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教授那篇洋洋洒洒、辞藻华丽却又暗藏杀机的评论文章,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下了一颗深水炸弹,不仅在国际材料科学界激起了滔天巨浪,其冲击波也迅速扩散到了燕京大学物理学院的尖端材料实验室内。
孙宇带来的平板电脑,此刻正静静地躺在实验台上,屏幕上《格物评论》的官方页面清晰可见。那篇由Y教授亲自撰写的评论文章,标题被加粗放大,每一个字眼都像是一把锋利的刻刀,试图将秦风团队辛苦构建的科研大厦一寸寸瓦解。
实验室内的气氛,早已不复先前的轻松与振奋。李浩、张伟、陈静等核心成员,一个个面色凝重,眉头紧锁,仿佛能拧出水来。饶是他们对秦风有着近乎盲目的信任,但Y教授的名头实在太响亮,其在学术界的地位,如同一座难以撼动的山岳。
“这老家伙,是诚心找茬啊!”李浩第一个沉不住气,一拳砸在自己的大腿上,压低了声音怒道,“什么叫‘理论基础的自洽性存疑’?我们的‘墨子一号’理论模型,秦哥推导的时候,每一步都清晰明了,逻辑链完整无缺,怎么就不自洽了?”
张伟作为博士生,理论功底相对深厚,他扶了扶厚重的眼镜,仔细阅读着Y教授文章中关于理论质疑的部分,脸色愈发难看:“Y教授主要攻击的是我们理论中,关于有机分子链在特定条件下诱导库珀对形成,并实现宏观量子相干的微观机理。他认为,这与经典的BCS理论及其后续的强耦合理论在某些基本假设上存在冲突,特别是关于声子媒介的解释,他觉得我们的理论‘绕过了’传统声子机制,却未能提供一个‘同样坚实’的替代性相互作用图像。”
陈静也凑过来看,她对理论细节不如张伟敏感,但对Y教授字里行间那种居高临下的审视态度感到非常不爽:“他还说秦哥的逻辑推导过程存在‘跳跃性’,缺乏足够的数学物理支撑?我怎么觉得是他的脑子存在‘跳跃性’,跟不上秦哥的思路还差不多!秦哥的推导,那是羚羊挂角,无迹可寻,那是天才的直觉与严谨逻辑的完美结合,他懂个屁!”
秦风在一旁,双手抱胸,神色平静地听着团队成员的议论。他并没有急于反驳,而是示意他们继续看下去。
一、质疑核心之一:“理论不自洽”——经典大山下的傲慢与偏见
Y教授在文章的第一部分,便对秦风提出的“有机复合型室温超导体”的理论基石发起了猛烈的攻击。
他写道:“……任何一项颠覆性的科学发现,其理论基石必须能够与现有成熟的科学体系相兼容,或者能够清晰地指出经典理论的局限性并给出合理的拓展。然而,秦风博士(Y教授依旧固执地称呼秦风为博士)所提出的超导微观机理,在笔者看来,更像是一种‘空中楼阁’。其核心观点,即通过特定有机大分子的π电子共轭体系与无机晶格的界面耦合,实现一种全新的、非声子媒介的高温超导机制,这在理论上存在诸多难以弥合的‘裂痕’。”
“首先,该理论在解释库珀对的形成时,引入的所谓‘轨道共振隧穿效应’,其数学表述含糊不清,缺乏严格的量子多体理论推导。其能量尺度的估算,与已知的电子-电子相互作用、电子-晶格相互作用相比,显得过于‘乐观’。经典凝聚态物理告诉我们,在室温条件下,如此微弱的、未经充分证明的相互作用,如何能够克服强大的热涨落,形成稳定的宏观量子态?这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问号。”
“其次,该理论对于某些经典超导现象,如迈斯纳效应的解释,显得‘苍白无力’。它似乎仅仅是‘复述’了现象本身,而未能从其独特的微观机理出发,给出一个与BCS理论或Ginzburg-Landau理论在逻辑上同样自洽的解释。这种‘选择性失明’,让人不得不怀疑其理论的普适性和内在逻辑的完整性。”
“再者,其理论推导过程中,多处出现‘想当然’的逻辑跳跃。例如,从单分子链的量子行为到宏观材料的集体涌现,中间缺乏必要的统计物理学桥梁。这种从微观到宏观的跨越,在凝聚态物理中是最为关键也最为困难的一步,而秦风博士的理论对此似乎‘一笔带过’,这在严谨的科学研究中是难以接受的。”
Y教授的文笔老辣,引经据典,每一句质疑都像是一把重锤,敲打在传统物理学者的心坎上。他巧妙地将秦风的理论描绘成一个与经典理论格格不入、内部逻辑混乱的“异端”。
李浩看得额头冒汗:“这家伙,摆明了就是用经典理论的尺子来量我们的新衣服,不合身就说我们的衣服是破的!他怎么就不想想,可能是他的尺子太旧了呢?”
张伟叹了口气:“话是这么说,但Y教授引用的那些经典理论和判据,确实是目前凝聚态物理学界的主流范式。他的质疑,在那些不了解我们具体工作的学者看来,会显得非常有说服力。‘理论不自洽’这顶帽子一旦扣上,影响太恶劣了。”
秦风终于开口了,声音依旧平静,甚至带着一丝若有若无的笑意:“他说的没错啊。”
“啊?”实验室三人同时愣住,不可思议地看向秦风。
秦风摊了摊手:“我的理论,如果硬要塞进他那个经典理论的框架里,可不就是‘不自洽’、‘逻辑跳跃’、‘解释苍白’么?这就好比你非要用牛顿力学去解释黑洞的视界,那牛顿他老人家棺材板都得跳起来说‘这不科学’!”
他顿了顿,眼神中闪过一丝锐利的光芒:“Y教授的错误在于,他试图用二维的地图去理解三维的世界。他的‘经典大山’,在我看来,不过是新大陆前的一座小土丘而已。他所谓的‘不自洽’,恰恰是我们理论超越经典之处的体现。至于‘逻辑跳跃’?那是他没看到连接‘跳跃点’之间的那条更深层次的逻辑暗线。他以为是断崖,其实是更高维度的坦途。”
这番话,让张伟等人茅塞顿开,心中的郁结之气也消散了不少。
“我明白了!”张伟一拍脑袋,“秦哥,您的意思是,我们的理论是对经典理论在特定极端条件下的拓展和超越,而不是简单的修修补补!Y教授他是‘夏虫不可语冰’!”
“差不多是这个意思。”秦风微微一笑,“所以,关于理论的质疑,不足为虑。他越是强调与经典理论的冲突,就越是反衬出我们工作的原创性和颠覆性。到时候,我们只需要把那条‘逻辑暗线’给他画出来,让他看看‘断崖’下面其实是康庄大道,就足够了。”
二、质疑核心之二:“数据特异性”——完美即是原罪?
如果说理论上的质疑还停留在“学术理念之争”的层面,那么Y教授对实验数据的攻击,则更加阴险和致命。
他在文章的第二部分,着重剖析了秦风团队报告的几个“惊世骇俗”的实验数据。
“……科学研究,尤其是实验科学,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是其生命线。秦风博士团队报告的某些关键实验数据,例如在常温常压(25℃,1个标准大气压)下即可实现零电阻的超导转变,以及几乎观察不到的同位素效应,这些数据显得过于‘完美’,甚至‘完美得令人不安’。”
“我们知道,传统的超导材料,其转变温度的提升一直是举步维艰。即便是在高温超导体领域,将转变温度提升到液氮温区以上,也耗费了数代科学家的心血。而秦风博士的‘有机复合型室温超导体’,一步到位地将转变温度提升至室温,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飞跃。然而,如此巨大的飞跃,其背后是否隐藏着某些尚未被充分披露的‘特定实验技巧’,或者仅仅是某种‘偶然的幸运’?这值得我们深思。”
“更为关键的是‘同位素效应的缺失’。在BCS理论框架下,同位素效应是判断声子机制超导性的黄金标准。秦风博士的材料中,如果真的存在如此显着的超导现象,却几乎观察不到同位素效应,这强烈暗示其超导机理可能与已知的任何一种都截然不同。这本身并非不可能,但当这种‘特异性’与‘极高的转变温度’同时出现时,就不得不让人怀疑,这些数据是否真实反映了材料的本征属性,还是受到了某些未知因素的干扰,甚至是……实验者强烈主观期望下的‘选择性呈现’?”
Y教授在这里用词极为谨慎,没有直接指控数据造假,但字里行间那种“我怀疑,但我没有证据,你们自己品”的暗示,比直接的指责更加恶毒。他将“完美”和“特异”这两个本应是褒义的词,扭曲成了“可疑”和“反常”的代名词。
陈静气得浑身发抖:“这个老混蛋!我们的数据每一组都是我和李浩亲手测出来的,重复了几百遍!仪器校准记录、原始数据图谱,堆起来比他还高!他凭什么说我们的数据‘完美得令人不安’?难道数据不完美,错误百出,才叫‘令人安心’吗?这是什么强盗逻辑!”
李浩也愤愤不平:“就是!同位素效应我们也不是没做,是效应确实非常微弱,几乎淹没在测量误差里,这恰恰说明了我们超导机制的独特性!到了他嘴里,就成了‘可疑’的证据了?”
秦风的脸色也微微沉了下来。理论上的分歧可以探讨,但对实验数据的无端揣测,已经触及了他的底线。
“他这是在诛心。”秦风冷冷地说道,“他无法从理论上彻底否定我们,就开始从实验数据的可靠性上入手,试图通过暗示和引导,让那些不明真相的同行对我们产生怀疑。这一招,很阴,也很常见。”
他看向陈静和李浩:“我们的实验数据,有没有问题?”
“绝对没有!”两人异口同声,斩钉截铁。
“那就行了。”秦风点了点头,“既然他觉得我们的数据‘过于完美’,那我们就拿出更多、更完美、让他更‘不安’的数据给他看。他不是怀疑有‘特定实验技巧’或‘偶然因素’吗?那我们就把所有实验细节、所有可能的干扰因素及其排除方法,全部公之于众,让他自己去找那个所谓的‘偶然因素’,看他能不能找得到!”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至于同位素效应,”秦风嘴角勾起一抹冷笑,“他以为缺失了就是疑点?恰恰相反,这正是我们理论区别于BCS的关键证据之一。他用BCS的剑,来斩我们新理论的官,可笑至极。”
三、质疑核心之三:“实验不可重复?”——无能的托词与傲慢的短视
如果说前两点质疑还只是“隔空喊话”,那么Y教授抛出的第三个质疑,则如同匕首般直插秦风团队的心脏——实验不可重复。
这是对一项实验成果最致命的打击。
Y教授在文章的最后一部分,以一种看似客观、实则充满偏见的口吻写道:
“……一项科学发现,无论其理论多么新颖,数据多么惊人,如果不能被其他独立的实验室所重复,那么其科学价值将大打折扣,甚至可能沦为‘孤证不立’的笑柄。本着对科学负责的态度,笔者在过去的几个月里,也曾组织了本实验室及X国内数个顶尖材料研究小组,尝试对秦风博士团队公开的制备方法进行初步的复现实验。”
“我们投入了充足的资源,严格参照其已发表论文中的实验步骤和参数(尽管我们认为其中某些关键细节的描述仍有含糊之处)。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在多次、多批次的尝试后,我们未能稳定地、明确地观察到秦风博士团队所宣称的、在室温常压下的宏观超导现象(如持续的零电阻状态和完全抗磁性)。”
“在某些极端优化的、几乎是‘撞大运’的条件下,我们的部分样品似乎在极短时间内表现出了一些‘疑似’的电阻率快速下降的迹象,但这些现象极其不稳定,重复性极差,且远未达到‘零电阻’的标准。其磁化率测量结果也与理想抗磁性相去甚远。”
“因此,基于我们初步的复现尝试,我们对秦风博士‘有机复合型室温超导体’的实验可重复性和结果普适性,表示严重的关切。我们并非否认秦风博士团队可能在特定的、高度优化的实验条件下观察到了他们所报告的现象,但这种现象是否具有普遍意义,是否能够被其他实验室独立验证,目前看来,存在一个巨大的问号。我们呼吁秦风博士团队能够提供更为详尽、无保留的实验细节,并积极配合国际同行的重复验证工作,以消除科学界的疑虑。”
这篇文章一出,几乎是给秦风的成果判了“缓期死刑”。
“完了完了……”李浩一屁股瘫坐在椅子上,脸色苍白,“Y教授他们……他们居然真的去重复了,而且还没重复出来!这……这下麻烦大了!连诺奖提名者都重复不出来,以后谁还会相信我们?”
张伟也感到一阵心悸。理论可以辩论,数据可以补充,但“不可重复”这四个字,就像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陈静也急了:“怎么会重复不出来呢?我们的制备工艺虽然精细,但每一步都写得很清楚啊!难道……难道是他们操作有问题?”
“操作有问题?人家可是Y教授的团队,X国最顶尖的几个实验室之一,能有什么操作问题?”李浩有些绝望地反驳。
就在实验室气氛压抑到极点的时候,秦风的手机不合时宜地响了起来。
是他的导师,物理学院院长,刘仁轨院士。
秦风走到一旁接起电话,语气依旧平静:“喂,刘老师。”
电话那头,刘仁轨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疲惫和凝重:“小风,Y教授在《格物评论》上发的文章,你看到了吧?”
“刚看完,刘老师。”
“……情况有些棘手啊。”刘仁轨叹了口气,“Y教授在国际上的影响力非同小可。他这篇评论,尤其是关于实验重复性的部分,杀伤力太大了。刚刚科学院那边已经有领导打电话过来询问情况了,学校这边压力也很大。”
“我明白,刘老师。”秦风的声音听不出任何波澜,“您放心,清者自清。”
刘仁轨沉默了几秒,然后语气坚定地说道:“我相信你,也相信你的团队。但是,小风,科学研究,最终还是要靠事实说话。Y教授既然提出了质疑,我们就必须给出强有力的回应。学校和国家层面,都会全力支持你。你需要什么帮助,尽管开口。”
“谢谢刘老师的信任。”秦风心中一暖,“帮助暂时不需要。不过,可能很快就需要学校帮我订一张去日内瓦的机票了。”
“日内瓦?”刘仁轨愣了一下。
“嗯,”秦风看着窗外,眼神深邃,“Y教授不是说我们的实验不可重复吗?那我就当着全世界同行的面,亲手重复给他们看。我还要问问他,他的团队究竟是怎么‘重复’的,是不是把我们用来做‘红烧肉’的秘制酱油,当成了他们家做‘仰望星空派’的普通酱油,然后反过来说我们的菜谱有问题?”
这个比喻让电话那头的刘仁轨都忍不住想笑,但场合不对,他还是忍住了:“你小子……都什么时候了,还有心情开玩笑。不过,有这份信心就好。具体怎么应对,你们团队好好商量,学校全力配合。”
挂了电话,秦风转过身,看着依旧愁眉苦脸的团队成员们。
“都听到了?”他问道。
三人茫然点头。
“Y教授说我们实验不可重复,你们信吗?”
“不信!”这次,连最悲观的李浩都下意识地吼了出来。开玩笑,这可是他们亲手创造的奇迹,怎么可能不可重复!
“那不就结了?”秦风打了个响指,“他重复不出来,那是他的问题,不是我们的问题。原因嘛,无非就那么几个。”
他伸出手指:“第一,他傲慢,打心底里不相信一个年轻人能搞出这种颠覆性的东西,所以复现实验的时候,心态就不对,细节上肯定敷衍了事,或者带着偏见去操作,自然容易出错。”
“第二,他蠢。哦不,不能说蠢,应该说是思维固化。”秦风摸了摸下巴,一本正经地纠正道,“我们的材料体系和制备工艺,涉及到一些全新的物理化学原理和技巧,这些东西,在他的经典知识体系里是没有的。他用老方法去套新工艺,就像让一个只学过四则运算的小学生去做微积分,他能做对才怪了。”
“第三,也是最有可能的一点,”秦风眼中闪过一丝狡黠,“我们的‘墨子一号’,其核心的有机分子链的合成与纯化,以及后续的复合工艺,有一些关键的‘know-how’,虽然我们在论文中已经尽可能详细地描述了,但有些东西,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手感’。或者说,是需要一点点……嗯,‘悟性’的。”
他拍了拍李浩的肩膀:“还记得我们第一次成功制备出样品时,那种‘福至心灵’的感觉吗?有些参数的微调,有些步骤的火候,差之毫厘,谬以千里。Y教授的团队,就算是顶尖,也未必能一下子就摸到那个‘点’。”
“更何况……”秦风意味深长地笑了,“我严重怀疑,他们是不是连我们论文里公开的‘简化版’制备流程都没完全吃透,就急吼吼地上了‘高难度’的复现。这就好比一个新手司机,驾照还没捂热,就想去跑秋名山的发卡弯,不翻车才怪。”
秦风这番半开玩笑半认真的分析,如同一剂强心针,让实验室内的气氛重新活跃了起来。
是啊,Y教授是大牛不假,但秦哥才是真正的“开创者”!凭什么开创者就一定要被后来者轻易复制?那还要“核心技术”和“技术壁垒”干什么?
“理论不自洽”、“数据特异性”、“实验不可重复”,Y教授精心构建的三大质疑核心,在秦风云淡风轻的几句话间,仿佛已经露出了其纸老虎的本质。
“好了,各位,”秦风拍了拍手,吸引了大家的注意,“牢骚发完了,气也生过了,现在该干正事了。”
他走到白板前,拿起记号笔,眼神变得无比坚定:
“Y教授的这篇檄文,虽然讨厌,但也给我们提了个醒。我们的工作,确实需要一次更大范围、更高级别的公开检验。”
“所以,我们的目标很明确:”
“第一,针对他的理论质疑,我们要写一篇更详尽、更深刻的理论阐释文章,把他那些所谓的‘不自洽’,变成我们理论‘更高级自洽’的证明!”
“第二,针对他的数据质疑,我们要准备更全面、更无可辩驳的实验数据,包括所有原始记录、第三方验证报告(如果来得及),让他明白什么叫‘完美得理所当然’!”
“第三,也是最关键的,针对他的‘不可重复’指控……”秦风在白板上重重一点,“我们要让他,以及全世界所有关注此事的人,亲眼见证,我们的实验,不仅可重复,而且稳定可靠!”
“这场风波,对我们来说,不是危机,而是机遇!”秦风的声音铿锵有力,“一个让‘墨子一号’真正名扬四海,让燕京科研力量震惊世界的绝佳机遇!”
“Y教授想把我们从神坛上拉下来?”秦风嘴角扬起一抹自信的笑容,“那我们就踩着他的肩膀,站到更高的神坛上去!”
窗外的阳光,似乎也因为这番豪言壮语而变得更加炽烈。
一场围绕“室温超导”的世纪风暴,已然拉开序幕。而风暴中心的秦风,早已磨利了他的剑。
他知道,Y教授的质疑,仅仅是开始。接下来,他要面对的,将是整个国际学术界的审视,以及那些潜藏在暗处、对燕京科技崛起虎视眈眈的势力的刁难。
但,那又如何?
真金,永远不怕火炼!
学神之路,本就是在一次次的质疑与打脸中,走向巅峰的!
喜欢学神系统:爆肝高考全科满分
孙宇带来的平板电脑,此刻正静静地躺在实验台上,屏幕上《格物评论》的官方页面清晰可见。那篇由Y教授亲自撰写的评论文章,标题被加粗放大,每一个字眼都像是一把锋利的刻刀,试图将秦风团队辛苦构建的科研大厦一寸寸瓦解。
实验室内的气氛,早已不复先前的轻松与振奋。李浩、张伟、陈静等核心成员,一个个面色凝重,眉头紧锁,仿佛能拧出水来。饶是他们对秦风有着近乎盲目的信任,但Y教授的名头实在太响亮,其在学术界的地位,如同一座难以撼动的山岳。
“这老家伙,是诚心找茬啊!”李浩第一个沉不住气,一拳砸在自己的大腿上,压低了声音怒道,“什么叫‘理论基础的自洽性存疑’?我们的‘墨子一号’理论模型,秦哥推导的时候,每一步都清晰明了,逻辑链完整无缺,怎么就不自洽了?”
张伟作为博士生,理论功底相对深厚,他扶了扶厚重的眼镜,仔细阅读着Y教授文章中关于理论质疑的部分,脸色愈发难看:“Y教授主要攻击的是我们理论中,关于有机分子链在特定条件下诱导库珀对形成,并实现宏观量子相干的微观机理。他认为,这与经典的BCS理论及其后续的强耦合理论在某些基本假设上存在冲突,特别是关于声子媒介的解释,他觉得我们的理论‘绕过了’传统声子机制,却未能提供一个‘同样坚实’的替代性相互作用图像。”
陈静也凑过来看,她对理论细节不如张伟敏感,但对Y教授字里行间那种居高临下的审视态度感到非常不爽:“他还说秦哥的逻辑推导过程存在‘跳跃性’,缺乏足够的数学物理支撑?我怎么觉得是他的脑子存在‘跳跃性’,跟不上秦哥的思路还差不多!秦哥的推导,那是羚羊挂角,无迹可寻,那是天才的直觉与严谨逻辑的完美结合,他懂个屁!”
秦风在一旁,双手抱胸,神色平静地听着团队成员的议论。他并没有急于反驳,而是示意他们继续看下去。
一、质疑核心之一:“理论不自洽”——经典大山下的傲慢与偏见
Y教授在文章的第一部分,便对秦风提出的“有机复合型室温超导体”的理论基石发起了猛烈的攻击。
他写道:“……任何一项颠覆性的科学发现,其理论基石必须能够与现有成熟的科学体系相兼容,或者能够清晰地指出经典理论的局限性并给出合理的拓展。然而,秦风博士(Y教授依旧固执地称呼秦风为博士)所提出的超导微观机理,在笔者看来,更像是一种‘空中楼阁’。其核心观点,即通过特定有机大分子的π电子共轭体系与无机晶格的界面耦合,实现一种全新的、非声子媒介的高温超导机制,这在理论上存在诸多难以弥合的‘裂痕’。”
“首先,该理论在解释库珀对的形成时,引入的所谓‘轨道共振隧穿效应’,其数学表述含糊不清,缺乏严格的量子多体理论推导。其能量尺度的估算,与已知的电子-电子相互作用、电子-晶格相互作用相比,显得过于‘乐观’。经典凝聚态物理告诉我们,在室温条件下,如此微弱的、未经充分证明的相互作用,如何能够克服强大的热涨落,形成稳定的宏观量子态?这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问号。”
“其次,该理论对于某些经典超导现象,如迈斯纳效应的解释,显得‘苍白无力’。它似乎仅仅是‘复述’了现象本身,而未能从其独特的微观机理出发,给出一个与BCS理论或Ginzburg-Landau理论在逻辑上同样自洽的解释。这种‘选择性失明’,让人不得不怀疑其理论的普适性和内在逻辑的完整性。”
“再者,其理论推导过程中,多处出现‘想当然’的逻辑跳跃。例如,从单分子链的量子行为到宏观材料的集体涌现,中间缺乏必要的统计物理学桥梁。这种从微观到宏观的跨越,在凝聚态物理中是最为关键也最为困难的一步,而秦风博士的理论对此似乎‘一笔带过’,这在严谨的科学研究中是难以接受的。”
Y教授的文笔老辣,引经据典,每一句质疑都像是一把重锤,敲打在传统物理学者的心坎上。他巧妙地将秦风的理论描绘成一个与经典理论格格不入、内部逻辑混乱的“异端”。
李浩看得额头冒汗:“这家伙,摆明了就是用经典理论的尺子来量我们的新衣服,不合身就说我们的衣服是破的!他怎么就不想想,可能是他的尺子太旧了呢?”
张伟叹了口气:“话是这么说,但Y教授引用的那些经典理论和判据,确实是目前凝聚态物理学界的主流范式。他的质疑,在那些不了解我们具体工作的学者看来,会显得非常有说服力。‘理论不自洽’这顶帽子一旦扣上,影响太恶劣了。”
秦风终于开口了,声音依旧平静,甚至带着一丝若有若无的笑意:“他说的没错啊。”
“啊?”实验室三人同时愣住,不可思议地看向秦风。
秦风摊了摊手:“我的理论,如果硬要塞进他那个经典理论的框架里,可不就是‘不自洽’、‘逻辑跳跃’、‘解释苍白’么?这就好比你非要用牛顿力学去解释黑洞的视界,那牛顿他老人家棺材板都得跳起来说‘这不科学’!”
他顿了顿,眼神中闪过一丝锐利的光芒:“Y教授的错误在于,他试图用二维的地图去理解三维的世界。他的‘经典大山’,在我看来,不过是新大陆前的一座小土丘而已。他所谓的‘不自洽’,恰恰是我们理论超越经典之处的体现。至于‘逻辑跳跃’?那是他没看到连接‘跳跃点’之间的那条更深层次的逻辑暗线。他以为是断崖,其实是更高维度的坦途。”
这番话,让张伟等人茅塞顿开,心中的郁结之气也消散了不少。
“我明白了!”张伟一拍脑袋,“秦哥,您的意思是,我们的理论是对经典理论在特定极端条件下的拓展和超越,而不是简单的修修补补!Y教授他是‘夏虫不可语冰’!”
“差不多是这个意思。”秦风微微一笑,“所以,关于理论的质疑,不足为虑。他越是强调与经典理论的冲突,就越是反衬出我们工作的原创性和颠覆性。到时候,我们只需要把那条‘逻辑暗线’给他画出来,让他看看‘断崖’下面其实是康庄大道,就足够了。”
二、质疑核心之二:“数据特异性”——完美即是原罪?
如果说理论上的质疑还停留在“学术理念之争”的层面,那么Y教授对实验数据的攻击,则更加阴险和致命。
他在文章的第二部分,着重剖析了秦风团队报告的几个“惊世骇俗”的实验数据。
“……科学研究,尤其是实验科学,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是其生命线。秦风博士团队报告的某些关键实验数据,例如在常温常压(25℃,1个标准大气压)下即可实现零电阻的超导转变,以及几乎观察不到的同位素效应,这些数据显得过于‘完美’,甚至‘完美得令人不安’。”
“我们知道,传统的超导材料,其转变温度的提升一直是举步维艰。即便是在高温超导体领域,将转变温度提升到液氮温区以上,也耗费了数代科学家的心血。而秦风博士的‘有机复合型室温超导体’,一步到位地将转变温度提升至室温,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飞跃。然而,如此巨大的飞跃,其背后是否隐藏着某些尚未被充分披露的‘特定实验技巧’,或者仅仅是某种‘偶然的幸运’?这值得我们深思。”
“更为关键的是‘同位素效应的缺失’。在BCS理论框架下,同位素效应是判断声子机制超导性的黄金标准。秦风博士的材料中,如果真的存在如此显着的超导现象,却几乎观察不到同位素效应,这强烈暗示其超导机理可能与已知的任何一种都截然不同。这本身并非不可能,但当这种‘特异性’与‘极高的转变温度’同时出现时,就不得不让人怀疑,这些数据是否真实反映了材料的本征属性,还是受到了某些未知因素的干扰,甚至是……实验者强烈主观期望下的‘选择性呈现’?”
Y教授在这里用词极为谨慎,没有直接指控数据造假,但字里行间那种“我怀疑,但我没有证据,你们自己品”的暗示,比直接的指责更加恶毒。他将“完美”和“特异”这两个本应是褒义的词,扭曲成了“可疑”和“反常”的代名词。
陈静气得浑身发抖:“这个老混蛋!我们的数据每一组都是我和李浩亲手测出来的,重复了几百遍!仪器校准记录、原始数据图谱,堆起来比他还高!他凭什么说我们的数据‘完美得令人不安’?难道数据不完美,错误百出,才叫‘令人安心’吗?这是什么强盗逻辑!”
李浩也愤愤不平:“就是!同位素效应我们也不是没做,是效应确实非常微弱,几乎淹没在测量误差里,这恰恰说明了我们超导机制的独特性!到了他嘴里,就成了‘可疑’的证据了?”
秦风的脸色也微微沉了下来。理论上的分歧可以探讨,但对实验数据的无端揣测,已经触及了他的底线。
“他这是在诛心。”秦风冷冷地说道,“他无法从理论上彻底否定我们,就开始从实验数据的可靠性上入手,试图通过暗示和引导,让那些不明真相的同行对我们产生怀疑。这一招,很阴,也很常见。”
他看向陈静和李浩:“我们的实验数据,有没有问题?”
“绝对没有!”两人异口同声,斩钉截铁。
“那就行了。”秦风点了点头,“既然他觉得我们的数据‘过于完美’,那我们就拿出更多、更完美、让他更‘不安’的数据给他看。他不是怀疑有‘特定实验技巧’或‘偶然因素’吗?那我们就把所有实验细节、所有可能的干扰因素及其排除方法,全部公之于众,让他自己去找那个所谓的‘偶然因素’,看他能不能找得到!”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至于同位素效应,”秦风嘴角勾起一抹冷笑,“他以为缺失了就是疑点?恰恰相反,这正是我们理论区别于BCS的关键证据之一。他用BCS的剑,来斩我们新理论的官,可笑至极。”
三、质疑核心之三:“实验不可重复?”——无能的托词与傲慢的短视
如果说前两点质疑还只是“隔空喊话”,那么Y教授抛出的第三个质疑,则如同匕首般直插秦风团队的心脏——实验不可重复。
这是对一项实验成果最致命的打击。
Y教授在文章的最后一部分,以一种看似客观、实则充满偏见的口吻写道:
“……一项科学发现,无论其理论多么新颖,数据多么惊人,如果不能被其他独立的实验室所重复,那么其科学价值将大打折扣,甚至可能沦为‘孤证不立’的笑柄。本着对科学负责的态度,笔者在过去的几个月里,也曾组织了本实验室及X国内数个顶尖材料研究小组,尝试对秦风博士团队公开的制备方法进行初步的复现实验。”
“我们投入了充足的资源,严格参照其已发表论文中的实验步骤和参数(尽管我们认为其中某些关键细节的描述仍有含糊之处)。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在多次、多批次的尝试后,我们未能稳定地、明确地观察到秦风博士团队所宣称的、在室温常压下的宏观超导现象(如持续的零电阻状态和完全抗磁性)。”
“在某些极端优化的、几乎是‘撞大运’的条件下,我们的部分样品似乎在极短时间内表现出了一些‘疑似’的电阻率快速下降的迹象,但这些现象极其不稳定,重复性极差,且远未达到‘零电阻’的标准。其磁化率测量结果也与理想抗磁性相去甚远。”
“因此,基于我们初步的复现尝试,我们对秦风博士‘有机复合型室温超导体’的实验可重复性和结果普适性,表示严重的关切。我们并非否认秦风博士团队可能在特定的、高度优化的实验条件下观察到了他们所报告的现象,但这种现象是否具有普遍意义,是否能够被其他实验室独立验证,目前看来,存在一个巨大的问号。我们呼吁秦风博士团队能够提供更为详尽、无保留的实验细节,并积极配合国际同行的重复验证工作,以消除科学界的疑虑。”
这篇文章一出,几乎是给秦风的成果判了“缓期死刑”。
“完了完了……”李浩一屁股瘫坐在椅子上,脸色苍白,“Y教授他们……他们居然真的去重复了,而且还没重复出来!这……这下麻烦大了!连诺奖提名者都重复不出来,以后谁还会相信我们?”
张伟也感到一阵心悸。理论可以辩论,数据可以补充,但“不可重复”这四个字,就像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陈静也急了:“怎么会重复不出来呢?我们的制备工艺虽然精细,但每一步都写得很清楚啊!难道……难道是他们操作有问题?”
“操作有问题?人家可是Y教授的团队,X国最顶尖的几个实验室之一,能有什么操作问题?”李浩有些绝望地反驳。
就在实验室气氛压抑到极点的时候,秦风的手机不合时宜地响了起来。
是他的导师,物理学院院长,刘仁轨院士。
秦风走到一旁接起电话,语气依旧平静:“喂,刘老师。”
电话那头,刘仁轨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疲惫和凝重:“小风,Y教授在《格物评论》上发的文章,你看到了吧?”
“刚看完,刘老师。”
“……情况有些棘手啊。”刘仁轨叹了口气,“Y教授在国际上的影响力非同小可。他这篇评论,尤其是关于实验重复性的部分,杀伤力太大了。刚刚科学院那边已经有领导打电话过来询问情况了,学校这边压力也很大。”
“我明白,刘老师。”秦风的声音听不出任何波澜,“您放心,清者自清。”
刘仁轨沉默了几秒,然后语气坚定地说道:“我相信你,也相信你的团队。但是,小风,科学研究,最终还是要靠事实说话。Y教授既然提出了质疑,我们就必须给出强有力的回应。学校和国家层面,都会全力支持你。你需要什么帮助,尽管开口。”
“谢谢刘老师的信任。”秦风心中一暖,“帮助暂时不需要。不过,可能很快就需要学校帮我订一张去日内瓦的机票了。”
“日内瓦?”刘仁轨愣了一下。
“嗯,”秦风看着窗外,眼神深邃,“Y教授不是说我们的实验不可重复吗?那我就当着全世界同行的面,亲手重复给他们看。我还要问问他,他的团队究竟是怎么‘重复’的,是不是把我们用来做‘红烧肉’的秘制酱油,当成了他们家做‘仰望星空派’的普通酱油,然后反过来说我们的菜谱有问题?”
这个比喻让电话那头的刘仁轨都忍不住想笑,但场合不对,他还是忍住了:“你小子……都什么时候了,还有心情开玩笑。不过,有这份信心就好。具体怎么应对,你们团队好好商量,学校全力配合。”
挂了电话,秦风转过身,看着依旧愁眉苦脸的团队成员们。
“都听到了?”他问道。
三人茫然点头。
“Y教授说我们实验不可重复,你们信吗?”
“不信!”这次,连最悲观的李浩都下意识地吼了出来。开玩笑,这可是他们亲手创造的奇迹,怎么可能不可重复!
“那不就结了?”秦风打了个响指,“他重复不出来,那是他的问题,不是我们的问题。原因嘛,无非就那么几个。”
他伸出手指:“第一,他傲慢,打心底里不相信一个年轻人能搞出这种颠覆性的东西,所以复现实验的时候,心态就不对,细节上肯定敷衍了事,或者带着偏见去操作,自然容易出错。”
“第二,他蠢。哦不,不能说蠢,应该说是思维固化。”秦风摸了摸下巴,一本正经地纠正道,“我们的材料体系和制备工艺,涉及到一些全新的物理化学原理和技巧,这些东西,在他的经典知识体系里是没有的。他用老方法去套新工艺,就像让一个只学过四则运算的小学生去做微积分,他能做对才怪了。”
“第三,也是最有可能的一点,”秦风眼中闪过一丝狡黠,“我们的‘墨子一号’,其核心的有机分子链的合成与纯化,以及后续的复合工艺,有一些关键的‘know-how’,虽然我们在论文中已经尽可能详细地描述了,但有些东西,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手感’。或者说,是需要一点点……嗯,‘悟性’的。”
他拍了拍李浩的肩膀:“还记得我们第一次成功制备出样品时,那种‘福至心灵’的感觉吗?有些参数的微调,有些步骤的火候,差之毫厘,谬以千里。Y教授的团队,就算是顶尖,也未必能一下子就摸到那个‘点’。”
“更何况……”秦风意味深长地笑了,“我严重怀疑,他们是不是连我们论文里公开的‘简化版’制备流程都没完全吃透,就急吼吼地上了‘高难度’的复现。这就好比一个新手司机,驾照还没捂热,就想去跑秋名山的发卡弯,不翻车才怪。”
秦风这番半开玩笑半认真的分析,如同一剂强心针,让实验室内的气氛重新活跃了起来。
是啊,Y教授是大牛不假,但秦哥才是真正的“开创者”!凭什么开创者就一定要被后来者轻易复制?那还要“核心技术”和“技术壁垒”干什么?
“理论不自洽”、“数据特异性”、“实验不可重复”,Y教授精心构建的三大质疑核心,在秦风云淡风轻的几句话间,仿佛已经露出了其纸老虎的本质。
“好了,各位,”秦风拍了拍手,吸引了大家的注意,“牢骚发完了,气也生过了,现在该干正事了。”
他走到白板前,拿起记号笔,眼神变得无比坚定:
“Y教授的这篇檄文,虽然讨厌,但也给我们提了个醒。我们的工作,确实需要一次更大范围、更高级别的公开检验。”
“所以,我们的目标很明确:”
“第一,针对他的理论质疑,我们要写一篇更详尽、更深刻的理论阐释文章,把他那些所谓的‘不自洽’,变成我们理论‘更高级自洽’的证明!”
“第二,针对他的数据质疑,我们要准备更全面、更无可辩驳的实验数据,包括所有原始记录、第三方验证报告(如果来得及),让他明白什么叫‘完美得理所当然’!”
“第三,也是最关键的,针对他的‘不可重复’指控……”秦风在白板上重重一点,“我们要让他,以及全世界所有关注此事的人,亲眼见证,我们的实验,不仅可重复,而且稳定可靠!”
“这场风波,对我们来说,不是危机,而是机遇!”秦风的声音铿锵有力,“一个让‘墨子一号’真正名扬四海,让燕京科研力量震惊世界的绝佳机遇!”
“Y教授想把我们从神坛上拉下来?”秦风嘴角扬起一抹自信的笑容,“那我们就踩着他的肩膀,站到更高的神坛上去!”
窗外的阳光,似乎也因为这番豪言壮语而变得更加炽烈。
一场围绕“室温超导”的世纪风暴,已然拉开序幕。而风暴中心的秦风,早已磨利了他的剑。
他知道,Y教授的质疑,仅仅是开始。接下来,他要面对的,将是整个国际学术界的审视,以及那些潜藏在暗处、对燕京科技崛起虎视眈眈的势力的刁难。
但,那又如何?
真金,永远不怕火炼!
学神之路,本就是在一次次的质疑与打脸中,走向巅峰的!
喜欢学神系统:爆肝高考全科满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