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省前线战场,上百辆喀秋莎排成一列,还不仅如此,在喀秋莎的不远处还有一排一排的榴弹炮,这些榴弹炮的口径全都在100以上。
天空中数百架战机正在盘旋,时不时就会有一架飞机从天空掉落,不论是张大山还是山田乙三都很清楚,这种大规模的战斗如果没有制空权是非常吃亏的,所以战斗才刚刚打响双方就不约而同的派出了几乎全部的空中力量开始了制空权的争夺。
拿下了黑省和吉省之后张大山的兵工产量可谓是日益剧增,现在张大山在两省之地一共有五个飞机制造厂,配套的工厂更是多达数十个,每一天都能够稳定的产出十架战机。
兵工厂也同样如此,每一天能够产出的坦克,装甲车和喀秋莎等重火力都是数十辆,至于其他的轻武器产量更是惊人。
不夸张的说,现在的黑省和吉省几乎把所有的产能都放在了兵工的生产上,虽然这样做会降低民生的发展速度,但战争期间张大山却不得不这样做,况且这些生产出来的武器装备不仅能够自己使用还能够为张大山创造不菲的收益。
“你们这些生瓜蛋子都给老子听好了,别心疼弹药,你们只需要做一件事情,那就是用你们手中的枪将敌人给我压制在200米之外。”阵地上一个老兵连长对着手下的战士们大喊着。
这一次张大山派上来的主要都是新编的部队,这些新兵在战斗力上肯定是不如老兵的,不过张大山也清楚,只有经过了战场的洗礼他们才能够成为合格的老兵。
而张大山敢让这些新兵上来的主要原因还是因为张大山现在有着足够的底气,他的部队有着强大的后勤保障还有着足够碾压日军的先进武器装备。
只要阵地上的士兵能够把日军压制在100以外,进攻的日军就要无休止的承受着炮火的洗礼。
对于这一次进攻第十战区的战斗山田乙三是非常重视的,甚至可以说是山田乙三孤注一掷的最后一搏,所以山田乙三此时也来到了前线。
在日军指挥部中,山田乙三举着望远镜看着天空中的战斗,他很清楚,制空权的归属很大程度就决定了这一次战斗的胜负,为了能够和第十战区的空军抗衡他甚至不惜动用家族的关系将棒子国境内的全部战机都抽调了过来。
这一次日军投入了接近四百架战机,可谓是倾巢而出了,而经过了这么长时间的发展,现在第十战区的飞机数量也有着接近300架。
虽然在飞机的数量上第十战区没有日军的多,但是在飞机的性能上却能够做到完全碾压,日军也就是仗着数量的优势才能够勉强和第十战区的空军暂时斗了个旗鼓相当。
“命令地面部队开始进攻。”
山田乙三已经看着天空中的战斗整整一个多小时了,他很清楚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空军的损失只会越来越大,他现在需要做的是在还没有丢掉制空权的情况下让地面部队以最快的速度突破第十战区的防线。
轰轰轰轰!炮击声响起,日军的炮兵率先开火。
一枚枚大口径的炮弹向着防线前沿阵地落下,短短片刻第十战区的防线阵地上就被硝烟和爆炸所淹没。
“兔崽子们,全都给老子藏好了,别看小鬼子打的热闹,这炮击也就是看着唬人。”阵地上,老兵们扯着嗓子安抚着那些缩在战壕内瑟瑟发抖的新兵。
随着日军的炮兵开火,提前一步潜伏出去的特战营也开始干活了,在李云龙占领了通辽和第十战区连成了一片之后他们就被调了回来,这一次特战营接到的任务就是潜伏到敌后寻找日军炮兵阵地的任务。
郑三棍带着人潜伏在一片树林之中,他手下的几个战士正在捣鼓着一台体型有保险柜大小的仪器。
这是张大山兑换出来的声学闪光定位设备,这种设备是二战后期毛熊国研发出来的,可以通过声学和炮击时的闪光来定位对方的炮兵阵地,不过有着距离上的限制,这也是为什么张大山要把特战营放出去的原因。
以前张大山的炮兵部队是用过计算弹道来寻找日军的炮兵阵地,但这种计算弹道的方法不仅耗时长而且定位的偏差非常大,主要还是看炮兵观察员的经验。
现在随着张大山手下的炮兵部队越来越大这种方式已经不适应了,所以张大山才会采用这种二战后期的定位方式。
“找到了没有!”郑三棍一边警惕的观察着四周一边对着身后的战士们问道。
“找到了!”
“找到了就把坐标赶紧发回去。”
“营长,小鬼子学聪明了,我们现在找到的这个炮兵阵地上只发现了四个炮击闪光点,应该是小鬼子把炮兵阵地分散了。”
“管他几门炮,坐标发回去,打掉一个是一个。”
事实上吃过太多亏的日军这次确实把炮兵阵地分散的特别开,主要还是因为他们的重炮数量太少担心被发现之后被一锅端了,所以山田乙三让手下的两个重炮联队将手中的重炮分散成了六个炮兵阵地,一个阵地上只有四门重炮。
郑三棍他们只是侦查小队中的一支,整个特战营分成了数十支这样的小队分散在日军身后的山区和树林之中,有着声学闪光定位器的辅助他们并不需要太过于靠近日军的炮兵阵地,只要接近日军的炮兵阵地三公里之内就能够准确的定位日军的炮兵阵地。
就在日军的炮兵开火还不到半个小时得时候第十战区的炮兵也动了,相比于日军的炮火数量第十战区的炮火完全是碾压式的。
不说那数量超过了300的喀秋莎火箭炮单单口径在100毫米以上的重炮数量就超过了120门。
随着第十战区的炮兵开始发射日军的炮兵阵地很快就被一个个拔除,而这仅仅只是一个开始,随着日军的炮兵阵地被拔除,第十战区的炮兵部队又开始把炮击的目标放在了进攻的日军地面部队上。
天空中数百架战机正在盘旋,时不时就会有一架飞机从天空掉落,不论是张大山还是山田乙三都很清楚,这种大规模的战斗如果没有制空权是非常吃亏的,所以战斗才刚刚打响双方就不约而同的派出了几乎全部的空中力量开始了制空权的争夺。
拿下了黑省和吉省之后张大山的兵工产量可谓是日益剧增,现在张大山在两省之地一共有五个飞机制造厂,配套的工厂更是多达数十个,每一天都能够稳定的产出十架战机。
兵工厂也同样如此,每一天能够产出的坦克,装甲车和喀秋莎等重火力都是数十辆,至于其他的轻武器产量更是惊人。
不夸张的说,现在的黑省和吉省几乎把所有的产能都放在了兵工的生产上,虽然这样做会降低民生的发展速度,但战争期间张大山却不得不这样做,况且这些生产出来的武器装备不仅能够自己使用还能够为张大山创造不菲的收益。
“你们这些生瓜蛋子都给老子听好了,别心疼弹药,你们只需要做一件事情,那就是用你们手中的枪将敌人给我压制在200米之外。”阵地上一个老兵连长对着手下的战士们大喊着。
这一次张大山派上来的主要都是新编的部队,这些新兵在战斗力上肯定是不如老兵的,不过张大山也清楚,只有经过了战场的洗礼他们才能够成为合格的老兵。
而张大山敢让这些新兵上来的主要原因还是因为张大山现在有着足够的底气,他的部队有着强大的后勤保障还有着足够碾压日军的先进武器装备。
只要阵地上的士兵能够把日军压制在100以外,进攻的日军就要无休止的承受着炮火的洗礼。
对于这一次进攻第十战区的战斗山田乙三是非常重视的,甚至可以说是山田乙三孤注一掷的最后一搏,所以山田乙三此时也来到了前线。
在日军指挥部中,山田乙三举着望远镜看着天空中的战斗,他很清楚,制空权的归属很大程度就决定了这一次战斗的胜负,为了能够和第十战区的空军抗衡他甚至不惜动用家族的关系将棒子国境内的全部战机都抽调了过来。
这一次日军投入了接近四百架战机,可谓是倾巢而出了,而经过了这么长时间的发展,现在第十战区的飞机数量也有着接近300架。
虽然在飞机的数量上第十战区没有日军的多,但是在飞机的性能上却能够做到完全碾压,日军也就是仗着数量的优势才能够勉强和第十战区的空军暂时斗了个旗鼓相当。
“命令地面部队开始进攻。”
山田乙三已经看着天空中的战斗整整一个多小时了,他很清楚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空军的损失只会越来越大,他现在需要做的是在还没有丢掉制空权的情况下让地面部队以最快的速度突破第十战区的防线。
轰轰轰轰!炮击声响起,日军的炮兵率先开火。
一枚枚大口径的炮弹向着防线前沿阵地落下,短短片刻第十战区的防线阵地上就被硝烟和爆炸所淹没。
“兔崽子们,全都给老子藏好了,别看小鬼子打的热闹,这炮击也就是看着唬人。”阵地上,老兵们扯着嗓子安抚着那些缩在战壕内瑟瑟发抖的新兵。
随着日军的炮兵开火,提前一步潜伏出去的特战营也开始干活了,在李云龙占领了通辽和第十战区连成了一片之后他们就被调了回来,这一次特战营接到的任务就是潜伏到敌后寻找日军炮兵阵地的任务。
郑三棍带着人潜伏在一片树林之中,他手下的几个战士正在捣鼓着一台体型有保险柜大小的仪器。
这是张大山兑换出来的声学闪光定位设备,这种设备是二战后期毛熊国研发出来的,可以通过声学和炮击时的闪光来定位对方的炮兵阵地,不过有着距离上的限制,这也是为什么张大山要把特战营放出去的原因。
以前张大山的炮兵部队是用过计算弹道来寻找日军的炮兵阵地,但这种计算弹道的方法不仅耗时长而且定位的偏差非常大,主要还是看炮兵观察员的经验。
现在随着张大山手下的炮兵部队越来越大这种方式已经不适应了,所以张大山才会采用这种二战后期的定位方式。
“找到了没有!”郑三棍一边警惕的观察着四周一边对着身后的战士们问道。
“找到了!”
“找到了就把坐标赶紧发回去。”
“营长,小鬼子学聪明了,我们现在找到的这个炮兵阵地上只发现了四个炮击闪光点,应该是小鬼子把炮兵阵地分散了。”
“管他几门炮,坐标发回去,打掉一个是一个。”
事实上吃过太多亏的日军这次确实把炮兵阵地分散的特别开,主要还是因为他们的重炮数量太少担心被发现之后被一锅端了,所以山田乙三让手下的两个重炮联队将手中的重炮分散成了六个炮兵阵地,一个阵地上只有四门重炮。
郑三棍他们只是侦查小队中的一支,整个特战营分成了数十支这样的小队分散在日军身后的山区和树林之中,有着声学闪光定位器的辅助他们并不需要太过于靠近日军的炮兵阵地,只要接近日军的炮兵阵地三公里之内就能够准确的定位日军的炮兵阵地。
就在日军的炮兵开火还不到半个小时得时候第十战区的炮兵也动了,相比于日军的炮火数量第十战区的炮火完全是碾压式的。
不说那数量超过了300的喀秋莎火箭炮单单口径在100毫米以上的重炮数量就超过了120门。
随着第十战区的炮兵开始发射日军的炮兵阵地很快就被一个个拔除,而这仅仅只是一个开始,随着日军的炮兵阵地被拔除,第十战区的炮兵部队又开始把炮击的目标放在了进攻的日军地面部队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