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5章 洪武再回建文,朱元璋再拜镇国公!-《我掌控大明十六帝,吓坏朱元璋》

  “难道......”

  也就在朱元璋刚意识到这个问题之时,一股强烈的困意,就突然上了头!

  与此同时,不知道从哪里来的乌云,犹如快速无中生有一般,在他的眼里生成。

  不仅如此,这些厚厚的乌云,还像有组织似的,快速以他头顶上的圆月为中心,快速聚集,直到彻底遮住他目之所及的星月。

  也就在他眼里的夜空,彻底变成一片黑暗之时,云层之内又白光突起。

  随之而来的,就是接连不断的沉闷雷鸣。

  第一道闪电刚刚形成,他的困意就无比的浓郁了。

  这种完全可以用蒙汗药快要发作的困意,让他完全肯定了自己的猜想。

  “来了!”

  “咱的预知之梦,又要来了!”

  “咱又可以去到未来,加深对未来的镇国公林昊的认识了!”

  想到这里,朱元璋就在欣喜一笑之后,强忍那快要忍受不住的困意,小心翼翼的往床上而去。

  终于,他在没有吵醒马皇后的情况下,以最舒服的姿势,躺在了马皇后的边上。

  也就在此刻,他的意识就渐渐开始模糊了起来。

  他的眼皮,也似乎重得撑都撑不起来。

  “只希望,这窗外的雷雨,不要吵醒了妹子。”

  “只希望,哪怕是妹子被惊醒之后,也不要摇醒熟睡的咱。”

  “可千万不能在关键时刻,被妹子给拉回来了!”

  朱元璋看着窗外的电闪之光,如此思索着。

  此刻的朱元璋,根本就没有把心思放在,他以为的大孙,朱允炆的身上。

  因为就建文元年的所作所为来看,朱允炆已经初具大帝之姿了。

  只要他严格按照林昊为他定制的《大帝成长计划》来施政,根本就不需要等到他百年之后,他就会成为史上留名的‘建文大帝’!

  想到这里,朱元璋也是在快要失去意识之时,面露尽是希冀之色的微笑。

  他又何尝不希望朱允炆和林昊,可以成就一段足以载入史册的君臣佳话?

  穿上朝服,朱允炆是君,他林昊是臣!

  穿上常服,朱允炆是徒儿,他林昊是师父!

  “未来的林昊啊!”

  “只要让咱看到咱的大孙,在你的辅佐之下,成为建文大帝。”

  “只要让咱看到,你在建文一朝寿终正寝。”

  “不需要等到洪武二十年,咱回来之后,就变成‘撵不走的哈巴狗’。”

  “他诸葛孔明有的‘三顾茅庐’,咱给你。”

  “他诸葛孔明没有的‘四顾茅庐’,咱也给你。”

  “别说什么‘四顾茅庐’了,就算是‘八顾茅庐’,咱也心甘情愿的给你。”

  “你不是想学带兵打仗吗?”

  “不仅咱倾囊相授,咱还要让徐达他们,把自己的看家本领,全部传授给你。”

  “等你学成之后,咱还要使劲给你立功的机会,就算没有仗打,咱也想办法去打仗。”

  “咱亲自把你合情合理的,送上文武百官都心服口服的,镇国公高位!”

  “......”

  想到这里,朱元璋当即就双目一寒不说,眼里还尽是坚毅之色。

  也就在他下定这么个决心之时,他就彻底闭上了眼睛。

  不久之后,朱元璋就进入了类似于蒙汗药发作般的深度睡眠。

  黑暗!

  虚无般的黑暗之后,朱元璋又突然睁开了眼睛。

  等他眼里浑浊的光芒,变成具体的事物之时,他就完全恢复了意识。

  朱元璋的眼前,是一片云海,而他的头顶,则是温柔的朝阳。

  紧接着,他就开始缓慢的下坠。

  等他破云而出之时,他就下意识的往下看去。

  依旧是应天皇城那包含内城和外郭城的,不规则圆形轮廓,被长江和秦淮河所包围着。

  此刻的朱元璋,已经不是第一次体验这种,下坠所带来的失重感了。

  他初次经历之时,之所以会害怕,还是因为没有安全感。

  现在的他,已经知道这是他的登场方式之一,自然也就不再害怕。

  很快,他就以居高临下之姿,看到了卧于紫金山,坐瞰应天全貌的孝陵。

  这种朱元璋看朱元璋之墓的感觉,也不再让他反感。

  “太祖高皇帝,咱又来看你了!”

  “咱会以‘太祖高皇帝之灵’的身份,替你看你的大孙,如何成就历史佳话!”

  也就在以灵魂之姿,存在于此的朱元璋,和孝陵宝顶处于同一高度之时,朱元璋直接就开口说道。

  这一次,他已经把躺在那里的朱元璋,当成了一个前辈。

  一个赋予他使命的前辈!

  而他的使命,就是替陵墓里的老朱,看着他的大孙成才!

  也就在朱元璋彻底摆正心态之时,他就顺利的落了地。

  今晨的天气不错,和他来时的天气相比,简直就是一个是面带笑颜的脸,一个则是满脸怒意的脸。

  “好天气,好开始,好结局!”

  朱元璋落地之后,便看着建文年间的天,笑着说道。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话音一落,他就开始环视四周。

  他发现他并没有第一时间,降落到应天皇宫,而是直接降落在了龙江码头之上。

  目之所及,尽是一片繁华的漕运之景。

  “让咱首先来到这里,是要让咱看什么呢?”

  “......”

  朱元璋刚想到这里,就立即回想起了,他上次离开建文年间之时的一幕。

  他现在还记得,那是建文元年快要结束之时。

  那个时候的林昊,已经不再把精力放在朱允炆的身上,也不再过问朝政。

  他几乎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造船’二字之上。

  那个时候的龙江码头边上,船坞是一座接一座的来。

  一家名为‘龙江造船厂’的造船厂,大到他朱元璋都为之惊叹。

  而这座名义上隶属于朝廷的造船厂,实际上就是他林昊的产业。

  朱元璋看着那高耸如山的船体之上,正趴着许许多多的工人在辛勤的劳作。

  “这个节骨眼,正是帮助允炆建功立业的时候。”

  “他不在允炆身边辅佐,跑来造那么多船干什么呢?”

  “而且,还都是巨型大船!”

  也就在朱元璋如此思索之时,一个熟悉又陌生的身影,就出现在了他的眼前!

  “公爷,我们的龙舟巨舰,主体结构已经做好。”

  “只要您验收通过,我们就开始按照要求密封。”

  朱元璋的眼里,一位工匠打扮的老师傅,正对一位身穿常服,看着不过二十来岁的年轻人,恭恭敬敬的说道。

  而这位被老师傅唤作‘公爷’的年轻人,正是镇国公林昊。

  朱元璋看着眼前的林昊,也是皱着眉头,似有不悦,也似有羡慕的心中暗道:“他怎么还和咱初次梦到他的时候一样,他怎么还不老啊?”

  朱元璋刚想到这里,就突然意识到,他不该这么谨慎的。

  有什么就大声的说出来好了!

  反正这个时代的人,又无法通过任何渠道,感受到来自于过去的他的存在。

  想到这里,朱元璋脸上的不悦之色,与眼里的羡慕之色,就更加的明显了。

  “不对,”

  “就现在的船厂景象来看,和咱在建文元年末看到的,并没有太大的差别。”

  “现在距离建文元年应该不远,或许就只是建文二年的初春时节。”

  朱元璋根据他现在看到的船厂现状,和上次临走之时看到的船厂模样,以及目之所及的草树春意,当即就对时间做出了判断。

  所以他林昊和建文元年比起来没有老,就不足为奇了。

  哪怕是和洪武三十一年的林昊比起来,一点不老,也不足为奇。

  可建文二年春的林昊,和洪武六年的林昊比起来,都一点不老,就非常的奇怪了。

  “这都多少年过去了?”

  “快二十七年过去了吧!”

  “一个人怎么能过了二十七年,都一点不老呢?”

  “别说容颜不老,身体不发福了,就连白头发都不长一根?”

  “这就是他热衷于修道,还精于养生之道的后果?”

  朱元璋刚想到这里,就又下意识的摇了摇头。

  在他看来,就算是再热衷于修道,再精于养生之道,也不至于一点时间的痕迹不留下。

  再者说了,就他所认识的林昊来看,不论是洪武六年的林昊,还是这所谓的‘未来的林昊’,都只是把修道和养生之道,当做是一个兴趣好爱来处理而已。

  而且,还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那种,毫无坚持可言的爱好。

  他更多的时间,还是用在了他的正事之上。

  对于洪武六年的林昊来说,拼命搞钱是正事,拼命布局未来是正事。

  对于这里的林昊来说,教导朱允炆是正事,打压方孝孺、齐泰、黄子澄等人是正事,维持自己的权利和人脉是正事。

  就连这与政事无关的开办船厂,都绝对比修道和养生要‘正事’得多。

  足以见得,不论是过去还是现在,他花在修道和养生之上的时间,不仅不多,还非常的少。

  一个在这方面如此不努力的人,却又有着别人穷极一生,都不曾有的修行成就?

  朱元璋越往这个方向思索,那看着林昊的眼睛,就眯得越像一条又窄又深的缝。

  而他这双眯得犹如深邃无比的峡谷沟壑的眼里,林昊正带领一众手持图纸与各种工检器械的工匠师傅,与他这个来自于过去的‘朱元璋之魂’穿身而过。

  “好!”

  “前面带路,我现在就去验收。”

  “大家切记,这里营造的所有舰船,都必须保证万无一失。”

  “因为你们正在营造的,并不只是一艘艘的舰船而已。”

  “它们将来,是大明的国威,是华夏的底气,是汉家的脸面,更是我们这个文明古国,文明的象征。”

  “什么是我们的文明?”

  林昊话音一落,工匠师傅们就在快要开始登船之时,停住了脚步。

  为首的老师傅不好意思的说道:“我们要是能回答到公爷的心坎里,我们就不只是跟着您造船了是吧!”

  老师傅话音一落,其他的工匠师傅,当即就跟着笑了起来。

  而混迹在他们之中的,来自于过去的‘朱元璋之魂’,却是看着此刻的林昊,认真的思考着这个问题。

  “这小子!”

  “身形面貌,虽然还和洪武六年一模一样,毫无时间痕迹可循,可他的言谈举止,却尽是岁月的痕迹啊!”

  此刻的朱元璋,真就是在林昊的言谈举止之中,不仅感受到了从他骨子里流露出来的‘正气’,还在他的言谈举止之中,看到了成熟、稳重、长辈、过来人等字眼。

  甚至,还有‘老学究’三个字!

  想到这里,朱元璋就不再纠结他为何依旧不老了。

  就算他修道有成,驻颜有道,但他心理上的年龄,也已经足以证明一切了。

  现在的朱元璋,只是认真的思考着,林昊问出的这个问题。

  “我们的文明?”

  “文可教化天下,武能定国安邦!”

  也就在朱元璋如此思索之时,林昊就看着工匠师傅们,笑着说道:“我们的文明就是,文可教化天下,如果不服教化,也可略施拳脚。”

  “略施拳脚之后,亦可再兴文教!”

  说到这里,林昊这才淡笑着问道:“你们说,是不是这么回事啊?”

  林昊话音一落,工匠师傅们只是稍微那么一琢磨,当即就哈哈大笑了起来。

  大大方方的站在群众之中的,来自过去的朱元璋之魂,看着这一幕,竟然不自觉的就跟着豪迈了起来。

  原因无他,

  只因为这种底气十足的豪迈场景,在他的时代里,他虽然在徐达他们那里看过无数次。

  可是现在,他却在有镇国公林昊存在的‘建文时代’里,在这些普通百姓的身上,看到了徐达他们才有的豪迈。

  徐达他们为什么可以随时随地的,都如此的豪迈?

  还不是因为他们拥有足够的实力,足够的底气!

  可在他的时代里,老百姓很显然没有这样的实力,这样的底气。

  当然,也可以说是当权者并没有给他们这样的实力与底气!

  可是在这里,已然与当权者无异的林昊,却是给了他们这样的实力与底气。

  朱元璋看着这一幕,竟然当即就露出了欣慰的淡笑。

  可紧接着,他又皱起了眉头。

  原因无他,

  只因为这样的底气,并不是朱允炆给他们的,而是他林昊给的。

  这代表着什么?

  这代表着,只要他林昊想,这些人随时随地都会跟着他干起来。

  到了那个时候,这些朝廷的工匠,瞬间就会变成义军的工匠!

  想到这里,朱元璋再看林昊之时,就没那么顺眼了。

  不仅如此,他眼里的防备之色,还愈发的明显。

  可也就在此刻,林昊又突然开口问道:“你们猜猜,这对‘文明’二字的顶级理解,我是从哪里得来的?”

  工匠师傅们各有思索之时,都纷纷表示,就是他自己感悟出来的。

  他们这么说,有拍马屁的原因,也有对林昊多年的肯定。

  可他林昊却从来不是一个,喜欢侵犯别人‘知识产权’的人。

  林昊看着那坐瞰应天皇城的紫金山巅,看着那显眼的孝陵宝顶道:“是太祖高皇帝告诉我的。”

  “他曾对我说,要我一定要造大船,一定要把华夏的文明,传遍真正的天涯海角。”

  众人听过这话之后,这才恍然大悟。

  “原来,公爷您一直在完成太祖高皇帝的遗愿?”

  “太祖高皇帝圣明,没有信错人啊!”

  “你以为呢,要不怎么说,唯有公爷可以成为托孤重臣,独掌首辅大权呢!”

  “.......”

  朱元璋身处其中,看着各有议论的工匠师傅,也看着此刻正用尽是追忆之色的目光,看着孝陵宝顶的林昊。

  他只觉得他人傻了!

  “这话是咱对他说的?”

  “这船厂是咱委托他建造的?”

  “就连这些耗费无数人力物力财力,犹如小岛一座,小山一座,小城一座的巨舰,也是咱让他造的?”

  “他是在完成咱的遗愿?”

  想到这里,朱元璋当即就开始扪心自问了起来。

  他耗费这么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造这么多巨舰干什么?

  要知道就这些巨舰,想要从船坞驶进龙江,还得等到涨水期的同时,再加深码头才行。

  如此巨大的舰船,能用来干嘛?

  不论是走长江漕运,还是走南北大运河,都是走不了的。

  这样的舰船,除了去海上走走,就根本没什么屁用!

  “等等,”

  “他说,这些船是大明的国威,是华夏的底气,是汉家的脸面,更是我们这个文明古国,文明的象征。”

  “难道,他是为了.......”

  也就在朱元璋如此思索之时,突然就有一名年轻的工匠师傅,恍然大悟似的说道:“不对啊!”

  “公爷,太祖高皇帝历来就反对出海贸易,关闭广州市舶司、泉州市舶司,杭州市舶司,温州市舶司,独留明州(宁波)市舶司,不就是他干出来的吗?”

  “如果不是公爷您极力反对,只怕就连(明州)市舶司,也留不下来。”

  “他怎么会让您造这些海上巨舰呢?”

  这名年轻的工匠师傅话音一落,其他的工匠师傅,也跟着面露恍然大悟之色。

  当然,他们的脸上没有一点怀疑。

  就凭镇国公三个字,他们就不会对林昊有丝毫的怀疑。

  他们只是好奇,那位已经长眠的太祖高皇帝,怎么会在生前做如此矛盾之事。

  自己活着的时候,明明就在拼了命的禁海,又怎么会托他林昊,在自己死后大兴海上事业呢?

  也就在工匠师傅们面露好奇之色的同时,

  来自于洪武六年的朱元璋之魂,直接就面露明显的诧异与怀疑之色!......

  喜欢我掌控大明十六帝,吓坏朱元璋