村中老人说,牛精已脱形化影,不再受凡俗束缚。自那以后,每当夜深人静,半空中便会响起那熟悉的“门——丧”之声,低沉、悠长,仿佛从四面八方传来,又似贴着耳根低语。那声音无根无由,久久不散,如同为亡魂引路的号角,又似丧钟敲响,预示着死亡的降临。
起初,人们还不敢确信。可没过多久,事实便残酷地印证了一切——每一次“门——丧”响起的当天,村里必定有人离世。死者并无明显外伤,多是突发急病:有人清晨倒地,七窍流血;有人夜里睡去,再未醒来;更有甚者,白日好端端坐着,突然口吐白沫,抽搐而亡。最诡异的是,这些死者生前都曾分食过那头小牛犊的肉,或喝过那锅牛杂汤。村中长者颤声说道:“这是牛精在点名,它记得每一口肉是谁吃的。”
恐惧如毒藤缠绕着青石沟。婚嫁之事首当其冲。外村人家听说此地有“报丧牛精”,无人敢与青石沟结亲。有媒婆曾为村中青年说合邻村姑娘,女方家长一听是青石沟的,立刻变色:“那地方的人身后跟着无常鬼,短命相!谁敢把女儿嫁过去?”于是,村中适婚男女日渐增多,却无人敢娶嫁,青年们只能在绝望中蹉跎岁月。
更令人胆寒的是,那些曾吃过小牛肉的人,寿命竟出奇地短。二十岁出头便病倒的有之,三十未到便撒手人寰的有之。短短二三十年间,参与过小牛分食的村民几乎尽数离世,仿佛被一只无形的手逐一收割。村中孩童从小就被告诫:“莫要靠近老宋家的废院,夜里听见牛叫,立刻捂住耳朵,闭眼装睡,切莫应声!”
奶奶曾告诉我,她年少时亲眼见过一次“门——丧”的源头。那是一个无月的夜晚,她因腹痛醒来,透过窗纸的破洞向外望去。只见半空中,一团浓重的黑影悬浮在老宋家废院上空,形似一头巨牛,双目赤红如炭,口中缓缓吐出那“门——丧”的低吼。声音未落,黑影便如烟消散,只留下满院寒霜。次日清晨,村东头一位曾喝过牛杂汤的老汉猝然离世。
那二三十年里,青石沟仿佛被诅咒笼罩。人口凋零,田地荒芜,连鸟兽都不愿在此栖息。外人路过,只见破败屋舍间杂草丛生,偶有乌鸦嘶鸣,更添阴森。村中幸存者皆活在阴影之下,每日提心吊胆,生怕那“门——丧”之声在自家屋檐响起。
### 宿命的终结
时间如流水,冲刷着记忆的棱角,却未能彻底抹去那段血腥的过往。三十年光阴转瞬即逝,当年参与分食小牛肉的村民,或因“门——丧”的诅咒,或因岁月的自然消磨,已尽数离世。青石沟的年轻一代,大多外出谋生,村庄愈发冷清,只剩下几户守着祖屋的老人,和一片片无人耕种的荒田。
那头大黄牛,自消失后便再未现身。牛精复仇的传说,也随着老一辈人的相继离去,渐渐被尘封在村史的角落,成了孩子们夏夜纳凉时半信半疑的谈资。直到有一天,村里最后一位曾喝过那锅牛杂汤的老人——九叔公,在一个雷雨交加的夜晚寿终正寝。他临终前,神智清明,拉着孙儿的手,断断续续地说:“……那牛……它等了三十年……如今……债清了……”
就在九叔公咽下最后一口气的瞬间,一道惨白的闪电撕裂夜空,照亮了整个山谷。紧接着,一声牛吼响彻云霄——那不是平日的“哞哞”,也不是令人毛骨悚然的“门——丧”,而是一种低沉、悠长、饱含解脱与哀伤的呜咽,仿佛跨越了三十年的时光,从地底深处传来,又似在云端回荡。那声音响彻整个村庄,惊醒了所有沉睡的人。人们冲出家门,只见雨幕中,一道模糊的金黄色轮廓在老宋家废院上空一闪而过,随即消散于雷电之中。
自那夜之后,青石沟再未响起过“门——丧”的叫声。村庄的死亡率回归正常,外出的青年也开始带着伴侣返乡,婚嫁之事不再受阻。荒芜的田地被重新开垦,屋檐下又挂起了新收的玉米。那股笼罩了村庄三十多年的阴霾,似乎真的随着最后一个“食肉者”的逝去而烟消云散。
然而,奶奶说,直到她晚年,每逢清明或中元,村里的老牛总会莫名地躁动不安,朝着老宋家的方向长鸣不止。而那些曾听闻过故事的老人,依旧不敢直视牛的眼睛,尤其是母牛。他们说,那双漆黑的眼眸深处,仿佛藏着看透轮回的沧桑与无法言说的悲悯。
### 牛眼之谜
多年后,我重返青石沟,村庄已大变样,水泥路取代了黄土道,新盖的楼房掩映在绿树之间。老宋家的废院早已夷为平地,上面建起了一座小超市。只有那口被小牛犊撞裂的石井,还孤零零地立在角落,井沿上的裂痕如一道狰狞的伤疤,默默诉说着过往。
我在村口遇到一位放牛的老汉,他正牵着一头健壮的黄牛。我随口问起“老牛成精”的传说,老人愣了一下,随即苦笑着摇头:“都是老黄历了,那时穷,人狠,对牲口也不仁。那头牛,听说是母的,护犊子心切……小牛被逼得撞井,它心里得多恨啊。”
我望着那头黄牛,它正低头啃食青草,眼神温顺而平静。可当我试图与它对视时,心头却莫名一紧。那双漆黑的眼眸深处,仿佛有某种难以言喻的东西一闪而过——是记忆?是怨恨?还是历经沧桑后的淡然?我不得而知。
临走时,老汉低声说:“现在日子好了,牛也少了。可我还是不敢打怀孕的母牛,更不敢在它面前杀小牛。牲口也是有灵性的,你看它的眼睛就知道,它什么都懂……”
我默默点头,转身离去。夕阳西下,余晖洒在田野上,那头黄牛缓缓抬起头,对着晚霞发出一声悠长的低鸣。那声音,轻柔而安详,再没有一丝“门——丧”的凄厉,仿佛一个漫长的诅咒,终于在岁月的尽头,得到了安息。
喜欢精选民间鬼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